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2020-12-07 騰訊網

  故 道 白 雲

  天剛破曉,阿那律尊者對阿難陀尊者說:「師弟,到拘屍那去通知地方官員師父入滅的消息,好使他們可以開始安排一切。」

  阿難陀尊者穿上外衣,入城裡去了。末羅族的官員剛在開會討論要事。當他們獲悉佛陀入滅的消息,都顯得非常惋惜。他們立刻擱下所有要務,以能替佛陀的葬禮作出安排。日上梢頭的時候,全拘屍那的人都知道佛陀在娑羅樹林去世的消息了。許多人都搥胸痛哭。他們怪自己沒有在佛陀入滅前去給他作最後的敬禮。人們帶著鮮花、末香、樂器和布帳來到森林。他們伏在地上,然後將鮮花和末香圍繞著佛陀的遺體擺放。他們在那裡演奏一些特別的歌舞,又把彩色繽紛的布帳在森林裡四處張羅。他們給五百比丘帶來了食物。整個娑羅樹林很快便充斥著節日的氣氛。阿那律尊者不時會敲響大鐘來肅靜大家。接著,他便會引領他們誦經。

  連續六日六夜,拘屍那和附近波婆城的民眾都前來供花、上香、跳舞和奏樂。各式的花朵,很快便厚厚的鋪滿了兩棵娑羅樹之間的地上。第七日,末羅的官員都在薰香的水裡沐浴過後,才穿上隆重的禮服,把佛陀的遺體扛到城裡。他們一直穿過市中心,再從東門而出,直往末羅的主廟和摩庫特婆達納廟。

  地方長官給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的遺體被布匹重重的包裹裡,然後被放進一副鐵柩之內。這個鐵柩又再被置於一副較大的鐵柩內。接著,這全部才被放到一大堆的薰香木上。

  燃點柴木的時間到了。正當官員拿著火炬趨前,一個騎著馬的男子趕到,呼喝著叫他們稍候片刻。他告訴大家,摩訶迦葉尊者和五百比丘正從波婆城趕來參加葬體。

  原來摩訶迦葉尊者本來仍在瞻波弘法。他在毗舍離獲悉佛陀行將入滅的消息,又知道佛陀朝北而行。於是,他便立刻出發追從佛陀。他每到一處,都有比丘加入他的行列。他到達婆納村的時候,與他同行的人數已多至五百。他們抵達波婆城時,剛巧遇到一個相反方向而來的旅客,襟上插著一朵娑羅花。他告訴他們佛陀已在六日前在拘屍那附近的娑羅樹林入滅。摩訶迦葉的追從隨著這個消息而告終。他帶領著五百名比丘趕往拘屍那。路上,他們又遇上這位騎馬的男子,並得他答應先行前去給阿那律尊者報訊,使大家知道他們正在趕來參加葬禮。

  中午時,摩訶迦葉尊者和五百名比丘終於來到摩庫特婆達納寺廟。尊者把僧袍衣腳搭上右肩,合上雙掌,莊嚴肅穆的繞壇三次。跟著,他面對佛陀的靈柩,與五百名比丘一起俯伏在地上。他們第三拜時,柴木堆便被燃點起來。在場的每個人,不論僧俗,都合掌跪下來。阿那律尊者敲志鐘聲,引領大眾一起背誦以無常、空無自性、無執和解脫為內容的經文。經誦和鐘響交織成一片,聲音雄渾莊嚴。

  火焰熄滅之後,他們在灰盡上澆上香水。靈柩被打開後,官員把佛陀的遺骨舍利放進一個金甕裡,然後安放在廟中的主壇上。大弟子們輪流守衛著這些佛骨舍利。佛陀圓寂的消息,已在數天前向其他的城鎮的公布了。因此,鄰近的國家都派了代表團前來弔唁。每國的代表團都被贈送一份佛骨舍利,讓他們回國建塔供奉。這些國家,包括了摩揭陀、毗舍離、釋迦、拘利耶、優那耶、波婆城和毗陀。佛骨舍利分為八份。摩揭陀的人將會在王舍城建塔;離車的人會在毗舍離建塔;釋迦國的人會在迦毗羅衛城建塔;優梨的人會在阿拉伽波建塔;拘利耶的人會在摩羅村建塔;毗陀的人會在毗陀島建塔;而末羅族人則會在拘屍那和波婆城兩地都同時建塔供奉。

  所有的代表團都回到各自的國家後,比丘們也回到他們的本區去修行或弘法。摩訶迦葉、阿那律和阿難陀三位尊者,把佛陀的乞缽帶回竹林。

  一個月後,摩訶迦葉尊者在王舍城舉行了一次比丘大會,目的是要將佛陀生前的經教和訂下的戒律結集起來。他以修行的次第和在僧團的經驗為標準,邀請了五百位比丘出席。這次大會將會與安居同時開始,但卻會持續六個月之久。

  摩訶迦葉尊者是被公認為僧團裡的第四位大弟子,僅次於憍陳如、舍利弗和目犍連。他以簡樸的生活和謙虛的態度著稱,是佛陀很信賴和愛護的弟子。有一件關於他的事,在僧團裡是人所共知的。二十年前,摩訶迦尊者用幾百塊破布縫僧袍。一次,他把僧袍摺成坐墊讓佛陀坐在其上。當佛陀讚賞坐墊綿軟舒適時,摩訶迦葉尊者便以此僧袍贈送佛陀。佛陀微笑接過後,又把自己的僧袍回贈摩訶迦葉尊者。大家又知道,當佛陀有一次在祗園精舍拈起蓮花,微笑著默然不語時,就是摩訶迦葉尊者給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佛陀的法藏,就此便傳承給摩訶迦葉尊者了。

  阿闍世王是這次結集大會的贊助人。由於優婆離尊者一向都被視為對戒律有通達的認識,因此他便被邀請為大會誦戒,以及替大家提供每條戒律初訂時的環境和原因。阿難陀尊者則被邀請來覆述佛陀一生的言教法理,包括每講的時間、地點和因緣。

  他們當然沒有期待優婆離和阿難陀兩位尊者能夠全無錯漏。因此,在場的五百位比丘便可幫助互相印證。結集的過程中,所有的戒律被集於律藏(Vinaya pitaka)的名目之下,意思是『一藍律例』。那藍正法的經義則集於經藏(Surta pitaka)的名目之下。這些經典又分為四大類,以內容的主題和長短作別。阿難陀尊者讓大家知道,佛陀曾告訴他日後可以廢除一些輕戒。但當比丘們問他佛陀有否道明是那些輕戒時,阿難陀尊者卻直認當時沒有向佛陀問清楚。經過詳細的商議後,大會決定把所有的比丘與比丘尼戒都全部保留。

  他們也記得佛陀曾經表示過,不同意把經典以古典的吠陀文寫出來。因此,所有的經典和戒典都是以原本的阿達磨嘎地語文寫成。大會一致認為日後應該把經典翻譯成其他方言,以方便不同地方的人研讀流通。他們又決定要多增加負責背誦經文的比丘人數,以保障經教能世代流傳。

  結集大會終結後,所有的比丘都回到他們各自的地方去修行或弘法了。

  縛悉底尊者站在尼連禪河的河畔,細看著流水。對岸的看牛童正準備把水牛從淺水處過河。每個看牛童攜著一把鐮刀和一個藍子,就像四十五年前的縛悉底一樣。他知道這些水牛放草時,小童便會割下姑屍草,把他們的藍子盛得滿滿的了。

  佛陀曾在這條河裡沐浴。那棵菩提樹,比從前更壯更綠。縛悉底尊者就在這棵可愛的大樹下過了一夜。這個森林已不再像昔日那般幽靜。這棵菩提樹已成了人們朝聖的焦點,而森林裡的叢野荊棘,也都大部份被清除了。

  對於自己是被邀出席結集大會的五百比丘之一,縛悉底尊者非常感恩。他已五十六歲了。在修行道最親密的朋友羅睺羅尊者,已於五年前去世。羅睺羅本身,就是誠切精勤的融匯。雖然他是王者之後,但他的生活卻是極盡清淡。他為人謙恭,因此沒有對別人談及他在弘教事業上的功德。

  在佛陀從王舍城到拘屍那的最後一程路上,縛悉底尊者也有同行。佛陀臨近入滅的時候,他也在左右。在波婆城至拘屍那的一段路上,縛悉底還記得尊者問佛陀要往那兒去。佛陀只簡單的回答:「我要往北面走。」縛悉底覺得自己明白他的意思。一生以來,佛陀從來沒有想著目的而行。他只是專注地投入每一步之中,享受著目下的一刻。就正如一頭象王子知道自己時限已至而返回故土,佛陀也在他最後的日子裡向北而行。他不需要待抵達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才入滅。只是朝北而行,已經足夠。對他來說,拘屍那本身,就是藍毗尼園園林。

  一個月前在拘屍那,他曾聽到摩訶迦葉尊者講述他從波婆城起行時遇到的一個叫善跋陀的年輕比丘。善跋陀知道佛陀已入滅時,隨意輕率說道:「老人家去了。我們從此可以自由,再沒有人責罵我們了。」雖然摩訶迦葉尊者對他口出狂言感到驚訝,但他並沒有說什麼。

  摩訶迦葉尊者沒有直斥年青的善跋陀,但對阿難尊者這樣一位受敬重的大弟子,他卻一點也不婉轉。本來,結集大會的成員都已認定阿難陀尊者是必需出席的一位大弟子,因為他能夠使經典準確地得以結集。但大會開始前三天,摩訶迦葉尊者卻告訴阿難陀尊者,他正慎重考慮取消阿難陀尊者出席大會的資格。他的理由是阿難陀尊者還未能深得法要,更未有達到真正的體悟。其他的比丘都擔心阿難陀尊者會視此為恥辱而離開,但阿難陀尊者只是退下,繼而把自己關在房子裡而已。他在那裡十分專注地禪坐了三日三夜。就在大會開始那天的早上,阿難陀尊者便證悟了。他在禪坐後回到床上休息時,背間碰觸到睡墊那一刻,便恍然開悟。

  那天早上,當摩訶迦葉尊者遇見阿難陀尊者時,他望進阿難陀的眼裡,便立刻知道他已經證悟了。他這才告訴阿難陀大會上見面。

  縛悉底抬頭,看見白雲在藍天裡飄浮而過。太陽高掛,河畔的綠草在晨光中閃爍著。佛陀在前往波羅奈斯國、舍衛城、王舍城、以及無數的其他地方時,不知道在這條道路上步行過多少次。佛陀的的足跡遍布,而現在專注踏著的每一步,縛悉底都很清楚自己是重步著佛陀的足跡。佛陀之道,就在他的腳下。佛陀曾見過的白雲,仍在天空裡。每踏安祥的一步,都會令佛陀的故道與白雲得到重生。佛陀走過的道路,就在他的雙腳底下。佛陀已經過去了。但縛悉底尊者仍可以到處見到他的存在。整個恆河流域,都種滿了菩提樹的種子。它們已生出根來,長成茁壯的樹了。四十五年前,沒有人聽說過醒覺之道。現在,到處都可見到穿著僧袍的僧尼。法舍也都四處林立。學士大臣,甚而大王與他們的家屬,都皈依三寶。社會上最貧窮和受壓迫的階層,也從正覺之道中找到皈依。他們都從大道中尋獲生命與精神的解脫。四十五年前,縛悉底是個窮困的『不可接觸者』看牛童。今天,他是一個跨越了所有階級和偏見障礙的比丘。縛悉底尊者曾被帝王的禮敬接待。

  誰是這個可以造成如此深遠影響的佛陀?看著那些看牛童在河邊割姑屍草,縛悉底這樣問他自己。雖然許多大弟子都已經不在,但有很多精進得道的比丘仍然健在。這其中大部份還是年輕的。佛陀就像一棵巨大菩提樹的種子。種子已破開來,讓堅定的根抓牢泥土。也許當人們看到大樹時,他們都再見不到種子,但種子仍在那裡。它沒有滅亡。它已變了大樹。佛陀曾教過,沒有一物會從存在而進入不存在的。佛陀改變了形相,但他仍然存在。每個去深入看清楚的人,都會見到佛陀在僧團裡。他們都會在勤奮、慈愛和有智慧的年青比丘中,見到佛陀的存在。縛悉底尊者明白他自己有責任去滋長佛陀的法身。法身就是教理和僧團。只要『法』與『僧』持續鞏固,『佛』便會繼續存在。

  望著看牛童從對岸過河到這邊來,縛悉底尊者微笑了。如果他不繼承佛陀任務,給小童帶來平等、喜悅與平和,又有誰會這樣做?佛陀已發起了這種工作。他的弟子理應繼續這樣去做。佛陀所散播的菩提種子,將會繼續在世界的每一角落萌芽。縛悉底尊者自覺佛陀在他的心田裡播了萬粒寶貴的種子。他會悉心把這些種子照顧,讓它們長成堅穩強壯的菩提樹。人人都說佛陀死了,但縛悉底卻比以前更能感到佛陀的存在。佛陀存在於縛悉底的身與心。縛悉底到處望去,都見到佛陀,那菩提樹、尼連禪河、綠草、白雲和每一塊樹葉。這些看牛童本身就是佛陀。縛悉底尊者對他們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他快將會與他們搭訕。也許他們也可以延續佛陀的家業。縛悉底了解到,要繼承佛陀的家業,必先要像佛陀一樣細心覺察萬事萬物,專注地踏著平和的步伐,以及時常帶著慈悲的笑容。

  佛陀是本源。縛悉底尊者和這些年輕的看牛童,就是源頭分支出來的河流。這些河流所到之處,佛陀都會在那裡。

  (選自一行禪師《故道白雲》)

  寺院簡介

  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山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佛教聖地,與四川青城山、峨眉山並稱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縉雲山上雲霧繚繞、群山疊翠深處便是千年古剎縉雲寺。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後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曾親筆賜名「禪真宮」。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浙江幽谷淨滿禪師入蜀,按其師無見睹禪師指示,「逢縉則上,遇雲則住」,進山重建縉雲寺。萬曆二年(1574年),明神宗皇帝敕賜縉雲寺為「迦葉道場」,自此,縉雲寺成為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

  1931年,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寺中創辦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使縉雲寺在整個中國佛教界聞名遐邇,培育了大批佛教人才。太虛大師、法尊法師、正果法師、惟賢法師是縉雲寺自清末民國至今時代幾代高僧的代表人物。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後來發展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如今,「人間佛教」思想經過眾多繼承者的闡揚發揮,越來越受到佛教界廣泛重視。縉雲寺將遵循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的教導,努力開展弘法利生事業,以此報答祖師教誨之恩。

  祈願縉雲寺在新時代重現昔日輝煌!

  編輯 續慧

  圖源 縉雲寺

  縉雲寺理念

  善心善行,不忘初心

  踐行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學佛先做人,人成則佛成

相關焦點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講經生而為人,不去知苦滅苦,反而去想弄清楚宇宙的真相,就好比一個人中了毒箭,但是他不去馬上把毒箭拔下來解毒,反而是問射中自己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射我,誰我的人是什麼種姓,我和他有沒有什麼恩怨等等。之後佛陀又告訴鬘童子和眾弟子,跟隨佛陀的方法去知苦滅苦,就可以達到涅槃,而那些佛陀不回答的問題,以後也不會回答。佛陀的這個故事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想要弄清楚宇宙的真相是徒勞的,唯有斷除煩究竟苦邊,獲得如來智慧,這些問題也就自然知曉了。
  • 佛陀在涅槃前著重講了它
    本文摘自佛教慧日公眾號,作者為慧日法師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佛陀本不涅槃,住的是大涅槃、無漏境界,祂為什麼要示現從這個世間滅度?《涅槃經》裡,佛陀詳細講到了入涅槃的原因:警策這些知見不高、執著己見的人。在這樣的人面前,佛陀如果不隱身,對他會有害處,因為他的傲慢偏見的緣故,所以佛陀顯現了一個凡人可以理解的、有生就有死的形象。但佛陀跟阿難說,我已經講了法,我會以文字相、以善知識的形象住在世間,現在眾生面前。
  • 佛陀一生,花與佛的因緣
    佛陀一生,從出生、成道到涅槃,都與花有密切的關係。《釋迦如來成道記》裡記載,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個奇特的夢,她夢見一隻雪白的大象銜著一朵白蓮花,進入宮殿,在她臥榻周圍右繞三匝後,再從她右脇鑽進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從此阿難陀做了佛陀的侍者,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25年(一說是27年,直到佛陀涅槃。管理事務的能力超群,深得佛陀的信賴。他很能隨機應變,高效操作。四眾弟子來參拜佛陀時,他總能安排出適當時間會面。佛陀再忙,他也能見縫插針,善巧方便,保證一心赤誠趕來的弟子們不虛此行,滿意而歸。他也很有同理心,善解人意。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佛像「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地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
  • 佛陀說地震的成因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說地震是由這八種因緣而成的: 「佛言。阿難。大地震動。有八因緣。一者大地依於水住。又此大水依風輪住。又此風輪依虛空住。空中有時猛風大起。吹彼風輪。八者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所以,自然災害的地震,是由於地和下面的水的錯動造成的。這一類的地震有殺傷力,會造成有情死傷。但菩薩入胎、出生、出家、成道、佛陀捨棄壽量等的震動不會。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49天早上明心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
  •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在《遺教經》內,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古賢德人留下了太多的智慧,以至於讓我們談起文化時,只能制心一處。我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其中佛家文化近兩千年發展,到今天,蘊含著諸多處事經典,受人廣泛應用到生活中。
  • 上天界下地獄,佛陀如是教化自己的弟弟
    有一次,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緣已成熟,就帶著阿難到城中化緣,順便去了難陀家,正好遇到他在給妻子化妝。難陀遠遠看到佛陀走來,趕緊起座下樓,接過佛陀的缽盂,盛上蜂蜜供養佛陀。但佛陀不接缽盂,轉身走了。難陀又把缽盂給阿難,阿難也不接,說:「你從誰那兒拿來的,就還給誰。」難陀無奈,只好端著缽盂,準備跟佛陀去。班扎日嘎看到後,大聲問:「難陀,你要去哪兒?」難陀說:「我把這個缽盂還給佛陀,送了就回來。」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佛陀(釋迦牟尼被神化的尊稱)的地位應介於上帝與耶穌之間。因為上帝作為基督教最高教主卻沒有俗世形象存在。耶穌具有人的形象,但沒有法號;佛陀是佛教最高教主,他既有人的形象,又有著法號。早期印度佛教故事中佛陀多顯示凡人特徵。
  • 路線鬥爭,佛陀在世時誰敢分離僧眾,提出什麼觀點,結局怎樣35
    我們講到了佛陀涅槃,心情有點沉重,其實佛陀的涅槃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時刻。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也是咱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都曾經面臨過的一個問題。創始教主去世之後,他所留下的信仰真空,將由誰來填補的問題。創始教主在世的時候一切都好說,大家都追隨他,可是一旦離世,龐大的教眾跟誰走呢?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釋迦牟尼(佛陀),佛教創始人,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其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29歲時出家,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 從必然到自由——佛陀的慈悲·緣起
    緣起佛陀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北部的一個王子,整個家族過著享受奢侈的生活,他的父親盡力不讓他接觸到外部世界的骯髒和煩惱。有天,他在居城的門外先遇到一位歷經風霜的老人,這位老人的身上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而後又是一位垂死的病人,疾病令他痛苦異常。最後,他看到一場葬禮,死去的人和因死者而感到難過的人,卻看到一位僧人可以在一旁沉思冥想,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悉達多。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佛陀法力廣大,魔王波旬為什麼不害怕,甚至到跟前耀武揚威?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們在知道佛陀的同時也會知道魔王波旬的,因為他和佛陀有著好幾段的故事,一個是佛陀開悟前夕,魔王波旬的幹擾,再者是佛陀涅槃前波旬的跑到佛前要求佛陀進入涅槃,甚至揚言在未來要讓自己的徒子徒孫進入寺院中破壞佛陀的法。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根據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的說法,如來示現涅槃,是為了度人的方便,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滅度,假設他常住於此,講經說法,會另一些顛倒眾生誹謗佛法,覺得佛陀常在,佛法常存,隨時都可以學到,對佛法缺乏一種敬畏之心,佛陀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出現,所以提早示現涅槃。
  • 佛陀傳:外道的挑戰
    佛陀覺悟之後,隨著聲名的遠播,僧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其它教派(外道)的弟子也改宗歸換教,皈依佛陀的僧團。儘管這些見解並非佛教意義上的究竟,但是卻促使古代印度思想產生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佛陀僧團的出現,無疑是另一道追求真理的曙光,猶如一面旗幟,讓眾多教派的弟子蠢蠢欲動,心嚮往之……這當然會引起一些宗師或仙人的不滿,於是免不有攻擊佛陀僧團的現象,如長爪梵志就是其中之一。
  • 「佛陀教育」的五個階段,點開為你呈現
    「佛陀教育」的五個階段——「五時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太子,放棄繼承皇位的機會尋找宇宙真理,結果在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開始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事——「佛陀教育」。佛沒有道場,他真的是辦學,這用現在的話說他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釋迦牟尼佛的「佛陀教育」體系分為五個時期,也就是常說的「五時說法」:第一時——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定」中講出了《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