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傑
3月24日晚間,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宣布MH370已經墜毀,並且公布了飛機墜毀的大致範圍,各國搜救力量也前往澳大利亞珀斯以西的印度洋海域。MH370自3月8日失聯以來,二十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搜救行列,共同應對這一災難彰顯了超越國界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此過程中各國對一些信息披露又不夠及時,對本國安全信息的洩露問題深懷戒備,地緣政治的邏輯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MH370最終墜毀於南半球的印度洋海域,而各國衛星圖像似乎更加確認了這一事實。MH370沒有向北飛行,更沒有穿越各國的防空網絡,這多少讓東南亞諸國鬆了一口氣,此前各國的防空信息網絡都沒有發現MH370,如果這架飛機是飛向了歐亞大陸,那麼就可以看到各國防空漏洞大到了什麼程度,更重要的是,若飛機向北飛行,那麼給各國出了一個難題:必須將相應的衛星和雷達數據進行共享,而這些信息又是一國防空的核心機密所在。因此,MH370失聯之後,各國都只是聲明並沒有發現這架客機,而MH370的目的地是北京,沿途要經過穿越東南亞國家的防空網絡。
即便作為當事國的馬來西亞,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是令人詬病,3月17日,馬來西亞國防部長聲稱,馬方並沒有故意隱瞞有助於航班進行搜救的信息,但是部分信息尤其是軍方信息,出於維護國家安全考慮而沒有披露出來。而此前,馬來西亞一再聲明沒有隱瞞任何信息,這樣的表態不但讓中國民眾大為憤怒,也讓中國政府非常不滿,中國政府多次督促馬來西亞要及時透露有助於搜救的信息。
馬來西亞政府曖昧的態度令人不滿,但也可以理解,整個東亞並沒有一個涵括各方的安全框架。既有的安全網絡還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多個雙邊同盟網絡,馬來西亞本身並不是美國的盟友,甚至是東亞地區反美情緒比較高的國家,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是亞洲價值觀的倡導者。因海洋爭端,東亞海域處於比較敏感的時期,要分享各國的衛星或者雷達數據談何容易?但是在墜機這樣的災難面前,各國政府又受到「人命關天」這種理念的制約,在非傳統安全領域,超越地緣政治邏輯而進行合作是可能的。MH370能夠讓二十多個國家參與其中,本身就映著人道的光輝。
各國主動加入搜救的行列之中,但是沒有國家與馬來西亞爭奪主導權,作為當事國,馬來西亞一直是搜救工作的協調與組織者。當然,這個國家的低效與糾結也讓國際媒體大跌眼鏡,在進行跨國合作的時候,主權的思維依然是難以突破的「潛意識」。即便是美國,也只是參與者,大國都沒有採取「喧賓奪主」的做法,這本身也是一種節制。
MH370失聯之後,各種說法不脛而走,但最終還是技術和數據為飛機最後墜毀的地點進行了「定位」。以專業主義精神進行國際合作是應對災難的捷徑,但是由傳統地緣政治思維而帶來的不信任感則使各種「言之鑿鑿」的謠言滿天飛。MH370失聯本身可能給航空技術的革新注入了動力,一架飛機居然可以在漫天衛星的眼睛下不知所蹤,這可能會刺激新一輪技術的革命。即便美國這樣能夠在軍事上擁有「全球到達」的強國,也沒有抓住MH370的蹤影。若單純從地緣政治思維出發,一場新的軍事技術競賽或許不可避免。
各國依然無法超越地緣政治思維,但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力找到MH370,除了國際合作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和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局在搜尋過程中扮演了「專業」的角色,為了應對類似的危機,也不排除會形成一個專業性的國際組織,抱團取暖依然是人們進行合作的動力。
MH370的遺憾以及乘客依然沒有找到,即便找到,馬來西亞政府還需要負責解釋為什麼一架飛往北京的客機會墜毀在南半球。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找到飛機,能否以同樣的方式解釋災難的原因呢?也許不會。國際主義精神是人類合作的新方向,但地緣政治思維的枷鎖依然束縛於每個國家。
(作者為吉林大學國際關係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