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區別回答孩子的問題和孩子不斷追問一樣,都是懶惰思維。
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啟發式和引導式的互動交流。
孩子問一個為什麼,父母回答一個,就開始轉移問題,這是交流,但不是互動交流,更不是啟發式和引導式的互動交流。
互動是相互的,父母回答一個問題,孩子沒有任何反饋,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互動。
所以互動交流意味著針對同一個問題或話題,至少有兩輪以上的「對話」(信息傳遞或反饋)。
和孩子之間的啟發式互動交流,大多用在知識獲取或道德思想培養上;引導式互動交流,大多用在行動實施或解決問題的步驟上。
任何問題無非就是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
當孩子問」是什麼「的時候,啟發式互動交流可以這樣說:
我們上次在某某地方見過的,當時我還跟你說過的,你還記得嗎?
這個東西是某某,只有夏天才可以看到呢!
那是老虎,是不是和家裡的小貓咪有的像?
……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啟發式互動交流可以這麼說:
(水為什麼會結冰?)看過下雪嗎?下雪過後,暖和了,雪去哪裡了?
(天為什麼會下雨?)夏天你吃冰棍的時候,即使沒有打開,上面是不是會有水滴往下掉?
(小狗為什麼不會說話?)媽媽喜歡看的泰劇,裡面的人說話你聽的懂嗎?
……
以上例子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啟發式互動交流,就是用一種孩子熟悉的事物進行對比,讓孩子理會未知事物的運作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所有這些問題,即使父母不做回答,孩子終有一天也會知道。
但是區別在於,啟發式互動交流是經過孩子思考而得到的,記憶保存持久。
而直接提供答案是灌輸式的,明確的答案如果超過大腦的認知體系,不僅增加孩子的記憶負擔,還使得孩子再次面對相似問題時失去興趣。
當孩子問「怎麼做」的時候,引導式互動交流可以這麼說:
太棒了,接下來,你把正方形放在這裡,看看會怎麼樣?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這麼做。
昨天你做過一次的,你想想當時你怎麼做的?
……
引導式互動交流,就是不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做或做什麼,而是以一種建議的口氣或試探的態度引導孩子的行為。
同啟發式互動交流一樣,直接命令孩子做什麼,如果孩子不願意,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孩子為了避免父母傷心而順從父母,孩子自己會覺得痛苦。
引導式互動交流,意味著孩子最終做不做和如何做,還是取決於自己。且在整個行為過程中,自己起主導地位。
就像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樣,家長是主導地位,而行動的卻是孩子,所以都感覺很痛苦。
回答孩子的問題除了考慮方式,還要考慮孩子的年紀和已有的知識水平。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在回答「為什麼」等的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用一種科學的而不用類比的方式交流。
同樣,因為每個孩子的知識儲備,都不一樣,同一種方式也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有一些年紀大的孩子,仍然適合類比的方法。
另一方面,並不是孩子的所有問題,父母都知道。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就說不知道,但要提供一條解決的方法,比如買書學習或看相關視頻,而不是自己悄悄學習之後,再告訴孩子。
父母沒必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博才多學,有時候父母的「無知」會讓孩子更加高興,因為這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原來爸爸媽媽跟我一樣,也有不知道的啊」。
有時候孩子不斷的追問為什麼,其實已經不是在尋求答案,就是想看看有沒有父母不知道的。
在我們沒有思考孩子問問題的差別時,很容易自討苦吃。勇敢坦誠的跟孩子說不知道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