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鬥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
——訪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
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受訪者供圖
6月1日,西非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衛生部宣布,該國已被證實西北部暴發新一輪伊波拉疫情。
據悉,這是自1976年以來該國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6月3日,世衛組織(WHO)稱,剛果(金)姆班達卡市暴發的新一輪伊波拉疫情中,已發現8例感染,其中4例死亡。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截至3日已導致620多萬人感染,逾37萬人死亡。在此背景下,伊波拉疫情的捲土重來讓很多人擔心兩種疫情疊加帶來的潛在風險。
那麼,兩種疫情是否可能疊加?國際社會應如何開展科技合作,應對當前面臨的各種疫情風險?《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尼帕病毒發現者、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Lam Sai Kit。
與新冠不同,伊波拉病毒傳播有限
《中國科學報》:在遭遇新冠、麻疹等疫情的背景下,新一輪伊波拉病毒暴發會給剛果(金)帶來怎樣的影響?
Lam Sai Kit:姆班達卡市發生的新埃博疫情,隨著檢測的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人被確診患有這種疾病。
伊波拉是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致命疾病。由於存在不同的病毒株,不同的疫情導致的死亡率從25%到90%不等。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抗伊波拉病毒藥物,人們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預防疾病傳播的實驗性疫苗上。
2014年西非暴發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被WHO稱作史上「規模最大、最嚴重、最複雜的伊波拉疫情」。在2016年6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結束之前,超過2.8萬人感染,超過1.1萬人死亡。
2018年暴發的上一輪疫情還未結束,兩年裡感染3300多人,其中2200多人死亡,被稱為史上第二嚴重的伊波拉疫情。
目前,剛果(金)東部漫長、艱難和複雜的伊波拉疫情仍處於最後階段,該國同時在抗擊新冠病毒(截至6月2日72人死亡、3326人感染)和世界上最大的麻疹疫情(6779人死亡、36.9萬多人感染)。新一輪伊波拉疫情,加劇了這個中非國家本已脆弱的衛生狀況。
《中國科學報》:新冠未去,伊波拉又至。一些人擔心兩種疫情疊加帶來的潛在風險,您如何看?
Lam Sai Kit:令人遺憾的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非洲發生了新的疫情。伊波拉和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伊波拉病毒通過與受感染者的體液或身體產生密切接觸在人際間傳播,最具傳染性的是血液、糞便和嘔吐物,而新冠病毒則是通過有症狀和無症狀病例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與新冠疫情不同,伊波拉病毒的傳播是有限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目前震中尚未蔓延到拉丁美洲,特別是巴西和墨西哥。
第一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於2月14日傳播到非洲。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在埃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在奈及利亞。經確認的輸入性病例大部分來自歐洲和美國,而不是中國。目前,非洲共有52個國家報告了15萬多例和4400多例死亡。
《中國科學報》:目前看來,新冠疫情短期內不可能結束,加上伊波拉的捲土重來。您對應對這兩種疫情有何建議?
Lam Sai Kit:新冠疫情到達非洲的時間比世界其他地方晚得多。因此,非洲可以獲得有關該病流行病學的許多信息,包括傳播方式、快速檢測、接觸者追蹤、隔離、治療,以及採取必要的遏制和緩解等公共衛生措施。
不幸的是,由於非洲聯盟的衛生系統較弱,可能不能充分實施一些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被認為有用的措施。非洲面臨的挑戰包括獲得快速檢測、提供進行檢測的人力和基礎設施、追蹤接觸者、隔離和治療等。
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很難有足夠的醫療供應保護醫護人員和其他前線人員,由於病毒通過呼吸傳播,處理大量病例也很困難。約15%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症狀,非洲需要重症監護病房床位和呼吸機,這在非洲供不應求。許多地區迫切需要提高能力,這將需要國際社會的善意來提供援助。
與疾病鬥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中國科學報》:在此背景下,您如何看待科學合作與交流?特別是不同國家科學家的合作?
Lam Sai Kit:在2014年至2016年的伊波拉大暴發期間,我們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教訓,這些教訓有助於應對2019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目前非洲已經建立了若干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實驗室,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立將在這次大流行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許多非洲國家在管理傳染病暴發和分享技術知識和資源方面具有重要經驗。他們已學會與私營部門以及世衛組織等國際衛生機構合作,共同抗擊傳染病。許多個人以及來自海外的非政府組織也承諾在大流行期間提供技術和財政支持。
這是一個「無國界世界」的真正精神,也是我在馬來西亞尼帕病毒暴發期間所提出的:「在與新出現的疾病的鬥爭中,沒有民族主義,只有國際主義。」
非洲不應該覺得自己是在孤軍奮戰。中國已經承諾通過提供醫療專業知識和醫療用品來提供幫助。馬雲基金會和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等參加了一個特別的網絡研討會,將非洲和中國的醫生搭檔,討論抗擊新冠肺炎的方法,承諾分享抗擊新冠肺炎的知識、經驗和最佳做法。他個人承諾提供醫療用品,在經濟上提供幫助。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各國政府應如何理性地開展合作,特別是科技合作,來應對新冠病毒和其他的全球風險?
Lam Sai Kit: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抗擊新冠病毒上,而不是互相攻擊。在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之前,世界必須形成統一戰線,與這個共同的敵人進行鬥爭。研究人員必須共同努力,開發更廉價、更優質、更靈敏和更具針對性的測試方式,啟動國際研究計劃,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
分享技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是極為重要的,不應因政治分歧而威脅或削弱這種努力。自從美國決定停止資助WHO並脫離世界組織以來,這已經影響了WHO的工作。非洲國家肯定會感受到這種影響,因為WHO依靠會員國的捐款在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工作。
《中國科學報》:科學無國界。您怎麼看待共建科學命運共同體,以此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您對未來國際科技合作有何期望?
Lam Sai Kit: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國界的世界,隨著全球旅行的加速,世界一端暴發的疾病會在數小時內蔓延到另一端。這種情況已經在H1N1流感、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寨卡病毒等新發傳染病中得到了體現。因此,重要的是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以及各國政府通過共享信息、資源和專門知識進行合作。
要加強我們現在已經擁有的一些科學組織。包括非洲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疾控中心,我們應該確保它們形成一個真正的科學協作網絡,不涉及政治。
WHO在發揮國際協調作用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這一點一再得到證明。會員國應繼續支持和加強WHO的作用,並準備在美國選擇退出該組織的情況下進一步發揮作用,包括提供財政支持。
讓我們利用在最近新冠大流行中產生的經驗和善意,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採取集體行動,與未來新出現的傳染病作鬥爭。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