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
《追風箏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看到「可以讀書」,我的腦子裡第一本冒出來的書就是《追風箏的人》。雖然距離看這本書已經過去了幾年,但初讀它時的震撼和感動還是恍然如昨。
《追風箏的人》問世於2003年,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作,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
對於書籍這樣感性的東西,數字的證明不免顯得過於生硬。可是如果你讀過這本書,感受過作者想要表達的人性的溫柔與殘酷,朦朧間體會過那隻忽近忽遠的風箏在自己的生命中如何飛過,大概,你就能懂得,這數字背後,是多少被書裡的故事感動與觸碰過的靈魂,是多少次「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喃喃低訴。
因為距離上次看這本書的時間有些久,於是我在寫這篇稿子前,不僅重新翻了書,還看了那部2007年翻拍的同名電影。
電影一開頭,哈桑一出現,我便要掉眼淚了。
幾年前看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打動我的究竟是什麼?是哈桑對於他的少爺毫無保留的信任與忠誠嗎?
哪怕你誣陷我偷東西,我也都承認。
「我就是吃泥巴,也不會騙你。」
可這份忠誠,在遭遇了阿米爾的放棄之後,是否顯得太過盲目和愚蠢?曾經的我想不透。
而再次讀到哈桑與阿米爾的故事,我終於明白,哈桑對阿米爾,不僅僅是信任與忠誠,更多的是愛和懂得。
他懂得阿米爾的善良,同時也懂得他的怯懦。他知道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是天生膽小的孩子不敢對強大的力量說不——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救了我。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裡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可是哈桑,永遠不會認為他的阿米爾少爺是毒蛇或是鬼怪——
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電影《追風箏的人》劇照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句話,哈桑去追風箏前,跑著對阿米爾說過。
許多年後,阿米爾也同樣追著風箏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說。
電影《追風箏的人》劇照
阿米爾的忘年交拉辛汗把所有的事都告訴了阿米爾,讓他去巴基斯坦,說:「那兒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
曾經怯懦到甚至不敢為自己出頭的阿米爾,鼓起勇氣冒著生命危險從美國回到了阿富汗,對昔日將他踩在腳下的阿塞夫說:「沒有索拉博我不會走。」
因為有了想保護的人,所以能生出鎧甲,吞下血淚,對你微笑。
「為你,千千萬萬遍。」多麼像屈原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怎樣堅定的心和想守護的人啊,九死也不悔。
無論何時,無論多久,只要想起這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就忍不住要再心疼哈桑一次。
最讓我心疼的地方,是阿米爾因為愧疚而對哈桑刻意的疏遠。有一天,他從屋子裡走出來,哈桑與父親正在一起忙活著些什麼,他們遠遠望著彼此,卻不再像從前一樣飛奔到一起,做遊戲或是說故事。那一定是哈桑一生中最悲傷的時刻——
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阿米爾永遠是哈桑最在意的少爺,哪怕他曾經背叛過他,他依然要為他守著留在阿富汗的家,依然用他寫的故事裡的主人公的名字為自己的兒子命名,依然在戰火與屈辱中給遠在美國的少爺寄去信和照片,說「我真想再讀到你寫的故事。」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電影中的阿米爾和哈桑
寫這篇稿子時,正看到李文亮醫生離世的新聞。
悲慟之餘,忽然驚覺,這世上,何曾缺少過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呢。
許多年後,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再去放風箏,告訴他,他的父親是阿富汗最厲害的「風箏鬥士」。
那風箏飛上自由遼闊的天空,那麼輕盈,仿佛承載了無數期待與夢想,一如阿米爾和哈桑年少時放的風箏那樣。
卡勒德·胡賽尼說:「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到哪裡去,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為他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卡勒德·胡賽尼還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那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
是的,心懷希望,勇敢去追。
哪怕眼前的天空暫時迷濛,哪怕飛落的風箏不知去處,但請你相信,堅持下去,終有一天,天氣暖和,陽光燦爛,湖水像鏡子一樣清澈,漂亮的風箏會在你追尋的路上,飄落下來。
【請你也來薦好書】
戰「疫」的關鍵時刻,尚不能會友,不能擁抱;數大米和「客廳臥室洗手間循環遊」又過於浪費人生。
但是,可以讀書啊。
小時新聞推出「可以讀書」小互動,我們曬出記者正在讀的書,也關注你在讀什麼書。
這幾天,你在讀什麼,不妨在評論裡告訴我們,讓好書擴散出去!給我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