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給的困惑很多年的問題的答案,十四無記

2021-01-15 曼殊法界

佛教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以及為什麼有些問題佛不答


    在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中,佛教的哲學氣味最為濃厚、哲學思想最為豐富深刻,乃舉世所公認。晚清國內學者因而頗有說佛教非宗教而為哲學者, 孫中山先生曾將佛學讚譽為哲學之母。這種說法大概不無適應理性化的時代思潮,提高佛教地位的用意。然按釋迦牟尼佛的一貫思想來看,這種說法實際上貶低了佛教,佛陀大概不會承認自己的學說為哲學,尤其是近代思辨哲學。《中阿含經》卷六十的《箭喻經》,被認為集中表達了佛陀對哲學的態度及佛教的宗旨。(此經有東晉異譯本名《佛說箭喻經》)


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見釋迦佛陀,請教了十四個問題:


1、世界恆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會恆常存在。(「世無常」)

3、世界恆常而又不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

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

5、世界有邊際。(「世有邊」)

6、世界無邊際。(「世無邊」)

7、世界有邊際而有無邊際。(「世有邊無邊」)

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世非有邊非無邊」)

9、生命即是物質身體。(「命即身」)

10、生命與物質身體並非同一。(「命異身」)

11、佛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有」)

12、佛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無」)

13、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14、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這十四個問題,佛經中稱為「十四無記」——即十四個無意義或不應予以解答的問題。這大概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所經常討論的不解之謎,它們涉及到世界的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在與否等重大哲學問題。這些問題長期折磨著鬘童子那尚好玄思的心靈,他覺得這些問題關係重大,非弄清不可,對釋迦牟尼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置而不答的態度很不滿意。

 

這次去請教佛陀之前,他作好了打算:如果佛陀能給予令人滿意的回答,說明這些命題中哪些是真理,我便跟他修道;如果佛陀不給予我明確回答,肯定此中何為真理,我便向他提出責難,然後舍他而去。

 

他把他的問題和想法直截了當地說給佛陀後,佛陀沒有立即回答它的問題,而先反問他說:「鬘童子,是我先給你講好:我為你解說世界是常等命題中何者為真理,便令你跟隨我修道的嗎?」鬘童子回答:「不是這樣,世尊。」佛於是批評他:「鬘童子,我從未向你說過我要為你解說這些問題,你也從未對我說過我給你講清這些問題你才跟我修學,你為何要這樣誣謗我呢?」鬘童子被佛陀批評,低頭默然,說不出話來。


這時佛告眾比丘:「若有人這樣想:如果佛陀不給我解答世界是常亦或無常等問題,說清何為真理的話,我便不跟隨他修道,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此等愚人,不知道不等他弄清這些問題,死期便會到來啊!」


接著,佛陀講了這樣一個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極感痛苦,他的親人眷屬深懷憐愛,趕緊為他尋找箭醫,治療箭傷。然而,這個中箭者卻認為:不能急著拔箭療毒,我應該首先弄清:要請的箭醫姓甚名誰?高矮胖瘦如何?膚色是黑是白疑惑不黑不白?出身於何等種性家庭?是婆羅門、剎帝利還是賤種?其藉貫是東還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還是牛角製成的?弓弦是牛筋還是鹿筋亦或絲製?弓的顏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黃?箭杆是竹製的還是木製?箭羽是雕鷲翎還是鶴羽、雞毛?箭頭的形狀像茅還是像刀?制箭的工匠姓甚名誰?高矮胖瘦如何?膚色是黑是白亦或不黑不白?出生地是南是北?此愚人堅持先弄清這些再拔箭醫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發身亡。那些認為佛不給他講清世界常或無常等問題的人,就和這中箭者一樣愚痴。」


佛陀又說:「世界常恆存在,我從來不這樣說,世間萬物,各類眾生,皆悉無常,眾生誰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憂悲苦惱,從這些憂苦中解脫,才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著力解決的迫切問題,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趕緊找箭醫拔箭療毒,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世界常恆存在乃至佛死後是非有非無等玄奧問題,我從來不予講說,因為這些問題的探討與真理不相應,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達到智慧、覺悟和不生不滅的涅磐。因此,我從來都講:這些玄奧問題乃不可說者,不宜解說,而應該講解那應該說的正道——四聖諦,因為這是真理,為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覺悟,達到永恆幸福的涅磐。」


關於釋迦佛對世界有常無常等「十四無記」不予置答的故事,佛經所載並非僅此一例。《雜阿含》第408經載: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一日佛以天耳遙聞眾比丘在食堂討論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四個問題,便去往食堂教誡眾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議論,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磐。」應討論那能使人得到實益、趨向涅磐解脫的四聖諦。《長阿含.布吒婆樓經》載,布吒婆樓梵志向佛提出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六個問題,佛告梵志:這些問題我不予解答,因它們「不與義合,不與法合」。

 

南傳《中部》經中,載有耋那教遊方僧瓦恰向佛陀請教十六個哲學問題(「十四無記」加命與身亦一亦異、命與身非一非異),佛陀也一一拒絕回答,而說這些問題都是毫無意義的「戲論」,都是惑人的迷魂陣,就像傀儡戲,象熱帶森林,像荒蕪的沙漠,是束縛人的枷鎖,使人困惑、沮喪、憂悔、痛苦;它們不能使人得到寂靜、智慧和解脫,對修道及消除煩惱,是毫無用處的。

 

瓦恰聽後接著又問:「您既然否定這些問題,那麼您是否有自認得哲學主張呢?」佛陀回答:「我不受任何理論問題的束縛,已從一切理論中超越解脫。」漢譯《中阿含經.見經》載,佛入滅後不久,有一婆羅門徒向佛的侍者阿難請教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四個問題,阿難回答說:「世尊對此類問題從來不予置答,不作講說。」可見對十四個無記問題不予解答,是釋迦牟尼佛一貫堅持的態度。


釋迦牟尼佛拒絕回答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四無記」問題,並非表明他根本否定哲學。他在說法中處處運用哲學,可謂哲學大家。不過他認為哲學應將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問題列為首要課題,將哲學運用於解決這一問題的實踐,對人生起到實際有益的重大作用,而不應不顧人生切身的根本問題而去在那些用思辨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上鑽牛角尖。釋迦的究竟意趣,是通過修行實踐超越思辨哲學的極限,去體證超越言語思慮的終極真實。而終極真實,實際上也是多家哲學家所共同探討的核心問題。

 

 《大智度論》卷二(摘錄)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


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


複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複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勢用不答。複次置不答,是為答。

 

白話翻譯大致是:如果佛真是無所不知者,那麼這十四類問題為什麼不予回答呢?其原因是:


(1)所問的問題本身不是事實所以不答,問題本身在常見和斷見中都不存在,因此不給予回答。例如有人問你從牛角那裡擠出來幾升牛奶?這是「非問」,不應回答。

(2)另外,佛家認為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始無終,都是處於因緣和合而成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的「最初」。

(3)還有,如果回答了這類問題,會對人無益,甚至失墮到邪惡之中,所以不給予回答。比如問題本身遮蓋或違背真如實相(真如佛性)之理,就象所渡之處有鯊魚、毒蛇一樣,不應該通過這樣的地方將人渡到對岸,應該首先在安隱無憂患的地方才表示可將人渡到對岸。譬如月亮是否為古人或「外星人」製造的問題,本身與修行的根本——真如佛性之理無關,相反還可能使人在獵奇的過程中妨礙證悟真如佛性之理。事實已經證明,有的人在對外星人等獵奇的過程中喪失了真正的自我,相信大腦之中的幻覺,從而導致了精神失常。這些都是應該吸取的教訓。所以,回答或講解這類障礙或違背真如佛性之理的問題,極易將眾生引入邪路。

(4)再有,如果有的事情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清楚得了的,對這樣的問題不應回答。為什麼呢?因為講解了這樣的問題,徒勞無益或者適得其反。比如一個文盲問,請給我講一講高等數學好嗎?如果給講了,對對方是徒勞無益的。又比如,有人問修行很好的人,請問您在禪定中都感受到了什麼?這是自證的內容,應不答。如果回答了,就象給盲人講解太陽的光芒一樣,對方難以理解,甚至認為在瞎說、欺騙自己。

(5)如果有人將無說成有,將有說成無,這不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就說有,無就說無。佛有不說成無,無也不說成有,佛只是圍繞著真如實相(真如佛性)之理進行說明。佛為什麼和「一切智人」的回答不一樣呢?譬如太陽,無論高低、平地等一而照。佛也這樣,不將有說成無,無說成有,而是常說真如實相(真如佛性)之理的智慧之光同一照耀諸法。如果有人問佛,十二因緣是佛做的嗎?佛會說不是佛,也不是其他人做的,而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6)另外對於回答就會有過錯的問題,不應回答。比如有人問,石女黃門(不能生育的人,女稱石女,男稱黃門)生的孩子長得高嗎?好看嗎?這樣的問題不應回答,只要你回答高低、美醜就是錯誤的,因為她(他)根本沒生育孩子。

(7)另外,問題本身是邪見,而佛所持的是真實正見,所以對問題置而不答。(8)另外,不回答就是對問題的回答,由此而不回答。比如,有惡人問:聽說你很有修養,不和一般人見識,請說給我聽聽。如此不答即為答。

——————————————————————————————————

 佛陀為什麼不回答以上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呢?首先,這些問題與佛陀的教誨沒有多大關係。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

 

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盤)。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係,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和涅盤。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而在以上十個形上學的問題中,前四個問題是有關宇宙的期限和廣度的問題,這是宇宙論,它們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恆還是非永恆,有限還是無限,它們都無益於人類對痛苦之解脫。接下來兩個問題是有關身與心方面的問題。根據佛陀的教誨,諸法無我,這是三法印之一。

 

事實上,無我的教義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問身與心是同一物還是不相同,對佛陀的教誨而言,這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對佛教來說,這些問題根本就無從說起。最後幾個問題是有關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佛陀悟證的超凡境界只能通過修行而悟證之。對普通人來說,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這種超越現世的境界,即使佛陀為他們解釋。所以以上這些形上學的問題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和涅盤,因此,佛陀沒有解答這些問題。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請教以上這些形上學的問題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們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後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恆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恆的,又為什麼?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了解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城市或鄉村。我不願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所制……曼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捨,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

 

佛陀對此等皆不作答,歸納原因,凡有三種:   

(一)不應討論此等虛妄無實之事。   

(二)諸法從緣起-既非「有常」,亦非「斷滅」。  

(三)此十四無記乃鬥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 

 

在日慧法師所著的《佛法的基本知識》開篇也講了這個事。

據巴利文《中阿含經》記載:某次,耆那教中,有個叫婆磋的遊方僧,來到佛陀的跟前,把這十四個問題逐一提出,詢問佛陀,哪一見地是正確的,其餘都是錯誤的。

 

結果,他所得到的答覆:

這些話好像是些傀儡戲,像是一座進去就出不來的熱帶森林,像一座荒蕪的沙漠,它們是束縛人的枷鎖,它們使人困惑、沮喪,與憂悔、痛苦不可分;

 

婆磋聽後,反問:你既然拒絕這些理論,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學主張呢?

佛陀說:如來是不受任何理論約束的,他已從一切理論中超越解脫了。

 

      同樣的事,也曾發生在佛陀的弟子---尊者鬘童子身上。他對佛陀說:假使世尊不解釋這些事,我就要放棄梵行,回去度那些世俗的居士生活。並且又帶著不甘願的語氣說:如果世尊知道,就應該解釋;如果不知道,惟一正直地做法,就是自己承認。

 

      佛陀除了說服鬘童子的話沒來由之外,為了闡釋這些問題有害無益,還特地為他說了個毒箭喻,讓鬘童子尊者聽了滿心喜悅,讚嘆信受。佛陀的毒箭喻是:

      鬘童子!這就好比一個人被一枝塗滿毒藥和箭所射傷。他的友伴、親戚替他找來一位內科或外科醫生,而病人卻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是屬於武士階級,婆羅門階級,農民階級,還是賤民階級。」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姓甚名誰,屬於那一氏族。」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的膚色是黑,是微黑,還是黃色。」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那傷我的人是本村、本鎮、本市,或外村、外鎮、外市的人。」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弓是張彈弓,還是努弓。」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張傷我的弓的弓弦是什麼做的:馬利筋,竹子,(動物的)筋,薴麻,還是蘿摩。」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傷我的箭杆是一支蘆杆,還是葦杆。」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翎就是鷲羽、蒼鷺羽、鷹羽、孔雀羽, 還是西惕羅漢努鳥的羽毛。」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杆上綁的是黃牛筋、水牛筋、鹿筋,還是猴子筋。」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是普通的、有倒鉤的、Vekanda的、鐵的、小牛牙的,還是夾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還沒有把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和這種情形完全一樣,不論誰如果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世尊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聖者死後既不存大,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還沒為有把這些為他解釋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世界是永恆的教條。鬘童子!修習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恆的教條,還是世界是不永恆的教條,世間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我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現生中消滅這些憂患。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世界是有限,世界是無限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靈魂是一物,肉體又是另一物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聖者死後仍然存大,不再存在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也不靠聖者死後既不存大也不存在的教條。

      鬘童子!不論流行的是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條,或者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條,世間仍不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我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現生中消滅這些憂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遠牢記我所沒有解釋的是什麼,解釋了的又是什麼。我沒有解釋世界是永恆等這些問題,因為,這是無益的,於法於義都不相應。我解釋了苦、苦的根源、苦的止息和導致苦的止息之道。

鬘童子!我為什麼要作這些解釋呢?因此,這能鐃益有情眾生,以其於法於義相應,能導致正見、無上慧以及涅磐。

——————————————————————————————————

 

邪論有六種:

一、無義論:象古今的許多小說、雜誌等,沒有真實價值和意義,都屬此類;

二、邪義論:種種宣揚常見、斷見、誹謗因果的邪魔外道論典,這類東西現在特別多;

三、奸惡論:諸如種種宣揚戰爭、爭鬥等等之類,對眾生無利的著作;

四、離悲論:即遠離大悲心的論典,如那些專門宣揚、介紹如何殺害眾生的著作。前些時間,我在成都新華書店看見這類書不少,什麼怎樣殺豬、釣魚、捉蛇蟲之類,這種書確是無有悲心之邪作;

五、聞義論:這類作品沒有真實內容,只是為了引人注意,堆砌一大堆詞藻作文字遊戲,象現在世間上的某些詩歌散文等;

六、辯論論:世間上各種與真理無關,在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上喋喋不休的作品,如紅樓夢學會的種種爭辯等等。以上所說,都是應該遠離的邪論。

總之一切不能在眾生八識田中種下善根的都是戲論;還有與解脫沒有意義的都是戲論!

——————————————————————————————————

 

附︰《大智度論》卷二(摘錄)

佛給鬘童子的回答,對於今日數以百萬計,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形上問題上,而毫無必要地自行擾亂其心境的寧靜的人,當大有裨益。

 

「鬘童子,我歷來有沒有對你說過:『來!鬘童子,到我座下來學習梵行,我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從來沒有,世尊。」

 

「那末,鬘童子,就說你自己,你曾否告訴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世尊要為我解答這些問題。』?」

 

「也沒有,世尊。」

 

「就拿現在來說,鬘童子,我也沒有告訴你『來我座下修習梵行,我為你解釋這些問題』而你也沒告訴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世尊要為我解答這些問題』。既然是這樣,你這愚蠢的人呀!是誰摒棄了誰呢?﹝注三十五﹞

 

「鬘童子,如果有人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他為我解釋這些問題』,此人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時就要死掉了。鬘童子,假如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使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意把這箭拔出來,要到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武士)、婆羅門種(宗教師)、吠舍種(農商),還是首陀種(賤民);他的姓名與氏族;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到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種羽毛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所制......。鬘童子,這人必當死亡,而不得聞知這些答案。鬘童子,如果有人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得知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接著,佛即為鬘童子解釋,梵行是與這種見解無關的。不論一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如何,世間實有生、老、壞、死、憂、戚、哀、痛、苦惱。「而在此生中,我所說法可滅如是等等苦惱,是為涅槃。」

 

「因此,鬘童子,記住:我所解釋的,已解釋了。我所未解釋的,即不再解釋。我所未解釋的是什麼呢?宇宙是永恆?是不永恆?等十問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為什麼我不解答這些問題呢?因為它們沒有用處。它們與修練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圓覺、涅槃。因此,我沒有為你們解答這些問題。」

 

「那末,我所解釋的,又是些什麼呢?我說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注三十六﹞鬘童子,為什麼我要解釋這些呢?因為它們有用。它們與修練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連,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圓覺、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注三十七﹞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複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複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複次置不答,是為答。

 

空所空盡,空盡覺消,舟行岸移,舟止岸「現」。宇宙依覺空起,蒼穹宇宙,世界眾生,即是「覺」而現,此覺即空,空覺即名「妄動」。覺滅空亡,宇宙世界,眾生因果,覺性空性,諸法光明,即是「一念」現前,此念即是你與世界的源頭,而「你」與「世界」,卻是一念「覺性」的體現,就好像你趴在鏡子面前看到「自己」,這個「自己」卻是因為「鏡子」而生;鏡子消散,從未有「你」,也無因「你」生起的世界眾生;諸境諸相、世界幻象即是「一念」生,此念即是生滅之源,宇宙蒼穹,微塵世界之源;「生滅寂滅」,無始劫覺空宇宙分解,無始劫習氣妄想消散,無始劫因果眾生空滅;自性離言說,離思維,離體驗,離諸相,離諸境,遠離「性覺必明」,遠離覺性空滅,遠離心地幻境,遠離覺知體驗,遠離覺明智慧,遠離寂滅妄動,「舟停岸止,覺消妄散」, 「生滅寂滅,寂滅現前」。

 

過去,未來,當下,十方諸佛,皆無法可說,若言佛說一字者,即為「謗佛」。

於一切「境」中說一切法,一切法中實無「法」,諸法非法,因隨順「方便」;於無量「心」說無量法,無量妄塵現無量相,心相「皆空」;隨順諸相,不動如如,清淨無染,性空周遍,假名「如來」。此為「禪那」。

——————————————————————————————————

因為佛陀知道,宇宙的源頭是怎麼來的,所以要我們從心下手,而不是在幻象上尋找。 

萬法的源頭就是心,萬法唯心,萬物唯識。宇宙的一切都是我們心所現的幻影。 

楞嚴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就因為眾生的心生妄想,一念無明,故而有宇宙。 

世尊並不是不說,而是覺得我們應該從根本這『心』下手,這妄心若滅了,則何來宇宙天地? 

心就好比如一臺放映機,宇宙天地就好比如放映機所放映出來的幻影。 

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找到放映機,熄滅了放映機,則一切幻影也會跟著滅了,而不是去研究幻影裡面的一切假象。

對機說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佛陀並不是一座計算機,不管什麼人問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講究實際效益的老師,充滿了慈悲與智慧,他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而答問,而是為了要幫助問話人走上正覺的道路。他和人說法時,時刻不忘對方的水平、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問題的能力。 

   

  根據佛說,對付問題有四種方式: 

   

  1.當問題比較直接、明顯,而且避免了形上學的問題時,這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地答覆。例如苦之因是什麼? 

   

  2.某些問題必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3.另有一些問題必須以反問為答覆。 

   

  4.有一類問題必須以緘默不語為答覆。例如當有人向佛陀尋問有關形上學方面的問題時,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當婆蹉種問佛陀有無神我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緘默對婆蹉種的影響勝過任何雄辯。悲智雙全的佛陀曾為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費苦心,並對他表示深切的關懷。 

   

  也許有人會問,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個形上學的問題?我們姑且先不作任何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說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屍舍婆林中經過時,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裡,問他的弟子們道:「比丘們啊!你們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幾片葉子多呢,還是此間林中的葉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幾片葉子,但此間屍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 

   

  「同樣,我所知的法如同屍合婆林中的葉子,而我已經告訴你們的如同我手中的葉子,只有一點點,我所未說的法還有很多呢!而我為什麼不為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為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得涅盤。這就是我沒有說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裡蘭卡著名的佛教學者jayatilleak:「並不是因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為語言的限制,佛陀無法將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 


    複次,由於語言的局限性,凡夫無法通過語言明了這些問題。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用以表達人類由感官與心靈所體驗到的事物、經驗、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與意念的符號。它局限於時間、空間和緣起法,語言不可能超越這些範圍。換句話說,人類只能在時間、空間和緣起法允許的範圍內用語言表達一件事、一種境界。有時,人類的語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實性狀。例如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激情或感受,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人類的語言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語言更是不可*而且易致差錯的。

 

因為絕對真理(例如涅盤)超出時間、空間和緣起定律的限制,人類只能體證之,而不可能用語言描述之,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事實上,這些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語言文字而獲得充分而圓滿的答覆,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這種經驗。就像在魚的詞彙裡是沒有形容陸地的字眼一樣。

 

烏龜對他的朋友魚說,它剛到陸地上散步回湖。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遊泳了。」烏龜想對魚解釋陸地是堅硬的,不能在上面遊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魚卻堅持不可能有這麼一樣東西,陸地一定也是液體,和它住的湖一樣,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潛遊泳。同樣,在普通凡夫的詞彙裡,不可能找到適當的詞句去描繪涅盤。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詞語去描繪涅盤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絞盡腦汁,長篇累牘地論述佛陀入滅後的奇妙境界。其結果正如《楞伽經》裡所說愚人執著語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綜上所述,佛教反對熱衷於討論形上學方面的問題,而提倡求實的精神。我們不是自以為高明的佛教學者,不顧現代社幷會的實際需求,高談闊論,講起佛法來玄而又玄,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我們不是將佛陀的教誨,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而是當成法門在在實踐的佛子行者,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追求覺悟,利益有情的同時,也儘自己的所知所能來引導周圍的有情踏上這條追求覺悟,利益有情的道路,當然,對於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奧的理論,我們不是不可以研究,但過分糾纏於此則有失偏頗。 


我們不是將佛陀的教誨,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而是當成法門在在實踐的佛子行者,在宏揚佛法的方法上,我的主旨是向佛陀學習,結合當今現實社幷會的需要,多講些通俗易懂、對日常生活又有指導作用的佛法,不講拿些空洞玄妙的大話。


相關焦點

  • 350、「十四無記」都是偽問題(《佛陀的無記回答》之三)
    這一則故事所說的其實就是我們一些佛教徒熟悉的所謂「十四無記」,這些問題佛不作回答,原因是什麼呢
  • 佛教不解答的[十四無記]問題
  • —「無我」、「十四無記」
    毒箭之喻與十四無記很顯然,關於本質的東西不但迷惑著我們現代人,在佛陀時代就有人產生過疑問。佛陀的回答就在《佛說箭喻經》裡,簡單點來說:一個人如果被致命的毒箭射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怎麼樣才能保命,而不是去追問這支毒箭的毒性和工藝。佛陀關於:是什麼東西在輪迴?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十四無記
    這十四個問題,佛經中稱為「十四無記」。這大概也是當時的佛弟子們所經常討論的不解之謎,它們涉及到世界的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在與否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長期折磨著鬘童子那好玄思的心靈,他覺得這些問題關係重大,非弄清不可,並且對佛陀面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置而不答的態度很不滿意。
  • 《哲學的故事》(III) – 二律背反和十四無記
    面對現代人依然燒腦的這些形上學問題(所謂形上學,就是只依靠理性思維構造的這些最終極問題)會引發一個哲學或信仰體系的自相矛盾,甚至崩潰。然而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 《雜阿含經》 十四無記法
    當時佛陀也有不回答的問題,叫十四無記法。有人問佛陀涅盤後到哪兒去?佛陀避開,並沒有回答。善法、惡法稱為有記、無記,相對而言。
  • 什麼是十四無記?
    【十四難】(即十四無記)(名數)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為常耶?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
  • 唯名無義8:解釋「十四無記」
    唯名無義8:解釋「十四無記」 上接《唯名無義7:解釋「世間極成真實」》(點擊閱讀) 3.解釋「十四無記」3.1.「十四無記」的通常解釋 「十四無記」即:①世有常(世界恆常存在),②世無常(世界不是恆常存在),③世亦有常亦無常(世界既恆常又不恆常),④世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既非恆常亦非不恆常),⑤世有邊(世界有邊界),⑥世無邊(世界沒有邊界),⑦世有邊無邊(世界既有邊又沒有邊),
  • 除了毒箭喻,佛對十四無記還有更深解釋!
    十四無記是佛不記答的十四個命題。1-4世界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5-8世界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9-10生命就是、異於物質身體;11-14如來涅槃後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坊間各種佛教通俗讀物講佛為什麼不記答時,通常都解釋說,好比中了毒箭,你是趕緊救治呢還是先問箭從哪來、誰造的等等呢?這樣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很多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
  • 佛陀的世界觀:愛是一切的答案
    因為當時的沙門只能救度少部分人,並且方法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所以佛陀走上了苦修的道路,希望可以找到解脫的道路。因為其自身就在塵世中感受到了痛苦,並且久思不得其解,所以他由內心的召喚,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在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也常在思考,這世間是否還有比宮殿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但最重要得到是他生來就有一顆慈悲的心,看到眾生的痛苦,他覺得這便是是他一生的責任,一生的追求。
  • 佛教著名的「十四無記」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附︰《大智度論》卷二(摘錄)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 困惑愛因斯坦的問題:世界上僅剩一個人,敲門聲從哪裡來?
    困惑愛因斯坦的問題:世界上僅剩一個人,敲門聲從哪裡來?對於愛因斯坦來說,他的一生做過非常多讓人震撼的預言。困惑愛因斯坦的問題:世界上僅剩一個人,敲門聲從哪裡來?除了這個等式之外,還有一個百年難解的難題,那就是假如世界上只剩你一個人,這時候有人來敲門,你會開門嗎?這個問題本來是愛因斯坦無意中的話語,卻引起了人們的爭相討論。而關於這個問題,答案一直層出不窮,說法也是非常多的。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如早在公元1995年至2000年,三世多傑羌佛就曾多次在講經說法時公開宣布:「任何一個人,無論提宇宙間什麼樣的問題,如果我回答不出來、答不正確的話,那麼我就沒有資格為眾生開示佛法,給大家五年的時間提問,這是我五年願力為期的表法,五年願力滿了,就不再實行這一願力了。」這是三世多傑羌佛當時若干次在公開錄音場合的發願。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佛陀在前往波羅奈斯國、舍衛城、王舍城、以及無數的其他地方時,不知道在這條道路上步行過多少次。佛陀的的足跡遍布,而現在專注踏著的每一步,縛悉底都很清楚自己是重步著佛陀的足跡。佛陀之道,就在他的腳下。佛陀曾見過的白雲,仍在天空裡。每踏安祥的一步,都會令佛陀的故道與白雲得到重生。佛陀走過的道路,就在他的雙腳底下。佛陀已經過去了。但縛悉底尊者仍可以到處見到他的存在。整個恆河流域,都種滿了菩提樹的種子。
  • 佛陀在涅槃前著重講了它
    在這部富有文學色彩的經典中,處處可見佛陀以巧妙的譬喻說理。例如,卷十四《聖行品》以醍醐譬喻佛性:「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法師開示佛陀示現涅槃佛教裡有句話說,「讀《大般涅槃經》,不出淚水的人不是佛的孝子。」
  • 佛陀解釋外星人形態
    而這小千世界有很多個,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也即指宇宙間有大量類似銀河的星系。儘管如此,單單從流傳下來的佛經中我們就已經可以了解到很多外星人的具體狀況。北俱盧洲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上身和下身分別七肘。
  • 佛陀告訴你答案
    從「實」和「恆」我們看出這和之前《金剛經》中所說的「空」和「破相」有矛盾的地方,今天我們就藉此下機會順便說一下佛學中對於物質和時間問題論述。1、佛的邏輯從《金剛經》中破相理論,我們知道不管是佛像還是經書這種有形的東西都應該破掉,那麼邏輯要不要存在呢?
  • 給「2012年世界末日說」作精神分析
    分析:世界末日的預言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情緒,但這些預言有助於我們將內在的苦惱釋放出來。這種面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有的人表現出來了,有的人沒有而已。死亡焦慮如果及早地發現,並對症下藥的話,將有助於人類心靈健康的發展。佛陀曾表明他對人間極為珍重,認為正是因為地球人類壽命較短,深受生死之苦的逼迫,才會激發起超越生死的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