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假說和評價

2021-01-20 學甫無境

試題:玉米的寬葉(A)對窄葉(a)為顯性,寬葉雜交種(Aa)玉米表現為高產,比純合顯性和隱性品種的產量分別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對無茸毛(d)為顯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顯著的抗病能力,該顯性基因純合時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兩對基因獨立遺傳,高產有茸毛玉米自交產生F1,則F1的成熟植株中(   )

A.有茸毛與無茸毛之比為3∶1

B.有9種基因型

C.高產抗病類型佔1/4

D.寬葉有茸毛類型佔1/2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高產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產生F1,則F1的幼苗中A_D_∶A_dd∶aaD_∶aadd=9∶3∶3∶1,由於DD顯性基因純合時在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故F1的成熟植株中AADd∶AaDd∶AAdd∶Aadd∶aaDd∶aadd=2∶4∶1∶2∶2∶1,因此F1的成熟植株中有茸毛與無茸毛之比為8∶4=2∶1,A項錯誤;F1的成熟植株中有6種基因型,B項錯誤;F1的成熟植株中高產抗病類型佔4/12=1/3,C項錯誤;F1的成熟植株中寬葉有茸毛類型佔1/2,D項正確。故選D。



遺傳學中雜種優勢指雜交子代在生長、成活、繁殖能力或生產性能等方面均優於雙親均值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有更強大的生長速率和代謝功能,從而導致器官發達、體型增大、產量提高,或者表現在抗病、抗蟲、抗逆力、成活力、生殖力、生存力等的提高。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圖)。

在1865年孟德爾做豌豆雜交實驗發現遺傳定律時候,同時也發現了雜交的豌豆比親本長得要快,產量要高。但是孟德爾遺傳定律卻無法解釋連續變異現象,因為雜種優勢並不是單基因遺傳模式


雜種優勢一詞雖然最先由沙爾(Shull)於1908年提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數量遺傳學的發展,因為數量遺傳學是聯繫表型和基因型的唯一紐帶。並於1914年正式 提出雜種優勢(heterosis)的概念


但在此之前,1763年Kolreuter 就研究了菸草的雜種優勢表現。1866—1876年,Darwin 提出了雜交有優勢的觀點。1761—1766年Kolreuter 育成了早熟優良的菸草種間雜種,並提出種植菸草雜種品種的建議。

1865年,Mendel 通過豌豆雜交試驗,也觀察到雜種優勢現象,並首先提出了雜種活力概念


1877年,Darwin 觀察並測量了玉米等作物的雜種優勢現象後,提出了異花授粉有利、白花授粉有害的觀點。其後,許多學者對玉米做了一系列研究,終於導致玉米成為生產中大規模利用雜種優勢的第一個代表性作物。


Shull首次提出了「雜種優勢」這一術語和選育單交種的基本程序,從遺傳理論上和育種模式上為玉米自交系間的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但因當時的自交系產量低,生產商品雜種種子成本高,玉米單交種未能投入生產。


直到1918年Jones提出利用雙交種的建議(如圖),才使玉米自交系間雜種優勢的利用變得實際可行。

從20世紀初雜種優勢概念的提出,到30年代雜交玉米的首先應用,迄今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有了雜種優勢利用的報導,在水稻、玉米、油 菜、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蔬菜作物中廣泛應用並 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儘管在生產實踐上雜種優勢利用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在雜種優勢產生的遺傳機制研究的理論方面卻遠遠落後於生產實踐。


1908年 Davenport就提出了顯性假說、Shull和East提出了超顯性假說來解釋雜種優勢產生的遺傳機制,並得到了普遍的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又從多個層次對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雜種優勢形成的遺傳機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但是,有關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並未取得重大突破。目前的主要假說有:


1.顯性假說

這個學說又稱為「有利顯性基因假說」。該假說最先是由Davenport(1908)提出的,其後經Bruce(1910)及Jones(1917)的發展而成為顯性假說。


著名的玉米育種專家Richey&Sprague(1931)等用玉米聚合改良資料予以證實,使之成為解釋雜種優勢的一個重要理論。這一假說的基本論點是,雜種F1集中了控制雙親有利性狀的顯性基因,每個基因都能產生完全顯性或部分顯性效應,由於雙親顯性基因的互補作用,從而產生雜種優勢。


例如,具有AABBccdd和aabbCCDD不同基因型的兩個自交系雜交,F1的基因型及表現型圖示如下:

假設顯性基因A對某一數量性狀的貢獻為12,B的貢獻為10,C的貢獻為8,D的貢獻為6;相應的隱性等位基因的貢獻分別為6、5、4、3,那麼親本AABBccdd的表現型值為12+10+4+3=29,另一親本aabbCCDD的表現型值為6+5+8+6=25。根據顯性基因的效應可知F1的表現型值。


如果沒有顯性效應,雜合的等位基因Aa、Bb、Cc、Dd的貢獻值都等於相應的等位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平均值,(12+6+10+5+8+4+6+3)/2=27,這恰恰是雙親的平均值,沒有雜種優勢。


如果表現部分顯性,則P1表現型值大於中親值偏向高值親本,表現出部分雜種優勢,即AaBbCcDd>(12+6+10+5+8+4+6+3)/2>27。如果表現為完全顯性,則F1大於高值親本,雜種FlAaBbCcDd=12+10+8+6=36,表現出超親雜種優勢。


顯性假說是玉米、黑麥和其他異花授粉作物中選育高產的雜種群體的理論依據之一。但這個假說仍然遇到了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


主要的有兩點:第一,在玉米雜種優勢的利用中,所得雜種優勢往往超過顯性純合親本的20%以上,有的還超過50%。可是按顯性基因假說,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第二,群體遺傳學證明,並不是所有隱性基因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純合狀態下才是不利的。


在自然群體內,凡是雜合狀態的有機體,其適應性為最大。在一個平衡群體內,即使有一定比例的純合狀態個體存在,並不減少隱性基因在保持該群體的高水平適應性中的生物學作用。


2.超顯性假說

超顯性假說是由Shull(1908)提出,經East(1936)用基因理論將此觀點具體化。從起源上講,超顯性假說是達爾文「雜交有利,自交有害」觀點的發展。這一假說基本點是:雜合等位基因的互作勝過純合等位基因的作用,雜種優勢是由於雙親基因型的異質結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等位基因間沒有顯隱性關係,雜合的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大於純合等位基因的作用,按照這一假說,雜合等位基因的貢獻可能大於純合顯性基因和純合隱性基因的貢獻,Aa>AA或aa,Bb>BB或bb,所以稱為超顯性假說等位基因異質結合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雜合等位基因之間以及非等位基因之間,是複雜的互作關係,而不是顯、隱性關係。由於這種複雜的互作效應,才可能產生超過純合顯性基因型的效應。這種效應可能是由於等位基因各有本身的功能,分別控制不同的酶和不同的代謝過程,產生不同的產物,從而使雜合體同時產生雙親的功能。


例如,某些作物兩個等位基因分別控制對同一種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種的抗性,純合體只能抵抗其中一個生理小種的危害,而雜合體能同時抵抗兩個甚至多個生理小種的危害。


近年來一些同功酶譜的分析也表明,雜種F1除具有雙親的譜帶之外,還具有新的酶帶,這表明不僅是顯性基因互補效應,還有雜合性的等位基因間的互作效應。雖然越來越多的試驗資料支持超顯性假說,但這一假說也有其不足之處,它完全否定了等位基因間顯隱性的差別,排斥了有利顯性基因在雜種優勢表現中的作用。同時有些事實表明,雜種優勢並不總是與等位基因的異質結合相一致。在水稻、小麥等白花授粉作物中,雜種並不一定比其純合親本具有優勢,也有不如親本的現象。


3.染色體組—胞質基因互作模式

此假說由Srivastava(1981)提出,又稱為基因組互作模式。她認為基因組間互補可能包括細胞核與葉綠體、線粒體基因組的互作與互補,雜種優勢就是由這些互作或互補所致。在小麥族中發現的不同來源核質結合的核質雜種表現有優勢的事實支持這一假說。


綜合玉米、水稻、小麥的研究結果,雜種優勢的形成很可能是產量性狀位點的顯性效應、超顯性效應和上位性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能只有一種基因效應在起作用。作物雜種優勢形成的的遺傳機理十分複雜,既與等位基因的顯隱性有關,又存在非等位基因在表達上的相互影響。要全面揭示雜種優勢形成的遺傳機理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此外,對雜種優勢的解釋還有一些其他假說,在此不一一列舉。(參考普通遺傳學)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研究背景雜種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交種的優良表現體現在多個重要農藝性狀中,如抗逆、育性、生物量和產量等。同一個基因型,或不同基因型組合的多種性狀,雜種優勢程度不同。雜種優勢被廣泛利用於商業植物育種計劃中,但其遺傳機理並未得到徹底和統一的解釋,仍然存在爭議。
  • 案例分享 | 遺傳群體之雜種優勢
    作物上主要表現為子代在生活力、繁殖力、產量、品質、抗逆性、抗病性和抗蟲性等方面均優於雙親均值的現象。研究發現雜種優勢與基因網絡系統、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甲基化、組蛋白乙酷化去乙酷化、非編碼RNA相關。遺傳層面目前解析雜種優勢遺傳機理的主要有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後逐漸減弱。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因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而制約著雜種優勢在生產實踐中的深入利用和挖掘,同時仍面臨著對雜種優勢現象如何加以區分、如何加以合理利用,如何正確認識和突破現有雜種優勢理論、以及產量、品質與抗性間的協調等問題(何光明和鄧興旺, 2016)。因此,研究和闡明雜種優勢形成的機理,特別是分子遺傳基礎,對於相關研究人員而言仍是任重而道遠。
  • 【CGM88期在線沙龍預告】從歷史演化角度分析水稻雜種優勢構建的遺傳機制
    雜交水稻貢獻我國約58%水稻總產,因此了解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形成遺傳規律將有助於提高雜交水稻單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雖已定位到大量雜交水稻雜種優勢QTLs,然而,育種家如何利用水稻種質培育雜交水稻,目前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RdDM介導的DNA甲基化與雜種優勢無關
    該研究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發現了RdDM 路徑在F1雜交一代的DNA 甲基化相互作用中起到關鍵作用,並首次明晰該途徑所產生的DNA甲基化並不是調控雜種優勢形成的主要表觀遺傳因子。 雜種優勢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指遺傳結構不同的兩個群體雜交所產生的子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等性狀方面超過雙親的現象,已被廣泛應用到作物育種中。
  • 中國農大王向峰和張子丁團隊利用雜交蛋白互作組來預測上位性效應在水稻雜種優勢中的作用
    雙親基因組上的遺傳變異能夠產生等位基因互作(上位性),這是雜種優勢產生的重要機制,而蛋白互作是重要的方式。
  • 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由於假說無法被直接驗證,需要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雜種優勢通常指的是後代相對於親本在個體規模和生長速度方面的增長。例如,作物雜種優勢可以表現為產量的增長或開花期的提前。
  • 假說一演繹法
    假說一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
  • 「網絡報告」劉耀光院士-植物雜種不育與親和性的分子機制
    【網絡報告】劉耀光院士-植物雜種不育與親和性的分子機制及其雜種優勢利用(2020年08月28日15:00)
  • 說好的生殖隔離,雜種是怎麼產生的?雜交鮑存在哪些利與弊?
    ●&nbsp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雜交」在遺傳學上,只要是一對基因不同的兩個個體進行交配的過程,就稱為雜交(hybridization),由雜交產生的子代個體稱為雜種(hybrid)。也就是將同一物種內的生物相交配的情況也考慮了進去。但在育種和生產實踐中,雜交一般是指遺傳類型不同的生物體之間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 遺傳定律。1900年,成為 遺傳學史乃至生物 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入了孟德爾時代。通過摩爾根、艾弗裡、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已經使生物遺傳機制——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 【科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
    遺傳多樣性評價、分子身份證和新基因挖掘是種質資源利用的3大內容。遺傳多樣性指的是群體的複雜程度,遺傳多樣性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形態學標記、同工酶標記和DNA分子標記。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是DNA分子標記的方法,分子標記的發展從最初的AFLP、RFLP、RAPD和SSR標記,過渡到更高通量、二等位和共顯性的SNP標記。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