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很羞恥?

2020-12-06 伊人說成長

毫無區別回答孩子的問題和孩子不斷追問一樣,都是懶惰思維。

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啟發式和引導式的互動交流。

孩子問一個為什麼,父母回答一個,就開始轉移問題,這是交流,但不是互動交流,更不是啟發式和引導式的互動交流。

互動是相互的,父母回答一個問題,孩子沒有任何反饋,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互動。

所以互動交流意味著針對同一個問題或話題,至少有兩輪以上的「對話」(信息傳遞或反饋)。

和孩子之間的啟發式互動交流,大多用在知識獲取或道德思想培養上;引導式互動交流,大多用在行動實施或解決問題的步驟上。

任何問題無非就是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

當孩子問」是什麼「的時候,啟發式互動交流可以這樣說:

我們上次在某某地方見過的,當時我還跟你說過的,你還記得嗎?

這個東西是某某,只有夏天才可以看到呢!

那是老虎,是不是和家裡的小貓咪有的像?

……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啟發式互動交流可以這麼說:

(水為什麼會結冰?)看過下雪嗎?下雪過後,暖和了,雪去哪裡了?

(天為什麼會下雨?)夏天你吃冰棍的時候,即使沒有打開,上面是不是會有水滴往下掉?

(小狗為什麼不會說話?)媽媽喜歡看的泰劇,裡面的人說話你聽的懂嗎?

……

以上例子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啟發式互動交流,就是用一種孩子熟悉的事物進行對比,讓孩子理會未知事物的運作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所有這些問題,即使父母不做回答,孩子終有一天也會知道。

但是區別在於,啟發式互動交流是經過孩子思考而得到的,記憶保存持久。

而直接提供答案是灌輸式的,明確的答案如果超過大腦的認知體系,不僅增加孩子的記憶負擔,還使得孩子再次面對相似問題時失去興趣。

當孩子問「怎麼做」的時候,引導式互動交流可以這麼說:

太棒了,接下來,你把正方形放在這裡,看看會怎麼樣?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這麼做。

昨天你做過一次的,你想想當時你怎麼做的?

……

引導式互動交流,就是不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做或做什麼,而是以一種建議的口氣或試探的態度引導孩子的行為。

同啟發式互動交流一樣,直接命令孩子做什麼,如果孩子不願意,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孩子為了避免父母傷心而順從父母,孩子自己會覺得痛苦。

引導式互動交流,意味著孩子最終做不做和如何做,還是取決於自己。且在整個行為過程中,自己起主導地位。

就像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樣,家長是主導地位,而行動的卻是孩子,所以都感覺很痛苦。

回答孩子的問題除了考慮方式,還要考慮孩子的年紀和已有的知識水平。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在回答「為什麼」等的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用一種科學的而不用類比的方式交流。

同樣,因為每個孩子的知識儲備,都不一樣,同一種方式也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有一些年紀大的孩子,仍然適合類比的方法。

另一方面,並不是孩子的所有問題,父母都知道。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就說不知道,但要提供一條解決的方法,比如買書學習或看相關視頻,而不是自己悄悄學習之後,再告訴孩子。

父母沒必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博才多學,有時候父母的「無知」會讓孩子更加高興,因為這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原來爸爸媽媽跟我一樣,也有不知道的啊」。

有時候孩子不斷的追問為什麼,其實已經不是在尋求答案,就是想看看有沒有父母不知道的。

在我們沒有思考孩子問問題的差別時,很容易自討苦吃。勇敢坦誠的跟孩子說不知道也挺好。

相關焦點

  • 老人逼孩子讓座,還辱罵:沒有羞恥心的人才最可怕
    意思是:知道羞恥,就已經接近勇敢了,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氣去承認和改過。曾國藩小時候就遭遇了一件事情,有一天晚上他在刻苦學習,想要背下一篇文章。可是,他資質普通,怎麼也記不住。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偷,見屋子裡有人就躲到床底下,想著等他睡了之後再行竊。可是一直等,曾國藩都沒把書背全。小偷忍不住跳出來說:「就你這個水平,還讀什麼書!」
  • 怎麼回答諸如「魚會睡覺嗎」的問題,不用苦惱,教你一招
    它是怎麼睡覺的呢?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到答案。回到家中,媽媽看到了小亮的表情,想知道他為什麼而苦惱?媽媽問:「寶貝怎麼了?看你愁眉苦臉的。」小亮答:「媽媽,我想知道魚會睡覺嗎?」媽媽心想:這孩子怎麼想到這個古怪的問題了,我還是得好好想想怎麼回答他這個問題。
  • 怎麼拯救你,我強烈的羞恥感?
    —1—還記得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羞恥感」的嗎?小時候偷看別人吃好吃的自己卻沒有的時候?看到別人穿了花裙子自己也想要卻不敢開口的時候?還是長大了考了八十分被父母罵「廢物」的時候?在心理學中,人人都會有羞恥感,且均是在童年時期體會的深刻,很多在成年逆境時還會重現的一種核心感受。
  • 如何治癒羞恥帶來的創傷,擺脫「以羞恥為中心」的關係?
    在我心裡你真是一分不值,肯定是你有什麼問題。」當父母一再強調孩子不好,指出孩子某方面存在問題,孩子會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覺得自身有缺陷,會在心裡反覆強調這個想法,直到最終確定他們內心感到羞恥。不管是哪一種,羞辱他人成了羞辱者的一種習慣,至於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羞辱他人。03以羞恥為中心的關係是如何形成的?
  • 面對孩子的靈魂之問,「神回復」救不了你
    專家說 父母對待性的態度不正面,認為性是不好的東西,擔心、害怕孩子問得太細,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態度的傳承。家長認為性羞恥、不好,孩子也會認為性羞恥、不好。 那到底該怎麼回答呢?推薦的回答是:爸爸身體裡的精子和媽媽身體裡的卵子結合在一起,然後就變成了寶寶。 請試著重複一遍……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向孩子簡單陳述了一個基本的科學事實。但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進一步問:「精子和卵子是怎麼在一起的呢?」
  • 當女生問:你在幹啥的時候,怎麼回答才是女生喜歡的答案呢?
    前幾天有位網友在網上問了小編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最近有一個關係曖昧的女生,跟他聊天的開場白總是「你在幹啥」,對於女生的這種問題,我們怎麼回答才是標準答案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首先分析女生的目的,如果她總是這樣問你,那就說明她想要時時刻刻掌握你的動向,想知道你在幹什麼,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他想要跟你聊天,這只是她打開話題的一種聊天方式而已。
  • 戀愛技巧|女生問你「在幹嘛」的時候要怎麼回答?
    很多男生說,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對方,說的淺了,怕對方沒興趣,話題就此打住了。說的深了,又怕對方冷場,一樣也聊不下去。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回複比較合適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過來人是怎麼做的。雖然看起來都點厚著臉皮硬貼上去,可我覺得只要對方沒有拒絕,那就是還有希望的。可不,追了快兩個月的時候,對方終於開始回應了。時不時會主動找我聊天,我沒有回覆的時候便問你在幹嘛。
  • 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包警長又天真地問道:「它們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像雞蛋那樣。」
  • 和孩子看電視,出現「害羞」畫面時,寶媽怎麼做才能避免尷尬?
    我是假裝淡定還是捂住孩子的眼睛呢,還是把孩子趕回屋子或轉移話題呢?在父母們驚慌失措的時候,孩子們內心更加不淡定:媽呀,這劇情跟我爸媽一起看太羞恥了吧,我媽要是問我我該怎麼回答?我是不是假裝有什麼事情,回屋子躲一躲呀。
  • 「你身上怎麼有股魚腥味?」女同學害羞不作回答,當媽的都應該懂
    "你身上怎麼有股魚腥味?"女同學害羞不作回答,當媽的都應該懂 對於女性來說,生理期是一個很讓人煩惱的事情,但是又不能沒有,畢竟它關係著你身體是否健康。在生理期的時候,很多東西都不能吃,也不能感冒,更不能做重活,可以說這幾天只能像鹹魚一樣。
  • 被問「你愛我什麼」的時候該怎麼回答?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另一半從來都不是你單身時候所幻想的理想型,他或許沒有達到一米八的個子,或許有吃飯吧唧嘴的習慣,或許你喜歡的電影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但就是這樣,他成為的另一半。「你最喜歡我哪裡呢?」這應該是情侶中被提到最高頻率的問題,好像自己被莫名其妙愛了一般,長相嗎?氣質嗎?好像都遜色一點,所以總是希望另一半告訴自己,到底是那一點,閃耀到可以讓對方愛上自己。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羞恥是靈魂的疾病,過高或過低都能引發靈魂動蕩1、什麼是羞恥感?心理學家對羞恥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類,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它不只是一種感覺,它綜合了生理反應(臉紅、低頭)、可預測的行為(隱瞞、退縮)、不舒服的想法(我怎麼這麼笨)以及精神絕望等。
  • 女生問你在幹嘛怎麼回答
    雖然在大多感情中,女方一直屬於被動的狀態,但也是有比較主動的女生噢,如果一個女生問你在幹嘛就要注意了,可能她對你有興趣,那么女生問你在幹嘛怎麼回答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 孩子:為什麼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卻都寫進日記?你怎麼回答?
    你有沒有被孩子的「神」問題問倒過?孩子同學小土豆媽媽說,被孩子的一個問題問得一時語塞。「媽媽,為什麼雷鋒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卻都寫進日記裡?」突出其來的靈魂之問。老師說她就是我們班上的「小雷鋒」,可是同學們都有個問題:為什麼做好事不留名,卻都寫進日記裡?這不僅是個「梗」更是個問題,要怎麼回答?「做好事不留名,全都記在日記裡」——如今這句話已成為一梗,也是對雷鋒最大的「黑」。
  •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回答?
    ……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家長該怎麼回答?11月27日晚,南寧市青秀區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與孩子談性,做開明家長」講座在南湖小學桃源校區舉行,廣西中醫藥大學講師、全面性教育推動者陳曉東通過電影片段、互動問答等形式,教家長如何和孩子談性知識、如何保護自我。陳曉東在上課。
  • 自我毀滅程序之二:羞恥心的療愈
    今天被一股特別不舒服的能量壓了一天,直到下午才有意識的去處理,原來是羞恥心。這股能量居然還會有別人的在我身上。當我覺察到後,發出意念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時候身體一天的疲勞後背的重壓瞬間就沒了,然後脊柱特別強的能量就開始流動起來。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父母各種訓斥引導說教、各種法子都想了,但是一點改進都沒有;也有可能孩子做事拖拉、缺乏效率,起床拖拉、寫作業拖拉、吃飯拖拉,甚至是連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比較磨蹭。雖然時時都在監督他,可似乎不太管用;也有可能孩子沒有主見,經常別人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別人說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 為什麼大人不挑食?孩子的回答亮了,看來孩子挑食是有原因的
    菜都是大人買的  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挑挑揀揀  ,我為了教育他,就說你要向我們大人學習,大人吃飯從來不會挑食,有什麼就吃什麼。  然而小傢伙卻回答我,  因為菜都是你們大人買的  ,你們買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食材,自然就不會挑食了。  當時聽到這話的時候,我竟一時無言以對,因為確實是如此。
  • 因為那裡不對稱,我感覺很自卑......
    體育課的強度大大增強,小雲在跑步時能感覺那裡會被旁邊的毛髮磨的生疼。由於身體上的不適越來越強烈,有一天跟媽媽一起洗澡的時候,小雲終於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媽媽,我下面不舒服。」「怎麼了呀?」「我覺得我這裡好像多長了一塊肉,感覺很彆扭。」「.......」
  •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怎麼回答最正確?你的育兒方式科學嗎?
    每個幼兒都是一本會說話的《十萬個為什麼》,自從閨女能說完整的話以後,她腦子裡的問題就不斷地冒出來。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問題,你會怎麼辦?01、問題源於觀察她所有的問題都源於對生活的觀察,比如下午放學接她回家,坐在公交車上,她看到外面天色已暗,路燈初上,就會問:「媽媽,為什麼天會黑?」,如果說「天就是會黑啊,有白天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