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2020-12-04 紅塵禪緣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緣;心若不斷攀緣,煩惱就難斷,陷入輪迴六道,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佛陀其他弟子聽到了,就趕快去請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們斷絕外緣,不能跟眾生攀緣?佛陀說:「我所說的是要斷除攀緣之心――對人我是非的執著、對名利地位的不斷追逐,這就叫做不斷攀緣心。心不要攀緣——要用心去付出、去施捨而能無掛礙、無執著;能做到三輪體空,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執著、掛礙,就叫做攀緣心。

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攀緣,決定不貪戀名聞利養。對於「緣」,要分得清清楚楚。要清淨這個「緣」,不要汙染這個「緣」。清淨緣,是沒有貪心;染汙緣,是有貪心。出家人可以受供養,但不可貪供養;不貪圖供養,才是真正佛的弟子學佛的人,五欲需要,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隨分隨力,遇到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做;沒有了,不去找,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事來了我不退讓,我把它盡心盡力做好,這叫隨緣做,不去找事做。找事做,那是好(hào)事,不是好事。

攀緣,你那個心怎能清淨?如果這個緣太多,找的人太多,你要有智慧,請別人去做去。這好!不要什麼事情都攬著自己來做,那個麻煩就大,怕的是把你的清淨心給擾亂了。世間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有顆清淨心,不胡思亂想 ,不攀緣生活;人 空手而來,空手而回,這之間的一切都是生命的恩賜,這些恩賜沒有一樣是壞的,我們都該心懷感恩。

佛在菩提樹下觀照緣起而開悟。所謂緣起,也就是說:諸法由因緣而起。通俗一點說:一切現象,一切事物的出現或者生起,都是相對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任何事物或者現象,如果離開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條件,都不會出現或者生起;放下你的主觀念想,不受身邊負能量的影響,這就是最積極,最正確的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一點,佛陀一生宣講的都是知苦滅苦的方法。在南傳佛教的典籍《中部》裡,佛陀不僅一次的告訴弟子們,自己的一生就是用來傳授知苦滅苦的法門的,並且說修行的最好境界是究竟苦邊。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說法,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乘佛教是佛祖釋伽牟尼入滅之後才興起的佛教,而小乘佛教則是更接近於「原始佛教」,即佛住世時所講的佛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所謂的原始佛教,其實包含兩層含義,即:佛像一是指佛陀住世直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和合僧團時期
  • 釋淨空:研究是攀緣心,攀緣心沒有結論,不能開悟
    在這裡研究、在這裡思索,全用攀緣心。這樣就算你壽命長,你能活三百歲,你研究三百年還是一塌糊塗,為什麼?錯用了心。善於用心的人用真心,真心是什麼?無分別心。意思看不懂,看不懂要不要研究?不研究。 因為研究是攀緣心,攀緣心沒有結論,不研究怎麼樣?多讀,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恍然大悟。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阿難推辭不過,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都不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願侍奉佛陀。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條件,轉呈給佛陀。佛陀非常歡喜的讚嘆道:阿難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怕別人批評他是為了物資利益才侍奉佛陀的。
  • 佛教的宇宙觀是怎樣的?佛陀的一番話說出世間真相
    迄今為止,以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還沒有將宇宙徹底探索清楚,但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仔細的講解過有關宇宙的問題。宇宙到底有多大?佛法是這樣說的。在佛法中,宇宙是由眾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所組成,可見佛所認為的宇宙之龐大與複雜,這一點與現代科技所探究的宇宙觀相像,但從宇宙的毀滅與生成來看,佛所認為的宇宙,並不能用科學的手段來證明。《雜阿含經》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日,赤馬天子來向佛陀請教有關宇宙盡頭的問題,因為赤馬天子,無論怎麼走都達不到宇宙的盡頭。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佛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形式,但是佛教與其他形式的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是建立在唯心基礎之上的「無神論」。真如聖嚴法師所講:佛教所講的無神論,是在因緣之下的無神論,佛教並不承認世界是某些神或者神力所創造,而是依循世界的業力構建之後,形成的,所以:佛教是「無神論」。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對岸的看牛童正準備把水牛從淺水處過河。每個看牛童攜著一把鐮刀和一個藍子,就像四十五年前的縛悉底一樣。他知道這些水牛放草時,小童便會割下姑屍草,把他們的藍子盛得滿滿的了。   佛陀曾在這條河裡沐浴。那棵菩提樹,比從前更壯更綠。縛悉底尊者就在這棵可愛的大樹下過了一夜。這個森林已不再像昔日那般幽靜。
  • 佛陀竟然也會生病?盲目的信仰和祈禱是「心外求法」!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是無數苦海眾生心目中的導師,為了五濁惡世的終生,佛陀將自己覺悟的法門傳給了後人,這是佛陀的初衷,也是佛陀一生都在追求的偉業。但是當佛法變成宗教之後,許多人不再把佛陀當做是覺悟的人,而是把他神明化,當做一個可以依賴和信奉的對象,諸事皆靠佛菩薩,反而忽略了自己,這是佛陀最不提倡的心外求法。在佛陀傳入我們國家之後,經歷了年前的傳承,變成了佛教上獨有的一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非常重視民眾的信仰,一些帝王也會把佛教當做統治的一種手段。這也讓真正的佛法變了味道。
  • 佛陀法力廣大,魔王波旬為什麼不害怕,甚至到跟前耀武揚威?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們在知道佛陀的同時也會知道魔王波旬的,因為他和佛陀有著好幾段的故事,一個是佛陀開悟前夕,魔王波旬的幹擾,再者是佛陀涅槃前波旬的跑到佛前要求佛陀進入涅槃,甚至揚言在未來要讓自己的徒子徒孫進入寺院中破壞佛陀的法。
  • 佛教故事:佛陀帶你上天堂下地獄
    編者註:本文摘取自南懷瑾先生講述的《圓覺經略講》,其中佛陀指出輪迴的根本就是愛欲,要出輪迴,必須先斷愛欲,但是斷愛欲之事,絕非一般人能行。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當然,從信仰意義上看,《漢張天師世家》中已說的非常清楚,且十分細密。我想把這些問題做一個統合的說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歷史發展的語境中首先確認何謂道教。澎湃新聞:中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最早開始於何時?為什麼會產生?
  • 佛教:為什麼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
    佛教裡的神通並不稀罕,只要你打坐修「止」,也就是徹底安靜一段時間,就會有所體現。但是南傳、藏傳,漢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這其中有一些原因。釋迦牟尼佛時代,神通者太多,所以佛陀叫弟子們,不要比神通,要用智慧和道理勝出。
  • 佛教:一個人是否與佛有緣,這9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學習佛教不是為了做樣子,而是向自己的良心解釋,更不是向別人展示。佛陀不希望我們崇拜他,模仿他。很多人執著於佛陀的外表,卻越是迷失。佛在心中無處不在,沒有佛在心中,你再崇拜也只是自欺欺人。修身養性,使自己的心潔淨而乾淨,並逐漸與佛的心相對應,才是佛的真正命運。二、放棄非分的欲望是佛緣。有一句禪語: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9 為什麼佛教說中心是須彌山呢?
    須彌在本經中出現過多次,以須彌為號的佛陀也非常多,為什麼佛陀比較偏愛須彌呢?一個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日月和眾星都圍繞須彌山,四大部洲圍繞須彌山分布,天道因須彌山而有,六道因須彌山而得成,可以說一個世界若沒有須彌山這個絕對中心是不堪成立的。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保護與救助我們的人稱為天使的原因。除了人間天使,如果佛陀或耶穌與人同在,你是不是會感到更有信心戰勝困難挺過難關呢?佛陀和耶穌成為神,是從凡人開始的。他們的經歷或許可以成為你我信心的來源。因為歸根結底,每個人身上都具有神性。神人共存。我們先來講講佛陀耶穌的凡人性。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佛陀是無所不能的,沒有什麼做不了的,這對佛陀來說自然是隨手一揮,你說對嗎?那麼觀音、文殊菩薩做得了嗎?當然也不在話下。你總不能否認佛陀和大摩訶薩們的智慧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吧?如果這一點證量都沒有,能說他是佛陀、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再來轉世嗎?難道我們說佛陀和大菩薩們做不了這些嗎?那麼反過來說,我們總不能說做得了的人證量低、智慧低,而做不了的人證量高、智慧高吧?
  • 佛陀在涅槃前著重講了它
    在這部富有文學色彩的經典中,處處可見佛陀以巧妙的譬喻說理。例如,卷十四《聖行品》以醍醐譬喻佛性:「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法師開示佛陀示現涅槃佛教裡有句話說,「讀《大般涅槃經》,不出淚水的人不是佛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