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魚類(生物工程鯽)的三倍體誘導雜交育種

2020-11-24 水產頻道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自孟德爾1865發表《植物雜交試驗》和他的遺傳定律得到公認以後,100多年來選種、有性雜交就成了動植物遺傳育種的基本手段。例如:種內品種之間雜交產生的豐鯉、芙蓉鯉,不同屬間的遠緣雜交產生的湘鯽等,都表現出了明顯的雜種優勢,並在生產上得到了應用,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豐鯉是由中科院水生所選育,以興國紅鯉為母本、散鱗鏡鯉為交本,通過雜交而獲得的雜種一代,是我國最早研究成功並最先在生產上獲得推廣應用的雜交鯉)

  

  但是,這一傳統方法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如世代周期長,產生的子二代性狀分離等。以豐鯉為例,在應用幾年以後,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對雜交組合的親本沒有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親本不純導致雜種優勢衰退的現象已十分普遍。

  

  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內外學者開始致力於生物技術應用於魚類育種的研究,近年來研究十分活躍的三倍體誘導技術就是其中之一,並已取得一些顯著的成果。

  

  目前,三倍體誘導雜交育種多用於改良鯽魚種類,所以,簡稱為生物工程鯽或三倍體鯽魚。比如:湘雲鯽、芙蓉鯽、黃金鯽等等諸多品種。

  

  (湘雲鯽)

  

  1.三倍體育種的意義

  

  從細胞遺傳學角度來看,三倍體是非偶數染色體組,故阻礙了生殖細胞正常的減數分裂,結果常常導致性腺不能發育。

  

  在雜交三倍體,即種間雜交受精卵通過三倍體誘導技術處理而培育出的三倍體,其不育性更高於普通三倍體。

  

  不育的三倍體經濟魚類因為沒有性成熟階段性腺發育的能量損耗,所以有以下優點:

  

  1.避免了性腺發育階段和產卵季節魚肉質量下降並延長了上市時間;

  

  2.避免了性腺發育階段的生長停滯和死亡率增加;

  

  3.縮短了養殖周期,減少了養殖成本並可養成大型個體。

  

  利用三倍體魚類不育性的優點,人們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①獲得生長速度較快的三倍體品種,提高魚類養殖的經濟效益;

  

  ②控制養殖魚類的過速繁殖和防止對天然資源的幹擾。

  

  此外,有些種間雜交二倍體的生存率非常低,甚至不能成活,但雜交三倍體都能恢復生存性。這一特點大大提高了雜交三倍體的實用價值,這樣就可以通過誘導雜交三倍體來組合二倍體雜交不成功的兩個種類間的優良性狀,如抗病性、溫度耐受性、快速生長等。

  

  2.三倍體產生的生物學原理

  

  (1)、正常二倍體魚的形成

  

  除少數種類外,自然界絕大部分魚類是以二倍體形式存在的,並以兩性融合的方式繁殖後代,需要人工誘導才能產生三倍體。

  

  (二倍體鯽魚---方正銀鯽)

  

  二倍體鯽魚,即普通的良種鯽魚,如:方正銀鯽、彭澤鯽等等諸多品種,體形體色多受大眾喜愛。

  

  魚類染色體的特點之一,是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易於加倍,可使單倍體形成二倍體,再由二倍體形成多倍體,這是人工誘導三倍體技術方法的理論基礎。

  

  對二倍體魚來講,成熟卵處於第二次減數分裂的中期,此時存在著2組染色體,當具有1組染色體的精子入卵後,刺激卵子繼續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卵中原有的2組染色體中的1組作為第二極體排出卵外,留在卵內的1組染色體和精子帶入的1組染色體結合,則受精卵成為正常的二倍體開始發育。

  

  (2)、直接獲得三倍體魚的方法

  

  如果在精子入卵而第二極體尚未外排之時,對受精卵進行高溫、低溫、高壓或化學藥物等處理,阻止第二次減數分裂的進行,第二極體就不能排出卵外,則誘導產生出具有3組染色體的個體,稱之為人工誘導三倍體。

  

  這種染色體組的組合方式是二組染色體來源於母本,一組染色體來源於父本。

  

  (二倍體鯽魚---彭澤鯽)

  

  減數分裂的阻止是通過破壞紡錘絲而使染色體無法分離而使核分裂停止,或是通過阻礙細胞表層收縮環、溝的形成而使細胞質分裂停止的方法而實現的,可以阻止第二次減數分裂,形成三倍體受精卵,進而發育成三倍體魚。

  

  溫度、壓力和咖啡因等處理屬於前者,而細胞鬆弛素B處理則屬後者。

  

  3.人工誘導三倍體的方法

  

  用人工的方法獲得三倍體可通過兩條途徑。

  

  一條是直接途徑,即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對受精卵進行處理,阻礙第二極體外排。

  

  另一條是間接途徑,即首先誘導獲得四倍體,待四倍體個體性成熟後再與二倍體個體自然交配,獲得三倍體。

  

  從理論上講,第二條途徑有其優越之處,一旦獲得四倍體個體後,就不需要再進行物理或化學誘導,避免了誘導過程對胚胎的損傷。

  

  如果能建立穩定的四倍體品系,獲得三倍體就變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但目前人工誘導的三倍體絕大部分是採用第一條途徑獲得的,這是因為阻止第二極體外排的方法比較成熟。

  

  四倍體的誘導是阻止第一次卵裂,這比誘導三倍體要困難得多,成功率很低,只在少數魚類如虹蹲和鯽,獲得過性成熟的四倍體。

  

  (芙蓉鯉鯽)

  

  魚類人工誘導三倍體的方法可以分為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方法3個方面:

  

  (1)物理學方法

  

  溫度休克和靜水壓休克是目前人工誘導三倍體魚最常用的物理學方法,溫度休克又可分為熱休克和冷休克兩種。

  

  大多數魚類在精子入卵後8~10分鐘,就可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排出第二極體,45~50分鐘就可完成第一次有絲分裂。

  

  如需獲得三倍體,就要在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以前進行誘導處理;如需獲得四倍體,則必須抑制第一次有絲分裂。

  

  無論採用哪一種方法誘導,都必須嚴格控制處理的起始時間和持續時間。

  

  如:美洲紅點鮭,卵受精後15分鐘用28℃高水溫熱休克處理10分鐘,誘導出100%的三倍體,孵化率為42%。

  

  對鬍子鯰而言,在25±1℃下卵受精5分鐘後,放人5℃海水冷休克處理1小時,然後放入充氣海水中培育,結果獲得100%的三倍體仔魚,如果處理時間在1.5小時以上,則造成100%的死亡率。

  

  用靜水壓誘導同樣也需要嚴格掌握處理時間。

  

  以水晶彩鯽為例,受精卵的壓力敏感期僅僅在受精後4~5分鐘,在此之前為卵子啟動期,施加壓力會破壞卵子的激動和修整過程,造成發育受阻。其後為壓力不應期,此時第二次減數分裂趨於明朗,壓力對保留第二極體體失去作用。

  

  因此,為了獲得三倍體水晶彩鯽,靜水壓誘導只能在受精後4~5分鐘進行。

  

  (2)化學方法

  

  用秋水仙素、細胞鬆弛素B等化學藥品在適當時刻處理魚類受精卵,可以抑制第二極體外排或抑制第一次有絲分裂.從而達到產生三倍體或四倍體的目的。

  

  應用這一方法在國內外都有成功的實驗報導,但由於這些化學物品價格較貴,且有毒性,故很少在生產上應用。

  

  (3)生物學方法

  

  通過魚類遠緣雜交,異源精子可以誘發受精卵產生多倍體,這種由於遠緣雜交染色體自然加倍的現象,稱為生物學方法。

  

  利用這一方法可以獲得三倍體和四倍體魚類。

  

  如:鯽(♀)×鯉(♂)雜交的雜種二代(F2)是二倍體,F2(♀)×F2(♂)自交後產生的F3是四倍體,往後的F4、F5乃至F6都是四倍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四倍體種群。

  

  利用這一四倍體種群與二倍體魚雜交,可以獲得具生長優勢的三倍體鯉魚和三倍體鯽魚。

  

  (黃金鯽)

  

  經過實驗處理以後產生的個體是否是真正的三倍體或四倍體,還需要通過嚴格的鑑定。

  

  常用的鑑定方法有以下三種:

  

  (l)染色體計數和核型分析,這是最基本而且可靠的方法。

  

  (2)紅細胞或紅細胞核大小測量,這一方法的理論依據是染色體數目倍增,細胞(核)體積也隨著變大,該法最大的優點是簡便、快速。

  

  (3)DNA含量測定,普通三倍體細胞的DNA含量是二倍體的1.5倍,四倍體細胞的DNA含量是二倍體的2倍。

  

  通過DNA含量的測量可以確定細胞的染色體倍數。

  

  (先科巨鯽)

  

  4.研究現狀及前景

  

  三倍體育種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不育性這一特點。經過各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已先後獲得了多種魚類的三倍體,如草魚、鯉、鯽、虹蹲、香魚、羅非魚、鮭、黑綢、鬍子鰓、泥鰍、牙鮃等,在草魚、虹蹲、香魚等部分魚類已達到了批量生產的水平。

  

  在研究中也發現,有些魚類的三倍體雄性精巢發育,達不到預期不育的目的。如在人工培育的三倍體與自然二倍體香魚混合存在的場合下,三倍體雌魚完全沒有產卵行為,但三倍體雄魚與二倍體雄魚類似,出現第二性徵,產生精子,有追尾現象。如果把人工培育的三倍體香魚放流到自然河川中,會影響天然二倍體香魚的繁殖。

  

  為此,結合雌核發育、性別轉變和三倍體誘導技術培育全雌三倍體魚成為科學家研究的新領域。其方法是先通過雌核發育技術培育出全雌二倍體魚;再用雄性激素處理全雌二倍體魚,誘導出基因型不變、表型改變的生理雄性魚;這種雄魚與普通雌魚交配得到的受精卵,經三倍體誘導,就可獲得全是雌性的三倍體個體。

  

  目前,這一技術在培育全雌三倍體虹鱒和降海型馬蘇大麻哈魚上已達到了實用化水平。

  

  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避免對天然資源的幹擾,這是三倍體育種在基因工程技術不斷向魚類育種領域滲透的今天,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綜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果進一步優化三倍體誘導的處理條件,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將會有更多的三倍體魚類在水產養殖業中應用。

  

  (生物學通報,1996年第11期,文字有刪減)

  

  【關鍵字】:魚類  雜交育種 水產養殖

相關焦點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雜交育種》題本梳理_教師資格面試高中生物
    《雜交育種》題本梳理_教師資格面試高中生物,中公講師為大家進行錄製教師資格面試備考系列視頻,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以下為高中生物《雜交育種》題本梳理。高中生物《雜交育種》題本梳理一、題本展示分析1.基本信息:準考證號、姓名、考場;2.正文:題目,
  • 生物變異在生產中的應用,簡述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的方法和原理
    藉助如何培育優良品種這一實際問題為話題, 將育種的基本原理、方法、優點和缺點融入在討論之中。二、教學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生物遺傳變異的基礎知識、了解遺傳變異基本規律的基礎_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遺傳學的知識是怎樣用於指導生產實踐、提高和改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
  • 「一蕉獨霸」的「三倍體生物」大麥克香蕉是如何滅絕的
    在兩種野生香蕉雜交的後代中培育出了一種「只結果、不結籽的香蕉」,它們也最終演化成為今天我們可食用的香蕉,現在我們能夠在超市中買到的香蕉就是這種香蕉的後代。因為我們吃到的香蕉其實都是「三倍體生物」,這是一個生物學名詞,所謂的「三倍體」,指的是有三組染色體的生物,自然界絕大多數生物都是「二倍體」,可這「三倍體」是怎麼來的呢?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這項前後跨越30餘年,堪稱「長跑」級的研究凝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湖南魚類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劉少軍兩代科學家領銜的魚類發育生物學研究團隊的心血。 突破「育性」瓶頸 「雜交」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植物中的雜交水稻,動物中的騾子、獅虎獸等等……絕大多數雜交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難以繁殖後代。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顯性假說所解釋的這種有害隱性突變基因被顯性基因遮蓋所表現的雜種優勢叫突變性雜種優勢,這是異體交配生物群體賴以抵消有害突變壓力的一種保護性措施。    野生型基因一般是顯性的,顯性基因多編碼具有生物學活性的蛋白質,突變基因一般是隱性的,隱性基因多編碼失去或降低活性的蛋白質。因此雜合體AaBb的生活力高於純合體AAbb或aaBB。這便是顯性假說所說的雜種優勢的生化基礎。
  • 食用菌雜交育種的方法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優勢分別是什麼?
    最後對復篩獲得的優良雜交子進行大規模示範試驗和推廣試驗,獲得表現優良且性狀穩定的優良雜交品種。食用菌雜交育種主要有4種方式,即單核體雜交育種、單-雙雜交育種、回交育種和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稱為單核體單核體雜交育種,簡稱單核體雜交或單-單雜交育種。
  • > 2019年高考一輪複習生物知識點:生物的變異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生物的進化  本講內容  本講內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5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6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第7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等。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DNA在複製時因受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幹擾而發生差錯。典型實例是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 揭秘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前世今生
    對於第三代雜交水稻,很多人可能會感覺比較陌生,但如果提到海水稻,相信不少人會非常熟悉。最近,有消息說,海水稻將要嫁接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新一輪的技術飛躍。意思就是海水稻將會利用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種得更好。  了解海水稻的人都知道,海水稻的雜交繁育是一種常規育種,是經過了40多年的研究和雜交實驗,最終形成的水稻品種。
  • 魚類的雜交育種操作程序及方法
    雜交可以使生物的遺傳物質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群體,是增加生物變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 不同類型的親本進行雜交可以獲得變異性狀的重新... 雜交翹殼 以雜交方法或利用雜種優勢培育優良品種稱為雜交育種。雜交可以使生物的遺傳物質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群體,是增加生物變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先正達集團供圖 ■本報記者 張晴丹 雜交水稻的成功種植讓國人擺脫飢餓困境,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要意義。玉米的雜交育種技術研發也非常成功。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 信鴿的養殖技術——信鴿的育種方法,雜交技術以及注意的問題
    在西方人很長時間的賽鴿育種方面有一個很好的經驗總結。所以雜交鴿和近血鴿並存使用才是最高明的賽鴿育種方法。縱觀世界上的養鴿高手,沒有一個人只使用一個家族的信鴿不斷地近親繁殖,也沒有一個是完全使用雜交鴿育種。信鴿的這種親子之間的不同遺傳和身體生長的現象的差別被稱為生物的變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遺傳和變異,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繁的普遍規律,信鴿也不例外。
  • 養殖魚類的雜交育種操作程序及方法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一、雜交育種的意義    以雜交方法培育優良品種,或利用雜種優勢稱為雜交育種。雜交可以使生物的遺傳物質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群體,是增加生物變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    雜交可以使雜交種後代增加變異性和異質性,綜合雙親的優良性狀,產生某些雙親所沒有的新性狀,使後代獲得較大的遺傳改良,出現可利用的雜種優勢,並在魚類的品種改良和生產中發揮出巨大作用,是魚類育種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為培育出優質魚種有效措施。    在雜交育種中應用最為普遍的品種間雜交(指兩個品種間的雜交)。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二、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以基因型不同的果樹種或品種進行交配或結合長成雜種,通過培育選擇,獲得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是選育新品種的主要途徑,是近代育種工作最重要的方法。由於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後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並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有超親類型的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後代群體通過培育、鑑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了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係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陳松林是魚類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專家,30多年來,他始終戰鬥在水產科研第一線。陳松林團隊最出名的成果要數「破解舌頭魚基因圖」,該成果當時轟動一時,甚至讓人類對魚類基因密碼的認識提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