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孩子正在玩筷子,不願吃飯,孩子奶奶就跟孩子說:"小浩,不要玩筷子了,快點吃飯"孩子並沒有聽入耳,繼續玩筷子,把他奶奶的話當成耳邊風,孩子奶奶看到孫子並不聽自己的話,還是不吃飯,就擔心孩子餓著了,把孩子手中的飯碗拿到自己的手,拿起勺子餵孩子吃飯。
我跟孩子奶奶說:"媽,不用餵他,慣壞了,讓他自己吃飯。"孩子他奶奶就停下來了,把碗放回孩子面前,我跟孩子說:"兒子,把筷子放下,用勺子吃飯。"孩子"哦"了一聲,把手中的筷子放下了,拿起勺子正正經經的吃飯,吃完飯後,我跟孩子奶奶說:"媽,跟孩子說話呢,就少說'不要怎麼怎麼樣',而是說'要怎麼怎麼樣',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聽得進去的"。孩子奶奶點點頭,笑著說:"現在教育孩子,比我們那時候覆雜多了,下次試試"。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明明自己叫孩子不要看電視,叫孩子不要踢被子,叫孩子不要出去……之後呢,孩子依然會看電視,還是在踢被子,一直嚷嚷著說要出去。這是孩子故意搗蛋嗎?不,孩子的對著幹行為,其實是"粉紅色大象"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
什麼是"粉紅色大象"理論?
首先,了解大腦一下的思維模式:大腦不是通過言語來進行思維的,而是通過繪製圖畫來思維的。因此,我們所做出來的行為動作在頭腦中都會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不是一系列的語言。例如,當我們聽到別人說"蘋果"一詞時,我們的頭腦中首先浮現的會是實物"蘋果",而不是詞語"蘋果"。同樣道理,有一個心理學家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試驗者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然後在心裡默數三秒,再讓這些試驗者說出剛剛頭腦中想到的畫面,無一例外,這些試驗者都一致說腦海中想的正是心理學家叫他們不要去想的粉紅色大象,這就是"粉紅色的大象"效應。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人的頭腦只會接受指令,而不會區分這個指令的對錯。所以,當我們的大腦接收到"粉紅色大象"這個指令時,它不會去分析該不該做,而是會原原本本把這個影像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的頭腦只能呈現一種圖像,而並不能呈現出否定的圖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叫孩子不要踢被子,孩子像沒聽到那樣,依舊踢被子的緣故了,因為在孩子聽到我們說的"不要踢被子"時,孩子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是"踢被子"的圖像,而並不是"不要踢被子",所以孩子會依舊踢被子。
父母要怎麼做才可以有效的解決孩子對著幹呢
父母知道了孩子為什麼老是對著幹的原因之後,就要想想自己怎麼做才可以更有效的傳達自己的信息給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要理解到孩子的大腦生長發育尚不完整,因此,耐心和細心是最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收起自己的脾氣,才有繼續教育的資格。
1.用肯定式的語言,而不是否定式語言很多父母經常會以禁令式的語言命令孩子警告孩子不要做什麼事,例如:不要吃零食,上課不要開小差,做作業不要玩遊戲,不要看那麼多電視,不許搶玩具……但是,孩子偏偏就沒有聽進去,反而還和父母對著幹,這說明家長的命令在孩子眼裡並不起任何作用。
所以,父母要換一種說話方式,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那麼千萬不要對他說"別""不要"這種負面詞語,而是要用期望他做的事,例如:我們希望孩子睡覺不要踢被子,那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睡覺蓋好被子哦;再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吃飯不要剩飯菜,那麼我們可以說:孩子,要把飯碗裡的飯菜都吃光哦。這樣,孩子就會更加明白清楚父母希望他們怎麼做,才會更好地接收到父母的信息。
2.換位思考,達到與孩子的"共情"。在面對孩子對著幹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以領導的身份命令孩子停止這些行為,但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有的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父母的指令,反而會與父母對抗、頂嘴甚至打起來。因此,"反饋式傾聽"要求父母切身體會孩子們在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硬扣在孩子們的身上,然後去指責孩子。在孩子的情緒還未得到緩解和平和的時候,父母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情緒時,就可以把自身帶入孩子們的角色之中,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孩子所面臨的問題時,自己的感受會是怎麼樣的,然後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一邊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邊給予孩子安撫。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好一個榜樣。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心理學也有提到:孩子的多的行為模式的形成,都來源於孩子眼中的父母的行為的模仿。孩子是一張空白的紙張,而父母就是填補空白的其中一種顏色的畫筆。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動作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如果父母吃飯總是把飯吃完,碗裡不剩一粒飯,那麼孩子也會把飯碗裡的飯菜都吃光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經常玩遊戲,而是閱讀,那麼孩子也會少玩遊戲,而是選擇閱讀。
很多時候,孩子的"對著幹"其實是對父母的反抗,也在暗示著父母:你自己都沒做到,憑什麼要我做到。所以,想要孩子乖乖服從自己的命令,那麼,父母自己要先做好,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4.每天有固定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增加親子關係。高質量的陪伴需要父母每天要拿出一段時間來和孩子相處,可以十分鐘二十分鐘,也可以半小時一小時。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可以是一大段整塊的時間,也可以是幾個小段的時間。臺灣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的陪著更高效和有意義。所謂的"123法則"是指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而這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固定時間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的互動和交流才能真正地走入孩子的世界。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增進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從而讓孩子從心底裡認可父母,這樣,孩子就不會經常與父母對著幹,而是會選擇聽從父母的教導。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要先做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最重要的一點是心態平和,細心和耐心地教育孩子,才能不中粉紅色大象的招,減少孩子對著幹的行為,有效地讓孩子能夠感受來自父母的愛,健康快樂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