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依靠心理和行為支撐的,而人的行為與心理,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學心理先學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效應」。
人生的不斷成長,建立在無數個改變的基礎上——改變那個懶惰的自己,改變那個無知的自己,改變那個頹廢的自己,改變那個欲望纏身的自己……這所有的改變,都有一個前提——你需要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存在哪些需要改變的地方。
知識本身不是力量,只有轉化應用了才能產生力量,學習後先內化再創新,融會貫通,才能一通百通。
以下精選了十位心理學大師的研究成果,分為十堂課,涵蓋了許多心理學基礎知識。
二、
第一堂課 弗洛伊德「欲望」課:夢境與欲望交織而成的人性之網
提到心理學,不能不想到弗洛伊德,任何一個對心理學略知一二的人,都熟悉這個名字。
出生於奧地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猶太人,他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提出潛意識;主張人格結構的三層次;主張性慾論。他的很多學說,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從弗洛伊德生前,到他生後,再到當今,一直有很多反對他學說的學說。包括最早是他助手的榮格、阿德勒,這兩人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本書後面都有他倆的課。另外如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魔鬼出沒的世界》中對弗洛伊德的「性虐」論提出了深刻的懷疑,認為弗洛伊德的「性虐」理論在二十世紀對人類不光不是一種貢獻,相反起到的是一種摧殘和傷害人類心靈的反效果。還有,我記得好像是塔勒布稱呼弗洛伊德為「神棍」?塔勒布是當代著名的懷疑論者,《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不過據說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私交很好。)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
潛意識的本我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同屬潛意識的超我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
第二堂課 榮格「心靈」課:潛意識中的自我人格探索
榮格(1875年~1961年)出生於瑞士,猶太人,是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分析學家,他是分析心理學的開創者。
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榮格的家庭是一個對宗教相當熱衷的家族,濃厚的宗教家庭氛圍培養了榮格的神秘主義傾向。
1914年,榮格開始了連續的旅行,並專心探討自己的潛意識。
榮格認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來的神話、傳說、故事等共通的基礎模式上的,因此他提倡所謂原型的觀點。以此觀點為基礎,他廣泛著眼於世界宗教中,而反對所謂的歐洲中心主義,不斷努力促使支撐歐美文化的基督教與自然科學兩者相對化。
所謂原型,指的是人心理經驗的先在的決定因素。原型的存在促使了個體按照他的本族祖先遺傳的方式去發生某種行為。從榮格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祖先能遺傳給他們心靈世界。(日本推理小說四大奇書之一的《腦髓地獄》就是以祖先遺傳的「惡」為因展開的想像,融合了小說與學術的精彩結合。)
榮格認為原型有許多表現形式。一個人經常會用人格面具來掩飾真正的自我,這也是現代人所說的「角色扮演」,意指一個人的行為常常是為了契合別人對他的期望。
人格是由「面具」構成的。人格就是一個人所使用過的所有面具的總和,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面具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公開面具和隱私面具的區別。時刻戴著面具,意味著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通過面具來表達的,心理障礙就是「面具障礙」。
在榮格的研究中,他用了很多特定的詞彙來描述心靈的各個部分,包括經常被人們提及的「意識」和「潛意識」。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臨床觀察經驗,涵蓋他早期所做的詞語聯想的實驗研究,而詞語聯想則是日後多種波動描記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結這個概念的基礎。
第三堂課 艾賓浩斯「記憶」課:藉助心理學探索記憶規律
艾賓浩斯,德國人,他是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最早採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心理學家。
艾賓浩斯在1885年發表了一個實驗報告,報告說明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每天遺忘多少,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特別是識記後48小時左右,如果不經再記憶,遺忘率則高達72%,所以不能認為隔幾小時與隔幾天複習是一回事,應及時複習,間隔一般不應超過2天。
第四堂課 馬斯洛「性格」課:在實踐中不斷修煉完美人格
1908年亞伯拉罕·馬斯洛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猶太人,他是智商高達194的天才(題外話:智商測試滿分是200,愛因斯坦是160,一般認為90到110是正常水平。但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智商測試是代表不了未來的,有很多測試分數低於正常水平最終卻具有才華橫溢的成功人生,也有很多測試分數超高最終卻被證明一生碌碌無為,甚至過得遠遠不如一般人的成就。最初發明智商測試這套系統的學者自己就說過這套測試是為了幫助、提升人類的智力水平,它不是定型式的測試,而是輔助型的工具。結果後來有很多很可笑的人把它當成定型式的裁定工具,鬧了很多深受鄙夷的「天生智愚論」的笑話。可悲的是還有父母、教師、組織的領導者深受這一套測試所得分數的影響,對孩子、學生、員工產生過心理上不可忽視的打擊和傷害)。
馬斯洛是美國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如果說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馬斯洛則是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底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馬斯洛在人生的兩個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所以我們在一些書上只能看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的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
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他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
一個人,最終追求的並不是奢華的物質財富,而是精神世界的充實。
第五堂課 羅傑斯「自我」課:生命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
卡爾·蘭塞姆·羅傑斯(1902年~1987年),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
羅傑斯的突出貢獻在於創立了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體系,其流行程度僅次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有自我實現的趨向,當原來的自我與社會內化而形成的價值觀產生衝突的時候,便會引起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情緒,人們不得不採取心理防禦機制,這樣就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從而使人的心理髮育處於不完善的狀態。而羅傑斯創立的就診者中心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人為的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復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人本主義於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徵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羅傑斯的自我論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人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共同趨向。但他更強調人的自我指導能力。相信經過引導,人能認識自我實現的正確方向。
羅傑斯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會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並且都具有發展的潛能,在適當的條件下,人渴望學習和發現的願望和潛能都會被激發出來。
人一旦對某種活動或某個事物產生興趣,他就會傾注熱情,就能提高從事這項活動的效率。
可能外界的壓迫或者一時的發奮可以暫時充當動力,但是任何純被動的行為是永遠無法有效地持續下去的。只有擁有內在的動力——興趣,奮鬥、努力的行為才能夠高效地持久下去。
第六堂課 帕爾默「人格」課:每一種人格都有不同的顏色
海倫·帕爾默,他是「全球九型人格」的創始人之一。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應和想法都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性格導致的。也就是「內因」不同,導致擁有不同的「世界觀」,對每一事、每一物均有著不同的著眼點、不同的理解方式。
九型人格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如下。
第一型完美主義型:追求完美、原則和秩序的捍衛者、改進型;
第二型助人型:博愛型、成就他人者、助人型、愛心大使;
第三型成就型:實幹家、實踐家、成就者;
第四型藝術型:藝術家、自我主義者、浪漫型;
第五型智慧型: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
第六型忠誠型:謹慎型、忠誠者、尋求安全者;
第七型享樂型:享樂主義者、創造者、活躍型;
第八型領袖型:天生的領袖、挑戰者、權威型;
第九型和平型:和平主義者、追求和諧型、平淡型。
九型人格理論所描述的九種人格類型,並沒有好壞之別,只不過是不同類型的人回應世界的方式具有可被辨識的根本差異而已。
第七堂課 費斯汀格「謊言」課:謊言的假象需要我們親自撕破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在某些情況下,當你的行為與你的態度相反時,態度會有所改變以和行為保持一致。
利昂·費斯汀格(1919年~1989年)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
費斯汀格於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
有什麼方法能減少認知失調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有如下四種:
1、改變認知;
2、增加新認知;
3、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4、改變行為。
用哪種方法得具體事情具體區分,或綜合運用。
第八堂課 阿德勒「自卑」課:超越自卑才能活出自我
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一個中產家庭,猶太人。
幼年的阿德勒患了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4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患了嚴重的肺炎,連家庭醫生都對他絕望了。然而,他意外好轉了。他開始讀書後成績很差,老師向他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每次看到阿德勒的早年經歷再看到他後來的成就,就像一部「勵志片」一樣振奮人心。
阿德勒被譽為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這就是人們潛意識中自卑感出現的源泉。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了他的行為模式。許多精神病理現象的發生與對自卑感處理不當有關。
對於人類的自卑感,是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首先提出,而後廣泛流行的術語。
自卑情結有三個來源:1、器官缺陷;2、寵壞;3、疏忽。(主要都指童年時期)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自卑,要想幫助孩子從自卑到超越,阿德勒認為,家長和教師應該培養孩子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同樣適用於成年人的自我超越。
20歲就患上一種肌肉不斷萎縮的怪病,最後全身只有幾根手指能動,終身坐在輪椅上,交流僅靠幾個手指打出的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在一次學術報告場上被一名記者突兀的問道:「您被禁錮在輪椅上,您不認為命運對您太不公平了嗎?」觀眾們一時都沉默了,認為這種場合如此提問太不合適了,而霍金則面帶安詳的微笑,用能動的手指緩緩敲擊鍵盤,屏幕上緩慢顯示出他震撼人心的回答:「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我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剎時,掌聲雷鳴。
第九堂課 凱根「氣質」課:人性的魅力任誰也無法抵擋
傑羅姆·凱根1929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
凱根認為遺傳對孩子的氣質有相關的作用,但並不是單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後天的經驗具有氣質的決定性,即使是先天的遺傳也會服從於後天的經驗調節。
這一理論鼓勵即使先天不足,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培養孩子的魅力,即好的個人氣質。
第十堂課 沙赫特「情緒」課:遠離失控的暗淡人生
沙赫特(1922年~199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是上癮和情緒。
沙赫特認為,情緒的產生有刺激因素(環境事件)、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
其中認知因素對情緒的產生起關鍵作用。
改變認知,是改變情緒的一種切實可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