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的五個階段,點開為你呈現

2020-11-30 理一心

「佛陀教育」的五個階段——「五時說法」

釋迦牟尼佛是太子,放棄繼承皇位的機會尋找宇宙真理,結果在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開始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事——「佛陀教育」。

佛沒有道場,他真的是辦學,這用現在的話說他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

釋迦牟尼佛的「佛陀教育」體系分為五個時期,也就是常說的「五時說法」:

第一時——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定」中講出了《華嚴經》。只有阿羅漢以上境界的人才能「入定」聽佛講經,普通人是無法聽到的。

第二時——阿含時。釋迦佛用十二年講小乘的《阿含》。《阿含經》是小學,給學生奠定基礎。這十二年著重世間的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聖賢教育」也稱「宗教教育」。

第三時——方等時。佛講經十二年之後,接著講「方等」八年。「方等」好比是中學,給進入大學做準備,是大學的預科。

第四時——般若(bō rě)時。佛講八年「方等」之後辦大學,用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才是佛辦學、教學的目的。

第五時——涅槃(niè pán)時。佛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等,是研究所,把大學畢業的學生再向上提升,提到「佛」的境界。

人人都具備與佛一樣的「自性」,這就是佛法的平等性。「自性」裡具足圓滿的智慧,開發「自性」的智慧,必須從紮根開始學佛。古人云「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果沒有前面那些基礎課程,學《楞嚴經》、《法華經》是開不了慧、成不了佛的。

相關焦點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他在毗舍離獲悉佛陀行將入滅的消息,又知道佛陀朝北而行。於是,他便立刻出發追從佛陀。他每到一處,都有比丘加入他的行列。他到達婆納村的時候,與他同行的人數已多至五百。他們抵達波婆城時,剛巧遇到一個相反方向而來的旅客,襟上插著一朵娑羅花。他告訴他們佛陀已在六日前在拘屍那附近的娑羅樹林入滅。摩訶迦葉的追從隨著這個消息而告終。他帶領著五百名比丘趕往拘屍那。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
  • 佛陀三種世界觀 就問你宏不宏大!
    但從輔助佛法修持,作為眾生步入解脫所必須了知的知識角度,佛陀在經典中講述了三種不同的宇宙觀。在接受常規知識教育的一般人看來,這三種宇宙觀的說法可能並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互相牴觸的地方。但如果拋開固有的觀念,以廣闊的心胸和高點來研讀,或許會對重新認識宇宙有所啟發。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佛陀成道的第22年,阿難成為佛的侍者。此前,這個崗位沒有固定,初期是舍利佛和目犍連擔任,後來其他大弟子也輪流侍奉過。這一次,佛以競聘的形式,要找一個常隨侍者。但是,包括佛出家時的五個元老之一憍陳如在內,多位上首侍者應徵,都沒有獲得同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明白了,佛是要阿難做侍者啊。
  • 從苦行林到鹿野苑:蓮開一路體驗佛陀證道心路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1月11日上午,在結束對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圓滿朝禮與供養千僧齋後,「蓮開一路」中國佛教海巡團繼續參禮佛陀成道聖跡。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隨後海巡團一行朝禮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之地的蘇伽達塔,體驗佛陀證悟無上菩提的心路歷程。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 戀愛的這五個階段,你經歷了幾個?
    很多人還不知道戀愛有五個階段,更不知道這五個階段代表著什麼的問題,接下來,我就詳細說說談戀愛的這五個階段所代表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交往了一個月到三個月之間(過渡期)
  • 佛陀一生,花與佛的因緣
    涅槃時,天人更以曼陀羅等種種珍貴的花來供養佛陀。在《大乘寶要義論》中說: 無熱惱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優曇華林。若佛世尊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入母胎時,彼優曇華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時,是華增長有開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時,彼優曇華開敷茂盛。若佛世尊棄捨壽命及緣行時,是華萎瘁。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五明具足」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三世多傑羌佛!三世多傑羌佛將佛陀規定的「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實際成就一條一款展顯、公眾出來了,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如此微妙和完整證量實顯的聖德古佛!本《多傑羌佛第三世──正法寶典》中所列的三世多傑羌佛所獨立創造的三十大類的成就,就是一個明證。
  • 夢幻西遊:目前各階段五開的賺錢能力,成本最高的不一定最賺錢!
    我70五開號,一個月出菜1000左右,三界功績夠用,夠用,只是六開牧場,專精樹袋熊,儲備金點技能和修!  我熊貓產出計算機算下,虧了4W積分,7個熊貓專精牧場,70個成年熊貓繁殖一星期就不到5個窩,現在5個斷窩改樹袋熊了,還有2個也快了,以前熊貓窩8W一個,現在25W 靠買窩養,還不如直接用現金點技能,換什麼積分換儲備!  熊貓羊駝窩很難維持,網易改的太厲害了,根本不出窩,搞得我都沒興趣玩了。如果單純想點修煉,不如直接養垂耳兔和樹袋熊,畢竟可以自給自足不會斷。
  • 【GET2018】景山學校毛澄潔:編程教育仍是從0到1的起步階段
    從時間軸來看,景山學校在開展編程教育上經歷了三大步歷程。第一步,景山學校在1979年開了計算機課,其實就是編程教育,由此成為了第一個開計算機課編程教學的學校。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它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分解為四個步驟,第一是複雜問題的分解,第二個是模式識別,第三個是抽象化,第四個是算法實現。這個課程裡面一共包括了五個單元,在二、三、四單元裡提供了12個計算思維的案例。 我們認為編程是工具,而這種工具能夠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在所處的人工智慧環境,需要的時候就創造一個小工具去解決問題。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路線鬥爭,佛陀在世時誰敢分離僧眾,提出什麼觀點,結局怎樣35
    綜合了一下,主要是這五個方面。第一,在食物的來源上,僧人只能乞食,你說有施主在家裡供養我,留我在他們家裡吃飯,這個不行,必須得挨家挨戶的乞食,此外,還不能自己做飯。你說我自食其力,我自己種地,打糧食自己吃,也不行,就是說你只能要飯。
  • 關於世界起源,為何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相?
    我抬起被雷掉的下巴和他解釋道: 佛教中的五行是指菩薩自行化他的五種修行路徑,即聖行、天行、嬰行、梵行、病行。五種行持各有側重,有的是自修自證,有的是方便化他,初發心的菩薩只能隔別的修持,而對於佛陀與大菩薩而言,一行一切行,五行一心圓具無缺,即一而五,即五如一。
  • 智慧教室建設應包含哪五個階段
    各學科專用教室可以根據學科特點有不同建設要求,歸納總結為五個建設階段。  智慧教室建設  智慧教室建設應包括五個階段:  1.總體規劃  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完成整體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報告,做出智慧教室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在《遺教經》內,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古賢德人留下了太多的智慧,以至於讓我們談起文化時,只能制心一處。我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其中佛家文化近兩千年發展,到今天,蘊含著諸多處事經典,受人廣泛應用到生活中。
  • 這五個階段你知道嗎?
    日環食也正是如此,日環食發生在月球覆蓋太陽中心時,留下太陽可見的外緣,在月球周圍形成「火環」或環形,因此我們也稱它為日食火環。環形日食「環形」這個名字來源於拉丁語中「環形」的意思,這些日食是以其最暗或最大的點命名的,即使它只持續不到一秒。
  •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聖地感受信仰
    ,誕生地藍毗尼園(Lumbini)、悟道之處菩提伽耶(Bodh-Gaya)、第一次為五比丘講說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屍那迦(Kushinagar),稱為四大聖地。 一進入菩提大塔的院落,會強烈感受到佛教作為宗教信仰的熱情,紅的、黃的、黑的各式袈裟在這裡呈現,各種語言混溶,到處都是禮拜、繞塔的信徒,空中飄蕩著各種語言的誦經聲。中央的菩提大塔,塔高約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為邊長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漸收縮,頂部呈圓柱形,上立一銅製螺旋形圓頂。塔的四壁,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大塔的四角各有四座小塔,到處都是石雕的小塔,行列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