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2020-12-05 沐浴晚歸辭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印度佛教。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世界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在古代,佛教向東發展到中國、東南亞、朝鮮、日本,向北傳入中亞,向南傳入斯裡蘭卡,向西傳入西亞,甚至歐美。但現在佛教主要存在、發展的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不少國家,而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本土,佛教卻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況。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簡稱「佛陀」。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以及今天的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通常將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相繼傳承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佛陀的說教最初都是口傳的。因此,為便於記憶,佛的說教多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大量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教說的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同時,佛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學說。後來有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

部派佛教,在佛陀逝世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並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起初,佛教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它們都被稱為「根本部」。以後又從這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被稱為「枝末部派」。上座部後來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銨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而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不同派別間爭論非常激烈。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一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和「瑜伽行派」。

大約在公元6世紀末,德裡附近有一個叫做「坦尼沙」的王國開始崛起,其著名的戒日王重新統一了印度北部。戒日王篤信佛教,在他的治下佛教在印度一些地區得以興盛。他擴建了王舍城西北部的那爛陀寺,並在那裡建成當時全印度最大的佛學院,其鼎盛時期有房屋300多間,可供上萬名僧侶學習。玄奘西遊至此,曾留學於此五年,並曾與戒日王相見,他後來寫成的《大唐西域記》中有很多素材都取之於此。但戒日王死後,印度北部重新陷入分裂割據,佛教也無可避免地衰落。佛教最終在印度衰敗,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

密教,我們看到,在佛教開始衰落的同時,也受到印度教教義一些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與一些地區的民間信仰結合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密教的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但是這並不能挽救佛教的整體頹勢。公元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同時內部派系還紛爭不已,終於式微。在伊斯蘭教徒大舉徵服併入主印度的過程中,重要佛教寺院被毀,僧徒逃散,以至於到13世紀初的時候,曾盛極一時的印度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現代印度佛教,佛教在印度沉寂了大約700年,到19世紀末時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裡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使很多佛教聖地恢復舊觀,並新建了不少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又有了新的發展。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佛教研究機構,很多著名大學也開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還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果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退出印度教,轉而皈依佛教。

1957年印度佛教徒還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政黨—共和黨。最近幾年,印度的佛教組織,如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都在國外成立了很多分支機構,廣泛開展國際活動,如召開國際佛教學術會議、座談等。據統計,目前印度約有佛教徒550萬人,佔總人口的0.8%。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仍有一定影響。好了,今天小編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記得加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印度國土遼闊,各地區社會、民族、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存在著很大差異。佛教從恆河流域東部和中部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向次大陸各地區傳布的過程中,這些差異再加上當地的地方宗教影響,必然反映在佛教信仰及實踐的發展和變化上。尤其在恆河流域東部及中部地區奴隸制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私有財產制度被認為神聖不可侵犯。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世界上二支不同的大乘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承襲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顯乘教法(般若乘),而藏傳佛教則更多接受了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傳統,即以密乘佛教(金剛乘)為主要特色。漢、藏佛教於歷史上曾有過很深的關聯,互相間有過很多的交流和影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至今依然擁有不少明顯的共性。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事實是,印度人相信的是婆羅門教。佛教在印度從來沒有成為過主流。甚至連第二大教都算不上。根據199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 斯. 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佔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佛教的信徒人數還遠遠落後於基督教,更談不上和主流的印度教比。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龍樹不但熟諳印度非佛教的思想傳統,且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論》,因高度濃縮語言的頌文形式,種下日後詮釋上的爭端,帶動中觀學派的發展……龍樹的思想淵源在《龍樹菩薩傳》裡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構成龍樹思想的線索:一是婆羅門的出身;二是可能在有部教團出家;三是大龍菩薩帶他入龍宮閱讀到的新經典。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孔雀王朝時期,由於阿育王的推崇,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印度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隨著孔雀王朝的衰落以及印度教的崛起,佛教逐漸衰落,加之內部分裂不斷,最終在印度被邊緣化。但在中國,佛教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進而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啥卻在印度逐漸沒落,如今僅剩500萬信徒?
    ,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求取真經,「西天」指的就是古印度。現如今佛教在中國擁有不少信徒,但是在印度卻逐漸消失了,大部分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領導人訪問中國的時候,還經常拜訪中國的佛寺,還向中國贈送了印度的佛像。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老陽按:當初達摩祖師,為什麼前來我們中國,就是因為我們中國具備大乘根性,現在禪宗連印度都沒有了,只在中國有。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這是佛教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面對迥異的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形態和嚴酷的宗教競爭作出的自我調適,這符合佛教的緣起法則和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三大語系佛教在各國各地區的生存、發展,同樣也經歷了一個演化或異化的過程,但總體上不離印度三期佛教的格局。 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自公元九世紀漸趨衰微,到了十三世紀便徹底消亡。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而其中的大般泥洹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首次給中國帶來了「佛性"說,但又說一闡提人(佛教中說的斷了佛善根、不可能成佛的人)不能成佛,引發了關於佛性問題的爭論,對中國大乘佛教佛性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到公元前6世紀末,曾經被恰當地稱作「通稱為印度教的多文化聯合」的全部成分均已出現,後來的變化從未超出這一框架。我們在此不想討論耆那教和佛教的複雜教義,大雄和佛陀的原初思想很難與後來附加給他們的東西區別開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推測佛教或耆那教在其產生初期經歷過類似於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搖籃時所經歷的根本性的重構。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良傳統。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天佑自西元前兩千年起,雅利安人從西北方洶洶而至;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帶來了拜火信仰與習俗(日神、火神、卍字圖騰等)。為了統治需要與特權維護,藉助宗教,積極造神,鼓勵祭祀;設計出種姓制度,使殖民社會穩固。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華嚴大數」也許受了希臘化影響。公元前六世紀,與佛陀大約同時,有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名叫畢達哥拉斯,有可能受了音律中整數及整數比的啟發,提出「萬物都是數」,引發了天文學的「天球的音樂」。天體運行的聲音,人類聽不清,但畢達哥拉斯告訴我們,可以通過數學概念,在數學運算中來傾聽,亞里斯多德甚至說,畢達哥拉斯以數為「整個自然的初始之物」。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然而,在此同時,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低看漢傳佛教,認為那是「顯教」、主張「藏傳佛教的系統中早就有顯教的訓練,漢傳卻沒有密教的功德」等等。有些人認為諸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非常殊勝,認為那比漢傳一切典籍還有次第、規矩,聲稱要建立來自那爛陀的清淨傳承。這種「藏傳佛教體制至上、漢傳佛教經論不足」的觀念,是種徹頭徹尾的錯誤。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心的區別 「解脫之後不受後有。」(就是再也不來啦。)他現在還在地獄裡度眾生,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教的發心。 如何學習大乘法門?
  • 重磅:釋迦族逃亡後尼泊爾佛教發生了什麼?
    大乘佛教的佛弟子從來不會對佛陀肉身的寂滅抱有絕望的情緒,因為他們有著對於佛陀法報化三身的基本理解,並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成為佛陀「法子」,回歸「如來家族」中——「釋迦」早已成為一個超越血緣關係的姓氏。 有觀點認為,當前尼泊爾佛教只是印度中世紀至晚期佛教的延續,加德滿都谷地是印度佛教遭滅頂之災後逃難佛教徒的庇所。但在尼泊爾當地的佛教傳承看來,尼泊爾佛教可以直接追溯到佛陀時代,佛陀出生在藍毗尼花園,也親自到過加德滿都谷地。而從釋迦族的傳承來看,包括印度琉璃王滅族和巽伽王朝暴力鎮壓佛教後的避難在內,釋迦族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比較集中地遷居到加德滿都谷地,而這兩次避難都發生在公元前。
  •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
  • 印度佛教遺蹟,是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今卻化為廢墟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雖然現在的印度佛像信徒並不是最多的,在印度有著非常多的古城,這些古城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印度這麼多的古城裡面有一座城市是不得不提的,這裡就是瓦拉納西。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批的佛教徒就是在附近的鹿野苑誕生的,雖然佛教在當時收到了王室的支持但是卻沒有在印度人心中紮根。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