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陀在出家成道之前,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名喬達摩·悉達多,其父為淨飯王。相傳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多年不孕,在她45歲時,忽然夢見一個相貌莊嚴的人,乘坐六牙白象,從右脅進入腹中,之後懷有身孕。

按照當時的風俗,婦女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即將生產時,出王城向東行走25千米,回到了故鄉天臂城,住在了藍毗尼園。這個花園是佛陀的舅舅善覺王的私家花園,環境清幽、風景優雅,澄清皎鏡,雜花瀰漫;月圓之夜,摩耶夫人被月光下蔥蘢盛開的無憂花吸引,便伸手扶在樹幹攀援花枝。頓時驚動了胎氣,佛陀於是從母親的右脅出生。
據大唐玄奘法師所著《大唐西域記》記載,佛陀一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並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7步,步步都生出一朵蓮花,然後左手指地、右手指天,高聲說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意思即,我今為世上最上者,已經了斷了塵緣生死。小王子誕生的日期為中國農曆的4月8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據說是因為小王子降生時,天空降下兩道泉水,一道溫暖,一道清涼,來為王子沐浴。

按照《大方便佛報恩經》所說,佛陀出生後7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佛陀的生父淨飯王立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訶憍曇彌為後,佛陀就由她撫養成人。悉達多王子在29歲時,放棄了舒適的宮廷生活,經過6年的出家修行,創立了佛教。在佛陀40歲時,其父淨飯王去世,佛陀親自為他說法,使得淨飯王證得了阿羅漢果,即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成就,指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慾、解脫了煩惱的覺悟者。
之後,摩訶憍曇彌王后帶領了500名釋迦族的女子前去拜見佛陀,要求加入僧團組織學道,佛陀當時就一口拒絕。但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幫她們說情:「憍曇彌王后哺乳撫養佛陀肉身,憑藉此皮囊,您才得以成佛,佛門對一切眾生都敞開大門,王后對您有大恩,為什麼反而還不允許呢?」佛陀嘆了口氣說:「不是我不同意女子入佛門,只是這樣做,佛教會少流傳500年。」經不住阿難再三求情,佛陀只得同意姨母率領釋迦族婦女出家,並為他們制定了348條戒律。從此佛教中有了比丘尼(俗稱尼姑),但佛教在印度也就果真應驗了佛陀的預言而過早衰微,公元1203年,伊斯蘭教軍隊攻入印度全境,並燒毀了當時印度佛教中心——超戒寺,現代佛教史一般以此為印度佛教的結束標誌。

佛教在印度過早衰亡,在佛陀的預言這一宗教傳說背後,還是經濟、社會、文化等深層次的原因。最早居住在印度土著是達羅毗荼人,他們創造了哈拉巴文化。但是從中亞高加索南下的雅利安人徵服達羅毗荼人後,建立了嚴格的四種姓制度:最高貴的種姓是婆羅門,即宗教祭司貴族;其次是剎帝利,即世俗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僚;再次是吠舍,即農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這三個種姓是由雅利安人分化而成。被徵服了的達羅毗荼人和貧窮破產的人組成了種姓最低的首陀羅。種姓之外,還有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賤民,他們是以前不同種姓通婚後的後代,或犯了種姓內部的規矩被開除出種姓的。

佛陀在世時,印度各個小國林立,這種分裂狀況與種姓制度並行並生,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婆羅門教便大行其道,一方面與世俗貴族爭奪統治權,一方面從物質和精神等各個方面壓迫底層民眾,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佛陀提倡眾生平等,接納不同種姓和女性入教,就是反對這種嚴酷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所以得到了世俗國王,比如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的支持。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之後,佛教便臻於鼎盛。但是,短命的孔雀王朝曇花一現,沒有改變古印度政治、經濟面貌,種姓制度和建立在這種制度上的婆羅門教也就始終存在了下去,所以,當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並帶來了伊斯蘭教之後,佛教便在印度本土滅絕了,而婆羅門教卻仍然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演變而成為如今的印度教。

參考資料:《佛本生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史》。所有圖片自網絡轉載,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