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繼續講講佛經,本文僅從學術角度探討佛學。在號稱佛學通論的《三毗婆沙論》中提出了一個核心觀念:「三世實有,法體恆存」。從「實」和「恆」我們看出這和之前《金剛經》中所說的「空」和「破相」有矛盾的地方,今天我們就藉此下機會順便說一下佛學中對於物質和時間問題論述。
1、佛的邏輯
從《金剛經》中破相理論,我們知道不管是佛像還是經書這種有形的東西都應該破掉,那麼邏輯要不要存在呢?在這裡佛陀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如果是信徒,就不用糾結,按照佛陀的話去做,自然可以涅槃,這中間自然會有超越邏輯存在的神秘力量顯現。
當然,我不是僧人不講道理,他們自己在一起其實也會經常辯論,不過這種辯論並不像我們邏輯世界中的1加1等於2,然後推導出2加1等於3。而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有的人從1加1等於2,推導出1加2等於5,這錯了嗎?在嚴格的邏輯世界中,這當然是錯的,但僧人有「破相」這一絕技,所以不用糾結於固定的「因果」。
那麼,這裡會有一個問題,在我們死亡後,我們的「六大」解題,還原成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通過繁瑣的業力輪迴,組合成另外一個聚合體,這種組合有什麼發展規律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研究一下佛學世界中的物質和時間顆粒。
2、極微是什麼?
我們知道佛學把構成世界的所有劃分「水」、「火」、「風」、「地」和「空」、「識」,其中主管物質界的是前面四個,那麼這四大物質元素還可以再分嗎?
中國的道家有過名言:「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說明古代中國人已經發現了物質的無限分割性,當你不能再分的時候,不是物質不可分,而是你自己沒有能力再去分割。那麼分到最後,最小的物質是什麼?這裡可以有三個假設:第一、最小的單體是無,那麼由最小單體組成的複合體就是一種假象,這個與佛陀所說的「皆為虛妄」倒是有幾分相似;第二、如果單體是物質性的,但體積為零,那麼由無數個體積為零的元素組合體體積也應該為零;第三、如果單體是物質性的,體積也不為零,那麼就一定可以再分。
這個問題在《大毗婆沙經》中提出了一種極微的概念,這種極微不能再分,也不能被毀滅,是恆久存在的東西,地、水、風、火就分別是四種極微。而七個極微可以構成一個微塵,這個微塵是菩薩天眼能夠看到的最小單位。所以在佛學中基礎並不是我們日常數學中的逢十進一,而是逢七進一。七個微塵可以組成一個銅塵,七個銅塵可以組成一個水塵……以此類推。微塵就是佛學世界中的最小物質單位。
3、時間的極限呢?
同樣在《大毗婆沙經》中將時間的最小單位命名為「剎那」,我們現在的剎那之間就是從佛經中衍生而來,最小的物質是「極微」,極微通過在「剎那」的時間內聚合,這種聚合沒有自性,沒有不變的規律,所以有「緣起性空」之說。
4、物質世界真的存在嗎?
如果時間的最小微粒和物質的最小微粒是按照某種無規則的規律組合成我們的現實世界,那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我們眼睛所看、手中所觸摸會不會只是我們的大腦在欺騙我們,而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要這樣做的,也許是讓我們生活的不要太無聊,多一點樂趣,好活的久一點。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如果這個命題是真的,那麼個體的存在可以證明感官的真實嗎?如果有一天你不在相信大腦和所見所聞是真實存在的,那你能確定自己是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好吧,今天的有點虛,大家還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