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鬥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2020-11-23 科學網
與疾病鬥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訪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受訪者供圖

 

6月1日,西非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衛生部宣布,該國已被證實西北部暴發新一輪伊波拉疫情。

據悉,這是自1976年以來該國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6月3日,世衛組織(WHO)稱,剛果(金)姆班達卡市暴發的新一輪伊波拉疫情中,已發現8例感染,其中4例死亡。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截至3日已導致620多萬人感染,逾37萬人死亡。在此背景下,伊波拉疫情的捲土重來讓很多人擔心兩種疫情疊加帶來的潛在風險。

那麼,兩種疫情是否可能疊加?國際社會應如何開展科技合作,應對當前面臨的各種疫情風險?《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與新冠不同,伊波拉病毒傳播有限

《中國科學報》:在遭遇新冠、麻疹等疫情的背景下,新一輪伊波拉病毒暴發會給剛果(金)帶來怎樣的影響?

Lam Sai Kit:姆班達卡市發生的新埃博疫情,隨著檢測的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人被確診患有這種疾病。

伊波拉是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致命疾病。由於存在不同的病毒株,不同的疫情導致的死亡率從25%到90%不等。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抗伊波拉病毒藥物,人們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預防疾病傳播的實驗性疫苗上。

2014年西非暴發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被WHO稱作史上「規模最大、最嚴重、最複雜的伊波拉疫情」。在2016年6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結束之前,超過2.8萬人感染,超過1.1萬人死亡。

2018年暴發的上一輪疫情還未結束,兩年裡感染3300多人,其中2200多人死亡,被稱為史上第二嚴重的伊波拉疫情。

目前,剛果(金)東部漫長、艱難和複雜的伊波拉疫情仍處於最後階段,該國同時在抗擊新冠病毒(截至6月2日72人死亡、3326人感染)和世界上最大的麻疹疫情(6779人死亡、36.9萬多人感染)。新一輪伊波拉疫情,加劇了這個中非國家本已脆弱的衛生狀況。

《中國科學報》:新冠未去,伊波拉又至。一些人擔心兩種疫情疊加帶來的潛在風險,您如何看?

Lam Sai Kit:令人遺憾的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非洲發生了新的疫情。伊波拉和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伊波拉病毒通過與受感染者的體液或身體產生密切接觸在人際間傳播,最具傳染性的是血液、糞便和嘔吐物,而新冠病毒則是通過有症狀和無症狀病例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與新冠疫情不同,伊波拉病毒的傳播是有限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目前震中尚未蔓延到拉丁美洲,特別是巴西和墨西哥。

第一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於2月14日傳播到非洲。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在埃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在奈及利亞。經確認的輸入性病例大部分來自歐洲和美國,而不是中國。目前,非洲共有52個國家報告了15萬多例和4400多例死亡。

《中國科學報》:目前看來,新冠疫情短期內不可能結束,加上伊波拉的捲土重來。您對應對這兩種疫情有何建議?

Lam Sai Kit:新冠疫情到達非洲的時間比世界其他地方晚得多。因此,非洲可以獲得有關該病流行病學的許多信息,包括傳播方式、快速檢測、接觸者追蹤、隔離、治療,以及採取必要的遏制和緩解等公共衛生措施。

不幸的是,由於非洲聯盟的衛生系統較弱,可能不能充分實施一些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被認為有用的措施。非洲面臨的挑戰包括獲得快速檢測、提供進行檢測的人力和基礎設施、追蹤接觸者、隔離和治療等。

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很難有足夠的醫療供應保護醫護人員和其他前線人員,由於病毒通過呼吸傳播,處理大量病例也很困難。約15%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症狀,非洲需要重症監護病房床位和呼吸機,這在非洲供不應求。許多地區迫切需要提高能力,這將需要國際社會的善意來提供援助。

與疾病鬥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中國科學報》:在此背景下,您如何看待科學合作與交流?特別是不同國家科學家的合作?

Lam Sai Kit:在2014年至2016年的伊波拉大暴發期間,我們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教訓,這些教訓有助於應對2019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目前非洲已經建立了若干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實驗室,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立將在這次大流行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許多非洲國家在管理傳染病暴發和分享技術知識和資源方面具有重要經驗。他們已學會與私營部門以及世衛組織等國際衛生機構合作,共同抗擊傳染病。許多個人以及來自海外的非政府組織也承諾在大流行期間提供技術和財政支持。

這是一個「無國界世界」的真正精神,也是我在馬來西亞尼帕病毒暴發期間所提出的:「在與新出現的疾病的鬥爭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非洲不應該覺得自己是在孤軍奮戰。中國已經承諾通過提供醫療專業知識和醫療用品來提供幫助。馬雲基金會和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等參加了一個特別的網絡研討會,將非洲和中國的醫生搭檔,討論抗擊新冠肺炎的方法,承諾分享抗擊新冠肺炎的知識、經驗和最佳做法。他個人承諾提供醫療用品,在經濟上提供幫助。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各國政府應如何理性地開展合作,特別是科技合作,來應對新冠病毒和其他的全球風險?

Lam Sai Kit: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抗擊新冠病毒上,而不是互相攻擊。在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之前,世界必須形成統一戰線,與這個共同的敵人進行鬥爭。研究人員必須共同努力,開發更廉價、更優質、更靈敏和更具針對性的測試方式,啟動國際研究計劃,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

分享技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是極為重要的,不應因政治分歧而威脅或削弱這種努力。自從美國決定停止資助WHO並脫離世界組織以來,這已經影響了WHO的工作。非洲國家肯定會感受到這種影響,因為WHO依靠會員國的捐款在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工作。

《中國科學報》:科學無國界。您怎麼看待共建科學命運共同體,以此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您對未來國際科技合作有何期望?

Lam Sai Kit: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國界的世界,隨著全球旅行的加速,世界一端暴發的疾病會在數小時內蔓延到另一端。這種情況已經在H1N1流感、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寨卡病毒等新發傳染病中得到了體現。因此,重要的是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以及各國政府通過共享信息、資源和專門知識進行合作。

要加強我們現在已經擁有的一些科學組織。包括非洲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疾控中心,我們應該確保它們形成一個真正的科學協作網絡,不涉及政治。

WHO在發揮國際協調作用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這一點一再得到證明。會員國應繼續支持和加強WHO的作用,並準備在美國選擇退出該組織的情況下進一步發揮作用,包括提供財政支持。

讓我們利用在最近新冠大流行中產生的經驗和善意,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採取集體行動,與未來新出現的傳染病作鬥爭。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
    勃列日涅夫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國際主義越來越成為檢驗各國共產黨是否忠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可靠尺度。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他要求東歐各國的「國際主義」是什麼呢?1966年11月15日,勃日涅夫在保加利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有一個稍微明白一些的解釋。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這個共識就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開放的民族主義,它追求的是一種普世價值。儘管有很多的價值是以法國文化的面目出現,它追求的一種普世的價值。 我舉一個例子,你在法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有資格申請法國國籍。但是,相對來說,德國的民族主義,如果你在德國,無論你住了多長時間,你都不能申請德國國籍。只有你同德國人結婚,有了血緣關係,你才可以申請德國的國籍。
  • 吉琛佳評《「民主」與「愛國」》︱作為變革與反抗的民族主義
    在他們看來,安保鬥爭正反映了日本公民已將政治參與視為自身責任。他們所期盼的那種將主體能動性和對國家的責任心結合於一體的近代意義上的個體業已形成。即便運動終究未能阻止條約生效,但在丸山、竹內等人看來,這場體現出國民公共意識的運動對專橫無理的強權政治達到了警告作用,並最終導致了岸信介的垮臺,因此他們認為鬥爭取得了光輝的勝利。
  • 「反黑」民族主義:性/別、生育與疾病隱喻
    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敘事的時間性與兩性關係、家庭結構、生育政治緊密相關。巴裡巴爾認為,現代民族國家並沒有終止前現代政治體系對血緣的重視,而是把「正常」、「自然」的親緣關係,從家族、地區、社會階層等小圈子擴展至(並止步於)「本國同胞」的範圍——也就是說沒有強大的社會因素阻止人們與本國同胞結合,而這樣的婚姻也被認為是最為正常、自然的家庭組成方式。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民族主義的生物學基礎
    作者介紹:Robert Sapolsky(1957 - ),美國著名神經內分泌學家、暢銷書作家、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精神壓力、神經元疾病與行為生物學。一開始,只有兩個敵人,他試圖反抗。但他身後又冒出了四個。他就這樣被毆殺,然後又被肢解。這樣的殺戮已經發生了20起,直到&34;完全佔領了山谷。乍看起來,這是一個聳人聽聞的傳說故事。但這卻真實發生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裡的主人公並不是人類,而是烏幹達國家公園裡的黑猩猩。在過去的十年中,這裡的一個雄性黑猩猩群體開始崛起。
  • 南南論壇丨巴迪歐:資本主義下的生態鬥爭缺少力量
    只有當共產主義政治非常強大時,才有可能想像資本主義的真正「崩潰」,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俄羅斯,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中國那樣。但是今天,我們只有共產主義第三階段的開始,在共產主義開始後,馬克思代表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國家」的列寧-毛時代代表了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假設在政治上非常薄弱。劉建芝:你在2008年提出了共產主義假設。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即議題由西方設定,然後中國再回應西方設定的議題。只有主動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才掌握了議題的設定權。而且新加坡不存在中國那樣的「央-地」關係問題,只有一級政府,所以整個國家一動起來就跟一個單位公司一樣。我覺得新加坡的很多防控措施太特殊,其他國家抄作業很難抄,而且相比西方,新加坡的老百姓很信任政府,也就是民眾和政府高度配合,紀律性很強。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當今時代,沒有一個主權國家否認自己是民族國家,或者否認民族主義原則在提供認同力量和統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畢竟「只有民族主義才能對外確定國家的邊界,對內尋求對國家的認同」,⑤對於國家與公民的關係來說,民族主義可以幫助說服公眾對國家忠誠和為國犧牲。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帕拉梅那茲(J.Plamenatz)甚至斷言,「在盧梭的著作中根本見不到政治民族主義的蹤影」。這是因為,盧梭「雖然說政治性共同體的構成人員為了其共同體統一、強大而必須共有同一的基本性價值,但他沒有論述到共有同一文化者必須統一於一個政治共同體」。再者,赫德、博林布魯克、盧梭這些92在思想上立場不同的人們在強調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對整個人類傾注了關愛。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隨著民族國家出現而產生,在近代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社會思潮。中國的傳統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來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我們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夷之辯」的概念和「天朝上國-藩屬·的關係。
  • MH370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
    MH370自3月8日失聯以來,二十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搜救行列,共同應對這一災難彰顯了超越國界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此過程中各國對一些信息披露又不夠及時,對本國安全信息的洩露問題深懷戒備,地緣政治的邏輯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MH370最終墜毀於南半球的印度洋海域,而各國衛星圖像似乎更加確認了這一事實。
  • 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這次不得不向MIPS低頭,也可以理解,為了龍芯的市場化、國際化,花了數億元國家資金,總有責任在市場見個響聲吧.而對此不能理解的,則是 那些迷信「技術民族主義」的官員與時常為民族自豪感熱血翻騰的網民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6035.htm  技術民族主義和技術民族虛無主義  技術民族主義源於這樣的信念:經濟增長依賴於高科技,而高科技只有是本土企業100%擁有的,本國才能實現100%的 控制,才能實現受益;也就是說只有純種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符合中華民族收益的.2004年,網際網路實驗室出臺
  • 民族主義如何讓古典音樂成為現代國家的凝合劑?
    這種定價權的鬥爭催生了音樂語言的固定化,音樂的標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十八世紀,音樂的標題已經帶有詮釋內容的色彩,但這個時期的音樂標題大部分是收集整理者或樂評人賦予的,海頓交響樂的標題也不一定和音樂內容有什麼關係。
  • 基因、演化與民族主義的真相
    一、社會科學的缺環在當代世界中,族群衝突和民族主義愈演愈烈,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科學現象。但社會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卻一直沒有什麼新意。在現代主義範式的主導下,民族主義總是被視為一種人為的社會建構,因此社會科學家不斷地從文化、經濟和個體認知的角度尋找變量。
  • 葉攀︱在烏斯塔沙的陰影下:克羅埃西亞的民族主義運動
    到了近代,克羅埃西亞也產生了民族主義思潮。克羅埃西亞的民族主義思潮分成兩股。一股以主教斯特羅斯邁爾(Strossmayer)為代表,要求南部斯拉夫人團結,建立多民族國家的南斯拉夫運動。另一股則是以安特·斯塔採維奇(Ante Starcevic)為代表的反南斯拉夫主義。不過,後者強調的是法國大革命確立的一套觀念,和烏斯塔沙有所不同。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但是,起源於西方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主權」為核心的民族主義理論,對於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這場因東西方殖民武力的衝擊而興起的民族主義熱潮,遠非今人所能想像的那麼簡單。  第三,同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民族主義的單一任務相比,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面臨著雙重使命:救亡和啟蒙都很緊迫。如何讓中華民族在獲得獨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命運的同時,使中國從此走上現代化,使國人獲得民主自由,從而平等地生活,也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其中,人類學家也許不是最銳利最敏銳的,民族主義在人類學家眼中像是純然現代的東西,一種和傳統的、原初的人類社會不一樣的「雜質」。但是,20世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似乎能為人們理解民族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的民族神話部分提供某些洞見。美國人類學家麥可·赫茲菲爾德的著作《文化親暱》即是試圖通過研究巴爾幹地區的傳統社會互動模式,來理解當代民族主義與政府組織、社會權威、族群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