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帶不走,唯有業纏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活這一世,有人認為只活這一世於是及時行樂,享受感官上的刺激,怎麼快樂怎麼來,毫無信仰可言,一味追求世俗的價值,然而最終不過是一坡黃土。這一生的財富、名利權勢都無法帶走,唯一帶走的只會是那「業債」。
業債是佛教的專業術語,人活世間所做的種種事跡有善惡之分,這些都是作業,都會形成結果。我們能夠得這一人生就是為了修行悟道積累功德把累世的業債還清,這是活著的意義,很多人不曉得,為了一點點小的快樂就原地踏步了。那些小小的快樂是消除一點點業債所形成的因果,比如上學時好好學習期末的時候考到了好成績,很開心。在學校的時候學習成績很不錯,學到了一門技術到社會上賺到了錢享受了物質生活,好像很不錯,自己感覺很開心,很快樂。
這些開心快樂只是短暫的,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又回歸到常態當中去了,甚至會遭遇痛苦,比如身體會慢慢衰老,這些問題足以困擾物質豐富的人。古時候的皇帝以及有權力的人哪個不想長生不老,與天齊壽,可結果沒有人能夠逃離自然的宿命。所以說這些快樂是真正的快樂嗎?現在有再多的物質最終不還是交給了其他人,所以說合理的方法就是大家賺自己夠用的錢,其餘的物資就發展建設,若是如此人類的文明將會發展到無法想像的地步,這也是古往今來很多得道者的期望。
說到這些得道的聖賢,從他們的事跡中可以了解他們的思想。比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等,他們都善於思考問題,他們難道就比我們聰明,一生下來就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嗎?也不是,但他們確實有使命,這一點釋迦牟尼在講法時說得很明白,這些人都是覺悟者,依照孔子的話是知道自己天命的人,所以他們會做正確且合理的事情,具體是哪些,依據各人根性自行感悟。
總之這些得道的聖賢他們知曉生死的根本,他們明白人生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所悟到的東西一般無二,不過在諸多得道的人當中,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有很徹底的不二法門。學習釋迦牟尼的方法論能夠以全新的視角來觀照人生中的無常,能夠以正法來消除我們累世的業債,當我們依照相關法門融匯貫通之後,會發現孔子的方法,老子的方法,蘇格拉底的方法,耶穌的方法都驚人的相似,只不過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
覺悟者很清楚一點,我們這副身體是靈魂的居所,這一世在這樣的皮囊中修行,所以身體最重要的是健康,有一副好的身體才能夠探索這世界的真相,尋找真理從容面對世界的種種磨難。簡單一句話,發展物質的同時提高精神,然而人類的歷史總是過分注重某個方面,要麼注重物質要麼注重精神,很多人就走偏了,所以幾千年下來,真正悟道的人也就那麼多人,還有很多人是再次「降生」來度眾「有情」,可是現在的人們早就被物質迷失了的眼睛。
房子、車子、票子等等是現在社會的主流,過度追求物質的結果有好處也有不好之處,未來的業債會一一顯現出來。當下的物質快樂無法填補未來的精神空虛,那麼終有一天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不是胡亂臆想而是因果的輪迴。
所以說我們感到的快樂不是單面倒的物質或者精神而是兩者相結合的一種「道」,生活中的方法方式是「術」,這是為「生存」所用,而「道」才是根本,但這卻只能勉強用文字解釋,最終還是要靠個人去「悟」。佛陀講了四十幾年的「法」,依據眾生的根器不同講了很多經,其中《楞嚴經》和《法華經》是覺悟的經典。
真正快樂的方法就在這些經典裡面,未來會和眾有緣一同參悟經中的妙理。這些只是假借的文字,唯有先在「術」上花功夫最終依據個人修行的功夫升華為「道」,獲得真正的無上快樂,願與諸位修行者共同得悟真理!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