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

2020-12-04 時代心理

上一講的主要內容是他人和環境,塑造了我們 。

接下來是第三站: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自由只是人類編織的幻象。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除了受到脅迫或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都擁有自由、自主地做出決策與選擇的能力,就是說我們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

就像我們想吃燕麥片了,就會去吃;

想騎自行車,很快就騎上去了;

如果覺得鼻子有點癢,想都不用想就會去撓一撓。

但在一些科學家看來,這種自由自主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錯覺:

你之所以「想吃」燕麥片,那是因為你肚子餓了;

你之所以「決定」去鍛鍊一下身體,那是因為你身體感到些微不適,需要活動一下;

至於那個發癢的鼻子,肯定也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

意思就是你身體的感覺在推動你做決定並去行動,你是提線木偶,你的身體是你的主人。

除了生物基礎會影響我們的自由意志之外,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自由意志。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很日常的例子——

今天中午我去吃飯,門口有一家麥當勞一家肯德基,那麼我到底是吃麥當勞還是肯德基,這件事情是由我自己決定的嗎?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當然是!

但是,我的選擇可能被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

比如,今天麥當勞在搞特價,巨無霸買一送一,那作為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我當然就會選擇麥當勞。

不過當然,實際情況會更複雜,比方雖然巨無霸買一送一,當我飯量小,吃不下兩個巨無霸;比方麥當勞的排隊人很多,而我又恰好趕時間;在比方肯德基新推出了一款我喜歡的櫻桃派,等等。

在我綜合考量價格、時間、口味等因素之後,最後還是走進麥當勞,打包了兩個巨無霸。

很顯然,我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的確受到了環境的影響,但不論外在條件如何,我始終可以選擇麥當勞還是肯德基,而且最終,還是憑我——我自己的意願——做出了麥當勞這個選擇。

所以,自由意志勝利了,人類是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萬歲。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再來審視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我選擇麥當勞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是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但我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對吧?

或許是基因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所致。

因為我成長在經濟狀況比較差的農村家庭,父母掙錢不易,一直提倡勤儉節約,以至於從小我花多一點點錢就會有很重的罪惡感,所以我長成了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最終在今天午餐時候選擇了麥當勞。

可見,這裡面根本沒有自由意志,我的選擇完全是被決定的。

我們的自由意志不僅僅會在無意識中被生物基礎和環境所決定,甚至在平時的意識中,我們也會有許多時候是想要控制卻又控制不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自由意志也完全不自由。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早餐後的那兩節課,我會一遍一遍跟自己說,撐住、撐住,但睡意仍然如潮水般湧來,把我的注意力席捲而去。

相信很多小夥伴也一定有經歷類似的這種身體或意識不受控的感覺。

有些人想不到?

那就想一想你家裡的跑步機已經閒置多久了?

你辦的健身房的健身卡是不是快要過期了,或者是已經過期了?

你的減肥大計是不是一直在往後推遲呢?

你的早睡計劃的開始時間永遠設在「明天」?

為什麼我們難以控制自己呢?這跟我們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我們使用的控制策略有關。

我們先從一個小朋友吃糖的實驗開始。

實驗是這樣的,心理學家給4歲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就只能吃一顆,而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著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兩顆糖。

這個實驗實際上是在測量兒童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指孩子在屈服於誘惑前堅持的時間。

這個結果對預測孩子在其他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務中的表現非常有用,甚至能夠預測孩子在14歲時候的學業表現和社交能力。

而當這些孩子成長為27歲的成年人時,那些在幼兒期表現出更強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成功,擁有更強的社交能力,也更不容易有成癮行為。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延遲滿足能力其實就是自控力,如果一個人能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衝動,那麼他也會更有耐心處理問題,更加不容易感到無聊,而且更能抵制誘惑,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且在人際關係方面,擁有自控力的孩子,他也會更加的無私,就會讓他更受人喜歡。

很多時候社交互動會造成必須要解決的不同個體間的利益衝突。

這類調和能力依賴於自我控制,缺少這一點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都有自控力了,那我一定是有自由意志的吧。

其實不然,神經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研究發現,調控我們的自我是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一個主要任務,也就是說,自我控制其實是通過前額葉皮層的控制來實現的。

前額葉皮層大約就是額頭上面劉海到腦部頂端中間的這個區域。

這部分的腦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產生的興奮指令進行抑制來協調各種矛盾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前額葉的執行控制,我們就會受控於每一個突發奇想分散注意的事,衝動或者是欲望,這些可能讓我們失去機會或者是難以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

這就是患有注意力缺陷或者也叫多動症的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原因。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安靜的坐著是很困難的,他們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任務上,很容易被打斷。

他們的極度活躍與衝動是很大的問題,這讓他們很難遵守規則和紀律。

在這裡說自控力跟大腦有關,估計有很多朋友就會跳起來說,我在有的事情上很有自控力,但是呢,在有的事情上完全沒有自控力,比如學習我是很能堅持的,但是減肥就很難,那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和失控的自我策略有關了。

想要減肥的人估計都有這樣的體驗,晚餐控制自己少吃了幾塊肉,卻發現想要吃零食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自我損耗」理論認為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那我們在前面把這些能量損耗了一些之後,就會變得更容易向後面的誘惑屈服。

這可能就是我們很多人會陷入暴飲暴食或者陷入網路遊戲中的原因,我們很想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還是失敗了。

自我損耗有很多種引發方式,除了控制自己的食量,還有忍受不好的味道,忍受不好的情緒,看刺激、暴力的電影,玩很難的智力玩具,在擁擠的場合和人推搡,或者只是被沒有預料到的小事驚嚇等等。

對控制力的需求和意志力有限的現實意味著我們很難在消耗他們之後繼續抵抗誘惑,我們會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喝更多的酒,花更多的時間跟人閒聊。

我們一般都比自己想像的或希望的更缺乏自控力。

正是因為我們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我們使用的控制策略,造成了我們自控力失控的狀況,這也側面證明了自由意志其實只是一個幻象。

上面我們說到,我們以為的可以自由自主控制的想法和選擇,包括情感、道德,都是被生物基礎和環境決定的,我們的自控力很大程度上跟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即使我們努力的想要控制,但卻往往在控制的過程中損耗了大量的能量,而最終不能控制。

既然有這麼多證據告訴我們自由意志是虛假的,那麼人類為什麼還要相信有自由意志呢?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人們相信自己的自控力,當人們認為自己是命運的主人時,這種信念會有力的激發人們的行為,讓人更能夠去努力。

心理學家有做這樣的一個實驗,把一群10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來完成一項任務。

研究者告訴一組孩子,他們在任務中的成績體現的是智力,然後告訴另外一組孩子,他們的成績體現的是他們的用功程度。

接下來再給兩組孩子同樣的,超過了他們解答能力的題目。

在最後的這次測試中,認為智力因素導致自己的第1次任務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將第2次任務的失敗歸結於自己天生能力有限,這使他們更難在最後的任務中堅持下來,相反認為成績體現的是努力的結果的孩子,在做最後的任務的時候更容易堅持,而且更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告訴你的孩子他們的成績源於努力,而非僅憑聰明是更好的選擇。

下一講我們將談一談關於我們對自己的個性的幻象。

今天的思考題是:你在哪些方面或哪些情況下自控力比較好,哪些方面或哪些情況下自控力比較差?自控力好的原因是什麼?自控力差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這一講會讓你想到一些什麼調整辦法嗎?歡迎大家把思考反饋給我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關於自由意志的一點隨想
    我們是不是自由的,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比如說,做一個選擇,是不是我們的自主意志做出的自由決定。還是說,我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被限制的,被規定的。這個問題,需要自己去思考。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你本可以在家躺著休息,但是你仍然選擇了去健身房鍛鍊,你可以做實際上已經所做的不同的事。在你下決定之前,你有可能選擇做任何一種事。你自由地選擇了做某事,你是有自由意志的。傳統意義上的自由意志就是當有某種先決條件限制,或有人規定你要做某事的時候,你有另外的選擇權利,也就是說是非必須的、非必然的。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你無法廢除日內瓦公約,或一躍就能上月球。儘管如此,撇開極其困難或生理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可以選擇的事情還是很多。在一定的範圍內,你依然是隨心所欲的。這是顯然的事實,甚至可以說是陳腔濫調。然而,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哲學思索,便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隨著科學發展臻於成熟,越來越多人相信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
  •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他們不惜以這種近乎無聊的方式來顯示自己具有打破任何常規束縛的自由,來證明自己不是一件被包裝整齊可以出售的物品,而是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人。在同伴們的一片鬨笑聲中,他們並不感到丟臉和羞愧,反而感到得意和滿足,覺得獲得了一次新生。因為從此以後,即算他們仍然穿著得規規矩矩,他們已經知道,一旦有必要,他們可以無所顧忌。
  • 自由意志不存在?
    持有上述觀點的哲學家認為,一切生物都受到宇宙中物理定律的束縛,而宇宙中的一切行為都是較早事件的結果。人類也是生物,所以人類的行為同樣受到一系列複雜因果關係的束縛,完全不受我們自己的控制。簡言之,宇宙是不允許自由意志存在的。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也為這個觀點推波助瀾:研究顯示,我們在有意識地做出一些決定時,這種行為只是大腦中一些神經過程的結果,而不是產生神經過程的原因。
  • 你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嗎
    你應該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吧!一般人想吃燕麥片,很快就會去吃;想騎自行車,很快就騎上去了;如果覺得鼻子有點癢,想都不用想就會去撓一撓。  但在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看來,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錯覺:你之所以「想吃」燕麥片,那是因為你餓了;你之所以「決定」去鍛鍊一下身體,那是因為你感到無聊,不想老「宅」在屋子裡;至於那個發癢的鼻子,肯定也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
  • 人有自由意志嗎?
    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意味身體的動作
  •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嗎?
    自由意志依然符合因果律,其源頭在於更小層面擾動形成的偶發,讓大腦看起來像「自由」而已。自由隨心,這內生的因確實比外生的因看起來更「自由」。物理學曾經以世界能完全計算出來,來否定自由意志,這裡忽略了重要一點,我們的世界是開放的,根本不會有完全獲取的初始數據。所以自由意志依然自由。
  •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原標題: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哲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也不是科幻小說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個名為「自由意志定理」的數學定理!這篇名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論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發表。
  •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
    自由意志其實自由意志按理說,如果說更加規範的來形容的話,他應該是一個哲學的信條。如果說你相信它的存在,那我覺得他就是存在,如果說你不相信的話,其實那麼從你一開始在心理面的按心理學來說的話你就不接受,那他就一定會不存在。
  •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就像克裡克在《驚人的假說》裡的戲言:「用路易斯·卡羅的話來說就是『除了一堆神經元,你什麼也不是。』 」2.精神分析:無意識的作用19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認為所謂自由意志只是幻覺,人沒有可能完全認識自我。
  • 多米諾骨牌與自由意志
    例如有個場景,看似你有AB兩個選擇。 但當大爆炸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後,它會導致一連串事件發生,並不可避免地使你選擇A,而非B。 這就是「決定論(Determinism)」,即生活中所有的選擇皆註定。
  • 自由意志的產生:突現
    本文是心理學著作《誰說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讀》的讀後感。自由意志是哲學領域最為飽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有很多人拒絕承認自由意志,無論是科學意義上的萬事萬物的演化都可以寫成一個方程式,還是玄學意義上的世道輪迴,一切命中注定,他們都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或者說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
  • 想要真的擁有自由意志,還是要學習佛法!
    我回覆說:如果否定了自由意志,那麼我們修行是否證果都是必然的、註定的、沒有選擇的,那麼修行還有什麼意義?所以佛教肯定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當然了,佛教基於教義的需求認為自由意志必須存在和自由意志真實存在是兩回事,但佛教的教義來源正是佛陀對宇宙人生的如實諦觀,所以二者並不違和。
  •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叔本華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這裡討論的既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生物學問題。為方便理解,我們有時把自由意志(free will)用「自由決策(決定,選擇,思考)」來代替。    大腦的神經(生化的)活動決定了我們的決策還是我們的意識做了自主的決策,進而產生了我們的神經活動?
  • 自由意志和真實的力量
    它們首先是在人們耳邊以靡靡之音蠱惑,利用世人的欲望和貪婪引誘他們交出寶貴的自由意志,一旦這些人放棄自己的自由意志,定然被拖下深坑。而且,據我發現,在靈性圈中迷惑和障壁他人的邪師也有著類似特徵。他們不僅以權威自居,一些人甚至是以其所宣稱的權威形象要求你對他唯命是從,臣服於他的同時還要宣誓效忠。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許多科學家相信,至少在某個微觀的層次上,決定論是不成立的,因為在此層次上一個粒子的過去並不導致一一個唯一的未來,它的行為可以是多樣的。或許在這個意義上,基本粒子的模型也適用於人類行為。倘若(至少某些)人類行為不是事先決定的,我們是否就能夠說明他們的自由和責任呢?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其中一些神經科學家相信,自己的實驗表明,人類對於自由的主觀體驗可能僅僅是一種錯覺。下面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你可能沒有自由意志?的確,從歷史角度講,哲學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不少話說。他們的思辨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諸如宇宙決定論(即,萬事萬物按照一種可預測的方式隨時間發展,這便使自由意志成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非決定論(也就是,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我們,行為都是隨機的,這一觀點也否認了自由意志)和宇宙自由論或相容論(認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宇宙觀點在邏輯上是可以兼容的)。好,雖然這些研究流派無疑十分重要,但人們還是不禁會覺得,這些派系的觀點是毫無幫助且論證不足的。
  •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有些學者認為,心理學就是研究自由意志體驗的,而自由意志本身並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甚至有學者認為心理學永遠無法為自由意志建立一個科學模型 。我們是如何理解自由意志的?雖然實驗證明自由意志並不與現實一一對應,是一種錯覺,但這並不妨礙人類相信自由意志。實驗哲學家非常關心個體是如何看待自由意志的,並希望由此來找到哲學討論中不同的人對自由意志會有不同觀點的心理學根源。
  •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自由意志?
    不過,在研究這個問題的人群中,神經系統科學家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不光只是一個哲學問題了,它也是科學問題,是關於人類如何感知世界的問題,是我們從怎樣的規模和層面看待世界和宇宙和「更大的世界」的問題。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和視角,你也可以說,宇宙只是一場幻影秀,所謂的自由意志,甚至可能連因果鏈,輸入與輸出結果都沒有關係——它可以是完全形而上的。
  • 赫拉利的邏輯:你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作者:魔鬼的小牧師自由意志到底是什麼?我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什麼,這就是自由意志嗎?錯了,這不是自由意志,其他動物也可以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什麼,只不過受到欲望的驅使,也就是受到大腦中化學激素的刺激,這沒什麼高級的。根據欲望,想要什麼就去選擇什麼,只不過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科學家所說的自由意志,是自己能否選擇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