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鬥爭,佛陀在世時誰敢分離僧眾,提出什麼觀點,結局怎樣35

2020-12-05 善文忠

路線鬥爭,我是文忠,歡迎大家繼續看不困的佛教史。

我們講到了佛陀涅槃,心情有點沉重,其實佛陀的涅槃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時刻。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也是咱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都曾經面臨過的一個問題。創始教主去世之後,他所留下的信仰真空,將由誰來填補的問題。創始教主在世的時候一切都好說,大家都追隨他,可是一旦離世,龐大的教眾跟誰走呢?

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因為不管是出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還是對傳教的方式,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都非常容易導致教團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這種不同的聲音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演變成為分裂的趨勢。而佛教情況就更特殊了,其實在佛陀還在世的時候,僧團內部就已經出現了另立山頭的情況。這是誰吃了熊心,咽了豹膽,連佛陀都敢挑戰?這個人還真不是外人,他是佛陀的親堂弟,也是阿難的親哥哥,叫做提婆達多。有朋友讓專門講一下提婆達多,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但是是反面教材。

提婆達多從小聰慧過人,可以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位好少年。當然與佛陀相比還是差了不少。但是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提婆達多絕對是一位非常傑出和優秀的人物,後來隨佛陀出家開始修行。一開始都挺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提婆達多對於修行方式的理解上,漸漸的產生了分歧,同時,由於當時也有一定數量的比丘比較認同提婆達多的觀點,因此面對整個僧團的領導權,提婆達多心裡欲望的小火苗就開始燒得越來越旺了,到最後,他就提出了五法,也就是五項原則,正式開始與佛陀對抗。

五法到底是什麼?不同的佛經裡有不同的解釋。綜合了一下,主要是這五個方面。

第一,在食物的來源上,僧人只能乞食,你說有施主在家裡供養我,留我在他們家裡吃飯,這個不行,必須得挨家挨戶的乞食,此外,還不能自己做飯。你說我自食其力,我自己種地,打糧食自己吃,也不行,就是說你只能要飯。

第二,在食物的種類上,只能吃素食,不能吃肉,我們知道早期佛教,是可以吃肉的,但是有個前提,就是三淨肉可以吃。什麼叫三淨肉呢?我沒看見你殺了這個動物,我沒聽說你們要殺這個動物,不是專門為我宰殺的動物,這三種肉叫三淨肉,僧人是可以吃的。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呢?那是因為僧人在乞討飯食的時候,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你不能挑食,總不能說,施主家裡今天自己吃的是肉。你來乞討了。人家說我們家今天吃的是肉,給你點肉吧!你說不行,我只吃素,你回去給我炒個素菜吧,而且用菜油,不能帶葷腥。大哥,您這叫乞食嗎?您這叫點菜呀。

僧人哪能那麼幹呀,應該是要到什麼你就吃什麼。咱們中國僧人真正開始全面的吃素食,那都是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事情,離佛陀的時代差了八九百年了。

第三,還跟食物有關,不過這一點就有點奇葩了,他說,不但不能吃肉,連鹽都不能吃,因為鹽裡面有很多塵土,它不乾淨,不潔淨。有朋友可能就問了不,這個鹽,白花花的晶體多純淨,哪來的塵土呢?提婆達多是不是搞錯了?

對於這個問題,查一下資料後來發現,當時印度的鹽裡的確有塵土,這個就要從印度人獲取食鹽的方法說起,我們都知道,咱們地球已經40多億歲了,在過去曾經有過很多古海洋,後來隨著地殼變動等等之類的自然環境的變化,這些古海洋很多都乾涸了,形成了很多鹽分非常高的區域,後來這些區域裡面如果有地下河流過,這些地下河的水就含有非常高的鹽分,印度人就通過類似於像打井這一類的方式,把這種鹽分非常高的地下水抽上來,以獲取食鹽。

那為什麼會有塵土呢?印度人提取食鹽方式比較奇葩,他們把高鹽的地下水抽上來之後,直接就把它澆在土地上,然後光著腳,在水上踩,通過太陽的暴曬和用腳踩,讓鹽水裡的鹽分更快的析出,你想就在土地上被曬出來,能沒有塵土嗎?而且印度人這還有一個特別詭異的習慣,好長時間不洗澡不洗腳,咱們想像一下,幾個月也不洗腳。吃那個析出的鹽,不能想不能想,味道絕對夠酸爽。

對印度而言,鹽的味道別具一格,但是依然覺得提婆達多這個要求,有點反人類了。我們都知道,別管這個鹽是什麼味道,但是如果沒有鹽的攝入,人就會沒有力氣,如果長時間不吃鹽,人就會得很多的疾病,到最後甚至生命都會受到威脅,命都沒了,還怎麼修行呢?可見不吃鹽這一條走的太極端了。

第四,提婆達多堅持僧人只能露天住宿,哪兒破住哪兒,哪兒遠住哪兒,不能夠住在精舍裡。而佛陀覺得僧人愛住哪住哪,這是生活習慣的問題,對修行,對弘法,沒有什麼影響。

這一點不難理解,佛陀是經歷過苦行過來的人,這種意義上的苦行,對於弘法和開悟,沒什麼幫助。

第五,僧人只能穿糞掃衣,通俗一點講就是那種拿破布條縫製的衣服,如果信眾供養給你正常的衣服,你不能穿,一定要穿得破破爛爛的,從這一條上看,提婆達多所謂的五法,大多數都是苦行派的做法,就是怎麼折騰自己怎麼來的那種,只不過在當時的印度,苦行是相當有市場的,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非常容易被苦行人的行為所吸引,覺得他們好牛啊!會覺得苦行的人更像一個修行者,更像一個出家人。佛陀自己曾經修過非常極端的苦行,把自己折騰的奄奄一息,後來發現苦行對於覺悟沒有幫助,它只是一種修行方式,苦行本身它不是目的。所以按現在的觀點,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追求,可以說是為了吸引眼球,譁眾取寵。而且這種形式主義,對於僧團的擴展和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的弘法,會引發非常負面的後果,簡單說你真要像提婆達多這麼幹,能跟隨你修行的人,真心不會太多,這做法太極端了,佛教無法擴展和做大。

所以提婆達多這些苦行的做法,是對佛陀所倡導的中道修行理念的挑戰,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佛教早期階段,非常激烈的路線鬥爭,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由於上面的這些問題,提婆達多和佛陀誰也看不慣誰。因此就出現了提婆達多帶領一部分僧人另立僧團的情形。佛陀對提婆達多的這種行為非常憤怒,說你的這種行為是分別說,屬於破和合僧,也就是破壞分裂僧團,死後必墮入獄。提婆達多被佛陀懟了,心生怨恨。乾脆一刀宰了你得了,一了百了。

提婆達多就派了刺客去行刺,結果刺客見了佛陀沒幾句話,直接被佛陀說的磕頭皈依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有一次,佛陀從山下路過,提婆達多就從山上往下推下一塊巨石想砸死佛陀。事後佛陀雖然受了點傷,出點血,但是也沒有受到什麼真正的大的傷害。再後來提婆達多在城門口放出一頭髮狂的大象,想踩死佛陀,結果大象一靠近佛身邊,立刻溫順的像個小貓。他的計劃又失敗了。到最後,提婆達多急眼了,在自己的指甲上,塗抹了毒藥,想要假借頂禮佛陀,向佛陀行禮的機會,抓破佛陀皮膚,想要毒死他,結果在行刺途中,大地突然裂開,提婆達多直接到地獄裡邊兒去了。這就是我們讀佛經上,怎麼會有給佛放血這樣的句子,因為我們覺得佛陀那麼偉大,怎麼會有人混帳到給他放血的地步?

雖然提婆達多墮入地獄,但是從他生前和佛陀的恩恩怨怨,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佛教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很大的不同的聲音,而這一切在佛陀涅槃之後,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新變化呢?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涅槃時 弟子阿難提出的四個問題
    這集體的涅槃,使得佛的第四輩弟子都十分恐慌,秩序混亂,佛陀用盡了各種努力才使得他們驅除了煩惱,恢復了安靜。 佛在即將涅槃之前,用宏亮巨大的聲音對僧眾們說:今天,我將要涅槃了。一切眾生如果有什麼疑問,現在就可以問我,這是最後的一次提問了。」
  • 上天界下地獄,佛陀如是教化自己的弟弟
    有一次,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緣已成熟,就帶著阿難到城中化緣,順便去了難陀家,正好遇到他在給妻子化妝。難陀遠遠看到佛陀走來,趕緊起座下樓,接過佛陀的缽盂,盛上蜂蜜供養佛陀。但佛陀不接缽盂,轉身走了。難陀又把缽盂給阿難,阿難也不接,說:「你從誰那兒拿來的,就還給誰。」難陀無奈,只好端著缽盂,準備跟佛陀去。班扎日嘎看到後,大聲問:「難陀,你要去哪兒?」難陀說:「我把這個缽盂還給佛陀,送了就回來。」
  • 什麼是「常住」的「常」?佛陀在涅槃前著重講了它
    本文摘自佛教慧日公眾號,作者為慧日法師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大般涅槃經▇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經典簡介僧眾誦《大般涅槃經》第五捲來自佛教慧日00:0052:57《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翻譯,四十卷。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其主要內容有: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不是不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些,窮極此生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知苦滅苦上。佛陀在世的時代,沙門之間經常會進行辯論,而佛陀對於那些關於宇宙或是神人的形上學的問題一概不答。這些問題與佛陀傳授的教法沒有多大的關係,反而會讓人進入修行的誤區。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釋迦牟尼(佛陀),佛教創始人,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其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29歲時出家,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世尊為他們傳予相應之法,施主要帶孩子回去,無論怎樣哄勸,他都依著世尊不肯離開。他父母便在世尊前祈求開許供佛及僧七天,世尊默許。施主吩咐妻子先回去準備飲食,自己陪兒子在經堂度夜。次日佛陀及僧眾著衣持缽隨施主前往應供七天,圓滿日世尊傳予相應之法,施主及其眷屬以智慧金剛摧毀無明煩惱,獲證預流果位。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地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
  • 佛陀證悟的前夜,經歷了什麼?真懂的話,修行就有方向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在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之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關於他呆在菩提樹下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七天,另一種是七七四十九天,至於到底是哪一種,在此我們先存而不論,因為我們要探討的是另外一個主題,即佛陀在證悟的前夜,經歷了什麼?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五年早已過去了,有若干人提出不同的問題,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凡提問者都得到了滿意正確的回答,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提問難倒了三世多傑羌佛。這到底是什麼人才有如此高的道量、成就呢?人類怎麼會有這樣的超萬能知識?但這又不是虛構的,而且事實又證實了當時的雲高大師無所不通的證量、成了鐵的事實!這是普通聖者嗎?這絕不是普通菩薩,而是一個謎。那麼這位聖德到底是誰?天上來的嗎?還是從佛土來的呢?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他以簡樸的生活和謙虛的態度著稱,是佛陀很信賴和愛護的弟子。有一件關於他的事,在僧團裡是人所共知的。二十年前,摩訶迦尊者用幾百塊破布縫僧袍。一次,他把僧袍摺成坐墊讓佛陀坐在其上。當佛陀讚賞坐墊綿軟舒適時,摩訶迦葉尊者便以此僧袍贈送佛陀。佛陀微笑接過後,又把自己的僧袍回贈摩訶迦葉尊者。大家又知道,當佛陀有一次在祗園精舍拈起蓮花,微笑著默然不語時,就是摩訶迦葉尊者給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誰是宇宙第一活人,聖經,一本佛陀老子見證,人生與神的話語的書
    讀怎樣的書,才算真正明白與見證了人生,自我來去。關於這樣的一些人生問題與答案。我們的先賢老子、釋迦牟尼佛、耶酥等在歷經他們的一生時,也曾問答過同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典籍歷史記載,看看當人們提到「神」與宇宙來去時,他們是怎樣為人們解析開惑的。誰是宇宙第一活人?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佛陀的歸納總結思維是怎樣的呢?從兩個事情看。第一個,悉達多苦修多年,沒有悟道,但是身心卻在這個過程得到了磨礪,才有了菩提樹下「不證無上道不離此座」的誓言,鞏固了目標意志。這個立足點很重要,是進入虛無後回歸的燈塔。
  • 佛教:長相醜陋是因為這原因,佛陀親自開示,告訴我們因果的真實
    佛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同時也記錄了佛陀與弟子之間的事情。佛陀在證悟佛果後,具備了五眼六通,可以看到弟子們很久以前所做的事情。也常常通過這種方便,來教導弟子們止惡守戒,精進修行。圖片來自網絡波斯匿王的疑惑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波斯匿王
  • 冷溶:鄧小平三個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最具創新意義
    鄧小平同志是怎樣領導改革開放,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呢?回顧那段歷史,有這樣幾個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在千頭萬緒中抓住關鍵環節,首先端正黨的思想路線。他率先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提出要準確地完整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成為思想解放的先聲。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人為什麼而活著?什麼才是人生的價值?人死了說是解脫了,那麼解脫的是誰呢?人修身養性到底有什麼用?活著的人祝願死者一路走好,應該怎麼走好?要走到哪裡去?這一整串關於人生價值,關於人生思考的問題,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的時候完成的一次自我問答。為什麼呢?
  • 長頸鹿與大象打架,它們兩個緊緊纏在一起,結局到底誰贏誰輸?
    長頸鹿與大象打架,它們兩個緊緊纏在一起,結局到底誰贏誰輸?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在這個大自然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大家都覺得大自然中的鬥爭會出現在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但是很多的食草動物為了爭奪一些資源,也是會產生鬥爭的,但實力強的動物會佔盡優勢。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一、年齡關係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佛陀釋迦牟尼(公元前 565 年——公元前 486 年,共活了 80歲,孔子比釋迦摩尼大14歲,佛陀在世年份說法很多,採用此一說)二、思想異同孔子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裡有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