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必然到自由——佛陀的慈悲·緣起

2021-01-15 一合學社

本文的內容排在《哲學的開端》的後面。

前言

釋迦摩尼最初並不是要創立一個「宗教」,也不想成為一個被崇拜的「偶像」,而是要尋找一種可以幫助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對於佛教(Buddhism)這一稱呼不二並不十分認同,在整個體系的原始階段沒有「偶像崇拜」,沒有「根本教義」,也很少提及關於「創世」的內容。在《金剛經》中佛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足見其有不墮入「神秘主義」的自覺。

佛陀希望告予世人的思想與「從必然到自由」這一題目十分貼合。悉達多·喬達摩發現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萬物處在「絕對運動」之中、世界是由諸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必然產物」,而他所尋找的是「如何從這「必然」所帶來的種種煩惱中解脫的方法」。

在本文中,將會以「菩提」或「菩提思想」來指代原始佛教這一體系。

緣起

佛陀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北部的一個王子,整個家族過著享受奢侈的生活,他的父親盡力不讓他接觸到外部世界的骯髒和煩惱。

有天,他在居城的門外先遇到一位歷經風霜的老人,這位老人的身上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而後又是一位垂死的病人,疾病令他痛苦異常。最後,他看到一場葬禮,死去的人和因死者而感到難過的人,卻看到一位僧人可以在一旁沉思冥想,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悉達多。

從此,「痛苦」成為他的思考核心,在29歲的一天夜裡,他離開了自己的家,開始的苦修的生活。悉達多進行了許多清心寡欲、自我克制的嘗試。由於過度的節食,他變得異常消瘦;有一天他正試圖控制自己的感官,結果失去了知覺。醒來後,有人餵他吃了牛奶和稀粥。從那一刻起悉達多明白了,那些人的禁慾苦行並不能引領人走向覺悟。

悉達多在森林中生活了六年。據說,在此之後他在感官的沉溺和清心寡欲的自我否定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通過集中精神進行深度冥想來達到覺悟。有一天,悉達多終於覺悟了,而後他用四十九年的時間向世人傳播他的思想。

核心思想

悉達多生活的年代,類似於中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戰爭,關乎一個個具體生命的生死存亡,關乎一個個現實生命的切身痛苦。因此,對苦難的思考,對解除苦難的迫切需求,就成了釋迦牟尼思想的出發點。「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學說、生命輪迴的「十二因緣」思想,揭示事物本質的「三法印」,構成了原始佛教教義最基本的核心內容。

同時,印度剎帝利和吠舍階層的崛起,開啟了人們對於婆羅門階級的挑戰,具有「眾生平等」思想的菩提趁機得到了發展。

四聖諦「諦」就是「如是不顛倒」,即「真理」。釋迦摩尼認為,苦、集、滅、道四者,揭示了生命實現及其解脫的真諦。

苦聖諦佛陀認為「眾生皆苦」,「苦」是整個體系的立論基礎。菩提認為一切有「形的存在」和「無形的意識」都是「無常」的,也就在「不斷變化」的、「不是唯一」的。「無常」是必然的,它必然會導致「苦」,因為無常使得眾生不能自主,欲望無法得到徹底的滿足。

佛教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叫「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其中苦苦包含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佛陀希望眾生可以意識到「眾生皆苦」這一事實,而後走向脫離苦厄之路。

集聖諦集聖諦闡述的是「眾生皆苦」的原因。在菩提中認為一共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當然這裡的「八萬四千"是一個虛數代表著數不盡。

其中,菩提思想中將貪、嗔、痴、慢、疑、見作為六種根本的煩惱,也就是這諸多煩惱皆由這六種引起,這些根本煩惱妨礙人們解脫生死。其中貪、嗔、痴被認為是最為嚴重的煩惱。

「貪」很好理解,是貪圖我們認為快樂的、喜歡的東西(思考一下為什麼是「...我們認為...」?)。

「嗔」與前者相反,是我們遇到了不快樂、不喜歡的,所產生的怨恨、悲傷等我們意識裡的負面的反應(思考一下為什麼是「...我們意識裡...」?)。

「痴」並不是「痴迷」的意思,而是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也就是「蠢」、「愚」。

「慢」指的是傲慢,過於把自己當回事(不同於「我執」)。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或是對於「既定事實」的不接受而產生抗拒,這裡也指對於菩提的懷疑。

「見」指的是對某一方面的執著,主要分為5個方面:

1.身見:執著於有「我」這樣一個實體存在,也就是常說的「我執」,這個在後面的「三法印」中會展開介紹;

2.邊見:對斷、常二見的執著。菩提講世間萬物是因因緣和合而生,萬物之間存在著聯繫。斷見是指認為世間萬物存在生滅,就是會產生對於「死亡」恐懼。常見則是出於對「斷滅」的恐懼,而尋求「常久永恆」的妄念。

3.邪見:否定因果,或是顛倒因果而產生的錯誤認識。

4.見取見:對自己所產生的認識有執著,尤其是指對錯誤認識的執著。

5.戒禁取見:對正確的戒律的執著,也指對錯誤方向的執著。比如想變得更聰明,但是天天鍛鍊身體這顯然是不對的。

滅聖諦又叫苦滅聖諦,說明眾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就是「涅槃寂靜」。「涅槃」的含義用語言難以表達,是一種不常不無常也不斷、不苦不樂的狀態。菩提認為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證悟到這個境界,就是證得涅槃。

道聖諦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路。修行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中最主要的是「八正道」。

正見:對法的如實知見,對宇宙人生的本質與解脫之道的準確把握。

正思維:在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做出決定,所以又稱為正欲或正志。

正語:戒止口的四惡業,不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這四類話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戒殺、淫、盜等,不侵害一切眾生的行為。

正命:合法的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

正精進:對戒、定、慧的修行。

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的心念就是正念,反之則是邪念。

在四聖諦中,四聖諦的苦集滅道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係。集是原因,苦是結果,這是針對世俗生命流轉的過程來講的;在出世生命解脫的過程中,道是原因,滅是結果。(?)

十二因緣在四聖諦中,「集聖諦」是現實苦惱產生的根本原因,因而早期佛教對這個問題的解說也十分詳細。這種解說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十二因緣學說中。《心經》裡面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指的就是這十二因緣。

佛陀在菩提樹下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是指從「無明」到「老死」、從此生到來世這一生命流轉過程中的十二個環節。十二個環節及其含義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法印「三法印」是整個菩提系統裡的根本原則,凡是不符合這三條的就不屬於菩提這一體系,就是「外道」。

諸行無常。「諸行」是指各種變化著的東西,它們不具有恆常不變的性質,總是處於產生、發展、滅亡的變化過程之中。在佛教看來,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一切存在,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等,佛教中叫作有為法、無為法。「無我」是說一切法中都沒有「我」的實體,都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是各種因緣條件聚合在一起的表現形態。

涅槃寂靜。就是滅除一切生死煩惱的痛苦,無為安樂,得大自在。

三法印學說是菩提的自創,不同於婆羅門教,也不同於其他宗教。「諸行無常」,揭示了萬事萬物永恆發展的動態屬性;「諸法無我」,揭示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繫。

在佛教裡面,則用「法印」這個詞來概括這些根本特徵,並把這些認識運用到人生實踐當中,指導人生,完善人生,實現人生的精神追求。

菩提的宗教化

從Buddha到Buddhism,也就是菩提從一個思想體系最終走向宗教化的原因有很多,這裡簡要地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立論本身的缺陷上面說「眾生皆苦」是整個菩提體系的立論基礎,其中我們常說的「樂」本質上也是「苦」,也就是「這個世界」是「苦」的世界。而菩提本身的追求是要追求「離苦得樂」,那從邏輯上意味著修行之人達到「涅槃寂靜」之後必將進入一個「彼岸世界」。

倒向形上學這裡的「形上學」並不是孤立、靜止的那個形上學,而是指的「脫離存在本身」。在佛陀去世後,信眾們將「釋迦摩尼」概念化,不再特指悉達多·喬達摩這個人,而是代表了一種完美的、永恆的修行目標。這也將佛陀從一個學說的創始人,升級為一個「偶像」。

宗教競爭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各宗教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為了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爭取更多的信眾,開始融合古希臘的多神理念,開始造佛像、建佛塔,在佛陀去世後400年裡大量的文字經書不斷問世。

綜上,首先菩提的根本立論基礎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論中,而後信眾佛陀偶像化樹立起崇拜的偶像,以及區域間各宗教的競爭是菩提宗教的主要原因。

-No End-

相關焦點

  •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柔弱的手掌,撫慰世間一切的有情。「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傾聽的雙耳,諦聽自然萬象的天籟。「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明亮的眼睛,發覺天地無盡的寶藏。「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慈悲的心意,保護地球寰宇的生態。」……敬請觀影鳳凰衛視精選節目《地水火風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 佛陀法力廣大,魔王波旬為什麼不害怕,甚至到跟前耀武揚威?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們在知道佛陀的同時也會知道魔王波旬的,因為他和佛陀有著好幾段的故事,一個是佛陀開悟前夕,魔王波旬的幹擾,再者是佛陀涅槃前波旬的跑到佛前要求佛陀進入涅槃,甚至揚言在未來要讓自己的徒子徒孫進入寺院中破壞佛陀的法。
  • 想要真的擁有自由意志,還是要學習佛法!
    我回覆說:如果否定了自由意志,那麼我們修行是否證果都是必然的、註定的、沒有選擇的,那麼修行還有什麼意義?所以佛教肯定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當然了,佛教基於教義的需求認為自由意志必須存在和自由意志真實存在是兩回事,但佛教的教義來源正是佛陀對宇宙人生的如實諦觀,所以二者並不違和。
  • 蓮花生大士全傳(1.1.1):佛陀加持淨緣起
    霍西堪布格花仁波切【10】 A: 2017朝聖《走進霍西》之太極【11】 A: 普賢行願品(上師念誦)藏文【12】 A: 願海精髓(上師念誦)藏文【13】 A: 薈供簡供【14】 A: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15】 A: 恆常念誦願文【16】 A: 供護法教學&供護法儀軌【17】 A: 字母咒、緣起咒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覺悟的人就能稱之為佛陀,也就是說悉達多太子就是在這一刻成佛的。 成佛是一種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境界,並且不是死後才能達到的,這是許多人對於成佛的誤解。佛陀告訴我們,只要證悟了「緣起」,不管他是誰,都是佛陀。
  • 佛陀的世界觀:愛是一切的答案
    因為當時的沙門只能救度少部分人,並且方法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所以佛陀走上了苦修的道路,希望可以找到解脫的道路。因為其自身就在塵世中感受到了痛苦,並且久思不得其解,所以他由內心的召喚,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在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也常在思考,這世間是否還有比宮殿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但最重要得到是他生來就有一顆慈悲的心,看到眾生的痛苦,他覺得這便是是他一生的責任,一生的追求。
  • 佛陀父親:淨飯王的對抗,阿私陀仙人的預言!
    印度版佛教電視劇《佛陀》,這裡是第三集:臨終託孤,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歡迎關注本帳號,與我交流佛學,想獲取這套電視劇也可以找我免費要全套!接下來就是淨飯王與阿私陀仙人預言的對抗到底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是真是假?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佛陀(釋迦牟尼被神化的尊稱)的地位應介於上帝與耶穌之間。因為上帝作為基督教最高教主卻沒有俗世形象存在。耶穌具有人的形象,但沒有法號;佛陀是佛教最高教主,他既有人的形象,又有著法號。早期印度佛教故事中佛陀多顯示凡人特徵。
  • 佛法並非佛陀發明 而是佛陀發現的宇宙人生真相
    佛陀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他說的法在自然的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但這法,是釋迦牟尼佛以他至高無上的智慧所發現的。 佛發現了人生宇宙的奧秘,因而自我解脫成了至尊偉大的覺者。但佛陀不因此獨善其身,更發願把這個奧秘向眾生宣說,希望眾生依他所說的教法,去學習之,以洞明此奧秘,同時去修持以成為覺者。這就是世尊說法的本懷,如宇宙般宏大的慈悲心懷。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但是,悉達多有目標並不受誘惑,面對虛無時,可以在目標意志的燈塔下,參透緣起、因果、無常等。細看因果,空色。因果:每一件事物的都有起因和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環環相扣;空色:種子是色,發芽後種子沒了是空,幼苗是色,幼苗枯死化成養料是空,反過來亦是。無我相、無人、眾生、壽者相。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燃點柴木的時間到了。正當官員拿著火炬趨前,一個騎著馬的男子趕到,呼喝著叫他們稍候片刻。他告訴大家,摩訶迦葉尊者和五百比丘正從波婆城趕來參加葬體。   原來摩訶迦葉尊者本來仍在瞻波弘法。他在毗舍離獲悉佛陀行將入滅的消息,又知道佛陀朝北而行。於是,他便立刻出發追從佛陀。他每到一處,都有比丘加入他的行列。
  • 看佛陀怎麼說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緣;心若不斷攀緣,煩惱就難斷,陷入輪迴六道,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佛陀其他弟子聽到了,就趕快去請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們斷絕外緣,不能跟眾生攀緣?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約有五百人之多的釋迦種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並以兩件新織的衣服供奉給佛陀。 佛陀接受下來以後,對她說道:「我來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 「不!佛陀!」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二,佛陀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理臺正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障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並與儀器之處。三,生死的超越佛陀覺悟。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生死無非假象。
  • 關於世界起源,為何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相?
    文丨續祥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被一個剛皈依的居士問到: 早晚功課中佛陀十大尊號裡有一個明行足,書後面的解釋是「具足三明五行,故曰明行足」,三明你和我講過,天眼、天耳、漏盡嘛,但是和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搭在一起就很令人奇怪了,難道是佛家的人有了三明就可以看透道家五行生剋的奧秘?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手塚治虫的佛陀:美麗的紅色沙漠》
    也就是每一小段故事——佛陀覺悟,註定是一個恢弘而巨大的故事母題——都由參與其中的人物作為視角。這個電影主要有兩條故事線,一個是奴隸恰普拉和神童達他的故事線,第二個是悉達多的故事線。佛陀當然是頂主角光環的逆天存在。但恰普拉的筆墨用得略微多了一點,看的時候我恍然覺得他才是主角嘛。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同時也記錄了佛陀與弟子之間的事情。佛陀在證悟佛果後,具備了五眼六通,可以看到弟子們很久以前所做的事情。也常常通過這種方便,來教導弟子們止惡守戒,精進修行。後來波斯匿王特地又來到了佛陀的精舍,請求佛陀找出那天那位講經的師父,自己會出錢供養到自己的地方宣講佛法。佛陀對波斯匿王說道,你如果想要請那位聲音動聽悅耳的師父出面,就必須先供養了之後才能相見。波斯匿王沒有猶豫,當下就做了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