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鬥爭,我是文忠,歡迎大家繼續看不困的佛教史。
我們講到了佛陀涅槃,心情有點沉重,其實佛陀的涅槃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時刻。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也是咱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都曾經面臨過的一個問題。創始教主去世之後,他所留下的信仰真空,將由誰來填補的問題。創始教主在世的時候一切都好說,大家都追隨他,可是一旦離世,龐大的教眾跟誰走呢?
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因為不管是出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還是對傳教的方式,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都非常容易導致教團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這種不同的聲音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演變成為分裂的趨勢。而佛教情況就更特殊了,其實在佛陀還在世的時候,僧團內部就已經出現了另立山頭的情況。這是誰吃了熊心,咽了豹膽,連佛陀都敢挑戰?這個人還真不是外人,他是佛陀的親堂弟,也是阿難的親哥哥,叫做提婆達多。有朋友讓專門講一下提婆達多,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但是是反面教材。
提婆達多從小聰慧過人,可以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位好少年。當然與佛陀相比還是差了不少。但是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提婆達多絕對是一位非常傑出和優秀的人物,後來隨佛陀出家開始修行。一開始都挺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提婆達多對於修行方式的理解上,漸漸的產生了分歧,同時,由於當時也有一定數量的比丘比較認同提婆達多的觀點,因此面對整個僧團的領導權,提婆達多心裡欲望的小火苗就開始燒得越來越旺了,到最後,他就提出了五法,也就是五項原則,正式開始與佛陀對抗。
五法到底是什麼?不同的佛經裡有不同的解釋。綜合了一下,主要是這五個方面。
第一,在食物的來源上,僧人只能乞食,你說有施主在家裡供養我,留我在他們家裡吃飯,這個不行,必須得挨家挨戶的乞食,此外,還不能自己做飯。你說我自食其力,我自己種地,打糧食自己吃,也不行,就是說你只能要飯。
第二,在食物的種類上,只能吃素食,不能吃肉,我們知道早期佛教,是可以吃肉的,但是有個前提,就是三淨肉可以吃。什麼叫三淨肉呢?我沒看見你殺了這個動物,我沒聽說你們要殺這個動物,不是專門為我宰殺的動物,這三種肉叫三淨肉,僧人是可以吃的。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呢?那是因為僧人在乞討飯食的時候,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你不能挑食,總不能說,施主家裡今天自己吃的是肉。你來乞討了。人家說我們家今天吃的是肉,給你點肉吧!你說不行,我只吃素,你回去給我炒個素菜吧,而且用菜油,不能帶葷腥。大哥,您這叫乞食嗎?您這叫點菜呀。
僧人哪能那麼幹呀,應該是要到什麼你就吃什麼。咱們中國僧人真正開始全面的吃素食,那都是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事情,離佛陀的時代差了八九百年了。
第三,還跟食物有關,不過這一點就有點奇葩了,他說,不但不能吃肉,連鹽都不能吃,因為鹽裡面有很多塵土,它不乾淨,不潔淨。有朋友可能就問了不,這個鹽,白花花的晶體多純淨,哪來的塵土呢?提婆達多是不是搞錯了?
對於這個問題,查一下資料後來發現,當時印度的鹽裡的確有塵土,這個就要從印度人獲取食鹽的方法說起,我們都知道,咱們地球已經40多億歲了,在過去曾經有過很多古海洋,後來隨著地殼變動等等之類的自然環境的變化,這些古海洋很多都乾涸了,形成了很多鹽分非常高的區域,後來這些區域裡面如果有地下河流過,這些地下河的水就含有非常高的鹽分,印度人就通過類似於像打井這一類的方式,把這種鹽分非常高的地下水抽上來,以獲取食鹽。
那為什麼會有塵土呢?印度人提取食鹽方式比較奇葩,他們把高鹽的地下水抽上來之後,直接就把它澆在土地上,然後光著腳,在水上踩,通過太陽的暴曬和用腳踩,讓鹽水裡的鹽分更快的析出,你想就在土地上被曬出來,能沒有塵土嗎?而且印度人這還有一個特別詭異的習慣,好長時間不洗澡不洗腳,咱們想像一下,幾個月也不洗腳。吃那個析出的鹽,不能想不能想,味道絕對夠酸爽。
對印度而言,鹽的味道別具一格,但是依然覺得提婆達多這個要求,有點反人類了。我們都知道,別管這個鹽是什麼味道,但是如果沒有鹽的攝入,人就會沒有力氣,如果長時間不吃鹽,人就會得很多的疾病,到最後甚至生命都會受到威脅,命都沒了,還怎麼修行呢?可見不吃鹽這一條走的太極端了。
第四,提婆達多堅持僧人只能露天住宿,哪兒破住哪兒,哪兒遠住哪兒,不能夠住在精舍裡。而佛陀覺得僧人愛住哪住哪,這是生活習慣的問題,對修行,對弘法,沒有什麼影響。
這一點不難理解,佛陀是經歷過苦行過來的人,這種意義上的苦行,對於弘法和開悟,沒什麼幫助。
第五,僧人只能穿糞掃衣,通俗一點講就是那種拿破布條縫製的衣服,如果信眾供養給你正常的衣服,你不能穿,一定要穿得破破爛爛的,從這一條上看,提婆達多所謂的五法,大多數都是苦行派的做法,就是怎麼折騰自己怎麼來的那種,只不過在當時的印度,苦行是相當有市場的,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非常容易被苦行人的行為所吸引,覺得他們好牛啊!會覺得苦行的人更像一個修行者,更像一個出家人。佛陀自己曾經修過非常極端的苦行,把自己折騰的奄奄一息,後來發現苦行對於覺悟沒有幫助,它只是一種修行方式,苦行本身它不是目的。所以按現在的觀點,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追求,可以說是為了吸引眼球,譁眾取寵。而且這種形式主義,對於僧團的擴展和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的弘法,會引發非常負面的後果,簡單說你真要像提婆達多這麼幹,能跟隨你修行的人,真心不會太多,這做法太極端了,佛教無法擴展和做大。
所以提婆達多這些苦行的做法,是對佛陀所倡導的中道修行理念的挑戰,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佛教早期階段,非常激烈的路線鬥爭,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由於上面的這些問題,提婆達多和佛陀誰也看不慣誰。因此就出現了提婆達多帶領一部分僧人另立僧團的情形。佛陀對提婆達多的這種行為非常憤怒,說你的這種行為是分別說,屬於破和合僧,也就是破壞分裂僧團,死後必墮入獄。提婆達多被佛陀懟了,心生怨恨。乾脆一刀宰了你得了,一了百了。
提婆達多就派了刺客去行刺,結果刺客見了佛陀沒幾句話,直接被佛陀說的磕頭皈依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有一次,佛陀從山下路過,提婆達多就從山上往下推下一塊巨石想砸死佛陀。事後佛陀雖然受了點傷,出點血,但是也沒有受到什麼真正的大的傷害。再後來提婆達多在城門口放出一頭髮狂的大象,想踩死佛陀,結果大象一靠近佛身邊,立刻溫順的像個小貓。他的計劃又失敗了。到最後,提婆達多急眼了,在自己的指甲上,塗抹了毒藥,想要假借頂禮佛陀,向佛陀行禮的機會,抓破佛陀皮膚,想要毒死他,結果在行刺途中,大地突然裂開,提婆達多直接到地獄裡邊兒去了。這就是我們讀佛經上,怎麼會有給佛放血這樣的句子,因為我們覺得佛陀那麼偉大,怎麼會有人混帳到給他放血的地步?
雖然提婆達多墮入地獄,但是從他生前和佛陀的恩恩怨怨,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佛教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很大的不同的聲音,而這一切在佛陀涅槃之後,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新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