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世間有什麼是可以永恆的,那一定是那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與愛,它不隨物質的變化而消失,只會與星辰日月同輝。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心覓菩提,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名利財權,只為了救護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當時的沙門只能救度少部分人,並且方法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所以佛陀走上了苦修的道路,希望可以找到解脫的道路。因為其自身就在塵世中感受到了痛苦,並且久思不得其解,所以他由內心的召喚,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在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也常在思考,這世間是否還有比宮殿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但最重要得到是他生來就有一顆慈悲的心,看到眾生的痛苦,他覺得這便是是他一生的責任,一生的追求。
披黃袍、光腳、四處乞討,他開始了六年的苦修,他用了各種方法仍然沒有得到證悟。到快要餓死的時候,終於接受了一碗湯,他也對跟隨他的弟子說這樣的方法行不通,於是他的五個弟子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立誓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就絕不離開,終於在苦修的過程中,佛陀「開悟」了。他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智慧的,都是內心純淨的,只是人們被這個現世蒙蔽了,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所以佛陀在開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大多數的人因為整日妄想,不能活在當下,也因為執著,不肯回頭,所以人們失去了本來就具足的東西。
2500年前,佛陀丟棄了名利財權,2500年後,人們又將這些撿起,給自己的內心重新加上枷鎖。佛陀的世界是空的,所以有佛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是沒有,而是有無限的可能,這取決於我們的心量。我們的心如果裝滿塵世紛擾,那可能就裝不下其他的東西,而如果我們清空內心,那我們就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佛陀教給我們慈悲心,用這世間最柔軟的力量來感化自己,感化他人,希望這世間不再有戰爭不再有侵略,因為一切的亂都是由人心喪亂而起。佛陀的打坐法也是讓我們體會到回歸自己德爾內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一切都可以由我們自己的能量獲得。我們的心越寧靜,我們的心越平和,我們就離我們自己最近,而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是離愛最近的地方。我們只有看清了人類其實來源於大自然,最終又會歸於大自然,就會明白生命的意義;我們只有看清了身外之物只是由人們的想像把它無限放大,才會放下它;我們只有看清了無私的給予才是這個世界最快樂的事情,那我們便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