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蔫蔫的小菊珍和弟弟傑仔躺在病床上。
爸爸已崩潰放棄對女兒的治療
媽媽拖兒帶女在醫院奔波
本報訊(記者任珊珊攝影報導)不到5歲的小菊珍出生10個月時被發現患有重症地中海貧血。為給她做骨髓移植,父母在醫生建議下生子救女,但弟弟和她配型失敗且患輕型地貧。媽媽不甘心,又懷一胎。上月初,承擔全家希望的二弟傑仔出生,誰知,仍不能和菊珍配上型。昨天,菊珍因嚴重溶血住進南方醫院。爸爸決定放棄這個女兒。媽媽仍在堅持,她帶著嗷嗷待哺的傑仔,照顧「只剩半條命」的女兒。面對記者,她流淚懇求:「救救我的女兒,哪怕能讓她在我身邊多待一天也好!」
現場速寫:媽媽拖兒帶女辛苦求醫
昨天上午,在南方醫院兒科重症病區的一張病床上,四肢纖細、腹脹如鼓的小菊珍不停嚷著「媽媽,我熱」,一邊試圖摳掉插在鼻孔裡的氧氣管。張女士一手抱著吃奶的傑仔,一手費力揮動著剪開的牙膏包裝盒,給女兒扇風送涼。護士說,受病情影響,地貧患兒很怕熱。
「這個孩子來時,手腳嘴唇沒有一點血色,血紅蛋白只有4,而正常的孩子是100以上。」廣州市地貧家長會會長娟姐目睹了菊珍入院時的窘迫情景:媽媽一手抱著小兒子,一手摟著疲乏無力的菊珍。菊珍的腳剛一沾地,就趴倒了,一旁有人將她抱到凳子上,她又無聲地滑到地上。
「這些年,為了她,我們什麼苦都吃了。讓我放棄她,真的做不到!」張女士說,她和老公家在梅州豐順農村,菊珍是二女兒。菊珍九個月大時,他們夫妻倆出來打工,將孩子託付給婆婆。誰知還不到一個月,婆婆打電話告訴他們,孩子老是發燒,送到醫院,被查出患有重型地貧。
當時,張女士夫婦在肇慶四會擺地攤賣鞋,一邊攢醫藥費,一邊帶孩子輸血維持。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醫生建議他們再生一個孩子來救菊珍,畢竟同胞兄弟姐妹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機率更高。
張女士在菊珍兩歲多時懷上一胎。「結果五個月時抽羊水,發現孩子有輕型地貧。」張女士說,醫生說輕型地貧也可以配型。但等到八個月抽臍帶血時,發現弟弟和姐姐只有一個位點能配上。
希望破滅:連生二胎都無法成功配型
生子救女的希望破滅了,公婆倆十分沮喪。誰知,大兒子出生後沒多久,張女士意外懷孕。「老公讓我打掉,說實在養不起了。但我覺得,說不定這是上天給我們的希望,堅持把他生下來救姐姐。」張女士說,產檢顯示小四完全健康,自己一度覺得女兒有救了。
好景不長,配型結果顯示,小四和菊珍只是「半相合」,仍不符合骨髓移植要求。拿到配型結果的當天,張女士撕心裂肺地哭了。屋漏偏逢連夜雨,小兒子傑仔出生前一個月,菊珍突然出現急性溶血,拉肚子、發燒,一周之內瘦成皮包骨,嘴唇一點血色都沒有。
邊擺攤邊照顧幾個孩子的丈夫不堪壓力,終於崩潰了,向妻子發出最後通牒:「為了菊珍,這些年我們借了幾萬元。太累了,我放棄了!」張女士對著女兒哭了一整夜。與丈夫爭吵後,快臨產的張女士挺著大肚子,抱著菊珍到醫院堅持治療。如今傑仔出生一個多月,媽媽又帶著他,陪姐姐住院。張女士說,每次看著傑仔都很愧疚:因為菊珍的病,她懷孕和坐月子時心情很差,現在還要硬著心腸,讓這麼小的孩子到醫院來陪床。但一看躺在床上的女兒,她的心又變得無比柔軟:「她不發病時很乖,愛跟我說話,對人笑,你叫我怎麼忍心把她拋在一邊,看著她慢慢死掉?」
專家說法
生下弟妹救兄姐是家長第一選擇
南方醫院兒科主任、地貧骨髓移植治療專家李春富教授表示,儘管小菊珍姐弟配型失敗令人扼腕,但不能否認,「生弟妹救兄姐」仍然是家長的第一選擇。
「重型地貧患兒要進行骨髓移植,最好的選擇是同胞移植,這樣骨髓配型相合的機會比非血緣人群更大,大約有四分之一。」李春富說。
他說,親緣人群進行造血幹細胞配型(即骨髓配型)每次需花費1500元至4800元不等。如果向骨髓庫申請與非血緣志願者進行配型,取造血幹細胞的花費以及檢驗費等大約需5萬~7萬元,如配型成功並完成移植,則需花費30萬至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