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2020-12-05 禪說國學

在經過十四年的艱難旅程之後,法顯在長江之畔的建康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他在建康的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人共同翻譯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字。

在此之中,包括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卷等。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

而其中的大般泥洹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首次給中國帶來了「佛性"說,但又說一闡提人(佛教中說的斷了佛善根、不可能成佛的人)不能成佛,引發了關於佛性問題的爭論,對中國大乘佛教佛性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還傳說法顯與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了《雜阿毗縣心論》十卷,但這部書很早就佚失了。這個說法是否確實,還待考證。

除了譯經,在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法顯在建康還寫出一本記述他天竺之旅的書:佛國記,兩年後又加以增補,稱為高僧法顯傳。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一些其他的名稱,比如佛遊天竺記、釋法顯行傳、歷遊天竺記、釋法顯遊天竺記,等等。

這本書還有英、日、法等很多語言的譯本。法顯一心西去求法,可是他的《佛國記》(即《高僧法顯傳》)卻產生遠遠超過他的佛經翻譯的世界影響,這大約是他始料未及的。

這是因為《佛國記》記載了他走過的南北兩條路線,以及所經過的中亞、印度、南洋三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社會情況。

其中包括西域地區的惹善、于闐、龜茲等後來早已滅絕的古國的狀況,包括印度本土的佛教僧侶的生活,為我們了解這些地區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在地理學史和交通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一向缺乏歷史記載,今人想要了解印度史,往往只能藉助中國前往印度取經的高僧留下的著作。在這一方面,法顯的佛國記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並列,是研究印度史的三大巨著,而佛國記是其中最早的一部。

再則,關於中國與印度的南海絲綢之路,雖然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但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在細節方面的具體記述。法顯在佛國記中對信風和航船都有詳細描述,成為中國人掌握信風知識借作航行動力最早的記錄。

相關焦點

  •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印度佛教。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世界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同時,佛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學說。後來有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良傳統。
  • 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天女散花來源於他翻譯的維摩詰經
    說到鳩摩羅什大師,他是我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譯經高僧,和真諦法師、玄奘法師並稱為中國佛教的三大翻譯家,他翻譯的佛經雅達高妙,流布天下,千餘年來,曾經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佛教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這份影響潛移默化,直至如今。像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金剛經》、《法華經》,大名鼎鼎,那都是他老人家的傑作,一般人就算沒看過,至少也都聽說過。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從安世高與支婁迦讖開始,佛教的大小乘思想都傳播到了中國。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在襄陽十五年,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經,還為道行品、般若放光品、光贊般若等般若學經典寫了很多解析的文章。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心的區別他現在還在地獄裡度眾生,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教的發心。 如何學習大乘法門?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在號稱「北傳佛教中樞」的我國,時節因緣造就了大乘摩訶衍法主導教界、浸潤八方的格局,同「小乘是佛說」一樣,「大乘是佛說」的觀點歷來不折不扣地為我國絕大多數漢藏佛教學者所接受。從漢至清,這種觀念幾乎從未受到任何動搖(我國歷史上,雖曾有南朝竺法度執小排大,又有慧導疑《大品》、曇樂非《法華》、僧淵謗《涅槃》等,但其勢力和影響均無足輕重)。
  • 《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
    降生龜茲國、隨母出家、涼州攻讀漢語、長安譯經、最後絕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一書記錄了佛教翻譯大使鳩摩羅什一生及佛經翻譯偉業。作為我國著名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出生在古龜茲,也就是今天的庫車縣,並在龜茲生活了40年,他成年時就成為了一代佛教宗師,享有極高的聲望。近年來,庫車縣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龜茲文化研究。如果說,以往的龜茲文化研究是站在宏觀層面上的話,那麼,《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則從微觀的人物上開闢了一條專題研究之路,這也預示著龜茲文化研究正在向更深層次邁進。
  • 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要是缺乏這個的話,典籍翻譯就會被看做是一個翻譯工作,在機械地做轉換。其實,要進入人類學,尤其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應該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比較好的研究格局。它的詩歌範圍比較寬廣,可以是當地原始民族或原住居民用本族語創作的詩歌,例如,中國古代的漢族民間詩歌《擊壤歌》,或者用漢語翻譯的民族歌曲《敕勒歌》(當然,這些詩歌的外文翻譯也可以再返回來回譯成為漢語),也可以是後來的語言人類學家或其他非本族人創作的反映這些民族生活與信仰的詩歌,例如,白人用英語創作或翻譯的印第安人的詩歌。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世界上二支不同的大乘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承襲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顯乘教法(般若乘),而藏傳佛教則更多接受了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傳統,即以密乘佛教(金剛乘)為主要特色。漢、藏佛教於歷史上曾有過很深的關聯,互相間有過很多的交流和影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至今依然擁有不少明顯的共性。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廣東省佛教協會協辦,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承辦的「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進入第五天。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高僧以法術得到統治者信賴,並非為名利丨古代佛教成功傳播的原因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依附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於中原。當時的僧人,基本都是外籍譯師,還沒有正式的華籍僧人,更沒有中國高僧。漢人信教拜佛主要在於祈福消災,對於佛教的教義則並不十分了解,或者重視。隨著來華僧人的增多,譯經日趨興盛,大小乘佛教逐漸開始在社會上進一步流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具備一定的規模。那麼,當時佛教為何能成功傳播呢?首先,「適應」了當時黑暗的社會。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正值東漢晚期。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有情世界的一切都屬於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只有佛顯示給眾生的無為法存在界,才克服了因緣和合形成的生滅無常。無常是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認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和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這一點在他所著的《中論》裡未必見得到,但是龍樹的其他著作,諸如在《回諍論》與《廣破論》裡,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他對當時非佛教系統的知識,涉獵得相當廣泛而且深入。在這些著作中,他對外道思想的批評其實是相當鮮活的,往往是在熟知對方理論的架構下指出其思想的破綻,但這套東西傳入中國之後,漢地所翻譯的印度典籍主要是佛典,其中非佛教的典籍被翻譯的只有兩部——《勝宗十句義》(玄奘譯)以及《金七十論》 (真諦譯)。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法藏法師自出家以來,多次講《小止觀》、《天台宗入門》,校、注《法華三昧懺》、倡印《法華三昧懺法輔行集注》、《法華三昧懺法儀軌校訂本》,發願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並受天台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並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為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 敦倫盡份、歸敬三寶、具足正見、順於解脫 」,為化導信眾、成熟眾生之根本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