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2021-01-15 瑞豐生活資訊

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49天早上明心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

.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時光流年被一條細長的環鎖綿綿密密的連綴在一起,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風光霽月,佛陀的修正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於一切時間中。空間的超越,佛陀感受到遠近的世界,慢慢的向他靠攏而來,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發出五彩的光芒,過去誤會的現在轉變成了清淨。過去醜陋的現在是多麼美好,過去黑暗的現在,呈現出一片光明從青山的碧翠中。

二,佛陀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理臺正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障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並與儀器之處。

三,生死的超越佛陀覺悟。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生死無非假象。眾生隨著業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心已為時,其實生死不是兩個而是同一件,是表面上看起來生命的誕生,有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歡喜。生命的隕落有種種的傷感,種種的悲哀。如果醫務者的心智去觀察那麼一切皆為虛妄,死亡只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就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並非真正的生死也並非真正的死。無人之所以貪生厭死,自我只是在作祟,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去除了我,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裡不一當下,就能得大解脫豁達自在。

佛陀,此時照見五蘊皆空除去我,執證的我,空因此能夠度一切苦厄,超脫生死輪迴就是他的超越。佛陀覺悟到,我和一切的人類萬物原來沒有差別,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發出震撼古今的宣言,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領悟到了大道的源頭,宇宙一切眾生生命智慧的源頭,明一切種智對任何問題,徹底圓融無障礙。他明白了每一個眾生生命形態的前身,後世,知道他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因了什麼業,導致現在的生命形態的果報,他能徹之全宇宙的眾生,時時刻刻每個剎那的心念,能變入每個眾生心中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剎那間了分明,佛陀徹底清楚明白全宇宙,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植物花草六道眾生,一切存在的形式的起源,都來自於最初宇宙生命的起源,即是如來,藏在如來藏裡邊,本來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沒有悲歡離合,沒有生死輪迴,沒有善惡,沒有對錯,沒有黑白,沒有大小,沒有因為我他之分,沒有我的存在,沒有遠近,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沒有一切分別心和分別的概念,它就是絕對,他就是真理,它是永恆他常住不滅,他不一不異,他不來不去,他一直在那裡,眾生正是由於最初一念顛倒無明,故而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種生命層次開始誕生,以及不知道怎麼回歸當初生命源頭,如來藏,才會產生各種,執著造各種業。繼續承受各種苦果樂果或好或壞,輪迴不息,此時此刻。

佛陀的心頭格外平靜,一股無言的大悲心升起,正因為他洞察全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無奈的輪迴,承受各種苦難,帶著各種執著不能解脫,佛陀的覺悟可以說是突破了一切的生活,超越了一切的煩惱,心中如同大圓鏡徹照宇宙的一切,如如不動,正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全宇宙至尊的佛陀,那麼佛陀在證悟之後,為什麼沒有馬上到處他所證悟的內容,而是選擇保持沉默呢?因為佛陀證悟佛果之後發現自己證悟的境界,宛如無上甘露不可思議,遠離四邊八方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獲得光明大自在,無為法和圓滿大法界的究竟境界,而是人的思維言行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屬於有為法。反覆於生死沒有遠離二元對立,所以對佛法無法理解,更難以通達。於是佛陀在49日之內保持沉默,在質證的殊勝境界中安住,這是不是意味著佛陀不夠慈悲呢?當然不是,佛陀在證悟後49天沒有傳達。是為了讓眾生懂得,佛法的無比殊勝,稀有難得生起虔敬珍重之心,這樣才能夠領受佛法,這正是佛陀大慈悲和大智慧的體現。

在這49天中,佛陀默默加持了當時印度最受崇敬的天神大梵天和帝釋天在佛陀的加持。大梵天對佛陀生起了景仰之心,萌生了奇行服圖,為眾生傳法的強烈願望,於是帶領無數天人眷屬,向佛陀祈請,但佛陀沒有應允,於是大梵天邀請,帝釋天一同前來,第四天也帶領無數眷屬前來,至誠祈請。這時佛陀可以穿,反而對於傳法的地點,佛陀選擇了深具加持力和功德的聖地,過去諸佛初轉法輪之處鹿野苑。佛陀在證悟之前,曾有兩位外道的老師,佛陀本想先為他們傳法,但二人證實已經去世,於是佛陀找到了陳喬如等五位行者。這五人不僅與佛陀溯源深厚,也是當時跟其最好的人,佛陀來到鹿野苑,找到五人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傳法。

這就是初傳法,論而接受傳法的五人也被後世稱作了五比丘,初傳法輪的內容是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道諦定義就是真理的意思,苦諦和集諦是相對真理,滅地和道諦是絕對真理苦諦和集諦,是屬於輪迴滅地和到底是屬於涅盤,四腎病首先從苦地開始,為什麼要從苦逼開始呢因為佛陀已經證悟凡夫還在輪迴二者之間。給個地址說明對於凡夫來說,苦是真實存在無法逃避的,就像一個人在做夢時,對於她來說沒有甦醒之前,一切夢境都是真實的,六道眾生都離不開苦,只是感受的層次不一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感受的是苦苦天道。能感受的是辛苦,人道眾生感受的是壞苦,但同時也有苦苦,和行苦這是壞苦比較明顯而已,眾生之所以沉溺苦海不能自拔,不是因為運氣不好,也不是因為上天不公而是,因為苦有因何緣這就是極地所謂即是指很多因素的集合,比如說基督教認為痛苦來自上帝的懲罰,這就不是即因為上帝只有一個,即是指痛苦來自無始以來無量因緣的和合,極地之母是無名基地之父是我執二者結合產生了,八萬四千種煩惱,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業。錯失了無數痛苦苦地試過不能改變,只能接受。所以佛陀開始五比丘說苦諦,應之要想遠離痛苦,就要,遁出基地稱為極地鷹段,比如我們想要消除黑煙圈,必須熄滅火焰,因為煙的根源是火。滅諦是指苦消失後的涅盤,並且明白了滅地的美好和圓滿,眾生才會勇猛精進的,實修到底。

所以佛陀接著說了,滅地印證的道理,道諦從資糧道開始先受皈依,然後修持出離心發起菩提心,逐步進入加行道,再深入踐道修道無學道這就是道諦。你的道理佛陀總共對五比丘宣講了三次,四聖諦,第一次,是闡釋犧牲地的,本質只是苦逼破性子是執著,感性其實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第二次解說了四聖諦的修持方法,此事苦如因知此事急如因斷此事。汝應,修其實是面如應證。第三次講述了四聖諦的成就,寢室苦我,已知不復更知其事及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時到我,以修不復更修,此時滅無以正,不復更正。這三次宣講相當於提到過的層次,五比丘聽聞後先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並成立了最初的僧團,從那以後世間便有了,佛法僧三寶。

好嘞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分享到這兒了,了解了佛陀證悟的,過程能與佛陀的指引正確修行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佛法,不是輕易得來的,不是天氣更換。而是佛陀用他的生命實踐,歷經種種耐性苦行從無數挫敗中上下求索而來,我們真正生起求道之心就會感恩佛陀的智慧慈悲,才能體會佛法的珍貴難得,期待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感悟但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相關焦點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祖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
    最近讀了一本朋友推薦的書《佛陀傳》,書中詳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出家,再到成佛、傳道,最後涅槃的全部過程,頗為震撼,也頗受感動,因為我本身對佛教頗感興趣,不像其他佛教書記難懂晦澀,此書讀起來給人一種舒適祥和之感,尤其是佛說四聖諦,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滅,痛苦的消滅之道,這就是苦集滅道
  • 佛陀證悟的前夜,經歷了什麼?真懂的話,修行就有方向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在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之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關於他呆在菩提樹下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七天,另一種是七七四十九天,至於到底是哪一種,在此我們先存而不論,因為我們要探討的是另外一個主題,即佛陀在證悟的前夜,經歷了什麼?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佛陀曾在這條河裡沐浴。那棵菩提樹,比從前更壯更綠。縛悉底尊者就在這棵可愛的大樹下過了一夜。這個森林已不再像昔日那般幽靜。這棵菩提樹已成了人們朝聖的焦點,而森林裡的叢野荊棘,也都大部份被清除了。   對於自己是被邀出席結集大會的五百比丘之一,縛悉底尊者非常感恩。他已五十六歲了。
  •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聖地感受信仰
    不知黑夜降臨時的菩提大塔,明星懸掛在高空時,多少人會悟到黑夜的界限,會悟到煩惱如何轉成菩提?一進入菩提大塔的院落,會強烈感受到佛教作為宗教信仰的熱情,紅的、黃的、黑的各式袈裟在這裡呈現,各種語言混溶,到處都是禮拜、繞塔的信徒,空中飄蕩著各種語言的誦經聲。中央的菩提大塔,塔高約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為邊長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漸收縮,頂部呈圓柱形,上立一銅製螺旋形圓頂。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沙門瞿曇捨棄了苦修,遭到了橋陳如等人的唾棄,但是他並沒有解釋更多,只是端坐在菩提樹下進入了冥想。 正是這中道的冥想,讓他徹底知曉了世間的一切真相,也從沙門瞿曇,變成了世上的覺者。覺悟的人就能稱之為佛陀,也就是說悉達多太子就是在這一刻成佛的。
  • 佛陀的世界觀:愛是一切的答案
    如果說這世間有什麼是可以永恆的,那一定是那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與愛,它不隨物質的變化而消失,只會與星辰日月同輝。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心覓菩提,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名利財權,只為了救護無量無邊的眾生。
  • 佛經故事:佛證道後,大象、獼猴、鳥爭奪菩提樹的所有權……
    《釋迦如來行跡頌》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如是聞,昔釋迦如來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三千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奉之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為一切有情所敬重。據說,佛覺悟後第二年,他離開了菩提樹,往鹿野苑廣轉法輪,普度眾生去了。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的這個覺悟還不是一般的覺悟,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不但自覺,而且覺他,也就是在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機緣成熟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做到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從苦行林到鹿野苑:蓮開一路體驗佛陀證道心路
    ——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1月11日上午,在結束對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圓滿朝禮與供養千僧齋後,「蓮開一路」中國佛教海巡團繼續參禮佛陀成道聖跡。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隨後海巡團一行朝禮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之地的蘇伽達塔,體驗佛陀證悟無上菩提的心路歷程。
  • 佛陀說:愛因分享而滋長
    《佛陀》第三十四集:佛陀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周身遍放光明。經常來給他送飯並陪伴他的幾個小夥伴善生、吉祥等非常驚奇,善生遞給佛陀一個橘子,佛陀歡喜的接過並說:「愛因分享而滋長。」接著佛陀讓夥伴們坐下,分享給他們自己悟到的道理。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其中一個弟子就是神秀法師,他張口就來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弘忍法師聽後面露微笑,點了點頭,對弟子投向了讚許的目光;另外一個弟子也緊跟其後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法師聽後驚得目瞪口呆,感嘆這才是佛法的真諦啊。於是將禪宗的衣缽悄悄傳給了他,這個弟子就是六祖慧能,從此禪宗也分為了南北兩派。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佛陀是無所不能的,沒有什麼做不了的,這對佛陀來說自然是隨手一揮,你說對嗎?那麼觀音、文殊菩薩做得了嗎?當然也不在話下。你總不能否認佛陀和大摩訶薩們的智慧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吧?如果這一點證量都沒有,能說他是佛陀、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再來轉世嗎?難道我們說佛陀和大菩薩們做不了這些嗎?那麼反過來說,我們總不能說做得了的人證量低、智慧低,而做不了的人證量高、智慧高吧?
  • 印度佛教聖樹——釋迦牟尼佛悟道處菩提樹遭砍傷(圖)
    菩提樹(資料圖片)。當年,釋迦牟尼來到菩提樹下,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佛教在線7月21日訊 據德新社駐新德裡記者7月20日報導:日前,一群不法分子心狠手辣地將位於印度的佛教聖樹——釋迦牟尼成道處的菩提樹砍下一根樹枝。這棵菩提樹位於印度東部的比哈爾邦(Bihar state),樹齡110歲。
  •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次日佛陀及僧眾著衣持缽隨施主前往應供七天,圓滿日世尊傳予相應之法,施主及其眷屬以智慧金剛摧毀無明煩惱,獲證預流果位。美麗者徵得父母同意在世尊前出家,世尊以「善來比丘」的方便為他授予近圓戒,並傳講相應的教言,他精進修持,獲證羅漢果位,現前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的境界,諸天共贊其功德。時諸比丘啟問:「世尊,拜見您的孩子成千上萬,但從未見過象美麗者這樣抱住您叫父親,這是什麼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