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成為大愛道比丘尼。(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五百女子誓死出家,佛陀無奈立八敬法。(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約有五百人之多的釋迦種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並以兩件新織的衣服供奉給佛陀。

佛陀接受下來以後,對她說道:「我來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

「不!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地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我願您能慈悲承允我們一件事,就是讓我們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求受具足戒。」

佛陀聽後,不假思索,堅決地拒絕道:「你這個要求我不能承認,請你也不要這麼想和這麼說。過去的諸佛,都不允許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學道,披搭袈裟(小編備註:原文如此),勤行精進,是可以得到正覺的,但不可以出家。未來的佛陀,他們一定也是實行這個法制。你能奉行我的教法,你就在家中修行,正覺的道果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對佛陀的答覆甚感不能滿足,她曾三度請求,都給佛陀三度拒絕。每當佛陀回絕她的時候,她就哭泣,五百女人也陪著哭泣,哭聲震動原野,淚水像秋雨點滴不停。

佛陀怕她們再來糾纏,因此即帶領弟子往那摩提犍尼精捨去教化。

這時,佛陀在教化的區域中,甚多的精舍或講堂都順利地建築起來,鹿母講堂、重閣講堂、瞿師多講堂等都相繼完成。

女人心中所發出的一念,不是簡單的就可以拒絕。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談以後,立定最大的決心,把頭髮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趕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到達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疲倦地坐在門外休息,恰巧此刻什麼也不知道的阿難從裡面出來,他看到她們女人都把頭髮剃去,感到十二分的驚奇!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到阿難時,雖然疲倦,但她站起來對阿難說道:「阿難尊者!你來得正好,你能知道我們此刻的處境和我們的決心。我們拜託你去見佛陀,告訴他說我們來了,希望你要盡心對佛陀說,請他收留我們出家,否則我們就死在這裡也不回去!」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著哭著,阿難也不忍心地流著同情的眼淚,對她們說道:「你們安心,不要你說,我看到你們的情形,心中就異常難過。請你們稍微坐一會,我一定盡心把你們的意思報告給佛陀。」

年輕的阿難生起對這一群女人的同情心、俠義心,但他不懂得女人的心,更不知道佛陀的心和佛陀的法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見到阿難肯出力幫忙,叩頭作揖地千恩萬謝。

阿難走到佛陀的座前,為了女人的事,他很感到難以啟口,可是終於鼓大了勇氣說道:「佛陀!有一件事我想要報告您,並請您的指示,就是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五百女人已經來到門口了。」

「她們不是為請法來的,你去替我拒絕她們!」

「佛陀!她們已經把頭髮都剃去了,像是要作比丘尼的樣子,我知道佛陀的教團中沒有比丘尼的制度,但她們說,佛陀拒絕她們,她們也不肯回去,我看她們實在可憐得很。」

「我也可憐她們,但我更可憐一切眾生,更要正法永傳,無論怎麼樣你還是去回絕她們好。」

「別人都可以回絕她,但對方是佛陀的姨母,有辛苦撫育佛陀的恩德,我是怎樣也不忍心去拒絕她,假使佛陀一定要拒絕的話,可能會發生很不幸的後果!」

「我也不能忘懷她的恩德,但是我的僧團中是不能讓女人加入!」

阿難見到佛陀這麼堅決地不允諾,而且佛陀反覆地申說僧團中不能讓女人加入的理由,阿難低頭沉思,不敢再向佛陀有所表示,但他又想到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以及那可憐的五百女人,她們的愁容,她們的哭聲,而且自己承諾他們盡心向佛陀要求,他不能不再向佛陀說道:「佛陀!你說僧團中不讓女人加入,難道佛陀的教法中有男女的區別嗎?」

佛陀耐心地向阿難解釋道:「阿難!我的教法中沒有男女的區別,當初我才成道時就說過一切眾生皆可以成佛的話,佛法是不揀別任何人的。我不但說男女應該平等,而且我更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雖然是這麼說,你也知道我的教法仍是以人類為本。在人為本的立場說,無論是男子或女人,修功德、智慧,自利利人,斷除煩惱,都是一樣可以證得聖果的。當我在祇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妃的愛女勝鬘夫人,她修學我指示的教法,她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理;妙慧童女只有八歲,她了解我的教法也並不亞於別人。我在第一年傳道的時候,我就接受耶舍母親的皈依,做在家的優婆夷弟子。阿難,你要知道,修學我的教法不一定要出家,就是我所現的出家相,這也不過是適應時代文明而權巧的示現,這並不是我佛陀的真實相。當然我也知道像姨母這樣的女子出家,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德的大丈夫,證得尊貴的聖果,不過是為著未來的教法,開放女子加入僧團的例子,好像良田中生長了稗草,是會傷害收穫的,想到這裡,所以我不能允許女人出家!」

阿難聆聽佛陀說後,頂禮流淚說道:「佛陀!難道你忍心見她們白白地死去,而不伸出援救之手嗎?」

佛陀很感到難以應付,佛陀知道這是眾緣和共業的關係,世間沒有清淨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一會,像是不得已地向阿難說道:「實在是沒有辦法,你去叫她們來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難擦乾眼淚,歡喜得急急忙忙地出去傳報這個喜訊。佛陀用沉默的眼光看阿難走後,跟平常不一樣,像是有一個掛心。

五百個女人聽說佛陀準予接見他們,歡歡喜喜地由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領先來拜見佛陀。她們雖然細語低聲地說話,但那聲音中是旁若無人的樣子。

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參見佛陀的時候,知道佛陀的心的人只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數人,他們苦著臉皺著眉,另外的人都很歡喜很高興。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跪在佛陀的座前,頂禮說道:「慈悲的佛陀,我們像遊子回到故鄉,像盲人見到光明,謝謝你,我們沒有比佛陀允許我們出家更高興的事。」

「你們要加入我的教團出家,必須要奉行八個條件!」

「無論什麼條件,我們都會遵守,敬請佛陀放心。」

佛陀威嚴地講說八敬法道:「第一,做比丘尼的應當依止比丘求受具足戒。第二,做比丘尼的應於每月月半往比丘眾所,依其布薩,受其教誡。第三,做比丘尼的應當往比丘眾所,受雨安居,若住所附近無比丘,比丘尼不得受夏座。第四,做比丘尼的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得檢舉比丘尼之過。第五,做比丘尼的若犯誹謗罪時,應於半月內在二部眾中自行請罪。第六,做比丘尼的求受具足大戒雖至百歲,應當要向始受具足比丘恭敬頂禮、承事合掌。第七,做比丘尼的安居以後,得於比丘之前,自說比丘尼不相應行或見或聞或疑三事。第八,做比丘尼的若有問於比丘,比丘不聽,比丘尼不得問。」

佛陀說完八敬法後,又再叮嚀摩訶波闍波提等五百女人道:「你們對我這尊師重道的八敬法,一定要盡形壽地奉行,假若有所毀犯,你們固然失去清淨的梵行,我的正法也會將因此而紊亂。此八敬法猶如農夫作堤預防水患,我也是為防止正法變成濁流。你們如能誓願奉行,我今聽許於正法律中受具足戒出家學道。」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後,恭謹地答道:「佛陀!我們好像年輕美貌的女子,頭戴華鬘,兩手維護著,我們一定歡喜這樣來奉行佛陀的教法。」

佛陀雖聽到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這樣說,心中並沒有表示什麼高興。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出家以後不久,一天有一年輕的比丘請問佛陀道:「佛陀!像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的五百女人出家,她們剃髮染衣,現出僧相,我們可以不把她看作女人,但對社會上的那些婦女,我們應該抱持一種什麼態度對待她們呢?」

佛陀回答道:「最好是能避開她們,不要看她們;假使不能避開的話,要像沒有看到她們,不要講話;假若不能不講話,對她們講話一定要有純潔的心,要想到自己已經出家,好像汙泥中的蓮花,雖然汙穢,但蓮花畢竟是清淨無垢的。世間是罪惡的淵藪,應該要讓身心清淨無垢的來生活其中。見到年老的女人時,要把她當母親看待;見到年輕的女人時,要把她當姐妹看待。在人間最強大的就是煩惱色慾的力,最可怖畏的也是煩惱色慾的力,人要想戰勝煩惱色慾的話,那就得要用誠實忍耐的弓,銳利智慧的箭,頭戴正思和正念的盔,身披無我的甲,方能戰勝煩惱五欲的世間。學道的男子,沉迷於美麗的女人;學道的女人,醉心於英俊的男子,淫慾就會關閉人們的智慧心,對於真理就不易明白。生在這個世間的女人,無論在走路的時候,站立的時候,坐著的時候,睡眠的時候,都希望別人注視她的姿勢。她們畫眉爭妍,薰衣競俏,一切都像花瓶似的為了給別人觀賞。別人讚揚的是衣履美觀,其實與她並無關係,她也引為歡喜榮耀。有時她們讓人家畫像,有時從人家面前經過,都想用自己的魅力能囚縛對方,她們對不動心的僧侶,也是同樣有如此企圖!生在這個世間的男人,無論見到什么女人,他也歡喜看上幾眼,他們的眼睛好像就是專為看女人而生長的。女人的一句話,能使他生命和名譽都願付之一炬,做一切事情好像也是為女人而才做的。你問我關於學道的人,應當怎樣來守身安心,應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女人,那麼我再告訴你,你務必記好:『女人的眼淚,女人的微笑,要看做和敵人一樣;女人俯下去的姿勢,垂下去的手腕,要看做是收魂攝魄的鐵鉤;女人的秀髮,化裝的面容,要看做是捆縛人的鐵鏈。謹慎管制自己的心,不要允許心放肆!』」講這話的佛陀,也知道教團中有比丘尼加入的結果,但這已成為事實,無論怎樣誰也不能違背事實的。

不久,耶輸陀羅也加入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比丘尼教團中出家了。耶輸陀羅出家這一回事,佛陀的心中並沒有和過去一樣的不高興,他像把心上的一個很重的包袱放下一般。佛陀不是不知道人情的人,而是知道得過多人情的人。

相關焦點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據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說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 佛教故事:佛陀帶你上天堂下地獄
    所以南懷瑾先生就藉此機會講到當初佛陀度化兄弟難陀的故事。 佛陀度化難陀(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佛經裡提到釋迦牟尼佛的兄弟難陀出家的故事。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他的兄弟一個一個都跟他出家了,最後留下難陀,他的父王也準備將王位交給難陀。不只是這位父王擔心釋迦牟尼佛會將難陀帶去出家,難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會出家,所以對難陀管得極嚴。難陀要出門,在離開之前,先在難陀的額頭點上口紅,規定口紅沒有幹以前要回來,否則處罰。難陀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難陀也非常愛,所以無話不聽。怕太太是因為愛太太,因為愛,所以怕,不愛就不怕。後來因緣成熟。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釋迦牟尼佛當時,除了直接教導四眾弟子之外,尚有難於教化、不願發大乘菩提心的五百比丘,為了因緣善巧教化所有的出家人和尚們和八千菩薩,應其因緣由古佛多傑羌示現緣起轉由妙喜世界說法後,而化身成維摩聖尊出面協助佛陀教化僧寶、菩薩等弟子,原因是為了護持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
  • 上天界下地獄,佛陀如是教化自己的弟弟
    有一次,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緣已成熟,就帶著阿難到城中化緣,順便去了難陀家,正好遇到他在給妻子化妝。難陀遠遠看到佛陀走來,趕緊起座下樓,接過佛陀的缽盂,盛上蜂蜜供養佛陀。但佛陀不接缽盂,轉身走了。難陀又把缽盂給阿難,阿難也不接,說:「你從誰那兒拿來的,就還給誰。」難陀無奈,只好端著缽盂,準備跟佛陀去。班扎日嘎看到後,大聲問:「難陀,你要去哪兒?」難陀說:「我把這個缽盂還給佛陀,送了就回來。」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當他們獲悉佛陀入滅的消息,都顯得非常惋惜。他們立刻擱下所有要務,以能替佛陀的葬禮作出安排。日上梢頭的時候,全拘屍那的人都知道佛陀在娑羅樹林去世的消息了。許多人都搥胸痛哭。他們怪自己沒有在佛陀入滅前去給他作最後的敬禮。人們帶著鮮花、末香、樂器和布帳來到森林。他們伏在地上,然後將鮮花和末香圍繞著佛陀的遺體擺放。他們在那裡演奏一些特別的歌舞,又把彩色繽紛的布帳在森林裡四處張羅。他們給五百比丘帶來了食物。
  • 仙人預言佛陀出家,淨飯王對國都老弱病殘做了這件事!
    根據印度古籍《往世書》改編的電視劇《佛陀》徵服了無數信眾,其中也有許多漢譯佛經從未詳細記載的故事,比如為了阻止佛陀出家,淨飯王無所不用其極!佛陀出生前,無論是與王族利益並存的婆羅門教語言大師,亦或苦行修者阿私陀仙人都預感了這個「偉大靈魂」的降臨。
  • 世尊前五百世父親居然是同一個人
    編者註:此則故事取自《百業經》。《百業經》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
  • 佛陀說地震的成因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說地震是由這八種因緣而成的: 「佛言。阿難。大地震動。有八因緣。一者大地依於水住。又此大水依風輪住。又此風輪依虛空住。空中有時猛風大起。吹彼風輪。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故大地動。六者如來成道。始為人天轉妙法輪。故大地動。七者如來舍壽。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動。八者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所以,自然災害的地震,是由於地和下面的水的錯動造成的。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佛陀成道的第22年,阿難成為佛的侍者。此前,這個崗位沒有固定,初期是舍利佛和目犍連擔任,後來其他大弟子也輪流侍奉過。這一次,佛以競聘的形式,要找一個常隨侍者。但是,包括佛出家時的五個元老之一憍陳如在內,多位上首侍者應徵,都沒有獲得同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明白了,佛是要阿難做侍者啊。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不一樣的佛法故事。傳說悉達多太子捨棄了王位,毅然決然的出家修行。 但是他的修行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幾度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線上。但要知道的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並不是如何成佛,也不是如何往生西方,而是這個世間一切萬法的不變真理——緣起。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拘夷那竭國,再過三個月就是佛陀將要入涅槃的日子了,有很多比丘眾與菩薩眾圍繞在佛陀的身旁,還有無量無數的群眾都前往佛所住處,在地上向佛陀恭敬禮拜。世尊只是靜靜地沉默沒有說話,身上也沒有光明顯現。阿難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對佛說:「世尊在往日說法前與說法後,都有大威德光明顯現,今有無數大眾聚會一處,為什麼沒有見到一點點光明呢?
  • 《手塚治虫的佛陀:美麗的紅色沙漠》
    也就是每一小段故事——佛陀覺悟,註定是一個恢弘而巨大的故事母題——都由參與其中的人物作為視角。這個電影主要有兩條故事線,一個是奴隸恰普拉和神童達他的故事線,第二個是悉達多的故事線。佛陀當然是頂主角光環的逆天存在。但恰普拉的筆墨用得略微多了一點,看的時候我恍然覺得他才是主角嘛。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佛陀(釋迦牟尼被神化的尊稱)的地位應介於上帝與耶穌之間。因為上帝作為基督教最高教主卻沒有俗世形象存在。耶穌具有人的形象,但沒有法號;佛陀是佛教最高教主,他既有人的形象,又有著法號。早期印度佛教故事中佛陀多顯示凡人特徵。
  • 佛經故事:美女毅然出家證聖
    國王請了八位姨母照顧她,每天悉心呵護撫養。嘎希美女不只是美麗,而且聰明非凡;在名師的指導之下,她自幼便通曉各種文武、理數、經史、詩賦等學問,並且研究佛法,對釋迦牟尼佛有無比的信心,常以父母之力供養三寶。長大後的嘎希美女,貞懿賢淑,秀麗莊嚴,國色天姿,堪稱「世間第一」,以至於附近六國的國王無不處心積慮地想把她佔為己有。他們各自派信使到鹿野苑梵施國王處,表明希望能聯親,迎娶他的女兒。
  •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基本信息】書 名:《釋迦牟尼的故事》作 者: [英] 亞當斯·貝克夫人/著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書號:978-7-5527-0344-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同時也記錄了佛陀與弟子之間的事情。佛陀在證悟佛果後,具備了五眼六通,可以看到弟子們很久以前所做的事情。也常常通過這種方便,來教導弟子們止惡守戒,精進修行。,他有一天率領自己的軍隊路過佛陀的精舍時,聽到了一位出家人講經說法的聲音。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說法不光現代人對這些問題有疑問,佛陀的時代依舊如此。佛陀避而不答的次數多了,就難免讓人誤解佛陀是不是真的覺悟了。在無數提問中有一個是佛陀的弟子,名叫鬘童子,他對宇宙的奧秘非常感興趣,就對佛陀提問,佛陀依舊是避而不答,之後鬘童子就放出狠話說,如果佛陀不給自己解釋宇宙的真相,自己就離開僧團去還俗。佛陀知道機緣已經具備,是時候告訴弟子們自己為什麼不回答形上學的問題了。我們都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非常善用比喻來形象的解釋。
  • 佛經故事:幼童前世願力成熟 七歲出家證羅漢果
    編者按:今天這篇故事,出自《百業經故事集》。《百業經》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的一部作品,共有一百多則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主要講述因果之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
  •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世尊為他們傳予相應之法,施主要帶孩子回去,無論怎樣哄勸,他都依著世尊不肯離開。他父母便在世尊前祈求開許供佛及僧七天,世尊默許。施主吩咐妻子先回去準備飲食,自己陪兒子在經堂度夜。次日佛陀及僧眾著衣持缽隨施主前往應供七天,圓滿日世尊傳予相應之法,施主及其眷屬以智慧金剛摧毀無明煩惱,獲證預流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