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圖片來源:資料圖

編者按:《百業經》是我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

一時,佛在王舍城。有一施主富如多聞天子,其妻十月懷胎生一下一個身色金黃、頭如寶傘等具種種妙相的莊嚴之子,夫婦為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因其身相莊嚴故取名美麗者,精心餵養。許多人慕名而來一睹美麗者的相貌。

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世尊圓滿福慧一切功德後調化了許多眾生,在王舍城也攝受很多弟子,如潮信眾前來朝拜皈依世尊。美麗者問父母:「以前有很多人來我這裡,現在為何不來?」「釋迦牟尼佛到了王舍城,很多人都朝拜佛陀去了。」「釋迦牟尼佛是誰呀?」美麗者的父母為他講述了世尊苦行、成道等共不共的功德,美麗者生起非常稀有之心,決定無論如何要去拜見如此莊嚴具德的世尊。他再三祈求父母同他一起去拜見世尊。遠見世尊三十二相,美麗者即生起無比歡喜心,萌生了世尊是自己父親的念頭,不由自主地喊著「父親」奔上前去抱住世尊不肯放手。世尊為他們傳予相應之法,施主要帶孩子回去,無論怎樣哄勸,他都依著世尊不肯離開。他父母便在世尊前祈求開許供佛及僧七天,世尊默許。施主吩咐妻子先回去準備飲食,自己陪兒子在經堂度夜。次日佛陀及僧眾著衣持缽隨施主前往應供七天,圓滿日世尊傳予相應之法,施主及其眷屬以智慧金剛摧毀無明煩惱,獲證預流果位。美麗者徵得父母同意在世尊前出家,世尊以「善來比丘」的方便為他授予近圓戒,並傳講相應的教言,他精進修持,獲證羅漢果位,現前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的境界,諸天共贊其功德。

時諸比丘啟問:「世尊,拜見您的孩子成千上萬,但從未見過象美麗者這樣抱住您叫父親,這是什麼因緣?請世尊為吾等演說。」世尊告曰:「以前他曾五百世作我的兒子,以此習氣,見到我時不由自主地抱住我叫父親。」「請問世尊,以何因緣他今生生於富裕家,身相莊嚴,令佛歡喜,不做佛不喜之事,在佛教法下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世尊告曰:「這是他前世的願力成熟之故。賢劫人壽四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拘留遜佛出世,俱嚴國王對佛陀生起歡喜心發心修建一座大經堂供佛及僧,國王每日親自打掃經堂。一日有事外出,把打掃經堂之事託付給太子。拘留遜佛加持令經堂裡的灰塵越掃越多,天黑了也沒掃完,太子只好在經堂留宿。夜晚,拘留遜佛的聲聞們顯示種種神變,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也來朝拜,太子看到後覺得佛陀的威力和功德不可思議,更增加了信喜心再不願意離開經堂,一住就是五千年且一直為僧眾掃地。後來他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心,皈依受持居士戒,臨終時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生於富裕家,身相莊嚴,將來在象拘留遜佛一樣的佛陀前令佛歡喜,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太子就是現在的美麗者,以其願力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因他當時對眾生生起大慈大悲心故,今生身相莊嚴。復於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此善男子出家調伏諸根,故即生獲得解脫。」

相關焦點

  • 世尊前五百世父親居然是同一個人
    《百業經》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 因果規律是在世俗諦中一條真正打不破的真理,此經主要細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陀故事會:駝背之人——無意害兄 受駝背報
    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見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雖然未請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癒,一家人對世尊恭敬頂禮,設置高座,請世尊及僧眾分別入座,供養最上等的飲食,之後祈請世尊傳法。世尊應他們的根機傳講佛法,他們都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種薩迦耶見,得證預流果位。已完全康復的駝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離苦得樂,我應當生生世世出家為僧,以報佛恩。
  • 一部甚深的經典《百業經》,佛陀宣說因果不虛!
    《百業經》是佛陀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動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信仰,要歷經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佛子對三寶的信仰,是要經歷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這也就是說佛子的信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深化、完滿的過程,可以說貫穿到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三大因果律,知否,知否?會用之,今生必受益
    一、世間三大因果律萬事萬物都有因果法則,概括世間一切因果,而人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僅指人的行為的業力——即善惡業方面的因果。在三大因果中,每一種因果,也包括若干因素,如人的心理行為的善惡,它只是因果的一部分,不是因果的全部。因為物理的因果也可影響到生理和心理的因果。反之生理的因果也可影響物理和心理的因果。心理的因果同樣可影響物理和心理的因果。由此可見因果非常錯綜複雜,決不是人們直覺感到和想像的那麼簡單明顯和直接。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同時也記錄了佛陀與弟子之間的事情。佛陀在證悟佛果後,具備了五眼六通,可以看到弟子們很久以前所做的事情。也常常通過這種方便,來教導弟子們止惡守戒,精進修行。在佛陀的諸位弟子中,有一位師父長相非常的醜陋,但是卻擁有著很好聽的聲音。眾人都不知道原因,而佛陀卻告訴了我們其中的因果。為何有人長相漂亮,有些人卻醜陋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善惡終有報,因果自輪迴
    比如,我們至少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至少該相信因果輪迴。如果我們信仰這些,那麼我們就會懂得去敬畏,這樣我們才能一心一意去做善事,種善因,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得善果,能善終。相應地,我們也不敢去作惡,因為擔心會有報應。然而,世間並非所有人的想法都如此,有的人是沒有信仰的,尤其是當下這個社會,沒有信仰的人越來越多。
  • 虛雲禪師:古今聖賢不昧因果 既種惡因必感惡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曾種惡因,必感惡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餘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 從因果的理論推斷人有來生
    有前世,就必有來生,因為今世就是前世的來生。人有前世今生,所有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衣食無憂,而有的人出身貧寒,衣不蔽體食不裹腹;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健康,有的人病魔纏身,這所有的不同只能用你前世的造作的因不同而形成今世的果差之千裡。因果通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二是應該說的法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要度的人也度化完了。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
  • 善惡終有報,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佛說:眾生善惡,皆由心生,今生種種皆是因果輪迴。人活一世不容易,匆匆數幾十載,與天地而言都是塵埃一粒,想開了,世間一切都如落花飄零。有些人,一世執著得失,名利財富,明裡暗裡藏著算計,想的做的都是勾心鬥角,算沒了良心,算走了福氣,成了世俗的奴隸,善惡不分。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對佛陀的答覆甚感不能滿足,她曾三度請求,都給佛陀三度拒絕。每當佛陀回絕她的時候,她就哭泣,五百女人也陪著哭泣,哭聲震動原野,淚水像秋雨點滴不停。 佛陀怕她們再來糾纏,因此即帶領弟子往那摩提犍尼精捨去教化。 這時,佛陀在教化的區域中,甚多的精舍或講堂都順利地建築起來,鹿母講堂、重閣講堂、瞿師多講堂等都相繼完成。
  • 佛經故事:幼童前世願力成熟 七歲出家證羅漢果
    《百業經》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的一部作品,共有一百多則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主要講述因果之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
  • 佛經故事:美女毅然出家證聖
    嘎希美女(圖片來源:資料圖)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侯,鹿野苑是由梵施國王所執政的。梵施國王在位期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到處呈現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梵施國王如理如法地統治,人民過著快樂祥和的生活。
  • 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去佛陀那找答案
    業債是佛教的專業術語,人活世間所做的種種事跡有善惡之分,這些都是作業,都會形成結果。我們能夠得這一人生就是為了修行悟道積累功德把累世的業債還清,這是活著的意義,很多人不曉得,為了一點點小的快樂就原地踏步了。那些小小的快樂是消除一點點業債所形成的因果,比如上學時好好學習期末的時候考到了好成績,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