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開學季,一段女副校長在開學首日德育課上當面吃光學生剩飯的視頻引發熱議。有人怒贊這堂課非常有意義,不愧為人師表;有的人則是質疑這樣吃不衛生,是作秀。後來女副校長回應稱,這堂課是提前設計好的情景教學德育課,課後學生們的反饋也不錯,自己也有特別交代學生要注意飲食衛生。
我覺得這堂課的出發點其實沒有錯,就是生動地告訴學生們要珍惜糧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更應該強調的是吃多少拿多少,而不是拿多了吃不下也要硬吃,這樣對身體也不好。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真正學會做到。浪費是不對的,家長和老師要正確引導,不能劍走偏鋒。吃別人剩下的東西確實不太衛生,腸胃不舒服也有可能,搞不好還要得幽門螺旋桿菌。如果這位校長的目的是言傳身教,讓孩子不要剩飯,那她想法的初衷是好的,是要支持的。但她吃孩子剩飯的做法,不乾淨不衛生,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國家都提倡使用公筷,怎麼能宣傳吃別人剩飯呢?贊同她的初衷,和反對她的做法,兩者並不矛盾。完全可以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不剩飯,而不是直接吃剩飯。
隨著「光碟行動」的逐步實踐,各個學校都在實行減少糧食浪費的措施。有的學校把剩飯的重量和獎學金掛鈎,學生吃完飯以後要按照班級對剩飯剩菜進行稱重,如果每班人均剩飯超過100克,全班會取消獎學金資格。就算成績再優異,不愛惜糧食,還是得不到獎學金。其實學校食堂裡浪費的現象真的很嚴重,每餐下來的剩菜剩飯能拉幾車。還有不少餐廳推出了「N-1點餐模式」,在點菜的環節就避免了浪費。還有「小碗菜」等舉措,都是為了減少浪費。其實這種自主選擇是挺好的,因為有時候顧客自己也不知道菜量的大小,一群人聚會就想著撐場面多點一些,最後吃不完又不方便打包。所以餐廳推出一些比較有效的規定還是有必要的。
有的人覺得這場情景課是言傳身教,用簡潔、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珍惜糧食的重要性。但是這樣的方式其實不可取,形式大過於意義,看看學生們的表情,他們對校長的行為是詫異和不解的。實踐活動也可以讓孩子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也是身體力行。但是在鏡頭前直接進行「吃播」,屬實有點過度宣傳了。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吃剩下的飯總有人吃,或者讓孩子覺得別人吃剩下的,我沒吃飽,那我就吃別人的。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經歷,從小父母就教導自己不許浪費食物,不管怎麼樣必須吃完。有一次父母不在家,在親戚家吃飯,吃到最後,鍋裡還剩下一些,於是桌上的每個人都分一點直到吃完。最後雖然沒有浪費,但是吃了以後難受了好幾天,還要吃藥打針。有的人會說:為什麼吃不了還要吃呢?這就是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在外面必須聽話,特別是去學校還有別人家裡的時候。熊孩子們上了學校,不聽父母話的孩子卻突然間害怕老師,秒變乖寶寶。所以不管在學校還是別人家裡,都會拘謹,「身教」就真的落實了,一般說的都照做。當然了,節約可以從改善飯菜質量把關,也可以多觀察學生,儘量做到給學生適量的飯菜,如果是挑食的學生可以試著去教育讓改變挑食的習慣,而不是這種以身作則地去吃剩飯。
我覺得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一定是好事,你們不吃完,老師就得吃剩飯,給孩子營造了一種罪惡感。就好像家長告訴孩子「如果你不考第一名,爸爸媽媽的辛苦工作就白費了」一樣,讓孩子滿懷歉意和愧疚。浪費糧食對不起的是那些用心血研究農作物的科學家們,還有辛苦勞作的農民們……但是用啟發和激勵比罪惡感教育更好,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要找到為什麼孩子吃得不多?是哪個菜品不太受歡迎,那就少做一些,而不是只從孩子角度找問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希望我們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並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