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世界觀:愛是一切的答案

2021-01-15 向日葵哲學

如果說這世間有什麼是可以永恆的,那一定是那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與愛,它不隨物質的變化而消失,只會與星辰日月同輝。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心覓菩提,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名利財權,只為了救護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當時的沙門只能救度少部分人,並且方法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所以佛陀走上了苦修的道路,希望可以找到解脫的道路。因為其自身就在塵世中感受到了痛苦,並且久思不得其解,所以他由內心的召喚,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在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也常在思考,這世間是否還有比宮殿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但最重要得到是他生來就有一顆慈悲的心,看到眾生的痛苦,他覺得這便是是他一生的責任,一生的追求。

披黃袍、光腳、四處乞討,他開始了六年的苦修,他用了各種方法仍然沒有得到證悟。到快要餓死的時候,終於接受了一碗湯,他也對跟隨他的弟子說這樣的方法行不通,於是他的五個弟子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立誓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就絕不離開,終於在苦修的過程中,佛陀「開悟」了。他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智慧的,都是內心純淨的,只是人們被這個現世蒙蔽了,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所以佛陀在開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大多數的人因為整日妄想,不能活在當下,也因為執著,不肯回頭,所以人們失去了本來就具足的東西。

2500年前,佛陀丟棄了名利財權,2500年後,人們又將這些撿起,給自己的內心重新加上枷鎖。佛陀的世界是空的,所以有佛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是沒有,而是有無限的可能,這取決於我們的心量。我們的心如果裝滿塵世紛擾,那可能就裝不下其他的東西,而如果我們清空內心,那我們就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佛陀教給我們慈悲心,用這世間最柔軟的力量來感化自己,感化他人,希望這世間不再有戰爭不再有侵略,因為一切的亂都是由人心喪亂而起。佛陀的打坐法也是讓我們體會到回歸自己德爾內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一切都可以由我們自己的能量獲得。我們的心越寧靜,我們的心越平和,我們就離我們自己最近,而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是離愛最近的地方。我們只有看清了人類其實來源於大自然,最終又會歸於大自然,就會明白生命的意義;我們只有看清了身外之物只是由人們的想像把它無限放大,才會放下它;我們只有看清了無私的給予才是這個世界最快樂的事情,那我們便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佛陀三種世界觀 就問你宏不宏大!
    但從輔助佛法修持,作為眾生步入解脫所必須了知的知識角度,佛陀在經典中講述了三種不同的宇宙觀。在接受常規知識教育的一般人看來,這三種宇宙觀的說法可能並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互相牴觸的地方。但如果拋開固有的觀念,以廣闊的心胸和高點來研讀,或許會對重新認識宇宙有所啟發。
  • 佛陀給的困惑很多年的問題的答案,十四無記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了解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
  • 佛陀說:愛因分享而滋長
    《佛陀》第三十四集:佛陀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周身遍放光明。經常來給他送飯並陪伴他的幾個小夥伴善生、吉祥等非常驚奇,善生遞給佛陀一個橘子,佛陀歡喜的接過並說:「愛因分享而滋長。」接著佛陀讓夥伴們坐下,分享給他們自己悟到的道理。
  • 衰老是一切生物的必然規律?佛陀:不一定
    迦葉,夫衰老者非一切有,佛及諸天一向定無,人中不定,或有、或無。 迦葉,三界受身,無不有生,老不必定,是故一切生為根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迦葉,衰老之相不是所有眾生都會有的,佛陀及諸天,一向是確定沒有的,人當中不一定有,也不一定沒有。迦葉,受業報身來到三界的,一定有投生的因,不一定有衰老的緣法,所以一切眾生,生為根本因由。
  • 愛因斯坦:愛是一切的答案(中英文對照版)
    這是一種生命力,包含並統領所有其他的一切。而且在任何宇宙的運行現象之後,甚至還沒有被我們定義。這種生命力叫「愛」。這個驅動力解釋著一切,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這是一個我們已經忽略了太久的變量,也許因為我們害怕愛,因為這是宇宙中唯一的人類還無法隨意駕馭的能量。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與之相反,佛陀否認靈魂的永恆性,也否認世間其他一切事物的水恆性。在經歷了早年嘗試過的極端的禁慾生活之後,佛陀認定自我折磨是徒勞無功的,他轉而將折中方式推崇為達到宗教徹悟的正途,這種方式即包括靜思冥想、宗教討論和自我約制在內的一種清靜、適中的生活。佛教教義後來演變得極為繁雜,足以令初學者迷惑不解。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 ;簡單地說,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講我們眼前現實的生活,以至無盡的世界;佛教的教育,是系統性的教育,是自利與利他相統一的教育。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水知道答案!!愛的力量,改變一切!(視頻完整版)
    《水知道答案》觀後感!愛的力量,改變一切實驗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勸人向善,與人為善。這也是作為物質的五行中的水在向全人類發出的呼叫:水知道答案,以水為鑑,美好人心對於我們今天面臨的瘋狂世界來說,是一項多麼迫切和緊急的任務。因此,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不論環境怎樣惡劣,作為可調節的人的意念意識都應該始終是積極向上的。這個法則不僅適合對自己,對兒女,對親人,對朋友。
  • 愛是一切的鑰匙和答案
  • 關於世界起源,為何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相?
    五種行持各有側重,有的是自修自證,有的是方便化他,初發心的菩薩只能隔別的修持,而對於佛陀與大菩薩而言,一行一切行,五行一心圓具無缺,即一而五,即五如一。 小乘發心的修行人只有自己修證的聖行和少分的梵行,沒有方便教化的天行、嬰兒行和病行,這就是佛教講的五行。
  • 愛在《老九門》!二月紅丫頭輕雲流水中!佛陀的新月乾枯
    紅色的二月和丫頭,張啟山和尹新月,兩對戀人,兩種愛,一個靜止的動作,展現出感情的美麗外表。愛情總能找到生存的空間,自由萌芽,蓬勃茁壯成長。一種是如溪水般溫暖,另一種是如龍飛鳳舞溫暖,兩種是親愛的,你更喜歡?1、 靜:二月紅色和丫頭,你跨過我無邊無際的痛苦之海,我陪你走過長長的滄海。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故 道 白 雲   天剛破曉,阿那律尊者對阿難陀尊者說:「師弟,到拘屍那去通知地方官員師父入滅的消息,好使他們可以開始安排一切他以簡樸的生活和謙虛的態度著稱,是佛陀很信賴和愛護的弟子。有一件關於他的事,在僧團裡是人所共知的。二十年前,摩訶迦尊者用幾百塊破布縫僧袍。一次,他把僧袍摺成坐墊讓佛陀坐在其上。當佛陀讚賞坐墊綿軟舒適時,摩訶迦葉尊者便以此僧袍贈送佛陀。佛陀微笑接過後,又把自己的僧袍回贈摩訶迦葉尊者。大家又知道,當佛陀有一次在祗園精舍拈起蓮花,微笑著默然不語時,就是摩訶迦葉尊者給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
  • 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尊者,如何打造出佛家宏大無邊的世界觀?
    耶穌耶穌基督神愛世人的思想,在羅馬帝國風雨飄搖的時期,來自天國的鼓舞幫助人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不生不滅之涅盤為出世間。這麼解釋可能有些不好理解,那筆者就通俗的解釋一下。比如,人有生老病死,而宇宙也有成住壞空,等生滅輪迴。而世界上只有一種存在是無生無滅的,那就是洞悉一切真理的覺者,也就是佛,也可以稱為宇宙本源。如果說宇宙源於能量大爆炸,而佛陀就是那股支撐宇宙運行的能量。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約有五百人之多的釋迦種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並以兩件新織的衣服供奉給佛陀。 佛陀接受下來以後,對她說道:「我來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 「不!佛陀!」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從必然到自由——佛陀的慈悲·緣起
    緣起佛陀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北部的一個王子,整個家族過著享受奢侈的生活,他的父親盡力不讓他接觸到外部世界的骯髒和煩惱。有天,他在居城的門外先遇到一位歷經風霜的老人,這位老人的身上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而後又是一位垂死的病人,疾病令他痛苦異常。最後,他看到一場葬禮,死去的人和因死者而感到難過的人,卻看到一位僧人可以在一旁沉思冥想,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悉達多。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這答案確實是永遠揭不開的謎底。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如果同時有兩位地位一樣的佛陀出現,眾生則會產生世相分別,對佛法的發展、渡脫眾生是會有阻礙的。其實,佛陀們並不在乎誰出來做教主,而是以何種形態對眾生最好,就以何種形態出現,一切皆以菩提心利益眾生。所以一般人無法看出維摩詰聖尊的證覺竟然是如此之高,是在釋迦佛陀之前的古佛之首多傑羌佛應世。但是,維摩聖尊所講的法與佛陀說的一樣是經,不是論,佛制中列為《維摩詰所說經》。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不同的三個階段,時光流年被一條細長的環鎖綿綿密密的連綴在一起,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風光霽月,佛陀的修正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於一切時間中。空間的超越,佛陀感受到遠近的世界,慢慢的向他靠攏而來,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發出五彩的光芒,過去誤會的現在轉變成了清淨。過去醜陋的現在是多麼美好,過去黑暗的現在,呈現出一片光明從青山的碧翠中。
  • 仙人預言佛陀出家,淨飯王對國都老弱病殘做了這件事!
    根據印度古籍《往世書》改編的電視劇《佛陀》徵服了無數信眾,其中也有許多漢譯佛經從未詳細記載的故事,比如為了阻止佛陀出家,淨飯王無所不用其極!佛陀出生前,無論是與王族利益並存的婆羅門教語言大師,亦或苦行修者阿私陀仙人都預感了這個「偉大靈魂」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