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寄生蟲》:想跳出「寄生」命運?你需要這3種成長思維

2020-12-05 楓薷擷知

電影《寄生蟲》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富豪僱主家庭和兩個底層傭工家庭之間的故事。該電影自上映以來,斬獲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題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4大獎項。概括地講,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在於:

1 成為首部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2 超越《臥虎藏龍》,開創了亞洲電影的新紀元;3 導演奉俊昊一人斬獲4尊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史無前例;4 因其題材反映現實階層命運,引發了韓國、日本乃至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影評者大多討論了貧富差異下的人性矛盾,而我今天要分析《寄生蟲》教給當代成年人的三種生存思維:圈層思維、利他思維、迭代思維。

一、用「圈層思維」,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及人脈關係網

01 什麼是「圈層思維」

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家李維文在《交對朋友,事就成了》一書中說:想要成為百萬富翁,首先要認識百萬富翁。處在什麼樣的圈子,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前途。沒有高質量的圈子,一個人就很難有高質量的人生。本質上來說,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就是從低級圈子攀升到高級圈子的過程。

圈子就是人脈,圈層思維就是人脈管理思維。當今社會,個人品牌林立,酒香也怕巷子深。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時候,人脈給你創造了展示能力的機遇或平臺。

回到電影中,金家四口,有一定的能力卻找不著正式工作:母親忠淑是鏈球運動員,拿過國家級獎牌;父親基澤創過業,開車技能滿點;兒子基宇大學考了4次,成績出眾但是非名牌不去;女兒基婷聰明過人,記憶力強,又有藝術天賦。

最後,在同學赫敏的介紹下,基宇成了樸社長女兒多慧的家教,而他又略施小計,將全家人都接了過來——父親做了司機,媽媽做了保姆,妹妹做了樸社長兒子多頌的家教。

基宇一家窮生奸計,靠欺騙「上位」,這種做法當然不可取。可是,拋開誠信不說,他們四人真的就勝任不了樸社長家的工作嗎?依我看,倒也未必。

連赫敏都說,基宇的英語遠比一些考上大學的人要好;妹妹基婷第一次上課就能把紈絝少爺多頌管教的服服帖帖;爸爸基澤試駕轉彎時,後座樸社長手裡的咖啡絲毫未灑;媽媽忠淑把豪宅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的炸醬烏龍麵一氣呵成,女主人回家後吃了個精光。

可見,金家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平臺和機遇。同學赫敏,陰差陽錯地成了為他們搭建平臺的「關鍵人物」,一家人從此屌絲逆襲、「光鮮亮麗」——這就是人脈的力量,就是圈層對於個人發展的輻射作用。

02 普通人該如何打造「圈層思維」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呢?

李維文也在《交對朋友,事就成了》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跳出心理舒適圈。人要突破自我的心理設限,跳出舊的圈子,勇於開拓新的人脈圈。只有讓自己習慣於結交新的朋友,進入全新的陌生環境,才能真正成為喜好交友和擅長交友的人。增強自我實力,為他人提供回報。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別人為你提供服務,你也要有能力讓別人從這種服務中得到回饋。你提供的回報力度,也將影響到你能得到多大的援助。圈子聯絡:保持溝通和會面的渠道。只要你沒有忙得要死,請與重要的人士保持緊密溝通,哪怕只是電話聯繫,或者郵件問候。當然,最好是能擁有使你們繼續深化關係的會面渠道。融合不同圈子,產生「人脈爆」。一個人能從一個圈子跳到另一個新的圈子,並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形成人脈共同體,那麼新的資源和機會就會源源不斷、紛至沓來。新媒體運營專家、向上生長創始人粥左羅曾說,線下的圈子很難徹底改變,因為你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線上的社交圈,加入優秀的圈子,進而連結到這個圈子裡優秀的人

總之,當今世界高度互聯,沒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島。我們要有圈層思維,刻意練習自己的人脈力,系統打造高質量、戰略型人脈網絡,努力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關鍵命運時刻」,提高隱性的成功機率

正如美國著名社交專家Judy Robinett所說:成功人士之間的連結,就像埋在地下的電纜,大多數人看不見,但他們傳輸的電卻能讓全世界運轉。

二、用「利他思維」,避免互撕,實現合作共贏

01 什麼是「利他思維」

時間效率管理專家、「立德領導力」創始人張萌在《從受歡迎到被需要:高情商決定你的社交價值》一書中說:利他思維就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站在他人利益的角度,以維護和滿足他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是一個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高情商者善用利他思維,問題解決的同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新媒體運營專家、向上生長CEO粥左羅也曾說,「多做利他的事,所有利他都是利己。」利他思維會促成合作共贏,而共贏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關係,因為平衡,所以持久。Low者互撕,強者互持,做彼此成長的槓桿,方能共生共贏。

回到電影上來,樸社長舉家外出露營,基澤一家鳩佔鵲巢,在客廳裡享受著本不屬於他們的生活。這時,前保姆雯光冒雨登門,請求去地下室拿回落下的東西。

影片的轉折點在於,父親基澤在地下室一腳踏空,本來跪在地上懇求的雯光夫婦瞬間逆轉。兩口子得意忘形,用錄下的視頻威脅金家四人,而金家奮起反擊,合力把雯光夫婦制服,也從此埋下了一顆地雷。

多頌生日那天,原保姆老公終於爆發,他用石頭砸暈了基宇,拿刀刺向基婷,還喊著「忠淑」的名字要為妻子報仇,沒想最後反死在忠淑手中。

片尾的暴力場景讓人觸目驚心,也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難道非得這樣魚死網破嗎?在那個大雨瓢潑的晚上,有沒有可能金吳兩家(原保姆的老公姓吳)坐下來談判,實現互利共贏?

比如,吳家夫婦繼續苟且在地下室,金家人按約定供養他們。好比是懸崖上架了一個木板,金吳兩家就站在木板的兩端。他們必須要學會制衡,一方輕舉妄動,六人都將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也許你會說,多頌生日那天,基宇就是要下去跟原保姆老公談判。只可惜,一切為時晚矣!地下室的男人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妻子,談判雙方勢力已然失衡,憤怒和絕望使得他舉起尖刀,衝向人群,從一個苦逼的受害者變成了血淋淋的施暴者。

正是應了那句,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天底下沒有單方面的傷害,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如果不是相互,說明時間線還不夠長。少傷害別人,即是少傷害自己。

02 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

同樣,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的。

任何關係都講究共生,最好的關係就是合作共贏。夫妻之間,老闆和員工之間,產品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又有哪個不是合作關係?任何一種合作裡,只有一方贏,那這個關係必然會因為失衡而破裂,失衡本身就是一種危險。

羅振宇最初創業時就說,他必須搞個平臺、找到一種模式,要讓平臺的講師賺到大錢。為什麼呢?一個老師在這裡賺到足夠多的錢,他才能心無旁騖地打磨課程,才能沉下心來為用戶服務。後來,得到APP就是這樣做的。

微信擁有10億流量,但它堅持去中心化,不主導流量的分發,而是留給了創作者。當下哪個內容平臺最好,優質作者最多,原創好文最多,答案都是:公眾號。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公眾號才能讓優秀的原創作者賺到更多的錢。

正如微信的開發者張小龍所說,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可以造福人的時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總之,利他就是一種高級的利己。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通過「利他」來成就自己。只有掌握利他思維,才能讓對方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塑造出「一體感」,目標一致、行動一致,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正如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三、用「迭代思維」,不斷升級迭代,成為更好的自己

01 什麼是迭代思維

迭代,在漢語詞典裡的解釋是「更新替代」。說簡單點,就是從版本1.0進化到版本1.02。

前京東副總裁路聘在《用得上的商學課》一書中說,迭代的目標有可能是不確定的,只是為了試探用戶的反饋,發現新的市場機會;迭代的周期也是較為隨機的,出現問題隨時解決,沒有問題就優化細節、變化風格,提升用戶的新鮮感。

02 迭代之於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

無論是老牌企業華為、海爾,還是新興企業騰訊、阿里,它們都是在轉型和迭代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向東曾這樣說,華為就是一個快速趕路、不斷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公司。任正非誤打誤撞,進入通訊行業,走到今天,成就了一家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靠的就是不斷地學習、迭代、變革。

企業快速迭代,才能不斷滿足用戶的價值主張,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也需要用迭代思維看清當下,看到未來。新媒體運營專家、知名寫作課講師、向上生長學院創始人粥左羅,就是一個迭代式成長的榜樣人物。

他出生在山東落後的農村,生命的前20年為了高考都在背教科書。20歲的他,沒視野、沒見識、沒格局。後來,復讀一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迭代。大學4年,他拼命地閱讀、見識、體驗、經歷,和時間賽跑,給自己補課。

畢業之後,他在南鑼鼓巷擺過地攤,在西單商場做過服裝店員,月薪不足5000,一直住著狹小陰暗的地下室。但他從未放棄學習、迭代,一旦抓住機遇,就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2015年8月進入新媒體行業,從排版打雜的小編,做到了新媒體運營經理;再後來跳槽到插座學院,成為一名新媒體講師,兼任公司內容副總裁,年薪50萬,講課收入超過千萬。

2018年,不安於現狀的他再次辭職,全力以赴地做自己的公眾號@粥左羅;2019年正式拓展業務,打造了一個12人的團隊,最終成功地迭代為一名90後CEO。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場近10年的迭代,從很低的起點開始,每一次迭代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起點,一步步穩紮穩打,才能走到今天。然而,這場迭代才剛剛開始,我每年都會給自己制定新的迭代方向和目標,不斷升級版本,相信下一個10年,又是一番天地。」

回到電影中,金家四口,算不上「身懷絕技」,但也都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可悲的是,他們把自己活成了無業游民,就連找兼職都要蹭別人的WIFI。

有影評說,他們之前或許是個生活不錯的中產階級,因為金先生早年投資臺灣古早味蛋糕店失敗而破產。

確實,受家庭條件影響,妹妹基婷無法進入美術系深造,哥哥基宇一直考不上名牌大學。確實,階級壁壘不是那麼容易能打破,可他們認命了自己就是「下等人」,碌碌無為、自暴自棄,因而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

哥哥基宇在第一次輔導樸社長女兒多惠時,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氣勢」。可想而知,他連續四年高考失敗,都是輸在了氣勢上。家裡破產之後,他慫了,覺得矮人一等了,他怕面對大學校園的「上等人」,他一直在潛意識裡逃避高考。

妹妹基婷呢,變成了喜歡香菸的小太妹。甚至在大暴雨的那天晚上,金家的地下室被水淹,基婷進去後第一個撈取的,就是她藏在天花板的煙。

如果這一家子能夠振作起來,用迭代思維武裝頭腦,像當年的粥左羅那樣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我想他們也不至於淪為「寄生蟲」,更不至於命喪黃泉、妻離子散。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所處的時代沒法和粥左羅相比。是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家人有沒有自我放棄。一生很長,起點低沒關係,起點不能決定終點。要有耐心做一個大器晚成的人,要有勇氣一步步自我迭代。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年入千萬的CEO,然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只要努力總歸可以實現——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總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點不決定終點。我們要用迭代思維,持續優化人生。目標不確定時,不斷調整方向和姿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目標一旦確定,更要全力拼搏,加速升級,實現彎道超車。還是那句話,不是因為看見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見!

結語

《寄生蟲》這部電影,教會了當今社會成年人必備的三種生存思維:

用「圈層思維」,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及人脈關係網。我們要努力加入到優秀的圈子,與優秀的人共伍,他們的能量場將裹挾著你走得更快、更遠。

二、用「利他思維」,避免互撕,實現合作共贏。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Low者互撕,強者互持,以他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才能實現共生共贏。

三、用「迭代思維」,不斷升級迭代,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生是長跑,起點不決定終點。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通過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掌握這三種思維,懂得如何順應社會競爭的「叢林法則」,自我雕琢、堅持積累,在職場和生活中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個人爆發式成長的25種思維》,粥左羅。《交對朋友,事就成了》,李維文。《用得上的商學課》,路聘。《從受歡迎到被需要:高情商決定你的社交價值》,張萌。

相關焦點

  • 奧斯卡四大獎中的《寄生蟲》,豆瓣8.7,超現實負性教材
    雖然奧斯卡獲獎,但《寄生蟲》的票房一路走高,不少榮譽也紛紛跟進,但爭議依舊如影隨形,關於兩極分化的觀點也層出不窮,豆瓣的《寄生蟲》分也從9.2降到了8.7,然而「多歧為貴,不取苟同」,《寄生蟲》實際上是一個超現實的否定主題,就像他的標題一樣。
  • 豆瓣8.7《寄生蟲》丨淺析風水石的暗喻,知識改變命運
    文/待風起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韓國導演奉俊昊指導的電影《寄生蟲》獲得了最佳影片獎,頓時讓很多人都感到驚訝。除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獎,《寄生蟲》還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加起來一共收穫了四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了。
  • 豆瓣8.7《寄生蟲》:寄生的結束可能是毀滅。生活要腳踏實地
    在影片《寄生蟲》中,導演把極大的興趣點提前到了影片長度的一半,即第二部分的結尾,這不僅提高了觀眾的觀影興趣,也豐富了影片的故事性。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故事發生在紀裕一家和樸總統一家之間。吉羽家族的無恥和機會主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與電影名「寄生蟲」的本質非常吻合。
  • 豆瓣8.7,被200多個國家吹爆的《寄生蟲》,到底厲害在哪裡
    《寄生蟲》是2019年5月份上映的一部韓國電影,豆瓣評分8.7分,是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可以說是一部高分佳片了。「通過這部作品講述這個時代的故事,描述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戲劇作品全世界都有,我們正生活在這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樣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的時代。
  • 豆瓣8.7《寄生蟲》:貧生奸計,窮是原罪,現實生活的真義在哪裡
    寄生蟲(parasite)指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為病原體,也可作為媒介傳播疾病。寄生蟲特徵為在宿主或寄主(host)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的營養或者庇護的一切生物。許多小動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們更大的動物身上。
  • 《螢火蟲之墓》:豆瓣評分8.7,你看過了嗎?
    或許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這只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螢火蟲之墓》:豆瓣評分8.7,你看過了嗎?影片一開始的這句臺詞就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心,在一片血暈的紅色中,一個少年開始了回憶,這是他靈魂的回憶,他已經死了。這註定是一場悲劇…… 可愛的小節子正在為死去的螢火蟲挖墳墓,哥哥清太走過來問妹妹在幹什麼,節子說:「造墳墓,媽媽沒有被放在墳墓裡吧!
  • 《寄生蟲》:時代周刊年度十佳影片,道出貧富是一場彼此寄生
    當樸社長突然想吃雯光最擅長做的燉牛排骨時,還得讓司機滿大街找店鋪。富有不代表無所不能,就像樸家也有需要金家協助的地方。可以說,富人階層對窮人階層的寄生,仍然是弱勢對強勢的一種依賴狀態。但編劇為《寄生蟲》這部電影設計了一場瓢潑大雨,雨量龐大到把金家全然淹沒,這也是全劇的轉折點。當晚,除了在樸家當幫傭的忠淑媽媽,金家其餘三人晚上只好一起去體育館避雨。在體育館裡,躺著成片同樣被大雨衝刷了房子的無家可歸的人們,爸爸金基澤說,「你看這裡,包含我們,大家都一起睡在地板上。這些人難道都計劃好要一起在體育館睡覺嗎?人生永遠無法跟著計劃進行。」
  • 10部影史奇蹟,其中一部豆瓣180萬人打出9.7分,卻票房慘澹
    如今爛片橫行,想要尋找一部好的電影需要頗費功夫,而這次小編也毫不吝嗇,為大家推薦十部佳片。《喜劇之王》豆瓣評分8.7,排名第95,同時也是這十部影片中的唯一一部國產電影。影片中有不少的笑點,很多人也是簡單地跟著笑笑,更多的是笑中帶淚,一句「我養你啊」被各種段子翻拍無數,隨著年紀漸長,看了幾遍下來,終於看到不同的動人點。
  • 10本豆瓣高分好書,不雞湯不煽情,給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為此,湛廬君為你精心挑選了10本豆瓣高分好書,希望它們能讓你享受到高質量的閱讀時光,增加認知的深度和思維的廣度。1作者從古人類遺骨中提取DNA,從基因層面還原了人類祖先的面貌。第7版還在每章末尾新增了批判性思維版塊,指導我們對14個遭到廣泛誤解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大家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豆瓣點評:@零***俊: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殿堂級的教材。然而我是買來做心理學入門的消遣讀物的。
  • 奧斯卡影片寄生蟲:連夢都是寄生的,談什麼窮人的飛黃騰達之道
    隨意抖出幾個樸夫人不知道的知識,顯示自己的專業度,又告訴夫人她兒子有精神疾病,需要精神治療,一下子戳中了樸夫人的心。我們常說「打蛇要打七寸」,樸夫人最在意的是孩子,一旦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她便亂了陣腳,也顧不上辨別一句話的真偽了。三十六計攻心為上,當一個人對你不設防,真正開始相信你時,她很容易對你言聽計從。
  • 4部那些都看過,豆瓣評分卻不高的日本電影,《寄生獸》上榜了!
    《寄生獸》影片講述了泉新一是被寄生生物寄生的人類,寄生在他體內的生物"MIGI"並沒有吃掉他的腦,而是取代了他的右手。而泉新一為了被寄生獸殺死的親友以及所有人類的未來,開始了一系列與其他完全體寄生獸的殊死搏鬥。導演山崎貴很懂得控制氣氛,做到徐疾有致,偶然又帶點幽默搞笑。
  • 《寄生蟲》導演奉俊昊所選的30 部個人最愛電影
    《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編劇、最佳導演,這4個都是非常重要的獎項,創造了韓國電影的歷史,也打破了奧斯卡非英語片獲得最佳電影的慣例。而在更早之前《寄生蟲》曾在坎城獲得金棕櫚大獎,能夠同時獲得歐洲和美國的頂級大獎,這是十分罕見的,作為一部韓國電影,那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 二刷韓國巨作電影《寄生蟲》,才懂寄生蟲其實代表更加隱秘的真相
    在《寄生蟲》之前,已經有不少電影人帶著韓國的電影走進了坎城競賽單元,雖然與獎項失之交臂,但是入圍即是認可。19年的《寄生蟲》是在不少優秀韓國電影的鋪墊下,一舉斬獲成功的。導演奉俊昊也因此成為了一位備受認可的韓國導演。只是韓國優秀的電影這麼多,二刷《寄生蟲》就明白了這部影片為何讓100萬網友在豆瓣上給出8.7的高分。
  • 豆瓣高分電影,這30部只看一遍根本不夠
    4、《教父》,豆瓣評分9.3分 沒有什麼電影是非看不可的,如果一定要有我覺得這一部必看 這是一部看完會讓你起雞皮疙瘩的電影,總有能感動你的那一點。
  • 這4種常見的美食,竟藏大量寄生蟲
    雙腿無力、麻木,下肢不受控制 一度失去了勞動能力 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 李女士的脊椎出現了病變 當李女士的脊椎被切開後,醫生們驚呆了 顯微鏡下,白色的條狀物不斷蠕動 醫生們推斷這是兩條寄生蟲
  • 豆瓣8.7,《螢火之森》這部催淚神作,至今都仍未被超越!
    豆瓣評分8.7分的《螢火之森》雖然劇情簡單時間很短,但是也看哭了無數對愛情充滿幻想的人們。大家都對結尾男主的消失感到悲傷,似乎能感同身受女主的心痛和悲戚,其實不然,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愛情觀,一種在人們對愛情的控制欲越來越強的當代社會,都應該去學習的愛情觀。
  • 關於《寄生蟲》的一些看法:奉俊昊想表達的東西你看懂了嗎?
    其實在早幾個月前就有了《寄生蟲》的雲資源,並得知《寄生蟲》拿下了金棕櫚大獎,是韓國影史首次獲得的金棕櫚獎。但我還是沒提起多大興趣,原因很簡單,不怕你們取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以為《寄生蟲》是日本動漫《寄生獸》的再次改編版,因為我之前已經看過了日本導演山崎貴翻拍的電影《寄生獸》,還原度相當不錯,所以自認為韓國這次即使再次翻拍《寄生獸》也好看不到哪去。
  • 這種寄生蟲已經跳出「三界外」
    「起初我想,我們肯定是犯了一個錯誤,」她說。但是,當這種細胞被能夠讓DNA發出螢光的染料染色時,只有細胞核被染色了,並沒有像其他魚類寄生蟲細胞一樣出現線粒體的染色。 線粒體DNA並不是唯一被發現缺失的東西。參與呼吸的許多酶的基因也沒有在細胞核中被發現。但是能量從何而來呢?
  • 這種食物含6000條寄生蟲!這4類容易藏匿寄生蟲的美食,有你愛吃的嗎?
    案例有一位名為「緩緩歸」的豆瓣網友,曾發帖痛訴自己去大理遊玩時,因為吃了福壽螺,住院治療了幾個月仍未痊癒,最後導致流產。那麼福壽螺是不能吃的嗎?其實,福壽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它需要進行長時間的高溫烹飪,才能徹底殺蟲。
  • 寄生蟲圖鑑裡還有一隻象徵愛情的蟲子
    在人體內從一個卵,長到這麼大,也僅用了3個月時間。  目黑寄生蟲館的創始人龜谷了(KAMEGAI SATORU)博士,當初建立目的是告訴人們寄生蟲當時在日本蔓延的危險性,但也同樣認為寄生蟲的世界和其他生物一樣精彩,甚至有些聽起來都像是電影《異型》裡的情節:  彩幼吸蟲能將蝸牛化為殭屍,聽其使喚赴死以達成繁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