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極」錫亞琴冰川的現狀與地緣政治

2020-08-10 陳赫1982

錫亞琴冰川又稱星峽冰川,是除極地之外的最大冰川,也稱「地球第三極」。位於喀喇崑崙山脈南部,是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之間的分水嶺,站在冰川頂部,可以俯瞰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地區。控制錫亞琴冰川,就意味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一、錫亞琴冰川概況

1、高寒缺氧

錫亞琴冰川是眾多冰川中最大的一個,地形上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72公裡,面積約300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5400米,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0-50度之間。由於位於降水迎風坡,冬季平均降雪量大於10米,並伴有時速80公裡的大風,可謂是冰與雪的世界。

2、寸草不生

錫亞琴冰川碩大無比,碎石嶙峋,多孔多穴,裂紋斑斑,它是從參差不齊喀喇崑崙山脈之巔滑落至下面滿是冰雪的山谷的。那兒寸草不生,也沒有動物,即便是夏季也只是少數地區裸露出巖石和土壤。

3、重要水源

冰川融化的水是印度河的主要水源,冰川融水經過什約克依次匯入流經巴基斯坦的3000公裡長的印度河。因此,冰川是印度河的主要來源,並提供世界上最大的灌溉系統。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其境內的三條主要河流均發源於克什米爾地區,特別是流經北部地區的印度河,其重要的匯入水系來自以錫亞琴冰川為源頭的努布拉河,對於水資源短缺的巴基斯坦北部來講,錫亞琴冰川常年不化的積雪仿佛是克什米爾地區的「固態水庫」。

4、最高戰場

錫亞琴地區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在印巴兩軍對峙的這些年中,雙方各有數千名士兵葬身於此,但其中只有3%的戰士是死於對方的炮火,其他全都是死於嚴寒、缺氧、高原病和雪崩等非戰爭因素。此外,錫亞琴冰川與平原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直升機或特殊的雪地車輛,維持後勤供應的代價非常大。因此,錫亞琴冰川地區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但扼守這塊地區,卻需要付出不相稱的巨大代價。

目前,印度方面仍有大約7000名士兵駐守在這一地區,巴方也有約4000名軍人把守。據估計,印度為了維護對錫亞琴冰川的佔領,每年花費4.38億美元,印度在冰川內部鋪設了石油管道(約250公裡長),以向前哨提供煤油和航空燃料。巴基斯坦每年的花費也在1.8億美元左右。目前印巴兩軍在該地區維持著僵持狀態,誰也不能把對方趕出去,但繼續維持數千名士兵的駐守,又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二、錫亞琴冰川歷史

錫亞琴冰川地區為印巴衝突地區,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後,這裡始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雙方均在這裡設有重兵,並多次發生血戰。

1、印巴停火線埋隱患

1949年,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後,印巴兩國在聯合國調停下停火併籤署《喀拉蚩協定》,將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和巴控兩部分,但關於錫亞琴冰川,協定只模糊地提到停火線將「向北延伸到錫亞琴冰川」。

1962年,中國和巴基斯坦籤署《關於中國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劃分邊界時確定兩國邊界延伸到錫亞琴冰川東北的喀喇崑崙山後,當時印度政府未表示異議。

1972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籤署的《西姆拉條約》,也認為錫亞琴冰川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未明確劃定界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從1967年開始,美國國防測繪局(今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在繪製錫亞琴冰川地圖時,將這片區域劃到巴基斯坦版圖上。於是,許多國家政府部門和私營地圖出版商紛紛效仿,印度對此強烈不滿。

2、印度貴神速佔冰川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為促進旅遊業,巴基斯坦批准進入錫亞琴冰川的外國登山探險隊數量與日俱增,西方登山者總是向巴政府提出申請,這反過來強化了伊斯蘭瑪巴德對該地區的主權要求。印度情報機關還發現,巴軍方曾多次組織軍人加入「國際探險隊」,前往錫亞琴冰川考察,新德裡認為其真實意圖是藉此證明錫亞琴冰川是巴基斯坦領土。於是,猜忌心日重的印度政府開始醞釀奇襲冰川的行動。

1984年初,印度著名情報機關「研究分析處」(R&W)從海外特工那裡探聽到巴基斯坦正從一家英國體育用品公司採購數百套防寒裝備,同時巴方還批准一支日本探險隊對錫亞琴冰川東部一個制高點進行考察。印度認為,巴方的意圖是奪取錫亞琴冰川,因此決心先下手為強。隨即,印度陸軍和空軍提出代號「美格朵」(Meghdoot,梵語中的「天使」名字)的作戰計劃,首先派人秘密前往歐洲國家,大量採購高海拔作戰裝備,隨後以「開展巡邏」的名義將駐紮在喜馬拉雅山麓的第14、15軍山地部隊運至錫亞琴冰川附近。這些山地部隊中的軍官曾於1982年前往南極接受過極寒訓練。

1984年4月13日,「美格朵」正式實施,印度空軍出動剛剛到貨的蘇制高原型米-8直升機,搭載先鋒部隊前往錫亞琴冰川地區。不久,大約300名印度士兵順利搶佔錫亞拉、比拉方德等最重要的山口。這幾處山口是錫亞琴冰川的「門戶」,地勢險要,印軍在這裡設防,巴軍將很難攻取錫亞琴冰川。印度首批部隊佔據山口後,又緊急修築簡易野戰機場。印度空軍隨後將大批軍需物資空投至這些野戰機場,印軍直升機也將後續部隊陸續運抵山頂。

在獲悉印軍突然搶佔錫亞琴冰川後,巴軍立刻組織軍隊反擊,但在這場「登高競賽」中已是落了下風,最後只得搶佔冰川南部、地理位置相對較差的哥央拉山口。據美國《時代》周刊估計,「美格朵」行動讓印度控制將近2600平方公裡巴方宣稱擁有的領土。後來,印度「研究分析處」吹噓稱,巴軍原計劃於4月17日發動對錫亞琴冰川的突擊行動,因此印軍搶先四天發動「美格朵」,可謂「時間就是勝利」。

但巴軍方不肯放棄,從1984年開始進行了多次武力嘗試,均因處於極為不利的仰攻位置而收效甚微。最有名的一次發生在1987年,當時巴軍對印軍佔領下的比拉方德山口發動奇襲,可是經過包括白刃格鬥在內的激烈戰鬥,仍未能改變原有作戰態勢。隨後巴軍又多次進行努力,均被印軍瓦解。特別是1988年3月印軍將一個FH77B式榴彈炮連部署到錫亞琴冰川後,徹底壓倒巴基斯坦。該炮射程為24公裡,地面機動力也很強,被印度士兵稱為「幽靈大炮」。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差點引發印巴核對抗的卡吉爾戰爭實際也是因錫亞琴冰川而起。據印度《火線》雜誌披露,當年3月,巴陸軍第10軍軍長艾哈邁德中將與參謀長聯席會議和三軍情報局經過策劃,決心出動第10軍及其領導下的「自由克什米爾戰士」,採取滲透行動,佔領克什米爾實控線印方一側俯視國家1號公路的德拉斯-卡吉爾高地哨所。艾哈邁德深信這將使列城-錫亞琴地區的印軍受困,給印軍造成難以解決的後勤難題。「讓10月早點來臨吧,我們將步行前往錫亞琴,替成百上千凍死餓死的印度人收屍。」他認為,此舉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錫亞琴冰川爭奪問題。

然而,當年5月打響的卡吉爾戰爭並未像艾哈邁德想像的那樣發展。印度陸軍在空軍的支持下,不惜代價奪回巴軍佔領的陣地,印度海軍和空軍甚至做好投入核武器的準備,南亞局勢異常緊張。最終,美國公開表態反對巴武裝人員的滲透,巴總理謝裡夫強令本國軍人回到實控線己方一側。

印巴圍繞錫亞琴冰川展開的爭戰持續了19年,直到2003年才實現停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戰爭更多是「榮譽之戰」:巴軍視丟失冰川為奇恥大辱,印度也不肯放棄,結果雙方長期屯兵於此,開始這場「雲端之上的戰爭」。據統計,衝突爆發至今,印巴約有6000名士兵零散駐紮在150個營地,其中很多營地都安扎在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據估計已有4000多名印巴軍人喪生,其中99%死於極端氣候和雪崩。如今,印巴兩國維持駐軍的每日開支就高達近百萬美元,但雙方士兵的生活條件依然很糟糕,兩國都希望卸掉「錫亞琴包袱」,只是民族主義情緒以及相互間的不信任使得任何一方做出讓步都不太容易。

三、錫亞琴冰川地緣

錫亞琴的原意是「野玫瑰生長的地方」,然而這個名字並沒有給這片土地帶去更多的富饒和美麗,相反,這裡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戰略要地。

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看,錫亞琴冰川是地理中樞。位於克什米爾爭議區的中間位置,東側是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而拉達克地區與我國阿克賽欽接壤,是通往我國南疆腹地的橋頭堡;南側是克什米爾谷地和查謨地區,其中肥沃的克什米爾谷地是印控克什米爾主要的農作物產地;西側是巴控克什米爾的北部地區,流經巴基斯坦北部的重要河流——印度河貫穿其間;而錫亞琴冰川的北部是高聳入雲的喀喇崑崙山脈,穿越其中的通道曾是古代的絲綢商路,也是連接中巴的戰略要道。可以說,錫亞琴冰川是克什米爾的地理中樞,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從地形地貌上看,錫亞琴冰川是戰略高地。背靠喀喇崑崙山脈,是克什米爾中部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巴實際控制線上的制高點,其北側的K2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站在冰川頂部,可以俯瞰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地區。換句話說,如果哪一方奪佔了錫亞琴冰川,就意味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目前印軍在印度佔領區部署300餘門火炮,正是希望藉助該地區的海拔高度,將炮火覆蓋到巴軍的縱深目標上,以增加常規戰爭的威懾力。

三是從地緣關係來看,錫亞琴冰川是戰略棋子。猶如在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對印度而言,向北可切斷中巴之間的戰略通道,向東可直指我國新藏戰略公路。在巴基斯坦看來,錫亞琴冰川是巴基斯坦打開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防禦之門的鑰匙,加之印巴停火線已明確劃分,且有重兵把守,只有錫亞琴冰川有隙可乘,因此,巴方不惜代價展開武力爭奪。

四、錫亞琴冰川展望

一是錫亞琴冰川問題是風向標。左右印巴兩國國內政治動態的風向標。由於錫亞琴冰川問題已經成為涉及兩國民族尊嚴和感情的大事,歷屆政府都不敢輕易在這一問題上作出讓步,否則他們將面臨被選民拋棄的厄運,國家內部也將面臨分裂的危險。

二是錫亞琴冰川問題難解決。正是由於錫亞琴冰川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和對印巴兩國產生的深遠影響,使得印巴雙方在這一地區的博弈變得更加激烈。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印巴雙方在錫亞琴冰川的對峙一天沒有結束,克什米爾問題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印巴兩國的爭端也就無法看到和解的曙光。

相關焦點

  • 零下50度的錫亞琴冰川,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的戰略高點
    錫亞琴冰川位於喀喇崑崙山脈南端的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這一地區也是亞歐大陸板塊與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分水嶺, 在喀喇崑崙山廣泛的冰川部分有時也被稱為「第三極」。冰川長約72公裡,面積約3000餘平方公裡,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0-50度之間。站在冰川頂部,可以俯瞰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地區。控制錫亞琴冰川,就意味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 印巴錫亞琴冰川爭奪戰的啟示
    這一地區冰川廣布,又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簡單說來有三點:海拔高,此處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溫度低,冬季最低溫度可達攝氏零下30度至50度,且時而伴有風速可達80公裡/小時的狂風;風險大,冬季降雪可達10.5米,冰川裂縫,移動雪層和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雪崩是極為致命的潛在威脅。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地球「第三極」的未來水資源
    地球「第三極」的未來水資源喜馬拉雅山脈。喀拉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亞洲高山的名字讓生活在遠方的人聯想到冒險,但對10億多人來說,這些名字是他們最可靠的水源。這些山脈中的雪和冰川包含了地球極地冰原之外最大的淡水量,這使得水文學者將這一地區稱為「第三極」。世界上七分之一的人口依靠從這些山區流出的河流來獲取飲用水和灌溉作物。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就連犛牛的糞便也是高原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樹木匱乏的地球第三極,幹牛糞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好的燃料。正是像這樣無處不在的聯繫,讓犛牛成為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族人最好的夥伴。而犛牛與藏族人在高原上為伴的歷史,也幾乎貫穿了地球第三極的整個文明歷程……在流傳於地球第三極的古老創世神話中,人們認為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是犛牛身上的各個部位演化而來。
  • 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2020-12-02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第三極冰川發現遠古病毒,全球變暖加速,是福是禍?
    在不久之前,國外一支科考隊來到青藏高原採集冰川樣本,結果在檢測過冰川樣本之後,發現了30多種遠古神秘病毒,這些病毒是否對人體有害尚未得知。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工業化逐漸逐漸加深,產生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因此全球溫室效應在逐漸加劇,而且近年來科技越是發達,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因此全球變暖正在加速。
  • 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地球第三極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積大約5.1億平方公裡,但只有1.5億平方公裡是陸地,且平均高度在875米。地球第三極位於北緯25°—40°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是地表海拔最高的高原。如果把對流層頂部看做是天空的高度,南北兩極距離天空約8000米,赤道距離天空約16000米,地球第三極距離天空僅有5000多米。因此,可以說地球第三極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④|走進地球「第三極「 感受青藏高原上治癒...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地球的南、北極之外,有一處地方被人們稱為「第三極」。這裡曾是地球運動最活躍的地帶,遠古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壯觀的痕跡,巨大的落差,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別。這是一個冰與雪的琉璃世界,高原冰川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只需一眼,就能讓遊人看到它的巍峨與純淨。2015年3月,紀錄片《第三極》開播,作為「西藏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其是中國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涉藏電視紀錄片。紀錄片用更清晰全面的視角,帶領觀眾了解這個靜謐的「第三極」。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吳遠彬司長指出,三極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同時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緣政治都有深刻影響,是關係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履行「巴黎協定」相關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更多國際力量加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 到2100年,地球「第三極」冰川或將縮小達75%!
    這些山脈中的雪和冰川包含了地球極地冰原之外最大的淡水量,這使得水文學者將這一地區稱為「第三極」。世界上七分之一的人口依靠從這些山區流出的河流來獲取飲用水和灌溉作物,然而,該地區氣候的迅速變化正在影響冰川融化和融雪,該地區的人們已經在改變土地使用方式,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水資源供應。
  • 世界第三極正加速融化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六月下旬,北極最高溫度突破38℃,地球又迎來一輪毀滅性的炙烤。當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南、北兩極時,卻忘記了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現狀。隨著世界屋脊冰川的不斷融化,深埋地下的病毒重見天日,珠穆朗瑪峰上不幸的登山者屍體也才慢慢從冰川中顯露出來。
  • 研究揭示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淨環境條件
    " 新的研究首次從雪冰 - 大氣化學角度闡明了第三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研究成果為推動第三極地區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數據支撐。" 論文通訊作者、重慶大學副教授遊超告訴《中國科學報》。第三極地區毗鄰全球人口最稠密且發展迅速的地區,其環境狀況一直備受科學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地球第三極·西藏新名片」驚豔亮相 西藏正式邁入大品牌時代
    此次品牌發布,國內各領域智庫專家、藝術家、媒體記者等齊聚拉薩,圍繞地球第三極品牌際遇、品牌建設及品牌願景交流思想、碰撞觀點,為地球第三極品牌戰略布局建言獻策。演出由藏族著名舞蹈藝術家萬瑪尖措傾力打造,不僅對地球第三極壯麗的山水風貌、瑰麗人文底蘊進行了抽象解讀,也從視覺、聽覺、精神層面演繹了地球第三極品牌精神內涵,給予觀眾一次滌蕩心靈的品牌極淨之旅。  以開放的視野構建發展格局,通過「地球第三極」品牌建設,努力在世界範圍內標定西藏坐標。
  • 直播預告|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帶你走近南北極和珠峰
    挑戰極限,探秘地球,現實中的故事比電影裡更精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老師將為你講述親身經歷的地球三極探險!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也是《中國兒童地圖百科全書·地球三極探險》的編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 MH370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
    MH370自3月8日失聯以來,二十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搜救行列,共同應對這一災難彰顯了超越國界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此過程中各國對一些信息披露又不夠及時,對本國安全信息的洩露問題深懷戒備,地緣政治的邏輯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MH370最終墜毀於南半球的印度洋海域,而各國衛星圖像似乎更加確認了這一事實。
  • 地球第三極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位於西藏,青藏高原又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高聳入雲的地勢,年輕而龐大的高原塊體,複雜多變的地形,高寒而又特殊的氣候,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地球上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
  • 解析:「世界第三極」地質、氣候那些事
    5月27日,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登頂「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為珠峰「量身高」。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白玲、張強弓、鄔光劍、工程師王忠彥圍繞青藏高原的地質地貌、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進行講解。
  • 會議通知 |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
    主 席宋長青(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執行部長、教授)衛建國 (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王國梁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尚義(山西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太原師範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方創琳 (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