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關注
唯名無義8:解釋「十四無記」
上接《唯名無義7:解釋「世間極成真實」》(點擊閱讀)
3.解釋「十四無記」
3.1.「十四無記」的通常解釋
「十四無記」即:
①世有常(世界恆常存在),
②世無常(世界不是恆常存在),
③世亦有常亦無常(世界既恆常又不恆常),
④世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既非恆常亦非不恆常),
⑤世有邊(世界有邊界),
⑥世無邊(世界沒有邊界),
⑦世有邊無邊(世界既有邊又沒有邊),
⑧世非有邊非無邊(世界既非有邊又非無邊),
⑨命即身(生命就是肉身),
⑩命異身(生命不同於肉身),
⑾如來死後有(佛死後還有身體),
⑿如來死後無(佛死後不再有身體),
⒀如來死後亦有亦無(佛死後既有身體又無身體),
⒁如來死後非有非無(佛死後非有身體非無身體)。
佛為什麼不回答這些問題呢?
(1)通常解釋:不宜過於強調
人們常用箭喻經來解釋。
比如,
有人中了毒箭,是先為他拔箭解毒呢,還是問箭從哪裡射來、誰造等等無關問題呢?
按這個思路理解,十四無記都是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回答。
這樣解釋簡單易懂也有其道理,但僅僅理解到這個程度並過分強調則有偏差。
比如,有人因此認為一切義理研究都無意義,乃至有燒毀經論者,就是把這個偏差放大到了極端。
(2)另一解釋:不合理
還有解釋說這些問題都超越了人的經驗範圍,只能空談,無從實證,所以沒有意義。
這樣解釋對世界有邊無邊等問題適用,但對「生命同於肉身或者不同於肉身」的問題,不能說全無經驗依據。
佛死後是否還有身體、是否還存在的問題雖然超出了凡夫的認識範圍,但也是佛教徒普遍關心的,大乘佛教講法報化三身正是回答這一問題。
所以,這一解釋也不完全合理。
3.2.用外境神話解釋說明「十四無記」
(1)合理解釋
從「外境的神話解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佛為什麼不回答這些問題。
「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即並沒有一個世間在延續,而是關於世間如何如何的傳說在眾生心識之間展轉流傳,從來就沒有任何實在,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由於世間只不過是個故事,所以有些問題完全沒有意義,根本不需要回答。
(2)比喻
比如,如果有人問「賈寶玉的爺爺是誰?」。
這在小說中有交代,可以問。
如果再問「賈寶玉的曾祖父是誰?曾曾祖父是誰?」
這就沒有意義了。
人都有父母,《紅樓夢》的情節設定也遵守這個規則(《西遊記》的情節設定就不遵守這個規則),但不要以為可以按照這個規則一直追溯上去。
歸根結底,所有人物都是曹雪芹創作出來的,對作者沒寫的人,追溯是沒有意義的。
(3)沒有意義
問世界有邊無邊、常或無常與此類似。
討論經驗範圍內的東西,相當於討論作者寫出來的人物和情節,雖是虛構,但還算有意義。
經驗以外的東西,則相當於作者根本沒寫的人和事,提問和回答都沒有意義。
比如,現代科學對宇宙起源有一整套理論,可以一直推到大爆炸,但這個解釋其實沒多大意義。
因為,它必須依賴平移不變假設,就是物理規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是相同的。
(4)「故事」不可永續
「故事」一直是在按照現在知道的規則講著,從來沒變過。但在「世間故事」展轉流傳過程中,怎麼保證規則一直不變呢?
當眾生共業改變的時候,「世間故事」的規則完全可能變化。
於是,基於規律不變假設所推論的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佛教的劫變論完全可能比大爆炸宇宙說更接近真實情況。
(5)舉例
再比如,有人說「脂硯齋就是史湘雲」,這個說法很怪誕。
脂硯齋是批註《紅樓夢》的人。
史湘雲是小說中的人物。
一個真有,一個虛構。
二者怎麼能畫等號呢?
(6)無意義的聯繫
說生命就是肉身或生命不同於肉身,乃至佛死後有無都是類似問題。
肉身乃虛妄夢幻,是故事中的事;生命是故事外的真實生命。
怎麼能說,真實的生命和虛妄夢幻的身體相同或不同呢?
問這個問題就象問「脂硯齋與史湘雲是否是同一個人」一樣荒誕。
說佛涅槃後還有沒有身體也是一樣,虛妄夢幻中的身體根本不存在,怎麼能說佛還有身體或沒有身體呢?
總之,對理解了「世間極成真實」的人來說,十四無記都是荒誕不經的問題,根本不需要回答。
3.3.引經證
《雜阿含經》(九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捷連亦於彼住。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捷連所,與尊者目捷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捷連:「欲有所問,寧有閒暇見答以否?」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楗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人求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
目捷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取著,如來無後死、有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生取著。如來者,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著;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捷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雜阿含經》(九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而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知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
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以上兩段經文意思很清楚。
因為,對色、受、想、行、識不如實知,才會有世間常、世間無常等見解和議論。
如果能如實知色、受、想、行、識則不會作如是見、如是說。
為什麼如實知色、受、想、行、識就不會作如是見、如是說了呢?
前面就是一種可行的解釋。
當然,佛的原意可能不止於此。
(待續)
——摘自楊新宇《楊新宇「唯名無義」與「世間極成真實」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