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內容排在《哲學的開端》的後面。
前言
釋迦摩尼最初並不是要創立一個「宗教」,也不想成為一個被崇拜的「偶像」,而是要尋找一種可以幫助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對於佛教(Buddhism)這一稱呼不二並不十分認同,在整個體系的原始階段沒有「偶像崇拜」,沒有「根本教義」,也很少提及關於「創世」的內容。在《金剛經》中佛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足見其有不墮入「神秘主義」的自覺。
佛陀希望告予世人的思想與「從必然到自由」這一題目十分貼合。悉達多·喬達摩發現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萬物處在「絕對運動」之中、世界是由諸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必然產物」,而他所尋找的是「如何從這「必然」所帶來的種種煩惱中解脫的方法」。
在本文中,將會以「菩提」或「菩提思想」來指代原始佛教這一體系。
緣起
佛陀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北部的一個王子,整個家族過著享受奢侈的生活,他的父親盡力不讓他接觸到外部世界的骯髒和煩惱。
有天,他在居城的門外先遇到一位歷經風霜的老人,這位老人的身上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而後又是一位垂死的病人,疾病令他痛苦異常。最後,他看到一場葬禮,死去的人和因死者而感到難過的人,卻看到一位僧人可以在一旁沉思冥想,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悉達多。
從此,「痛苦」成為他的思考核心,在29歲的一天夜裡,他離開了自己的家,開始的苦修的生活。悉達多進行了許多清心寡欲、自我克制的嘗試。由於過度的節食,他變得異常消瘦;有一天他正試圖控制自己的感官,結果失去了知覺。醒來後,有人餵他吃了牛奶和稀粥。從那一刻起悉達多明白了,那些人的禁慾苦行並不能引領人走向覺悟。
悉達多在森林中生活了六年。據說,在此之後他在感官的沉溺和清心寡欲的自我否定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通過集中精神進行深度冥想來達到覺悟。有一天,悉達多終於覺悟了,而後他用四十九年的時間向世人傳播他的思想。
核心思想
悉達多生活的年代,類似於中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戰爭,關乎一個個具體生命的生死存亡,關乎一個個現實生命的切身痛苦。因此,對苦難的思考,對解除苦難的迫切需求,就成了釋迦牟尼思想的出發點。「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學說、生命輪迴的「十二因緣」思想,揭示事物本質的「三法印」,構成了原始佛教教義最基本的核心內容。
同時,印度剎帝利和吠舍階層的崛起,開啟了人們對於婆羅門階級的挑戰,具有「眾生平等」思想的菩提趁機得到了發展。
四聖諦「諦」就是「如是不顛倒」,即「真理」。釋迦摩尼認為,苦、集、滅、道四者,揭示了生命實現及其解脫的真諦。
苦聖諦佛陀認為「眾生皆苦」,「苦」是整個體系的立論基礎。菩提認為一切有「形的存在」和「無形的意識」都是「無常」的,也就在「不斷變化」的、「不是唯一」的。「無常」是必然的,它必然會導致「苦」,因為無常使得眾生不能自主,欲望無法得到徹底的滿足。
佛教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叫「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其中苦苦包含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佛陀希望眾生可以意識到「眾生皆苦」這一事實,而後走向脫離苦厄之路。
集聖諦集聖諦闡述的是「眾生皆苦」的原因。在菩提中認為一共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當然這裡的「八萬四千"是一個虛數代表著數不盡。
其中,菩提思想中將貪、嗔、痴、慢、疑、見作為六種根本的煩惱,也就是這諸多煩惱皆由這六種引起,這些根本煩惱妨礙人們解脫生死。其中貪、嗔、痴被認為是最為嚴重的煩惱。
「貪」很好理解,是貪圖我們認為快樂的、喜歡的東西(思考一下為什麼是「...我們認為...」?)。
「嗔」與前者相反,是我們遇到了不快樂、不喜歡的,所產生的怨恨、悲傷等我們意識裡的負面的反應(思考一下為什麼是「...我們意識裡...」?)。
「痴」並不是「痴迷」的意思,而是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也就是「蠢」、「愚」。
「慢」指的是傲慢,過於把自己當回事(不同於「我執」)。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或是對於「既定事實」的不接受而產生抗拒,這裡也指對於菩提的懷疑。
「見」指的是對某一方面的執著,主要分為5個方面:
1.身見:執著於有「我」這樣一個實體存在,也就是常說的「我執」,這個在後面的「三法印」中會展開介紹;
2.邊見:對斷、常二見的執著。菩提講世間萬物是因因緣和合而生,萬物之間存在著聯繫。斷見是指認為世間萬物存在生滅,就是會產生對於「死亡」恐懼。常見則是出於對「斷滅」的恐懼,而尋求「常久永恆」的妄念。
3.邪見:否定因果,或是顛倒因果而產生的錯誤認識。
4.見取見:對自己所產生的認識有執著,尤其是指對錯誤認識的執著。
5.戒禁取見:對正確的戒律的執著,也指對錯誤方向的執著。比如想變得更聰明,但是天天鍛鍊身體這顯然是不對的。
滅聖諦又叫苦滅聖諦,說明眾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就是「涅槃寂靜」。「涅槃」的含義用語言難以表達,是一種不常不無常也不斷、不苦不樂的狀態。菩提認為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證悟到這個境界,就是證得涅槃。
道聖諦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路。修行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中最主要的是「八正道」。
正見:對法的如實知見,對宇宙人生的本質與解脫之道的準確把握。
正思維:在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做出決定,所以又稱為正欲或正志。
正語:戒止口的四惡業,不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這四類話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戒殺、淫、盜等,不侵害一切眾生的行為。
正命:合法的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
正精進:對戒、定、慧的修行。
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的心念就是正念,反之則是邪念。
在四聖諦中,四聖諦的苦集滅道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係。集是原因,苦是結果,這是針對世俗生命流轉的過程來講的;在出世生命解脫的過程中,道是原因,滅是結果。(?)
十二因緣在四聖諦中,「集聖諦」是現實苦惱產生的根本原因,因而早期佛教對這個問題的解說也十分詳細。這種解說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十二因緣學說中。《心經》裡面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指的就是這十二因緣。
佛陀在菩提樹下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是指從「無明」到「老死」、從此生到來世這一生命流轉過程中的十二個環節。十二個環節及其含義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法印「三法印」是整個菩提系統裡的根本原則,凡是不符合這三條的就不屬於菩提這一體系,就是「外道」。
諸行無常。「諸行」是指各種變化著的東西,它們不具有恆常不變的性質,總是處於產生、發展、滅亡的變化過程之中。在佛教看來,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一切存在,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等,佛教中叫作有為法、無為法。「無我」是說一切法中都沒有「我」的實體,都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是各種因緣條件聚合在一起的表現形態。
涅槃寂靜。就是滅除一切生死煩惱的痛苦,無為安樂,得大自在。
三法印學說是菩提的自創,不同於婆羅門教,也不同於其他宗教。「諸行無常」,揭示了萬事萬物永恆發展的動態屬性;「諸法無我」,揭示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繫。
在佛教裡面,則用「法印」這個詞來概括這些根本特徵,並把這些認識運用到人生實踐當中,指導人生,完善人生,實現人生的精神追求。
菩提的宗教化
從Buddha到Buddhism,也就是菩提從一個思想體系最終走向宗教化的原因有很多,這裡簡要地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立論本身的缺陷上面說「眾生皆苦」是整個菩提體系的立論基礎,其中我們常說的「樂」本質上也是「苦」,也就是「這個世界」是「苦」的世界。而菩提本身的追求是要追求「離苦得樂」,那從邏輯上意味著修行之人達到「涅槃寂靜」之後必將進入一個「彼岸世界」。
倒向形上學這裡的「形上學」並不是孤立、靜止的那個形上學,而是指的「脫離存在本身」。在佛陀去世後,信眾們將「釋迦摩尼」概念化,不再特指悉達多·喬達摩這個人,而是代表了一種完美的、永恆的修行目標。這也將佛陀從一個學說的創始人,升級為一個「偶像」。
宗教競爭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各宗教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為了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爭取更多的信眾,開始融合古希臘的多神理念,開始造佛像、建佛塔,在佛陀去世後400年裡大量的文字經書不斷問世。
綜上,首先菩提的根本立論基礎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論中,而後信眾佛陀偶像化樹立起崇拜的偶像,以及區域間各宗教的競爭是菩提宗教的主要原因。
-N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