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的主要內容是他人和環境,塑造了我們 。
接下來是第三站: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自由只是人類編織的幻象。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除了受到脅迫或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都擁有自由、自主地做出決策與選擇的能力,就是說我們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
就像我們想吃燕麥片了,就會去吃;
想騎自行車,很快就騎上去了;
如果覺得鼻子有點癢,想都不用想就會去撓一撓。
但在一些科學家看來,這種自由自主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錯覺:
你之所以「想吃」燕麥片,那是因為你肚子餓了;
你之所以「決定」去鍛鍊一下身體,那是因為你身體感到些微不適,需要活動一下;
至於那個發癢的鼻子,肯定也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
意思就是你身體的感覺在推動你做決定並去行動,你是提線木偶,你的身體是你的主人。
除了生物基礎會影響我們的自由意志之外,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自由意志。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很日常的例子——
今天中午我去吃飯,門口有一家麥當勞一家肯德基,那麼我到底是吃麥當勞還是肯德基,這件事情是由我自己決定的嗎?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當然是!
但是,我的選擇可能被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
比如,今天麥當勞在搞特價,巨無霸買一送一,那作為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我當然就會選擇麥當勞。
不過當然,實際情況會更複雜,比方雖然巨無霸買一送一,當我飯量小,吃不下兩個巨無霸;比方麥當勞的排隊人很多,而我又恰好趕時間;在比方肯德基新推出了一款我喜歡的櫻桃派,等等。
在我綜合考量價格、時間、口味等因素之後,最後還是走進麥當勞,打包了兩個巨無霸。
很顯然,我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的確受到了環境的影響,但不論外在條件如何,我始終可以選擇麥當勞還是肯德基,而且最終,還是憑我——我自己的意願——做出了麥當勞這個選擇。
所以,自由意志勝利了,人類是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萬歲。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再來審視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我選擇麥當勞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是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但我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對吧?
或許是基因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所致。
因為我成長在經濟狀況比較差的農村家庭,父母掙錢不易,一直提倡勤儉節約,以至於從小我花多一點點錢就會有很重的罪惡感,所以我長成了一個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最終在今天午餐時候選擇了麥當勞。
可見,這裡面根本沒有自由意志,我的選擇完全是被決定的。
我們的自由意志不僅僅會在無意識中被生物基礎和環境所決定,甚至在平時的意識中,我們也會有許多時候是想要控制卻又控制不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自由意志也完全不自由。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早餐後的那兩節課,我會一遍一遍跟自己說,撐住、撐住,但睡意仍然如潮水般湧來,把我的注意力席捲而去。
相信很多小夥伴也一定有經歷類似的這種身體或意識不受控的感覺。
有些人想不到?
那就想一想你家裡的跑步機已經閒置多久了?
你辦的健身房的健身卡是不是快要過期了,或者是已經過期了?
你的減肥大計是不是一直在往後推遲呢?
你的早睡計劃的開始時間永遠設在「明天」?
為什麼我們難以控制自己呢?這跟我們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我們使用的控制策略有關。
我們先從一個小朋友吃糖的實驗開始。
實驗是這樣的,心理學家給4歲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就只能吃一顆,而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著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兩顆糖。
這個實驗實際上是在測量兒童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指孩子在屈服於誘惑前堅持的時間。
這個結果對預測孩子在其他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務中的表現非常有用,甚至能夠預測孩子在14歲時候的學業表現和社交能力。
而當這些孩子成長為27歲的成年人時,那些在幼兒期表現出更強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成功,擁有更強的社交能力,也更不容易有成癮行為。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延遲滿足能力其實就是自控力,如果一個人能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衝動,那麼他也會更有耐心處理問題,更加不容易感到無聊,而且更能抵制誘惑,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且在人際關係方面,擁有自控力的孩子,他也會更加的無私,就會讓他更受人喜歡。
很多時候社交互動會造成必須要解決的不同個體間的利益衝突。
這類調和能力依賴於自我控制,缺少這一點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都有自控力了,那我一定是有自由意志的吧。
其實不然,神經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研究發現,調控我們的自我是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一個主要任務,也就是說,自我控制其實是通過前額葉皮層的控制來實現的。
前額葉皮層大約就是額頭上面劉海到腦部頂端中間的這個區域。
這部分的腦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產生的興奮指令進行抑制來協調各種矛盾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前額葉的執行控制,我們就會受控於每一個突發奇想分散注意的事,衝動或者是欲望,這些可能讓我們失去機會或者是難以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
這就是患有注意力缺陷或者也叫多動症的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原因。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安靜的坐著是很困難的,他們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任務上,很容易被打斷。
他們的極度活躍與衝動是很大的問題,這讓他們很難遵守規則和紀律。
在這裡說自控力跟大腦有關,估計有很多朋友就會跳起來說,我在有的事情上很有自控力,但是呢,在有的事情上完全沒有自控力,比如學習我是很能堅持的,但是減肥就很難,那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和失控的自我策略有關了。
想要減肥的人估計都有這樣的體驗,晚餐控制自己少吃了幾塊肉,卻發現想要吃零食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自我損耗」理論認為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那我們在前面把這些能量損耗了一些之後,就會變得更容易向後面的誘惑屈服。
這可能就是我們很多人會陷入暴飲暴食或者陷入網路遊戲中的原因,我們很想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還是失敗了。
自我損耗有很多種引發方式,除了控制自己的食量,還有忍受不好的味道,忍受不好的情緒,看刺激、暴力的電影,玩很難的智力玩具,在擁擠的場合和人推搡,或者只是被沒有預料到的小事驚嚇等等。
對控制力的需求和意志力有限的現實意味著我們很難在消耗他們之後繼續抵抗誘惑,我們會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喝更多的酒,花更多的時間跟人閒聊。
我們一般都比自己想像的或希望的更缺乏自控力。
正是因為我們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我們使用的控制策略,造成了我們自控力失控的狀況,這也側面證明了自由意志其實只是一個幻象。
上面我們說到,我們以為的可以自由自主控制的想法和選擇,包括情感、道德,都是被生物基礎和環境決定的,我們的自控力很大程度上跟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即使我們努力的想要控制,但卻往往在控制的過程中損耗了大量的能量,而最終不能控制。
既然有這麼多證據告訴我們自由意志是虛假的,那麼人類為什麼還要相信有自由意志呢?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人們相信自己的自控力,當人們認為自己是命運的主人時,這種信念會有力的激發人們的行為,讓人更能夠去努力。
心理學家有做這樣的一個實驗,把一群10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來完成一項任務。
研究者告訴一組孩子,他們在任務中的成績體現的是智力,然後告訴另外一組孩子,他們的成績體現的是他們的用功程度。
接下來再給兩組孩子同樣的,超過了他們解答能力的題目。
在最後的這次測試中,認為智力因素導致自己的第1次任務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將第2次任務的失敗歸結於自己天生能力有限,這使他們更難在最後的任務中堅持下來,相反認為成績體現的是努力的結果的孩子,在做最後的任務的時候更容易堅持,而且更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告訴你的孩子他們的成績源於努力,而非僅憑聰明是更好的選擇。
下一講我們將談一談關於我們對自己的個性的幻象。
今天的思考題是:你在哪些方面或哪些情況下自控力比較好,哪些方面或哪些情況下自控力比較差?自控力好的原因是什麼?自控力差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這一講會讓你想到一些什麼調整辦法嗎?歡迎大家把思考反饋給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