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同事最近一直頭疼孩子的事,不管是在幼兒園聽講還是自己在家輔導,孩子總是走神。同事說,有一次輔導孩子作業,孩子不是找橡皮就是抬頭望天,在桌子旁上躥下跳,一個看不住孩子就開始愣神。回家問孩子:「老師在幼兒園說了什麼?」,結果就是一問三不知。
專注力差,孩子在上課時連老師講了什麼內容都不知道,想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而專注力好的孩子,老師講了什麼記得都很深刻,將來成績自然差不了。
孩子的專注力為什麼這麼差呢?
不少家長認為專注力和智商一樣,都是由先天決定的。事實上,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意注意,是沒有專注力的。專注力的集中程度主要取決於大腦發育、後天培養以及成長環境。
孩子3歲前大腦發育還不成熟,神經系統沒辦法很好地控制大腦興奮和抑制的過程。當興奮和抑制的控制狀態失衡,就會出現自制力差的情況。
孩子3歲後,大腦發育程度已經達到了成人的85%,雖然還不能控制自己興奮的狀態,但專注力已經能集中了,這時後天培養和家庭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專注力的起點都是相同的,家庭教育、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的不同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因此, 想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教育孩子時,家長要做到「3不管2不慣」。
「三不管」
一、不管孩子是不是渴了、餓了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發表了關於兒童專注力的報告,家長的頻繁打斷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主要原因。
孩子玩得正開心的時候,一會奶奶過來遞塊西瓜非要孩子吃、媽媽過來問孩子渴不渴、爺爺過來給孩子餵零食,頻繁地打斷孩子。即使是成人在這種頻繁打斷的情況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更何況是孩子。
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專注力與讓信息準確傳遞的髓鞘化有關。在頻繁打斷的狀態下,髓鞘化的質量會變差,孩子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差。
二、不管孩子怎麼玩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玩僅僅只是在「娛樂」,並沒有什麼要緊的。實際上,6歲前孩子的玩是一種探索世界、提升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感知能力、專注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都在發展。
但這時家長們總喜歡突然插一腳,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玩玩具時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來,家長直接上去糾正、甚至幫孩子拼。孩子的專注力不僅被破壞了,創造力也被「扼殺」了。玩具既然是買給孩子玩的,就讓孩子自己玩,家長無需管太多。
三、不管孩子的獨立空間
「孩子若是靜悄悄,必定在作妖。」
不少家長都抱著這樣的心態,希望孩子能隨時在自己的視線內。結果就是,孩子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一直處於嘈雜的環境中,不停地被打擾。孩子再小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只要保證孩子所處的空間安全,就讓孩子自己玩耍。
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也能提升他的自我價值感。
「兩不慣」
1、不慣著孩子買玩具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選取的3歲孩子分成2組,一組孩子有很多玩具,一組孩子只有一兩個玩具。結果發現,擁有很多玩具的孩子,每個玩具都只玩一會就扔下了;而只有一兩個玩具的孩子對玩具的專注度更高,時間也更長。
過多的玩具吸引了孩子更多的專注力,3歲左右的孩子自制力差,孩子在玩手裡的玩具時還會被其他玩具吸引,專注力一直處於被吸引、打斷的過程。時間一長,孩子的專注力會越來越差。在孩子玩具這方面,家長別慣著給孩子買太多。
2、不慣孩子看電視
給孩子看電視,可以說是很多家庭用來哄孩子的方法了,看電視的孩子一般都安安靜靜的,但這樣做是降低孩子專注力的根本原因。
人的大腦中有阿法波和貝塔波2種腦電波,阿法波與催眠有關,貝塔波與專注力思考力有關。孩子在看電視時阿法波會非常活躍,對貝塔波造成壓制,孩子的專注力就會明顯下降。
而且電視帶給孩子的不良刺激也很多。孩子愛看的動畫片,一秒其實播放了24張不同的畫面,孩子來不及思考,被動接受電視傳輸的畫面,想像力和思考力都會下降。孩子接受的刺激越多,對書本的興趣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