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續祥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你知道嗎?你的想法你可能無法自主!
你看到這句話可能會心想:「這和尚怕不是個傻子吧?我的想法我當然可以自主了!」
是嗎?你的這個想法不就正是被我的話術激發的嗎?
你的想法真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嗎?怕不見得吧。
這只是一個小玩笑,但聰明的哲人和科學家們早都發覺自己的意志受到種種物理和心理的限制,所以我們的意志是否真的自由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休的一個議題。
自由意志的疑雲最先籠罩了心理學,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自由意志只是大腦編的一個故事,是一個虛構的敘事中心,它的存在是為了整合併理解行動、話語、思維,令我們的行動與思考變得更有效率。
近些年又有了神經科學、生物學等其他學科的新發現,使得這團疑雲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自由意志之謎的弔詭之處在於:它因意識本身而被提出,而如果它能被理解和解決,也必須憑依有意識的理智本身。
一位學哲學的朋友昨天就問我:佛教自詡擁有最究竟的智慧,那對於自由意志的問題是怎麼看待的呢?
我回覆說:如果否定了自由意志,那麼我們修行是否證果都是必然的、註定的、沒有選擇的,那麼修行還有什麼意義?所以佛教肯定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當然了,佛教基於教義的需求認為自由意志必須存在和自由意志真實存在是兩回事,但佛教的教義來源正是佛陀對宇宙人生的如實諦觀,所以二者並不違和。
他聽完後好像疑惑更多,甩給我兩個大難題:
(1)如果肯定了自由意志,那是不是會對佛教的因果體系造成破壞呢?
因為因果之間的必然性會導自由意志毫無「自由」可言。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生果,因果之間的決定性會使一切已經發生的都是註定要發生的。
我們的此刻的想法不過是前一秒的想法以及環境等因素共同譜寫好的定局,此刻我們心裡的一切光景就如同事先寫好的腳本一樣,我們毫無選擇的餘地。
(2)如果承認了自由意志,那麼是不是和無我的法印背道而弛?
畢竟無我所否定的三種邪執:「常一」、「主宰」、「不變」,不正是自由意志的展現嗎?
否定了作為主語的「我」,哪裡有作為賓語的自由意志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得不說,這兩個問題真的很毒辣,以至於我一時之間想不出任何滿意的回答,只好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通過書面文字嚴謹的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佛教的因果觀與宿命論的因果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世界的運行邏輯是你上述的那種宿命論必然因果,那麼肯定沒有自由存在的空間。
古印度六師外道之中有一位末伽梨拘舍梨,就是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他與他的門徒主張人生的一切際遇都是自然產生,命中注定,所以就不需要再努力的修行。
這種見解者似乎可以解決世間一切問題,反正一切好事或壞事的發生都是過去的善業或惡業的作用,這種論調的後果就是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所有行為尋找藉口而不必為此負責。沒必要追究誰的責任,沒必要分辨是非,因為一切皆不自主,一切早已註定。
佛陀在世時曾對這種論調予以嚴厲批評,並在因果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緣起論以對治這種錯謬。
緣起,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
緣起論認為即使有內因也並不一定必然結果,具體還要依賴相應的外緣。
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來解釋二者的不同:我們通常以為的因果論是:「善必善報、惡必惡報」。有因必然有果。
緣起論的主張則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因並不足以直接生果,還需要種種緣的助。因果之間有了緣這個變量,外緣不確定,果報亦不確定,就可以對治因果之間必然聯繫的斷滅論。
如果是不定業,那可能還會發生有因無果的情況,此處不多贅述。
之所以要扯到緣起論,一來是破除因果之間的必然性對自由的消解,二來就是因為自由意志就是一個緣,一個生命中須臾不離的緣,更是因果系統之中的重要變量。
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一種助力或條件,果報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
打個比喻,就像種樹,只有作為內因的種子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肥料、水分、溫度等種種外緣,並假以時日此樹才能長成開花結果。
由此可見,佛教的自由意志明顯是因緣的自由,而非業果的自由;
是選擇承擔什麼結果的自由,而不是逃避為選擇負責的自由;
是因地選擇修善修惡的自由,而非果地修惡法得樂報,種地瓜收土豆的自由。
其實佛法不僅講你提到的無我,還講無常,物理上的生滅變幻、心理上的念念遷流都是無常的體現,無常和緣起論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諸行無常,因、緣、果之間才能相續遷流。
無我對治的是我執,無常對治的是法執,正因為心理物理都遵循無常的定律,我們才能擺脫宿命論的深淵,擁抱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自由本質上是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就是因生果的自由,所以自由意志的存在必然會改變因果的確定性。
改變了因果之間的確定性,我們的一切努力才有意義,我們只有肯定自由意志,才有未來可期,修行如此,生活亦然。
其次,無我和自由意志並不是一個維度的概念。
無我是在實相的層面,道破眾生的本質;自由意志是在現象的層面,解釋眾生的思維。
無我是性上的寂然,自由意志是相的宛然,無我否定的是我有不變之體,而非自由意志的隨緣之用。
打個比喻,桌子可以被拆分成木板、木塊乃至木屑,所以我們可以說並沒有一個堅固不變的桌子真實存在;但不能說它安置物品的功能也不存在。即便你從究竟的層面體悟了萬法皆空,難道你就不用桌子放杯子,用杯子喝水了嗎?
用術語來講,認為桌子安置物品的功能也不存在的思維叫做「執理廢事」。
語氣說無我把自由意志的主語消解了,倒不如說把自由意志的桎梏破除了;其實無我並不妨礙自由意志,甚至可以說只有無我後我們的意志才真的有自由可言。
凡夫的意志受到種種煩惱、業力、習氣的系縛,只有相對的自由;即便你認為自己不信佛,所以煩惱習氣之類的概念都是扯淡,但你卻不能否定你一直被你自己所綁架。
你所有的思想、行為、語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攀緣,向內吸附,「我」這個概念就像一個拴馬樁一樣的捆綁著你,這不是最大的不自由嗎?
你可能還是會疑惑:沒有我了,自由意志要安放到哪裡?
禪宗的臨濟禪師曾經回應過這個問題:他經常講:「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面前放光動地!」
所謂的無位真人,臨濟宗大德淨慧老和尚說可以勉強命名為「佛性」。
我們日常的一切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這位無位真人的表現,我們與佛性的距離咫尺天涯,時時刻刻都在用,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它,但卻處於「日用而不知」的迷惘狀態,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迷惑所在,也是諸佛聖人的覺悟所在,迷與悟原本就是不二法門。
在哪裡迷就在哪裡悟,在貪處悟舍、在嗔處悟慈、在痴處悟智、在慢處悟慚愧、在疑處悟淨信,在自由意志的疑雲中,頓悟的關鍵正在於知緣起的規律與無我的實相。
正所謂:「諸佛悟處、眾生迷處,是一處不是二處。」
這兩個問題真是好問題,讓我們通過佛教的緣起、無我的兩大特色了解:到佛教不僅不否定自由意志,還能令我們的自由意志有更多位面。
緣起消解了因果之間的必然,把自由意志從宿命論的深淵解放出來;
無我則能斬斷生命最大的束縛,令我們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由此可見,想要真的擁有自由意志,還是要學習佛法啊。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