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2020-12-05 九霄心理

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

每個試圖想要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的人最後都將面臨失敗。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

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

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人格包含了人格傾向、人格特徵和自我三大方面。其中人格傾向又包含了個體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和價值觀;人格特徵包含了性格(人格特質方面)、能力和氣質;自我包含了與自我有關的概念(自我圖式、自我覺知、自尊、自我效能等)、自我偏差(虛假一致性等)和自我文化(私人自我、公共自我和團體自我)。經過簡單的梳理,你會發現為什麼性格這麼難以改變。

人們在改變性格的過程中,會面臨種種衝突和矛盾。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不從所有的方面改變,那麼他一定會因為某一方面的改變而與其他所有方面之間產生衝突。例如: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沒用,於是他想要改變自己。他沒辦法全面改變自己,只能改變自我效能感。他從感覺上覺得自己很有用,可是這導致了與其他方面產生了衝突。他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再怎麼覺得自己有用,也始終無法達到新的一致性,最終改變自我失敗了。

改變性格,需要付出極大的決心和精力。根據上面對於人格的概述,這意味著想要改變自己必須全方面的改變,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改變,那麼意味著將會遭到其他方面的否定。改變自我之所以需要極大的決心,取決於個體對當前現狀有多麼的不滿。只有當個體實在是沒辦法忍受現在的自己,甚至嚴重影響到正常工作、社交、生活的時候,才有可能下定決心全面改變自己。同時,改變自己需要極大的經歷,由於人格是一個系統,是一個整體,必然要從整體方面來改變自我。最後,改變自我還面臨著風險,意味著哪怕性格改變之後,可能仍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改變認知和信念的成本,遠比改變性格要低

認知和信念都是來自於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這與個體的經歷、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在人們成長過程中,之所以容易出現問題,就是人們總是帶著固有模式來處理新的問題。人們要成長,就是要打破原先的固有模式,清除掉過時的經驗,用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處理當前問題。小的時候,你跟父母怎麼相處,跟同學怎麼相處,你從父母、從同學那裡獲得的經驗,將會形成最初的認知和信念,並影響你未來的發展。只有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最初的認知和信念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種移情效應,指的就是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情境。你當前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你在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的情境,而不是說你的性格是錯誤的。你不可能一遇到問題,就要改變性格,這是不現實的。人的認知和信念是一條條相對孤立的建構,建構是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指的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認知和信念的成本之所以比性格低得多,就是因為認知和信念不是一個體系,而是相對孤立的建構。

認知和信念是個體建構的核心,決定著個體將要採取怎樣的行為。例如:因為你愛我,你就要滿足我的要求。這是一條對於親密關係的建構,如果某個人持有這樣的建構,那麼他就會無限制的從愛自己的人身上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關係走向破裂,因為這個人越來越貪婪無度,並且喜歡情感綁架。如果這個人想要獲得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不需要改變性格,只需要改變原先的錯誤建構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哪怕別人愛你,你也不要以愛的名義讓對方滿足你的所有要求。

改變錯誤的建構,能夠讓你的生活立刻發生變化

改變認知和信念所花費的成本遠比改變性格花費的成本低,不僅表現在決心成本和精力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個體改變性格,直到新的性格形成,並且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上,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改變了錯誤的認知和信念,你的生活立刻就會發生變化。例如,一個人因為過去受到過傷害,所以遠離了社交。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建構。之所以錯誤,原因有二:過去某個人傷害你,不代表未來所有人都會傷害你;過去你會受傷害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你現在有了自我保護能力,不應該害怕社交。

如果你意識到這個建構是錯誤的,明白自己長大了,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明白之前某人傷害自己,不代表其他人也會傷害自己,那麼你的社交就會立刻發生變化。你會更加傾向於融入到社交中,更願意接受有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更能夠信任別人。這一切不需要你費心費力改變性格,只需要將錯誤的認知和信念改掉就好了。

總而言之,改變自我以解決當前問題,從來不是只有改變性格這一條路。當你發現可以從改變認知和信念出發時,你會發現改變自我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實際,更能夠應對實際問題。學會改變自我,從改變錯誤的認知和信念開始吧!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這只是認知神經學研究的開始。   上世紀40年代,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通過檢查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提出了短迴路能夠有選擇性地存於大腦的面部識別系統中。博達默注意到,儘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媽媽告訴朵朵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在林琳的眼裡,你長得並不好看,但那只是她個人的看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 科學網—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這只是認知神經學研究的開始。 上世紀40年代,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通過檢查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提出了短迴路能夠有選擇性地存於大腦的面部識別系統中。博達默注意到,儘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九型人格心理學: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性格嗎?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同的人因為其生長環境,後天經歷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西哲柏格森說過: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可見,要全面了解自己就必須了解自己的性格,那麼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呢?僅憑自己的認知和外界的評價嗎?
  •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屬於一種人格缺陷,請遠離他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即使你與他們相識已久,甚至是很好的朋友,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仍然不會願意來麻煩你。在許多人看來,這些小小的請求只是舉手之勞,而他們總是怕麻煩別人。當對別人提出請求時,心中總會十分糾結與難堪、害怕麻煩他人,導致他人厭煩。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很顯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只在乎你的內心而不看外在形象,只要看看我們身邊的男人和女人就知道了。我們所說的「第一印象」也包括外在形象,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乾淨利落、有禮有節、面帶微笑、衣著得體,這是最基本的,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在性格方面,沒必要去區分優缺點,優點和缺點取決於所處的環境和處理相應的事物。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自己的時候 其實這一切的需求是:從心理學來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求是祈求改變和掌控!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每一個抬頭向前看、而非低頭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產生焦慮和緊迫感,想要趕緊給自己充點電,想要自我改變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領跑某個賽道。但如何自我改變和提升?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何在?也許是因為,用錯了方法、發錯了力。
  • 人生的不斷成長,建立在無數個改變的基礎之上:十堂助力改變的心理...
    可悲的是還有父母、教師、組織的領導者深受這一套測試所得分數的影響,對孩子、學生、員工產生過心理上不可忽視的打擊和傷害)。 馬斯洛是美國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如果說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馬斯洛則是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以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   5、關於人格的理論   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後產物。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大膽地使用以往被傳統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   2、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諮詢師,榮格人格理論MBTI性格分析師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系列之ISFP各位心理學朋友們,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支持和期待,讓我跌跌撞撞地走了那麼遠的路!
  • 性格色彩、星座識人,這些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主要研究感知覺,人類的記憶、思維和學習,人們的言語和情感,分析人們的人格和個性,以及分析大腦與情緒及認知的關係,等等。目前,基礎心理學的發展與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十分明顯,心理與大腦的關係成為當下基礎心理學的核心課題之一。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咱們今天要說的徹底解決心理學最終問題的的心理學學派,它就是認知心理學。1,格式塔心理學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學,他們的理論和觀點都沒有確鑿的科學實驗來提供依據。還是沒有解釋那個問題,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為啥看到紅色就覺得暖,看到冰藍色的海水就覺得冷呢,人的所有認知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 「巴納姆效應」並非自欺欺人,心理學:合理利用能幫娃完善自我
    人們往往會將那些比較籠統和普遍性的描述人格的詞彙與自己的特點非常溫吻合相互對應。在肖曼·巴納姆的表演中,正是因為他使用了很多含糊不清、使用廣泛、非常普及的形容詞,所以才成功的和觀眾引起了共鳴,從而輕鬆的騙過了所有觀眾。 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也深有體會,有的人沉迷於星座,會覺得星座上所說的和自己的性格真的很相似。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這一考點,難度不大,只要考生掌握了相關知識點,總結歸類好就非常好記憶了。今天,就由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為大家總結改變損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知識點。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9號平和型,溫順卻又淡漠的性情
    文 / Jia小殼前言:九種性格,九種心理!作為一種性格分析工具,我希望通過對九型人格的探索,對自我的剖析,能讓我們一起對自己做一個大致的認知,在客觀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從而走得更好。接下來是對第九種性格和平者心理的看法與分析。
  • 信念崩塌後的重建|INFJ自我成長(下)
    ——路易斯·塞爾努達《漫遊者》通常我們在說轉變想法,改變信念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我催眠」式洗腦——對著鏡子微笑,為自己打氣「我很好」「我很優秀」「我是最棒的」。但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呢?因為當你需要對自己洗腦的時候恰恰是最不自信,內心能力值最低的時候,這時即便口中重複著這些話,用意識去控制,心底最深的潛意識的聲音仍然會時不時冒出來「真的嗎」「我不信」「我沒有力量」。這種「內心聲音」和「大腦灌輸的聲音」不一致的時刻還有很多。比如,有些人明明在親密關係中體會到深愛,也感受到幸福,卻總是擺脫不了患得患失、不安全感。好像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縈繞「我是會幸福的嗎?
  • ...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魯利亞的機能系統說;自我概念的功能理論...
    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人本主義是在反對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派,它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反對精神分析過於強調無意識和行為主義對意識研究的忽視。構造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其他所有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