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界而不離魔界,出世間而不離世間,自利利人,超度眾生

2020-12-07 紙上談兵讀史

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是個佛教徒。念經吃素,著書弘法。還立佛教為國教,大量剃度僧侶,廣建寺廟。自己曾三次捨身佛寺為僧,老太后迫使朝廷出重金給佛寺,為他贖身。被稱為「佛門皇帝」。當時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寺廟遍布城鄉。

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詩寫道: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由這首《江南春》,可想見當時佛教盛況。而為了養活這麼多的僧侶寺廟,人民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若論虔誠,古往今來大約無人可與梁武帝相比。若說佛祖保佑,第一個作為重點保佑的,毫無疑問就應該是這個梁武帝了。

梁武帝祈求佛祖保佑他健康長壽,保佑他國家富強,保佑帝國萬世輝煌。梁普通七年,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由海路到廣州,廣東地方官立即報告朝廷。梁武帝派專使前往廣州迎請到建康。就是這個菩提達摩,被後人尊為中國禪宗始祖,是個頂級的大宗師。

對於菩提達摩的到來,梁武帝極為高興。達摩一到建康,梁武帝便放下一切公務,身著布衣腳穿草鞋,立即接見請教。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菩提達摩回答:「並無功德。」

對這個回答,梁武帝當時表情是尷尬吃驚的模樣,就是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不難想像。皇帝與和尚間,還有其他的對話,且放過一邊。我們怎麼理解「功德」?禪門功德,只在明心見性。

入佛界而不離魔界,出世間而不離世間,自利利人,超度眾生。這就是菩薩行,是大乘佛教。相對的是緣覺行,是小乘,只求自己明心見性,自我解脫,不利及眾生。梁武帝顯然談不上是菩薩行,連小乘的自我解脫都沒達到,只沉緬於世間的福佑。

若依俗情說,「功」對社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德」在內心:淨化心靈,平淡度日,無過多的欲求。顯然,這位「佛門皇帝」一樣也沒有。他所做的一切,只為祈求福德,求佛祖保佑。

這次見面不歡而散。達摩「葦葉渡江」,到河南青山少林寺去了。在一個巖洞裡面壁九年,終於等來傳燈之人,將衣缽傳給了禪宗二祖慧可,自己又「只履西歸」,回印度去了。這都是後話,一筆帶過。

後來,梁武帝因為想吞併北魏,不聽大臣勸阻,收留了北魏叛將侯景。不久,侯景叛亂,史稱「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困臺城活活餓死,臨死前連口水都喝不上。又十年後梁滅亡、江南人民生靈塗炭。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冤不冤?

否定佛祖會保佑眾生,這正是禪宗的一大特色。禪宗倡導的是「自悟」「自度」。若能明心見性,即心即佛。自己是佛,求佛就是求自己了。

向外馳求,不管求誰,就是求佛祖也無濟於事。禪門從來不開空頭支票。每一座寺廟的蓮臺下,都有「廣種福田」的箱子,舍不舍隨緣。什麼是「福田」?禪宗以心為「福田」。

相關焦點

  •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 文 青衫文齋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不了解佛法的人,對佛法妄加指責,誤會佛教提倡「出世間」的意義,認為佛教是逃避現實,從紅塵遁入空門。認為修行人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對社會產生危害。
  • 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家講苦,並認為世間一切皆苦,就算是快樂也是苦的,因為無論是快樂還是苦難,都是不斷的處於變化之中,都有生有滅,成為「無常」的存在。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無一例外,而佛家的修行,其本質就是拔苦,讓眾生離苦得樂。
  • 佛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因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
    佛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於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我們生在地球的眾生眼界很低,殊不知,莫說宇宙無限大,就是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有100億個地球,也足夠大到我們無法想像。我們是如此渺小,如同我們看到螞蟻一樣。
  • 神話體系六界分為:神、魔、仙、妖、鬼、人。這六界之間有何關聯
    神界:神界是六界中的最高等級,也是其他五界無法跨越的等級,神界伴隨著混沌而生,主宰著世間萬物,控制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神界無時無刻不存在與萬物之中,而又不能被萬物所感知。怎樣的才能成為神界中的神?普遍認為,只有創世之神盤古和女媧,他們的肉身,以化為萬物,與世間融為一體。
  • 神話中的六界神祖,蚩尤是魔界的神祖,而佛界的神祖卻不是如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經歷了大大小小不斷的紛爭演變,最後就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六界。每一界都有各自的主宰大神,比較出名的是魔界的神祖蚩尤,而佛界的神祖卻不是大家熟知的如來佛祖而是另有其人。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一同認識他們吧。人界:人界是六界中地位最低的一級。因為他們和其他的五界相比,生命是有限的,這一點就限制了他們的實力。但是,人界卻又是最不普通的種族。
  • 天界的主宰是玉帝,佛界的主宰是如來,那魔界和妖界的主宰是誰
    天界的主宰是玉帝,佛界的主宰是如來,那魔界和妖界的主宰是誰。現在很多人呀?都喜歡神話故事,我們中華呢?比如說天庭或者說是天界的主宰是玉帝,佛界的主宰是如來,那麼問題來了,魔界和妖界的主宰又是誰呢?似乎很少有人會提到這個問題,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今天明鏡子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 佛說母親擁有世間十種高貴的品德
    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 玉帝是三界之主,但天地有六界,另外三界在誰的手裡?
    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創造生靈, 於是六界慢慢的走上了時間長河的舞臺。首先出現的是九天之上的神界,記載為:」神不足者為仙,失墮者為魔。神入凡塵,造人補天,開闢人間,萬物神化為妖,五界生靈寂滅為鬼「,六界便自此而來了。
  • 佛說宇宙眾生分十類 四類不受輪迴束縛
    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眾願力的差異,分為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為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以下細分而解。
  • 盤點上古神話中的六界之主,人主女媧,神主掌控六道輪迴三界眾生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世間就化為六界。這六界在上古時期可以說徵戰不休,但是每一界都有自己的主人,今天就分享一下六界之主。魔界蚩尤蚩尤堪稱神話傳說中最早的戰神,其戰力之強令諸天神佛束手。而且據說凡是蚩尤徵戰路過的地方都會淪為廢墟。
  • 佛系:平常心的幾點思考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 五欲之境而不離的 心理活動,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 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 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 突然想知道:六界究竟是哪六界?
    一直以來,熱衷於看仙俠玄幻劇的我,常常聽到一個詞「六界」,所以我總在想:六界究竟是哪六界呢?人界、冥界、妖界、魔界、仙界、神界出自電視劇《花千骨》,原文如下:「骨頭,你知道這世間有哪六界麼?」「差不多就是這幾個,人界,冥界,妖界,魔界,仙界,還有神界。」這裡的人界就是所有的凡人嘛,人界和冥界也比較好區分,人死為鬼魂即入冥界,而人修煉得道即位列仙班入仙界。妖界就是精怪一族,動物、植物、器皿甚至石頭,吸收天地精華都能成精。魔則不管是人也好,妖也好,仙也好,惡意、執念、天劫、練功走火皆有可能墮入魔道。至於神界,那就是仙修煉到了一定級別,飛升成為神。
  • 了解五陰十八界,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處其實主要就是六入,因為六入要依於十二處才能出生。六入是個現象,因為有了十二處,才出現了六入這個現象,所以,十二處有的時候又稱為六入處。所以事實上,緣覺菩提也必須要了解十二處的內涵。再來,到底有沒有講到十八界呢?十八界所函蓋的範圍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剛剛十二處講到的是六根、六塵,六根、六塵以外還有一個六識。
  • 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圓滿地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
    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的時候,憍陳如就是五比丘之一。當佛說完「四諦法」的時候,憍陳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他是五比丘中第一個證果,第一個得度的。那麼憍陳如在本經排名第一,他代表這部經,是佛所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此經是第一開悟、第一成佛的法門。
  • 恭迎日光菩薩聖誕,祈願日光遍照世間,供養在朋友圈福報不可思議
    看到世間濁亂,遂發菩提心,誓救眾生脫離苦難。當時電光如來特別讚嘆,並勸梵士改名號為醫王,二子改名日照、月照。梵士成佛後號藥師如來,二子便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日光菩薩名號  日光菩薩名號,是取「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之意。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闇冥,猶如日光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 淨土宗:一切眾生悉皆具有世出世間恆河沙功德
    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 ;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無塵法界,凡聖齊圓 ;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恆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第一門,首先標舉序題。序的含義有二 :一者端緒,如絲之得緒,能盡一蠶之絲,此玄義得序,能知《觀經》之旨趣 ;二者東西牆,如觀牆序,則知堂奧之淺深,觀首序,則明全經之妙義,剖出經心。
  • 我佛慈悲,卻還有十八層地獄,豈不矛盾?如來佛祖如是說
    我佛慈悲說起佛教,映在我們腦海裡的都是大慈大悲,無私奉獻,導人向善,捨己為人……可令世人驚懼恐怖的十八層地獄及諸多惡鬼,也是自佛教所出。佛祖回道:我雖是世間神通力最大的佛陀,卻仍有四件事情我無法做到:第一,因果不可改:有果必有因,世間之事一飲一啄,皆是定數;第二,智慧不可:世人想要得到智慧、靈根,自身必須努力;第三,真法不可說:世間大道不是語言可以訴說的,也不是用耳朵就可以聽明白的,要身體力行;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的區別,別再傻傻分不清了!
    釋迦牟尼佛,亦稱「佛陀」,簡稱「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有十大名號,分別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的弟子通常尊稱佛陀為「世尊」,我們在佛經中看到的佛弟子向佛陀請示佛法時,會先開口稱佛陀「世尊」,以表恭敬。佛陀不是神靈,佛是覺悟的人。佛陀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是王宮裡的一位太子,俗名喬達摩·悉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