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富豪僱主家庭和兩個底層傭工家庭之間的故事。該電影自上映以來,斬獲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題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4大獎項。概括地講,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在於:
1 成為首部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2 超越《臥虎藏龍》,開創了亞洲電影的新紀元;3 導演奉俊昊一人斬獲4尊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史無前例;4 因其題材反映現實階層命運,引發了韓國、日本乃至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影評者大多討論了貧富差異下的人性矛盾,而我今天要分析《寄生蟲》教給當代成年人的三種生存思維:圈層思維、利他思維、迭代思維。
一、用「圈層思維」,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及人脈關係網
01 什麼是「圈層思維」
資深公共關係培訓家李維文在《交對朋友,事就成了》一書中說:想要成為百萬富翁,首先要認識百萬富翁。處在什麼樣的圈子,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前途。沒有高質量的圈子,一個人就很難有高質量的人生。本質上來說,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就是從低級圈子攀升到高級圈子的過程。
圈子就是人脈,圈層思維就是人脈管理思維。當今社會,個人品牌林立,酒香也怕巷子深。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時候,人脈給你創造了展示能力的機遇或平臺。
回到電影中,金家四口,有一定的能力卻找不著正式工作:母親忠淑是鏈球運動員,拿過國家級獎牌;父親基澤創過業,開車技能滿點;兒子基宇大學考了4次,成績出眾但是非名牌不去;女兒基婷聰明過人,記憶力強,又有藝術天賦。
最後,在同學赫敏的介紹下,基宇成了樸社長女兒多慧的家教,而他又略施小計,將全家人都接了過來——父親做了司機,媽媽做了保姆,妹妹做了樸社長兒子多頌的家教。
基宇一家窮生奸計,靠欺騙「上位」,這種做法當然不可取。可是,拋開誠信不說,他們四人真的就勝任不了樸社長家的工作嗎?依我看,倒也未必。
連赫敏都說,基宇的英語遠比一些考上大學的人要好;妹妹基婷第一次上課就能把紈絝少爺多頌管教的服服帖帖;爸爸基澤試駕轉彎時,後座樸社長手裡的咖啡絲毫未灑;媽媽忠淑把豪宅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的炸醬烏龍麵一氣呵成,女主人回家後吃了個精光。
可見,金家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平臺和機遇。同學赫敏,陰差陽錯地成了為他們搭建平臺的「關鍵人物」,一家人從此屌絲逆襲、「光鮮亮麗」——這就是人脈的力量,就是圈層對於個人發展的輻射作用。
02 普通人該如何打造「圈層思維」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呢?
李維文也在《交對朋友,事就成了》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跳出心理舒適圈。人要突破自我的心理設限,跳出舊的圈子,勇於開拓新的人脈圈。只有讓自己習慣於結交新的朋友,進入全新的陌生環境,才能真正成為喜好交友和擅長交友的人。增強自我實力,為他人提供回報。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別人為你提供服務,你也要有能力讓別人從這種服務中得到回饋。你提供的回報力度,也將影響到你能得到多大的援助。圈子聯絡:保持溝通和會面的渠道。只要你沒有忙得要死,請與重要的人士保持緊密溝通,哪怕只是電話聯繫,或者郵件問候。當然,最好是能擁有使你們繼續深化關係的會面渠道。融合不同圈子,產生「人脈核爆」。一個人能從一個圈子跳到另一個新的圈子,並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形成人脈共同體,那麼新的資源和機會就會源源不斷、紛至沓來。新媒體運營專家、向上生長創始人粥左羅曾說,線下的圈子很難徹底改變,因為你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線上的社交圈,加入優秀的圈子,進而連結到這個圈子裡優秀的人。
總之,當今世界高度互聯,沒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島。我們要有圈層思維,刻意練習自己的人脈力,系統打造高質量、戰略型人脈網絡,努力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關鍵命運時刻」,提高隱性的成功機率。
正如美國著名社交專家Judy Robinett所說:成功人士之間的連結,就像埋在地下的電纜,大多數人看不見,但他們傳輸的電卻能讓全世界運轉。
二、用「利他思維」,避免互撕,實現合作共贏
01 什麼是「利他思維」
時間效率管理專家、「立德領導力」創始人張萌在《從受歡迎到被需要:高情商決定你的社交價值》一書中說:利他思維就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站在他人利益的角度,以維護和滿足他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是一個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高情商者善用利他思維,問題解決的同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新媒體運營專家、向上生長CEO粥左羅也曾說,「多做利他的事,所有利他都是利己。」利他思維會促成合作共贏,而共贏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關係,因為平衡,所以持久。Low者互撕,強者互持,做彼此成長的槓桿,方能共生共贏。
回到電影上來,樸社長舉家外出露營,基澤一家鳩佔鵲巢,在客廳裡享受著本不屬於他們的生活。這時,前保姆雯光冒雨登門,請求去地下室拿回落下的東西。
影片的轉折點在於,父親基澤在地下室一腳踏空,本來跪在地上懇求的雯光夫婦瞬間逆轉。兩口子得意忘形,用錄下的視頻威脅金家四人,而金家奮起反擊,合力把雯光夫婦制服,也從此埋下了一顆地雷。
多頌生日那天,原保姆老公終於爆發,他用石頭砸暈了基宇,拿刀刺向基婷,還喊著「忠淑」的名字要為妻子報仇,沒想最後反死在忠淑手中。
片尾的暴力場景讓人觸目驚心,也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難道非得這樣魚死網破嗎?在那個大雨瓢潑的晚上,有沒有可能金吳兩家(原保姆的老公姓吳)坐下來談判,實現互利共贏?
比如,吳家夫婦繼續苟且在地下室,金家人按約定供養他們。好比是懸崖上架了一個木板,金吳兩家就站在木板的兩端。他們必須要學會制衡,一方輕舉妄動,六人都將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也許你會說,多頌生日那天,基宇就是要下去跟原保姆老公談判。只可惜,一切為時晚矣!地下室的男人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妻子,談判雙方勢力已然失衡,憤怒和絕望使得他舉起尖刀,衝向人群,從一個苦逼的受害者變成了血淋淋的施暴者。
正是應了那句,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天底下沒有單方面的傷害,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如果不是相互,說明時間線還不夠長。少傷害別人,即是少傷害自己。
02 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
同樣,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的。
任何關係都講究共生,最好的關係就是合作共贏。夫妻之間,老闆和員工之間,產品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又有哪個不是合作關係?任何一種合作裡,只有一方贏,那這個關係必然會因為失衡而破裂,失衡本身就是一種危險。
羅振宇最初創業時就說,他必須搞個平臺、找到一種模式,要讓平臺的講師賺到大錢。為什麼呢?一個老師在這裡賺到足夠多的錢,他才能心無旁騖地打磨課程,才能沉下心來為用戶服務。後來,得到APP就是這樣做的。
微信擁有10億流量,但它堅持去中心化,不主導流量的分發,而是留給了創作者。當下哪個內容平臺最好,優質作者最多,原創好文最多,答案都是:公眾號。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公眾號才能讓優秀的原創作者賺到更多的錢。
正如微信的開發者張小龍所說,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可以造福人的時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總之,利他就是一種高級的利己。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通過「利他」來成就自己。只有掌握利他思維,才能讓對方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塑造出「一體感」,目標一致、行動一致,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正如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三、用「迭代思維」,不斷升級迭代,成為更好的自己
01 什麼是迭代思維
迭代,在漢語詞典裡的解釋是「更新替代」。說簡單點,就是從版本1.0進化到版本1.02。
前京東副總裁路聘在《用得上的商學課》一書中說,迭代的目標有可能是不確定的,只是為了試探用戶的反饋,發現新的市場機會;迭代的周期也是較為隨機的,出現問題隨時解決,沒有問題就優化細節、變化風格,提升用戶的新鮮感。
02 迭代之於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
無論是老牌企業華為、海爾,還是新興企業騰訊、阿里,它們都是在轉型和迭代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向東曾這樣說,華為就是一個快速趕路、不斷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公司。任正非誤打誤撞,進入通訊行業,走到今天,成就了一家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靠的就是不斷地學習、迭代、變革。
企業快速迭代,才能不斷滿足用戶的價值主張,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也需要用迭代思維看清當下,看到未來。新媒體運營專家、知名寫作課講師、向上生長學院創始人粥左羅,就是一個迭代式成長的榜樣人物。
他出生在山東落後的農村,生命的前20年為了高考都在背教科書。20歲的他,沒視野、沒見識、沒格局。後來,復讀一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迭代。大學4年,他拼命地閱讀、見識、體驗、經歷,和時間賽跑,給自己補課。
畢業之後,他在南鑼鼓巷擺過地攤,在西單商場做過服裝店員,月薪不足5000,一直住著狹小陰暗的地下室。但他從未放棄學習、迭代,一旦抓住機遇,就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2015年8月進入新媒體行業,從排版打雜的小編,做到了新媒體運營經理;再後來跳槽到插座學院,成為一名新媒體講師,兼任公司內容副總裁,年薪50萬,講課收入超過千萬。
2018年,不安於現狀的他再次辭職,全力以赴地做自己的公眾號@粥左羅;2019年正式拓展業務,打造了一個12人的團隊,最終成功地迭代為一名90後CEO。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場近10年的迭代,從很低的起點開始,每一次迭代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起點,一步步穩紮穩打,才能走到今天。然而,這場迭代才剛剛開始,我每年都會給自己制定新的迭代方向和目標,不斷升級版本,相信下一個10年,又是一番天地。」
回到電影中,金家四口,算不上「身懷絕技」,但也都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可悲的是,他們把自己活成了無業游民,就連找兼職都要蹭別人的WIFI。
有影評說,他們之前或許是個生活不錯的中產階級,因為金先生早年投資臺灣古早味蛋糕店失敗而破產。
確實,受家庭條件影響,妹妹基婷無法進入美術系深造,哥哥基宇一直考不上名牌大學。確實,階級壁壘不是那麼容易能打破,可他們認命了自己就是「下等人」,碌碌無為、自暴自棄,因而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
哥哥基宇在第一次輔導樸社長女兒多惠時,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氣勢」。可想而知,他連續四年高考失敗,都是輸在了氣勢上。家裡破產之後,他慫了,覺得矮人一等了,他怕面對大學校園的「上等人」,他一直在潛意識裡逃避高考。
妹妹基婷呢,變成了喜歡香菸的小太妹。甚至在大暴雨的那天晚上,金家的地下室被水淹,基婷進去後第一個撈取的,就是她藏在天花板的煙。
如果這一家子能夠振作起來,用迭代思維武裝頭腦,像當年的粥左羅那樣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我想他們也不至於淪為「寄生蟲」,更不至於命喪黃泉、妻離子散。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所處的時代沒法和粥左羅相比。是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家人有沒有自我放棄。一生很長,起點低沒關係,起點不能決定終點。要有耐心做一個大器晚成的人,要有勇氣一步步自我迭代。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年入千萬的CEO,然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只要努力總歸可以實現——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總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點不決定終點。我們要用迭代思維,持續優化人生。目標不確定時,不斷調整方向和姿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目標一旦確定,更要全力拼搏,加速升級,實現彎道超車。還是那句話,不是因為看見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見!
結語
《寄生蟲》這部電影,教會了當今社會成年人必備的三種生存思維:
一、用「圈層思維」,打造屬於自己的圈層及人脈關係網。我們要努力加入到優秀的圈子,與優秀的人共伍,他們的能量場將裹挾著你走得更快、更遠。
二、用「利他思維」,避免互撕,實現合作共贏。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Low者互撕,強者互持,以他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才能實現共生共贏。
三、用「迭代思維」,不斷升級迭代,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生是長跑,起點不決定終點。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通過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掌握這三種思維,懂得如何順應社會競爭的「叢林法則」,自我雕琢、堅持積累,在職場和生活中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個人爆發式成長的25種思維》,粥左羅。《交對朋友,事就成了》,李維文。《用得上的商學課》,路聘。《從受歡迎到被需要:高情商決定你的社交價值》,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