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十四年的艱難旅程之後,法顯在長江之畔的建康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他在建康的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人共同翻譯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字。
在此之中,包括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卷等。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
而其中的大般泥洹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首次給中國帶來了「佛性"說,但又說一闡提人(佛教中說的斷了佛善根、不可能成佛的人)不能成佛,引發了關於佛性問題的爭論,對中國大乘佛教佛性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還傳說法顯與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了《雜阿毗縣心論》十卷,但這部書很早就佚失了。這個說法是否確實,還待考證。
除了譯經,在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法顯在建康還寫出一本記述他天竺之旅的書:佛國記,兩年後又加以增補,稱為高僧法顯傳。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一些其他的名稱,比如佛遊天竺記、釋法顯行傳、歷遊天竺記、釋法顯遊天竺記,等等。
這本書還有英、日、法等很多語言的譯本。法顯一心西去求法,可是他的《佛國記》(即《高僧法顯傳》)卻產生遠遠超過他的佛經翻譯的世界影響,這大約是他始料未及的。
這是因為《佛國記》記載了他走過的南北兩條路線,以及所經過的中亞、印度、南洋三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社會情況。
其中包括西域地區的惹善、于闐、龜茲等後來早已滅絕的古國的狀況,包括印度本土的佛教僧侶的生活,為我們了解這些地區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在地理學史和交通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一向缺乏歷史記載,今人想要了解印度史,往往只能藉助中國前往印度取經的高僧留下的著作。在這一方面,法顯的佛國記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並列,是研究印度史的三大巨著,而佛國記是其中最早的一部。
再則,關於中國與印度的南海絲綢之路,雖然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但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在細節方面的具體記述。法顯在佛國記中對信風和航船都有詳細描述,成為中國人掌握信風知識借作航行動力最早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