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尼採
我們對自己真的了解嗎?在一堂心理學自我認知課上,老師出一個小題目,說在10秒鐘之內,你可以鼓掌多少次?學員們的回答大多在20多次到30次之間。隨後,老師計時,學員們在10秒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去鼓掌,結果呢,大多數學員都鼓掌次數超過了50次,甚至有100次的,基本上都在自己預期的2倍以上。這雖然只是一個小遊戲,但也反映出自己的認知與實際的差異。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身在職場,如果自己對自我的認知不夠清楚,定位不夠準確,難免在實際工作眼高手低,在與同事相處中左右碰壁,對未來的發展充滿迷茫……
那麼,怎麼樣才能更好地自我認知呢?
第一,要學會客觀地面對自己。
通常情況下,人都有「藏拙」的本能,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將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他人的面前,甚至是連自己也不願去承認和面對,潛意識裡我們會將自己的弱項或缺陷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容易失去提升自己的機會,也會錯失別人提供幫助的機會。所以,要有客觀準確的自我認知,首先必須要客觀地面對自己,更多的時候是面對自己的不足去努力改進不足,相信自己也會越來越棒!
第二,要培養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對自我的目前狀態進行評價,就必須養成搜集信息的習慣,並掌握一套科學的搜集信息和甄別信息的方法。有了支持判斷的信息資源,還需對信息進行甄別、確認、分析和歸納,才有可能得出接近事實的判斷。
同時,我們應該牢記的是,判斷也不等於事實,對每一個判斷的結果,都需要結合現實狀況進行求證,往往求證的過程在當前比較難於進行,求證的結果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滯後,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一些不便和損失,這是職場中的無奈,我們必須在這些每一次無奈後及時進行總結,查找當初得出與事實不符的判斷的原因,防止或減少今後重犯的機率,逐步將自己的判斷力提升。
第三,要以人為鏡,通過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對周圍人們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去和自己的上司作溝通,了解上司的需要,去了解上司判斷一件事做得好與壞的標準,並逐步要求自己認同他的判斷方式,甚至在適當的時候,了解自己上司對自己的看法,包括優點與不足。同樣的,我們也要去和自己的下屬作溝通,了解下屬對我們傳遞到他手上的工作或資料有什麼要求,了解他對我們工作的滿意程度。
做到了讓自己的上司和下屬都滿意了,那麼我們作為單位眾多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無疑將是成功的。以人為鏡,有時也體現在選擇一個可參照的對象,不斷地將自己與這個參照對象進行比較,發現自身的不足,以及檢討自身和提升進度。
在職場中,原則上我們需要尋找比較積極的對象參照,在心態的比較上,我們可以選擇心態最佳的人作為參照,在技能的比較上我們則應選擇條件相當的人做比照,選擇差於自己或高於自己太多的人作比照,都會失之偏頗。例如,我們可以選擇單位內從事同一種或類似工作的同事中技能較好的,也可以了解之前從事本崗位較優秀的同事,向他們請教他們的經驗,了解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過與自己主管領導的溝通,來確定較合適的參照對象。以人為鏡時,特別是以他人為比照時,一定要銘記「勝不驕,敗不餒」。
要認識到所有的領先與落後都是暫時的,領先的時候,我們需要在保持優勢的同時重新尋找比照的對象,再次拉開差距,使自己不間斷得到提升,切不可安於現狀。落後時,更不可「破罐子破摔」,要積極分析原因,尋找對策並付諸行動,必要時可請求您的領導來幫助您進步。
第四,掌握自我認知的主要渠道
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提出關於人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1.從我與人的關係認識自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與他人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我們先從家庭中的感情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2.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一般人通過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會閱歷都是一種學習,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成敗得失,其經驗的價值也因人而異。對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人格特徵,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在蹈失敗的覆轍;而對於某些自我比較脆弱的人,失敗的經驗更使其失敗,這也是最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怕敗心理,不敢面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良機;而對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幸得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敗的多,或成長過於順利,而一旦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撐起獨立的自我。
3.從我與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從我與己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實則困難。我們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我」中去認識自己:自己眼中的我。個人實際觀察到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別人眼中的我。與別人交往時,由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覺知的我。不同關係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不同,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統覺。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許,即理想我。我們還可以從實際的我,自覺別人眼中的我,自覺別人心中的我等多個我來全面認識自己。
你真的對自己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奧,小編會第一時間回覆你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