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孩子越要幹?別責怪孩子,是孩子的「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2020-12-02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孩子正在玩筷子,不願吃飯,孩子奶奶就跟孩子說:"小浩,不要玩筷子了,快點吃飯"孩子並沒有聽入耳,繼續玩筷子,把他奶奶的話當成耳邊風,孩子奶奶看到孫子並不聽自己的話,還是不吃飯,就擔心孩子餓著了,把孩子手中的飯碗拿到自己的手,拿起勺子餵孩子吃飯。

我跟孩子奶奶說:"媽,不用餵他,慣壞了,讓他自己吃飯。"孩子他奶奶就停下來了,把碗放回孩子面前,我跟孩子說:"兒子,把筷子放下,用勺子吃飯。"孩子"哦"了一聲,把手中的筷子放下了,拿起勺子正正經經的吃飯,吃完飯後,我跟孩子奶奶說:"媽,跟孩子說話呢,就少說'不要怎麼怎麼樣',而是說'要怎麼怎麼樣',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聽得進去的"。孩子奶奶點點頭,笑著說:"現在教育孩子,比我們那時候覆雜多了,下次試試"。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明明自己叫孩子不要看電視,叫孩子不要踢被子,叫孩子不要出去……之後呢,孩子依然會看電視,還是在踢被子,一直嚷嚷著說要出去。這是孩子故意搗蛋嗎?不,孩子的對著幹行為,其實是"粉紅色大象"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

什麼是"粉紅色大象"理論?

首先,了解大腦一下的思維模式:大腦不是通過言語來進行思維的,而是通過繪製圖畫來思維的。因此,我們所做出來的行為動作在頭腦中都會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不是一系列的語言。例如,當我們聽到別人說"蘋果"一詞時,我們的頭腦中首先浮現的會是實物"蘋果",而不是詞語"蘋果"。同樣道理,有一個心理學家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試驗者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然後在心裡默數三秒,再讓這些試驗者說出剛剛頭腦中想到的畫面,無一例外,這些試驗者都一致說腦海中想的正是心理學家叫他們不要去想的粉紅色大象,這就是"粉紅色的大象"效應。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人的頭腦只會接受指令,而不會區分這個指令的對錯。所以,當我們的大腦接收到"粉紅色大象"這個指令時,它不會去分析該不該做,而是會原原本本把這個影像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的頭腦只能呈現一種圖像,而並不能呈現出否定的圖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叫孩子不要踢被子,孩子像沒聽到那樣,依舊踢被子的緣故了,因為在孩子聽到我們說的"不要踢被子"時,孩子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是"踢被子"的圖像,而並不是"不要踢被子",所以孩子會依舊踢被子。

父母要怎麼做才可以有效的解決孩子對著幹呢

父母知道了孩子為什麼老是對著幹的原因之後,就要想想自己怎麼做才可以更有效的傳達自己的信息給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要理解到孩子的大腦生長發育尚不完整,因此,耐心和細心是最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收起自己的脾氣,才有繼續教育的資格。

1.用肯定式的語言,而不是否定式語言很多父母經常會以禁令式的語言命令孩子警告孩子不要做什麼事,例如:不要吃零食,上課不要開小差,做作業不要玩遊戲,不要看那麼多電視,不許搶玩具……但是,孩子偏偏就沒有聽進去,反而還和父母對著幹,這說明家長的命令在孩子眼裡並不起任何作用。

所以,父母要換一種說話方式,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那麼千萬不要對他說"別""不要"這種負面詞語,而是要用期望他做的事,例如:我們希望孩子睡覺不要踢被子,那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睡覺蓋好被子哦;再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吃飯不要剩飯菜,那麼我們可以說:孩子,要把飯碗裡的飯菜都吃光哦。這樣,孩子就會更加明白清楚父母希望他們怎麼做,才會更好地接收到父母的信息。

2.換位思考,達到與孩子的"共情"。在面對孩子對著幹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以領導的身份命令孩子停止這些行為,但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有的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指令,反而會與父母對抗、頂嘴甚至打起來。因此,"反饋式傾聽"要求父母切身體會孩子們在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硬扣在孩子們的身上,然後去指責孩子。在孩子的情緒還未得到緩解和平和的時候,父母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情緒時,就可以把自身帶入孩子們的角色之中,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孩子所面臨的問題時,自己的感受會是怎麼樣的,然後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一邊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邊給予孩子安撫。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好一個榜樣。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心理學也有提到:孩子的多的行為模式的形成,都來源於孩子眼中的父母的行為的模仿。孩子是一張空白的紙張,而父母就是填補空白的其中一種顏色的畫筆。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動作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如果父母吃飯總是把飯吃完,碗裡不剩一粒飯,那麼孩子也會把飯碗裡的飯菜都吃光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經常玩遊戲,而是閱讀,那麼孩子也會少玩遊戲,而是選擇閱讀。

很多時候,孩子的"對著幹"其實是對父母的反抗,也在暗示著父母:你自己都沒做到,憑什麼要我做到。所以,想要孩子乖乖服從自己的命令,那麼,父母自己要先做好,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4.每天有固定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增加親子關係。高質量的陪伴需要父母每天要拿出一段時間來和孩子相處,可以十分鐘二十分鐘,也可以半小時一小時。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可以是一大段整塊的時間,也可以是幾個小段的時間。臺灣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的陪著更高效和有意義。所謂的"123法則"是指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而這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固定時間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的互動和交流才能真正地走入孩子的世界。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增進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從而讓孩子從心底裡認可父母,這樣,孩子就不會經常與父母對著幹,而是會選擇聽從父母的教導。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要先做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最重要的一點是心態平和,細心和耐心地教育孩子,才能不中粉紅色大象的招,減少孩子對著幹的行為,有效地讓孩子能夠感受來自父母的愛,健康快樂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腦袋瓜很機靈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瓜,聰明孩子學東西比較快,以後才能夠贏在起跑線。為了讓孩子擁有聰明的腦袋瓜,孩子還在娘胎裡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努力。很多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吃一些有利於胎兒大腦發育的食物,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又開始各種食療、訓練,希望能夠助力寶寶智力發育。
  • 越說越不聽,作為家長,你是不是中了「粉紅色大象」的招?
    軒軒媽媽一看兒子流眼淚,火又蹭了往上躥了一截:「你一男孩子老哭哭啼啼的幹什麼?給你說過多少遍了,男孩子不要唧唧歪歪的,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讓媽媽說多少遍你才能聽進去?長耳朵幹什麼用的?非得讓我罵你才管用嗎……」媽媽的罵聲越來越大,孩子的哭聲也越來越大,剛才的母慈子孝一下子成了雞飛狗跳。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所以同樣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遵循行為合理化的內在心理規律。孩子那些看似矛盾的合理化行為孩子的很多行為,其實都可以看作是行為合理化的結果。就比如說孩子愛玩遊戲,並且越是禁止,孩子反而越容易沉迷。按理說,當我們就某個行為懲罰孩子時,孩子應該避免該行為才對。因為孩子知道再犯此錯誤,他們肯定會受到懲罰。
  • 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心理學家提醒:這裡出問題了!
    有朋友跟我抱怨,自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不讓他做什麼就越做什麼,事事都跟自己對著幹,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教育難題。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好管,但自己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總越管教越叛逆,總是跟你對著幹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自己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在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裡,有數不清的原因要讓孩子去社交,去開口,去同其他人來往,受傷了不要緊,這才是成長。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孤獨一人的環境相比於比嘈雜的交際場所,要更能讓孩子變得有挫敗感。孤獨感之下的自我否定,利用一分一秒的時間在傷害孩子。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記得美國的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從來不會很乖地聽爸媽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言行。當孩子犯錯後,面對爸媽嚴厲的指責,而且每天如此,孩子就會變得叛逆起來,不受管教。一、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有些孩子甚至看到爸媽一個不友好的眼神就會變得很生氣,要問清楚爸媽剛才用那種眼神來看自己是什麼意思,當爸媽批評孩子時,孩子還會頂嘴,跟家長對著幹,這些都是幼兒階段叛逆期的表現形式。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的詫異,為什麼越管孩子,孩子學習越不好,可是有些家長明明不管孩子為什麼,孩子反而很優秀呢?一、為什麼有些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成績,孩子卻更優秀?1、管教使孩子缺少主動性現在在學習方面孩子的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有一些家長難免會為孩子操心,將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其實躲避社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家長無需過度擔心。 「害羞」已成為一種心理問題這類孩子表面看似「害羞」,其實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都會表現出:避免和人進行目光接觸,尤其是有生人在場時,他們更會感到不自在,並且內心充滿恐懼與憤怒。
  • 父母的前半生,就是孩子的後半生,誰也別責怪誰!
    文/可馨育兒有人說,父母和孩子中間有一面無形的鏡子,父母的所作所為都被鏡子一分不少的錄了下來,孩子在看見的時候,就會照著父母的原樣去做,孩子有樣學樣,其實孩子的大多數表現都是父母的折射。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家長會責怪老師;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會責怪老師;孩子在學校的一切事情家長都會找老師;孩子沒有學好,沒有被教好,難道只有學校老師的責任嗎?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中了「海格力斯效應」,「以柔克剛」是上策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肯定遇到過和親戚類似這樣的現象,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越管教孩子,孩子就變得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這是因為父母中了"海格力斯效應"。化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不能"以硬碰硬",而是應該"以柔克剛"策略。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膽量時,不要過度要求孩子的心理想法,相反,我們要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否則會產生不良後果。二、家長常犯的三個錯誤,是造成孩子越長大越膽小的原因1、 過度關心家長們總是擔心孩子受傷害,所以每次當孩子遇到危險,總是挺身而出保護孩子,最後導致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才會面對困難感到不知所措,越來越「慫」。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自從有了孩子後,父母都深刻地體會了帶孩子的辛苦。尤其是三四歲的小孩子,仿佛有無限的精力,每天從早玩到晚都不嫌累。孩子是開心了,可是家長卻苦不堪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為鬧騰的時候,孩子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好奇。不管前方有沒有什麼危險,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前。
  • 大頭兒子腦容量大,孩子真的是頭越大越聰明,但有可能是有病?
    人們常說大頭的孩子腦容量大,頭越大越聰明,記憶力跟學習能力也比普通的孩子好。但真的是這樣嗎?頭越大代表著越聰明?過大過小其實都不健康   據新聞報導,有些孩子喝了不太好的劣質奶粉後,腦袋逐漸變大了起來。對比之下,四肢反而顯得有些短小甚至長期食用後出現了腎衰竭的病症。   所以頭圍較大反而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疾病導致的,並不是聰明的象徵。有可能還預示身體有某些疾病。
  • 睪丸越小的男人,越疼愛孩子!
    部分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父愛,他們在社會、心理和教育方面都會有更好的表現。相關研究表明,當父親看著孩子的照片時,睪丸體積與大腦活動緊密相關。主要作者、人類學家James Rilling說道:「這種現象反映了男性在交配投資與養育子女之間的權衡。」之前研究發現,如果男性睪丸激素水平較低,給孩子的父愛就會越多。
  • 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瑞思英語讓孩子「越學越有興趣」
    有的孩子給外國遊客分發手繪的英文Q版北京地圖,帶他們了解不為人知的北京傳統文化;有的孩子到國外研學,探訪了NASA航天營、去哈佛感受世界頂尖名校的魅力;也有的孩子參加了第八屆瑞思英語項目應用實踐活動,榮升「國寶文物發言人」,甚至受邀參加了俄羅斯大使館的文化交流活動。
  • 孩子越長越像爺爺,鑑定後寶爸樂了,家庭卻「破碎」了
    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讓原本幸福的家庭更是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孩子軟蠕蠕,白白的,十分可愛。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原本稚嫩的五官慢慢長開了,但是看著孩子長得不像自己,而且在加上妻子懷孕時自己經常出差,始終讓曉波心裡有些「膈應」。
  • 孩子越有想像力,未來的人生,越有發光的可能
    有了人類強大的想像力,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孩子有天生令人折服的想像力,如果說,改變人類進程離我們太遠,那麼,一個具有強大想像力的孩子,會有什麼優勢? 好想像力,學習輕鬆 記得我女兒之前,寫過一篇《和動物的一天》作文,是寫未來的世界,需要發揮想像力的一篇作文。
  • 喊破喉嚨孩子也不聽?「永遠別說兩次」法,6步讓孩子聞令即動
    為什麼叫孩子不要去做什麼,孩子偏要做?為什麼喊破喉嚨孩子也不聽?為什麼喊破喉嚨孩子也不聽,或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這裡不得不提起一個有趣的試驗——粉紅色的大象。粉紅色的大象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證明你永遠無法"不要想起"些什麼。參與者被要求不要去想像房間裡面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但是沒有人成功過——正如你腦袋裡會無可抑止地出現粉紅色奇怪的大象一樣。這個實驗證明了你永遠無法"不要想起"些什麼。就像家長不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很有可能會加大孩子去做這件事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