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的五個階段——「五時說法」
釋迦牟尼佛是太子,放棄繼承皇位的機會尋找宇宙真理,結果在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開始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事——「佛陀教育」。
佛沒有道場,他真的是辦學,這用現在的話說他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
釋迦牟尼佛的「佛陀教育」體系分為五個時期,也就是常說的「五時說法」:
第一時——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定」中講出了《華嚴經》。只有阿羅漢以上境界的人才能「入定」聽佛講經,普通人是無法聽到的。
第二時——阿含時。釋迦佛用十二年講小乘的《阿含》。《阿含經》是小學,給學生奠定基礎。這十二年著重世間的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聖賢教育」也稱「宗教教育」。
第三時——方等時。佛講經十二年之後,接著講「方等」八年。「方等」好比是中學,給進入大學做準備,是大學的預科。
第四時——般若(bō rě)時。佛講八年「方等」之後辦大學,用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才是佛辦學、教學的目的。
第五時——涅槃(niè pán)時。佛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等,是研究所,把大學畢業的學生再向上提升,提到「佛」的境界。
人人都具備與佛一樣的「自性」,這就是佛法的平等性。「自性」裡具足圓滿的智慧,開發「自性」的智慧,必須從紮根開始學佛。古人云「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果沒有前面那些基礎課程,學《楞嚴經》、《法華經》是開不了慧、成不了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