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他的《純理性批判》在近代哲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叔本華說過,沒讀懂康德的人,只能算是個孩子。黑格爾也說,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哲學家,必須先成為一個康德主義者。然而長達八百多頁的《純理性批判》卻不是一部容易啃下來的書。我曾經試圖讀過這部書,但第一章就被它晦澀難懂的概念攪得一頭霧水。《哲學故事》把它的核心概念簡化許多。在這裡我對它進一步簡化,希望即使最缺少耐心的讀者,也可以領悟其中一二。
在介紹《純理性批判》之前,我們先談一下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
所謂二律背反,就是一些特殊的命題,這些命題正反兩方面都是正確的。當然如果我們證明它們正反兩方面都正確,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證明它們正反兩方面都是錯誤的。到底什麼樣的命題會如此呢?康德一共提出了四個二律背反的命題,它們分別是:
上面給出的是四個正命題,把它們反過來就得到相應的四個反命題。比如第一個命題的反命題就是「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無限的」。康德在他的書裡居然證明了這四個命題的正反命題都成立!下面我們看看康德是怎麼證明的。四個命題都證一遍太過繁瑣,我們就證明第一命題的一部分,也就是「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和它的反命題「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
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
證明:反證法,假設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那麼從距離當前無限遙遠的以前,時間是無法流淌到現在的(因為那是在無限漫長的過去)。但我們正經歷現在,所以前面假設錯誤,於是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
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
證明:同樣是反證法,假設時間是有限的,那麼存在一個時間起點。在時間起點以前的時間是虛無時間,而虛無時間是無法承載宇宙的,所有假設不成立,從而時間是無限的。
我不知道讀者是否可以接受我的這兩個證明,而康德所用的,雖然具體術語或有不同,但就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證明方法。雖然沒人會認為這是時間有限與否的一個嚴格證明,但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這種矛盾現象歸結於純理性構造出的概念本身就存在邏輯漏洞,比如所謂的無限,小到無法再分,自由,和初始。這些概念都不是人從自然界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而純粹出於大腦的想像,因而這些概念本身或許就有矛盾,抑或需要更嚴密的方法來定義這些概念。
面對現代人依然燒腦的這些形上學問題(所謂形上學,就是只依靠理性思維構造的這些最終極問題)會引發一個哲學或信仰體系的自相矛盾,甚至崩潰。然而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佛陀在《阿含經》中首先否認了關於宇宙的63種謬見,其中包括空間有限或無限,時間有限或無限等等。後來提出十四無記,也就是對十四個超出經驗認知層面的命題,不給出答案。這十四個命題就包括空間是有限或無限,時間是有限還是無限等問題。其中第一個命題就是世界永遠存在。第二個命題就是世界並非永遠存在。總之對這種形上學的命題,佛陀要麼一概否定,要麼閉口不答。
當弟子詢問佛陀為什麼不給答案時,佛陀說無論他給出什麼答案,一定會讓人產生謬見。換句話說,以當前人類認知能力,耗費精力在這種問題上只能讓自己更加迷惑。佛陀說到,他回答問題必須有兩個前提,第一答案是真,佛陀不會撒謊;第二這個答案對聽眾有益。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條件,他就一律不回答。
當十八世紀的康德提出他的二律背反時,其實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對這類問題做了極好的論述,這種遠遠超越時代的智慧難以用尋常的理性思維來測度,只能歸於一些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的超理性神秘主義現象,用另一種話講就是信仰。信仰並非不經過理性判斷的迷信,而是在認清理性思維的局限後,開拓出更高層次認識真理的一種方法。當我們面對這些形上學的終極問題時,如果只依靠純粹理性,最終只會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盲目探索,最後要麼一無所獲,要麼陷入狹隘的偏激之中,這大概也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想表達的意思。我們下面就會繼續探討一下康德在這部如此影響深遠的書中到底講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