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III) – 二律背反和十四無記

2021-01-19 心境818

康德和他的《純理性批判》在近代哲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叔本華說過,沒讀懂康德的人,只能算是個孩子。黑格爾也說,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哲學家,必須先成為一個康德主義者。然而長達八百多頁的《純理性批判》卻不是一部容易啃下來的書。我曾經試圖讀過這部書,但第一章就被它晦澀難懂的概念攪得一頭霧水。《哲學故事》把它的核心概念簡化許多。在這裡我對它進一步簡化,希望即使最缺少耐心的讀者,也可以領悟其中一二。


在介紹《純理性批判》之前,我們先談一下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
所謂二律背反,就是一些特殊的命題,這些命題正反兩方面都是正確的。當然如果我們證明它們正反兩方面都正確,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證明它們正反兩方面都是錯誤的。到底什麼樣的命題會如此呢?康德一共提出了四個二律背反的命題,它們分別是:

上面給出的是四個正命題,把它們反過來就得到相應的四個反命題。比如第一個命題的反命題就是「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無限的」。康德在他的書裡居然證明了這四個命題的正反命題都成立!下面我們看看康德是怎麼證明的。四個命題都證一遍太過繁瑣,我們就證明第一命題的一部分,也就是「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和它的反命題「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


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
證明:反證法,假設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那麼從距離當前無限遙遠的以前,時間是無法流淌到現在的(因為那是在無限漫長的過去)。但我們正經歷現在,所以前面假設錯誤,於是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

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
證明:同樣是反證法,假設時間是有限的,那麼存在一個時間起點。在時間起點以前的時間是虛無時間,而虛無時間是無法承載宇宙的,所有假設不成立,從而時間是無限的。

我不知道讀者是否可以接受我的這兩個證明,而康德所用的,雖然具體術語或有不同,但就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證明方法。雖然沒人會認為這是時間有限與否的一個嚴格證明,但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這種矛盾現象歸結於純理性構造出的概念本身就存在邏輯漏洞,比如所謂的無限,小到無法再分,自由,和初始。這些概念都不是人從自然界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而純粹出於大腦的想像,因而這些概念本身或許就有矛盾,抑或需要更嚴密的方法來定義這些概念。
面對現代人依然燒腦的這些形上學問題(所謂形上學,就是只依靠理性思維構造的這些最終極問題)會引發一個哲學或信仰體系的自相矛盾,甚至崩潰。然而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佛陀在《阿含經》中首先否認了關於宇宙的63種謬見,其中包括空間有限或無限,時間有限或無限等等。後來提出十四無記,也就是對十四個超出經驗認知層面的命題,不給出答案。這十四個命題就包括空間是有限或無限,時間是有限還是無限等問題。其中第一個命題就是世界永遠存在。第二個命題就是世界並非永遠存在。總之對這種形上學的命題,佛陀要麼一概否定,要麼閉口不答。
當弟子詢問佛陀為什麼不給答案時,佛陀說無論他給出什麼答案,一定會讓人產生謬見。換句話說,以當前人類認知能力,耗費精力在這種問題上只能讓自己更加迷惑。佛陀說到,他回答問題必須有兩個前提,第一答案是真,佛陀不會撒謊;第二這個答案對聽眾有益。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條件,他就一律不回答。
當十八世紀的康德提出他的二律背反時,其實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對這類問題做了極好的論述,這種遠遠超越時代的智慧難以用尋常的理性思維來測度,只能歸於一些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的超理性神秘主義現象,用另一種話講就是信仰。信仰並非不經過理性判斷的迷信,而是在認清理性思維的局限後,開拓出更高層次認識真理的一種方法。當我們面對這些形上學的終極問題時,如果只依靠純粹理性,最終只會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盲目探索,最後要麼一無所獲,要麼陷入狹隘的偏激之中,這大概也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想表達的意思。我們下面就會繼續探討一下康德在這部如此影響深遠的書中到底講述了什麼。




相關焦點

  • 350、「十四無記」都是偽問題(《佛陀的無記回答》之三)
    這一則故事所說的其實就是我們一些佛教徒熟悉的所謂「十四無記」,這些問題佛不作回答,原因是什麼呢
  • 唯名無義8:解釋「十四無記」
    唯名無義8:解釋「十四無記」 上接《唯名無義7:解釋「世間極成真實」》(點擊閱讀) 3.解釋「十四無記」3.1.「十四無記」的通常解釋 「十四無記」即:①世有常(世界恆常存在),②世無常(世界不是恆常存在),③世亦有常亦無常(世界既恆常又不恆常),④世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既非恆常亦非不恆常),⑤世有邊(世界有邊界),⑥世無邊(世界沒有邊界),⑦世有邊無邊(世界既有邊又沒有邊),
  • 什麼是十四無記?
    【十四難】(即十四無記)(名數)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為常耶?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
  • 困擾西方哲學幾百年的康德二律背反被王東嶽的物演通論消解
    而所謂無限,只是邏輯抽象的空洞和誤區,歸根到底也只能是有限的總和或抽象,實際上還是有限的,即任何物種的感知都是有限無界的邏輯模型,我們的認知邊界(主體有限的存在度)決定了其世界的有限邊界. 總結來說:世界可以理解為無限的,但是基於主體的認知,即是有限的,所以縱向的看,康德的二律背反命題不成立.
  • 佛教不解答的[十四無記]問題
  • 佛陀給的困惑很多年的問題的答案,十四無記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這十四個問題,佛經中稱為「十四無記」——即十四個無意義或不應予以解答的問題。這大概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所經常討論的不解之謎,它們涉及到世界的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在與否等重大哲學問題。這些問題長期折磨著鬘童子那尚好玄思的心靈,他覺得這些問題關係重大,非弄清不可,對釋迦牟尼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置而不答的態度很不滿意。
  • —「無我」、「十四無記」
    今天我們將從這個問題出發,引申出另外一個佛學概念「無記」。毒箭之喻與十四無記很顯然,關於本質的東西不但迷惑著我們現代人,在佛陀時代就有人產生過疑問。佛陀的回答就在《佛說箭喻經》裡,簡單點來說:一個人如果被致命的毒箭射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怎麼樣才能保命,而不是去追問這支毒箭的毒性和工藝。
  • 十四無記
    這十四個問題,佛經中稱為「十四無記」。這大概也是當時的佛弟子們所經常討論的不解之謎,它們涉及到世界的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在與否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長期折磨著鬘童子那好玄思的心靈,他覺得這些問題關係重大,非弄清不可,並且對佛陀面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置而不答的態度很不滿意。
  • 除了毒箭喻,佛對十四無記還有更深解釋!
    大爆炸宇宙說也是對世界有常無常、有邊無邊的一種回答閱藏分享100、除了毒箭喻,佛對十四無記還有更深解釋!
  • 二次互反律初步:帶你走進二次互反律的數學世界
    0,1,4,2)還是一個平方數,非平方數(5.3.6)乘以非平方數(5.3.6)還是一個平方數(0,1,4,2),而平方數(0,1,4,2)乘以非平方數(5.3.6)是一個非平方數(5.3.6),在Z/7中,1的相反數是6,因為1+6=0.而1是一個平方數(平方數的餘數),它的相反數6是一個非平方數(非平方數的餘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1≡-6(mod7),這對於任何奇素數都成立我們由此進入二次互反律的視野
  • 《雜阿含經》 十四無記法
    從一個人的心和行為可以看出善惡並記出來。但有一種行為,如靜靜地坐著,那麼沒有辦法把他記下是善或是惡。佛陀有十四個問題不答,被集合起來,被稱為十四無記。因為佛陀一回答;說有或沒有;說是或不是;說非,通通都不對。佛陀怕我們產生錯誤的知見,和陷入執著裡,所以都不回答。
  • 二次互反律的應用以及它的巧妙變換
    二次互反律是一個非常強大,非常令人驚訝的素數對之間的關係,這是數學家對非常神秘的素數產生深刻了解的基本方法之一那麼讓我們看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一些小的素數,23和7,計算等式的右邊可以得到-1的奇數次方,所以等於-1,那麼左邊呢,當進入Z/7域時,第一個勒讓德符號很容易計算
  •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但,當我們換成因果律來理解這個世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為在因果律中,既沒有無因之果,也不存在無果之因,因果鏈條是牢牢鎖死的。人以為的自由選擇,只不過是人既無法意識,也無法清的無數原因導致的相應結果而已。如此說來,貌似陷入了一種「二律背反」。
  •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窺探宇宙終極奧秘,物質是否可無限細分?
    其中四組「二律背反」直接叫停了唯理論和經驗論關於本體論的多年恩怨。在二律背反之前,人們總是能從相反的角度看待事物,並得到理性而矛盾的結論。比如唯心論和唯物論的關於「意識與物質,誰是本源」的爭論。其中任何一個派別都可以理性佐證出自己的觀點。
  • 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上帝存在與否或者說上帝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全知全能、仁慈、完滿等的理想存在與否,在笛卡爾生活的年代,因為科學的發展和啟蒙運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得愈加重要,最主要的是它與現實的教廷權力的把持者——教廷代表著傳統的與資本主義和科學、以及追求真理的觀念相悖的存在,且是一個有力的存在,經過羅馬時期的壯大,宗教和它的經典教義以及對人們道德上的要求無論在普通民眾的理解上是什麼樣的存在,它都確實的引領著普通的民眾道德生活從而以反進步和反文明的形式存在著
  • 玄古子:卜筮的人生哲學與洛侖茲的二律背反的怪圈!
    從理論上看,卜筮「趨吉避兇」的功能取決於卜筮的準確程度和精細程度。但是,關於卜筮的準確程度一開始就會陷入二律背反的怪圈。從客觀的準確率來說,所預測的結果全部應驗了才能說是測準了。換言之,測之為吉者,果然吉;測之為兇者,果然兇,這才能證明預測準確。然而,預測的目的是趨吉避兇,如果所測出來的「兇」被避開了,逢兇化吉了,也就否定了所預測為兇的這一部分結論的正確性。
  • 佛教著名的「十四無記」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附︰《大智度論》卷二(摘錄)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佛陀的十四個不答(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