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長得高就得「睡懶覺」?科學證明有道理,家長卻很為難

2021-01-09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孩子長高,現在可是個大問題。現在家庭條件好了,每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在飲食上營養都很豐富,所以個頭一般都不會太矮。也正是如此,大家普遍都高,如果自己的孩子個子矮,父母就會很焦心。

我表姐家兒子今年13歲了,身高才一米四多,跟他同齡的男孩都有170cm的了,女孩也普遍150cm左右了。所以表姐特別焦慮,生怕兒子以後成矮個兒。但是,她很注重飲食營養,也注意讓孩子早睡早起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還是這麼矮。

後來,有寶媽告訴她:「你光讓孩子早睡不行,關鍵還得晚起,因為早上也是孩子長高的關鍵期啊。記住,千萬別讓孩子在7點前起床。」不讓孩子在7點前起床?這不是開玩笑嗎?表姐想,孩子還得早讀,早起一會兒還能背單詞呢,不好好利用早上的學習時光,反而讓孩子「睡懶覺」長高,這是什麼道理?

想要孩子長得高就得「睡懶覺」?科學證明孩子7點後起床更好

其實,不讓孩子7點前起床,而是讓孩子睡懶覺,這一點很多家長都覺得很為難。因為,一天中頭腦最清醒的時光就是早上了,孩子起得早就能比同學多背會幾個單詞、幾首詩,這麼重要的學習時間,怎麼能拿來睡懶覺呢?

但是,科學證明孩子7點後起床更好。因為,孩子長高需要生長激素的分泌,而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期有兩個:

一個是大高峰期,也就是晚上11-凌晨2點,此時孩子進入深睡眠的話,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另一個是小高峰期,也就是早上5-7點,也是生長激素分泌相對旺盛的時候,所以如果此時不叫醒孩子,讓他多睡會兒,那麼沉浸在深睡眠中的孩子,也會有長高優勢。

所以,家長們要明白,想要孩子長得高,就要注意讓孩子7點後再起床哦。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少能睡到7點再起床?

道理家長都懂了,但實施起來卻有些困難。因為,現在的孩子很少能睡到7點再起床的,原因如下:

①晚上經常熬夜,早起太磨蹭

現在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小學階段作業太多,要麼就是寫作業太慢了,總是熬到11點還不睡覺。這樣經常性熬夜,孩子就容易貪睡,如果7點後再叫孩子起床,孩子磨磨蹭蹭能到七點半甚至更晚再起來,到時候上學就要遲到。所以,很多家長都是早點喊孩子起床,給孩子磨蹭的時間,這樣能早點出門,上學也就不遲到了。

②家長緊張孩子學習,總抓孩子早起讀書

另外,家長們普遍關心孩子學習,覺得早上的時間最適合學習,就會早早抓孩子早起讀書。有的孩子早上5點多就被父母喊醒,迷迷糊糊看書,其實學習效果並不好。

③小學7點半早讀,不早起趕不及

現在很多小學都是7點半早讀,如果孩子家裡離學校遠,7點起床洗漱,然後再吃飯,再到學校,基本上就超過了早讀時間。所以,7點起床,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不現實,家長也為難。

為保證孩子早上可以「睡懶覺」,家長不妨這麼做:

不過,有難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既然7點後起床對孩子長高有幫助,那麼家長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①提高孩子做事效率,讓他「早睡快起」

孩子寫作業效率低,就會熬夜,熬夜導致早上睡不醒,然後起床磨磨蹭蹭,這是惡性循環。所以,家長要從源頭幫孩子改變,平時注意提高孩子做事效率,讓他早點睡,而早上7點後起床,然後「快起」。

所謂「快起」,就是提高穿衣、洗漱、吃飯的效率,這樣既保證可以7點後起床,又能不耽誤上學。

②家長杜絕焦慮,別總摳早起的時間讓孩子學習

有時候,孩子不能7點後再起床,是因為家長太焦慮孩子的學習,總是希望孩子比別人強,所以早上五六點就喊孩子起床。其實,家長沒必要這麼焦慮,只要孩子平時上課認真學習,放學後好好做作業,沒有必要每天非得早起「趕超」別人。

③就近擇校,或者提前規劃到校的最優路線

其實,如果孩子起床後做事效率高,7點起床洗漱、吃早飯,完全可以趕上早讀。前提是,家離學校不能太遠,10分鐘內可以到,所以家長可以就近擇校。

如果不能就近擇校,那麼家長就要提前規劃到校的最優路線,比如哪條路平時不賭,是開車、坐公交還是騎車送孩子最方便。這樣,節省了路上的時間,孩子就能多睡一會兒。

【話題討論:家長們,你能讓你家孩子做到7點後再起床嗎?】

相關焦點

  • 孩子晚睡傷身又傷腦,「兒童科學睡眠表」新鮮出爐,家長要了解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家對於人類作息規律的認知也越發深刻,最近新鮮出爐的兒童科學睡眠表,正是此項研究的最新成果。這張表格不同於以前刻板的規定,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什麼時候起來,對應的科學入睡時間明確標註了出來。這就很有彈性,能夠讓家長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孩子的睡覺時間。
  • 老人說「貪睡孩子長得快」,是真的嗎?醫生:有道理但不全面
    同事家的也是兒子,對於身高問題也比較重視,便問肖先生用了什麼秘訣,肖先生表示「其他一切正常,就是最近孩子有些貪睡,可能真是老人說的貪睡孩子長得高吧」。同事對於肖先生的回答非常不屑,認為是不想告訴自己隨便找了個理由敷衍,回家沒忍住和妻子吐槽,說肖先生為了不告訴自己,居然說出貪睡孩子長得快這樣離譜的理由。沒想到妻子卻說自己也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便向自己的醫生朋友詢問是真的麼,醫生朋友回答道:有道理,但不全面。
  • 為什麼豪門給孩子取名都「不大」,並非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文/小雪媽媽名字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重要符號人們經常說「人如其名」,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名字,對一個優秀的人能夠增添更多的印象分,因此中國的家長都想要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豪門給孩子取名都不大,並非迷信,有一定科學道理本身出自豪門的孩子,天生就站在了聚光燈下,受到很多關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拋開家世和媒體燈光,他們也就是個普通的孩子,如果家長給孩子取名字太大,很可能會增添更多的負擔,讓本來就有壓力的孩子,心情更加沉重。
  • 孩子不聽話,家長束手無策,如果身份互換會怎樣呢?看看這本繪本
    孩子不聽話,家長束手無策,似乎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那麼,如果身份互換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呢?當孩子變成了苦口婆心的大人,當家長變成了不聽話的小孩……翻開繪本——《我爸爸很溫柔、很聽話,但是……》,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科學證明:這4個方法最有效,家長要常用
    當然,孩子注意力強弱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比如性別、家長教育方式等。不過,孩子缺乏專注力對他以後學習、工作都會有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儘早培養他的專注力,不妨試試以下這4種方法!多讓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往往會表現得更專注,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多讓他們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 40年前諾獎證明: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家長應該注重3方面培養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類孩子與其他孩子有一點小小的不同——左撇子,而對於這樣的孩子,有的家長選擇糾正他們的用手習慣,有的家長則會以此為理由誇獎他們聰明鼓勵孩子努力,那麼左撇子孩子真的聰明嗎?其實早在40年前,諾貝爾生理獎就已經證明了左撇子孩子真的要比大部分人更聰明。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也就是說,此時家長可以鬆口氣了。大寶現在五歲多了,心理發展進入最迅速的時期,他不僅活潑好動,而且跟我說話從來都是"小大人"的口氣:"媽媽,你該吃飯了!""媽媽,記得寫完文章要點保存哦!"大寶經歷過4歲前的"生長旺盛期",進入了有思考、很少哭鬧的"調和統一時期"。我常常會感慨,我娃真的長大了,不用媽媽操心了。但雖然如此,跟他講道理依然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
  • 通過四個道理告訴你,家長不希望孩子玩cos,並不只是因為小鳥醬
    很多家長都不贊同自己孩子玩Cosplay,但二次元文化已經很流行了,為什麼大部分家長還是不允許自己孩子來玩cos,難道就只是因為小鳥醬?通過四個道理告訴你,家長不允許孩子玩cos,並不只是因為小鳥醬!他們還有著別的想法。
  • 別再跟孩子講道理了:擅長「邊門效應」的家長,才能讓娃更懂事
    夜班歸來,我剛出電梯就聽到隔壁家長在教育孩子,聲音之大貫穿上下五層樓,而我也被迫聽全了來龍去脈。無非是小孩子不懂事,拿著雞蛋隨地砸,估計是跟電視機裡學的。家長明顯被氣得不輕,但還是耐著性子跟娃講道理,然而小傢伙根本左耳進右耳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眼看家長越說越生氣,一場戰爭就要升級,我連忙上去敲了門。
  • 孩子身體發育差,都是家長「沒挑對」吃的,這些食物要注意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一位爸媽的心願。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吃」這方面,可是大有講究。想讓孩子長得高又聰明,家長們得這樣給孩子「吃」。家長們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榨果汁解解饞,而且家長們也要控制好自己的「碳酸癮」,別給孩子做反面例子。★糖分過高的食物影響孩子身高,要儘量避免食用幾乎沒有不愛吃糖的孩子,但糖分攝入過多對身體是有害的。最明顯的危害就是蛀牙和肥胖。
  • 當孩子進入「仇親期」,會有這4個表現,家長要學會「化敵為友」
    多數家長以為,十幾歲的孩子各種表現,跟「青春期」有關,其實這裡面還隱藏著一個較短階段「仇親期」。 「仇親期」是在青春期內父母感受最明顯的階段,主要表現是跟父母「對著幹」,一般從13~14歲開始,持續2~3年,比整個青春期結束得早一些。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但其實,孩子生性善良,只是父母教育不得當,才導致他們出現不懂事的表現,尤其是那些喜歡講道理的父母。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
  • 孩子爭搶玩具怎麼辦?家長別過度幹涉,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小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情況,一個要搶奪,一個不給,兩個孩子又哭又鬧,引發矛盾衝突。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只要沒鬧出大亂子(比如:打鬧中某個孩子受傷了),家長還是不要過度幹涉得好。既然是孩子之間的問題,那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沒有了家長「橫插一手」,孩子反而更容易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 愛睡懶覺的女兒假期承包了所有做飯任務
    女兒寒假回家是乘飛機跨省流動,雖然大學所在地無疫情,但是愛人建議孩子回家7天內自覺居家隔離,及時關注所乘航班是否有疫情通報;這樣對自己、對鄰居、對社區都是負責任的。我把爸爸的建議告訴了女兒,她爽快地同意了,並給我們列了一個長長的採購清單,讓我們在她回家之前採購完畢,她決定居家7天內每天做飯、做西點。我和愛人全部照辦,去超市採購了1200元食材。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2310字,閱讀全文約需4分鐘)在孩子的學習上有很多家長都過分的關心孩子,可是很多家長也同時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不管自己如何管教孩子,孩子的學習仍舊無法提升。沈小姐就發現了這一情況,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他一直運用著辦法,想要讓孩子成績提升。
  • 你儘管睡懶覺,有人早起免費幫你帶娃鍛鍊
    小田媽媽說,帶隊的老師本來是自己一個人晨跑的,後來有孩子跟著他跑,他就認真帶孩子跑,還會帶孩子做一些運動準備,比如拉伸之類的,再後來追隨他跑步的孩子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大,「已經堅持了快一個月了,在小區裡已經出名了。」聽完這描述,群裡的媽媽們直呼:「羨慕這樣的小區!」「想搬家去做鄰居!」這個老師是誰?
  • 如何讓孩子從小把學習當回事?道理我都懂,行動還是差個「實際」
    其中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是一讓孩子看書不是口渴就是要上廁所,甚至連眯著眼馬上要睡著的戲精都上身了,看著孩子實在是困得不行、渴的不行、憋著不行時,家長們還有繼續逼迫下去的狠勁嗎?大多數家長都免不了一番糾結,最後不是妥協就是拎起來一頓教訓,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所帶來的影響也都是負面的。
  • 科學老師讓學生做體溫曲線圖 有家長打算交「備孕表」代替
    記者聽說,有爸媽已經開始為此焦慮,也有老師正在為此鬱悶。孫老師是杭州一所知名公辦小學的科學老師,今年教三年級。因為三年級下學期有個單元講溫度計,所以她布置的暑假作業是測量體溫並記錄,希望學生能將課本上的理論付諸實踐,進而鞏固已學知識。萬萬沒想到,最近接二連三有家長發來私信:開學直接讓孩子交這個行嗎?
  • 北大教授魏坤琳分享育兒乾貨:家長如何用科學方法培養聰明孩子
    他這個回答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很多家長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孩子的腦開發,對此也付出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而魏坤琳教授則表示,市面上的那些所謂的腦開發不過是打著科學的幌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 想要孩子更優秀,專家給出建議,家長不要做「烏鴉嘴」父母
    文/小艾媽聊教育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好的事情被我們說中,所以,我們不免也會抱怨自己「烏鴉嘴」,這樣的情況似乎很常見,很多細心的家長也會發現,孩子身上的毛病常常也出現「烏鴉嘴」現象,比如,孩子在出現「膽子小」「搗蛋鬼」「太笨了」等等這些問題時,家長不免會對孩子更加嚴厲地進行批評,目的是讓孩子可以規避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