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位於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是太子成道前六年苦修之地。(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廣州佛教海巡團在苦行洞前打坐共修。(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鹿野苑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法顯和玄奘大師都曾來過此地參拜。(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重影)
廣州佛教海巡團在鹿野苑共修(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沿著佛陀的足跡,一路走來,海巡團一行深深感受到佛陀的偉大。(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1月11日上午,在結束對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圓滿朝禮與供養千僧齋後,「蓮開一路」中國佛教海巡團繼續參禮佛陀成道聖跡。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隨後海巡團一行朝禮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之地的蘇伽達塔,體驗佛陀證悟無上菩提的心路歷程。
苦行林位於菩提伽耶金剛座西南約7公裡的前正覺山,是典型的火成巖地區,地屬平原,樹木較少,基本是凸顯的石山。海巡團抵達後,沿山間小路一路行腳,到達位於半山腰的苦行洞和其旁的臺地。這裡生長著多種熱帶植物,是佛陀當年成道前苦修之處,佛弟子心中嚮往的聖地。
苦行洞洞口狹窄,只容一人進出,洞內面積約五平方米。洞後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苦行釋迦太子像,身高與真人相近,是仿照巴基斯坦拉赫爾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公元2世紀所造的佛陀苦行像所造。整座佛像栩栩如生,刻劃出了六年中釋迦太子為追求真理而苦行的形象。
在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海巡團一行依次進入苦行洞禮拜聖像,並在洞口平臺禪修片刻,感受聖地加持。時隔千載,為尋求覺悟而實踐解脫之道的發心卻亙古不變,佛陀的精神引領與激勵著後世佛弟子在菩提道上不斷前行的決心。
苦行林參訪結束後,海巡團一行前往附近的蘇伽達村,朝禮蘇伽達塔。蘇迦達村位於牧女向釋迦太子獻乳糜處的對岸,原名將軍村,為了紀念牧女,該村改名為蘇迦達村,同時還建造了一座紀念大塔——蘇迦達塔。塔的規模十分可觀,高約15米,四周以紅磚砌成,非常古樸。大塔周圍有很多掛滿了果實的椰子樹。塔頂有一棵年輕的菩提樹,距離地面1米左右的樹幹處,與眾不同地生長著一根平行於地面的樹枝。
在蘇伽達塔附近即可眺望到泥連禪河,因為是枯水季節,現在無法看到河水,人們水不溼鞋便可到達對岸。尼連禪河是恆河的支流(相當於現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吉河),發源於東印度恰爾肯德省的焦達訥格布爾高原,流至菩提伽耶的北方,與莫罕那河相會,後流至巴特那以東,注入恆河。「尼連禪」的意思是「不樂著」,沿河聖跡頗多。
11月12日上午,海巡團在瓦拉納西恆河虔誠供燈,在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處鹿野苑誦經共修,繞塔祈福。沿著佛陀的足跡,一路走來,海巡團一行深深感受到佛陀的偉大。佛陀當年毅然放棄苦行,行於中道,追尋真理而勇於捨棄執著的決志,加持著每一位海巡團成員。
延伸閱讀:
釋迦太子苦行成道簡介: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古印度,離俗修行者普遍認為,出家修行必須要通過極端的苦行,方能消除身心積累的業障,得到大梵天的認可,達到「天人合一」,顯現終極解脫的境界。如同想使木頭成材,必須將積蓄於內的水份處理乾淨。因此他們都採用苦行的方式,修苦行的程度也成為判斷修行人「真假」的試金石。
釋迦太子當年出家後,也曾來到苦行林,遍參林中著名的修行者,企盼能悟入聖境,解脫生死。六年之中,至極用功參究。然而六年過去,雖然在禪定與神通上有所受用,但對於初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依然很遙遠。此時的太子已是精疲力盡,瘦骨嶙峋,身心幾至崩潰邊緣。他決意放棄無益於覺悟的極端行為,離開苦行林,往尼連禪河邊走去。
釋迦太子從苦行林出來,勉強行至河邊,洗去六年的積垢。此時有一位名叫蘇伽達的牧女向他供養了乳糜,太子食用後恢復了氣力。此時,追隨太子六年之久的憍陳如等五位出家人,都以為太子退失道心,放棄初衷,因而離開了太子。
然而,釋迦太子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在到達金剛座前,路過前正覺山,仰觀此山非常幽靜,便欲在此證得正覺。但剛到山頂,便大地震動,山體傾搖。山神告訴太子,這裡不是成等正覺之福地,如果滯留於此入金剛定,大地將會震陷,山體也會傾覆。於是,太子由西南下山。半山處背向山巖面對深澗的地方有一座石窟(即苦行洞),太子便在此結坐。這時大地再次震動,淨居天在空中告訴太子,這裡並非如來成就正覺之處,距此十四五裡,離苦行林不遠的菩提伽耶有畢缽羅樹,其下有金剛座,是過去未來諸佛成正等正覺之處。並懇請菩薩前往。
菩提樹又叫畢缽羅樹,因為佛陀在此樹下成道,因而名為「菩提」。當時,釋迦太子決定去往金剛座後,帝釋天化為一位割草人,向太子獻上吉祥草,太子接受之後來到樹下,將吉祥草鋪在石頭上,結跏趺坐,發出堅定的誓願:「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最終,在四十九日禪修後,釋迦太子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就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