錫亞琴冰川是位於喀喇崑崙山南端,印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的一處高海拔冰川,冰川長約72公裡,面積3000平方公裡,呈南北走勢。西面為薩爾託洛山脈,東面為喀喇崑崙山脈。這一地區冰川廣布,又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簡單說來有三點:海拔高,此處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溫度低,冬季最低溫度可達攝氏零下30度至50度,且時而伴有風速可達80公裡/小時的狂風;風險大,冬季降雪可達10.5米,冰川裂縫,移動雪層和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雪崩是極為致命的潛在威脅。
然而,就是這樣一塊條件嚴酷、風險巨大的不毛之地,卻是印巴兩國幾十年來互不相讓,激烈爭奪的地方。1947年印巴分治之後,兩國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雖然兩國隨後在聯合國的斡旋下簽署了《喀拉蚩協定》,基本劃定了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線,但並未明確錫亞琴冰川的歸屬。幾十年來,兩國在錫亞琴冰川的爭奪,導致了大小數十次流血衝突。其中比較大規模的就有1984年4月的梅夫道戰役和1999年5月的卡吉爾戰役。
一、梅夫道戰役
1983年的時候就傳出消息說,印巴兩國均有打算搶佔錫亞琴冰川上的重要山口,並決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動手。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早在1981年就開始地圖作業,為出兵錫亞琴冰川制定計劃。總的來說,印度一方可能早就蓄謀已久。
經過兩年準備,印度軍方於1983年開始派遣先遣隊進駐錫亞琴冰川並於1984年4月13日搶先動手,發起梅夫道戰役,搶佔了錫亞琴冰川的錫亞拉山口和比亞拉德山口。
巴基斯坦反應也不慢,馬上跟著派出了兩個師,雙方在這個冰天雪地,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地,打了個你死我活。從超音速飛機到刺刀,全部上了前線。最終,印度佔據了制高點,但是山腰被巴基斯坦給切了,尤其是三大山口之一的哥央拉山口牢牢控制在巴基斯坦手中。
二、卡吉爾戰役
梅夫道戰役後,印度佔領了錫亞琴冰川的三分之二地區,巴基斯坦自然不會甘心,一直在醞釀武力進攻,爭奪冰川。
大雪封山之際,按照慣例,印巴雙方駐守在冰川上的一線部隊都會默契地各自後撤,但是,1999年秋冬,巴基斯坦一方打破了這種默契,大約1000人的武裝分子或者說準軍事部隊,卻在這時悄悄向前推進了10公裡,佔據了卡吉爾到德拉斯、巴塔利克的制高點。
次年5月,印度發現情況不對,隨即命令駐紮在該地區的第18步兵團去驅離巴基斯坦武裝分子。第18步兵團到達卡吉爾之後,才發現巴基斯坦步兵人數多達千餘人,不但裝備精良,甚至還修建了鋼筋混凝土的工事。經過一番激戰,印度收復了部分失地,但也付出了傷亡100多人的代價,甚至該團的副團長都一命嗚呼。
此時,佔據有利地形的巴基斯坦軍隊可以直接威脅到印度的主要交通線NH1D國道,也就意味著印度通往錫亞琴冰川的陸路後勤補給線隨時會被掐斷。
隨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儘管印度軍方動用了105毫米、130毫米和155毫米火炮近百門,但卻仍然無法改變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於是,印度陸軍開始向空軍請求支援。
1999年5月13日,印度空軍展開代號為「白海」的軍事行動。但是錫亞琴冰川很多地方海拔超過了6000米,並不利於空軍作戰,加之印度空軍輕敵,根本沒有把巴基斯坦武裝分子放在心上,一開始,印度空軍派出的都是些米格21、米格23、美洲豹和坎培拉偵察機這樣的老舊飛機,結果吃了大虧。巴基斯坦武裝分子裝備了不少步兵防空武器,先後擊落擊傷印度空軍坎培拉偵察機1架、米格27戰鬥機1架、米格27戰鬥機1架、米17直升機1架。
之後,印度空軍開始派出幻影2000和米格29戰鬥機參與卡吉爾地區的作戰。幻影2000主要使用高空精確制導炸彈對地面目標進行轟炸,米格29則主要負責對付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F16戰鬥機。但此時由於受到美國的限制,巴基斯坦空軍的F16戰鬥機不能用於同印度的作戰,其它戰機則根本無法與幻影2000或者米格29相抗衡。
掌握制空權的印度空軍,開始肆無忌憚地對巴基斯坦武裝分子狂轟濫炸。在印度空中火力的壓制下,巴基斯坦的炮兵難以有效作戰,火力越來越弱,逐步被印度炮兵的250門火炮給壓制。同時,印度空軍持續轟炸巴基斯坦的後勤補給線,導致巴基斯坦武裝分子補給困難,食品、醫藥和彈藥都出現了短缺。
從6月份開始,在炮兵和空軍的配合下,印度地面部隊開始全面反攻。雙方激戰到7月,自知大勢已去的巴基斯坦武裝分子紛紛撤退到巴方控制區。
74天的卡吉爾戰役,印度取得了勝利。印度陸軍陣亡527人,1363人受傷。巴基斯坦則有超過1400人傷亡。根據時任總理謝裡夫事後透露,巴軍的實際戰死人數在2700-4000之間。
印度炮兵發射了25萬發炮彈,而印度空軍只投下了500枚炸彈,但因精確制導炸彈命中率很高,給巴基斯坦武裝分子造成的損失則更大。
三、印巴錫亞琴冰川爭奪戰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對手以往的作戰經驗,對我們做好戰爭準備和打贏未來的戰爭特別有價值。
印巴錫亞琴冰川爭奪戰對我們的啟示最少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多年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特別是錫亞琴冰川地區的衝突中,印度軍隊積累了大量的高海拔、極端嚴寒地區的山地作戰實戰經驗。尤其是拉達克地區的自然環境與錫亞琴冰川地區非常相似,我們在中印邊境地區對峙和衝突中,一定不能輕視印度軍隊這樣一個對手。
其次,在自然條件嚴酷的高海拔地區,大規模地面部隊生存困難,作戰行動的展開十分不便,空中火力優勢和遠程精確打擊的火力優勢非常重要。依靠先進的有人駕駛戰鬥機和無人作戰飛機掌握制空權,將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再次,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低溫、高海拔地區作戰,雙方面對的首要敵人是自然環境。印度認為,這10多年在冰川病死的士兵,比被巴基斯坦打死的要多幾倍。目前印軍已經有超過1萬人凍傷甚至殘廢,因雪崩、墜落、高原病死亡的士兵高達2000多人。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大自然,人為造成有利於己方的自然災害,比如雪崩和山體滑坡,那對敵人造成的打擊效果,可能會大大超乎我們的預料。
最後,雙方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長期對峙或者發生武裝衝突,對後勤保障的要求非常高。印巴雙方為維持在錫亞琴冰川龐大的駐軍數量,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據估計,印度為此每年的花費高達4.38億美元,巴基斯坦每年也投入了約1.8億美元。我認為,在對峙期間,我們除了要確保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安全無虞以外,也要考慮若發生戰爭,應將摧毀敵人的後方補給線作為打擊的主要目標。就中印雙方的綜合國力來講,在拉達克地區採用「拖」的戰略,也未必不是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