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蜂對植物說「開花!否則我咬你!」研究發現大黃蜂竟是古惑仔
但科學家最新發現顯示,昆蟲大黃蜂可沒有汽車人那麼呆萌。大黃蜂絕對是一個足智多謀的狠茬子,可以被稱為昆蟲界的古惑仔。因為當花粉稀少、蜂巢附近的植物又還沒開花時,大黃蜂工蜂就會用暴力手段迫使植物開花。它們用下顎和口器刺穿植物的葉子,強迫植物提前開花,而且,提前的日子還挺長,平均比正常情況提前了30天。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了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但大黃蜂這種暴力催動花期的本事是如何進化來的,植物又為什麼因為大黃蜂的叮咬而提前開花,研究人員還沒有搞清楚。但不管怎樣,在這樣一種熟悉的昆蟲身上發現一種新的行為,絕對是值得注意和令人興奮的。
-
研究人員發現已知最早模仿植物的「竹節蟲」
這是具有1.26億年歷史的「竹節蟲」化石 據媒體報導,發現於中國西北部的這種生物被稱作Cretophasmomima melanogramma,它異常完好的保存在了熱河生物群中。熱河生物群或許也是由於類似於龐貝城一樣的大災難而被火山灰淹沒,這裡最著名的就是發現了有羽恐龍和早期鳥類。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該研究組於2016年12月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幼苗期,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 這一機理使植物能夠在隨後的春季開花(春化作用)。在本研究中,該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開花必須經歷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這一現象被稱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響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種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
-
植物為何越冬後才開花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和杜嘉木課題組關於一年生或雙年生越冬十字花科植物開花機理的研究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關閉和重新開啟B3結構域蛋白亞家族,可以實現開花基因在特定季節表達,從而實現植物生命周期與自然季節變化的同步。相關研究結果4月9日發表於《自然—植物》。
-
植物開花時間為何早晚不一?科學家解開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奧秘」
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就能實現穩產高產。
-
植物不開花無法繁殖就算了,竟然還要遭受大黃蜂的「虐待」
研究小組發現,大黃蜂的工蜂會用口器刺穿尚未開花的植物的葉子,由此產生的傷害會刺激新花的生長,這些花比那些沒有被「施壓」的植物更早開花。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梅歇爾說:「此前的研究表明,各種各樣的壓力都能促使植物開花,但蜜蜂造成的傷害在加速花卉產生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出人意料的。」
-
【中國科學報】為什麼植物越冬後才開花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何躍輝和杜嘉木課題組關於一年生或雙年生越冬十字花科植物開花機理的研究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關閉和重新開啟B3結構域蛋白亞家族,可以實現開花基因在特定季節表達,從而實現植物生命周期與自然季節變化的同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植物》。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根是植物登陸後進化的器官,它的出現是植物適應陸地環境的重要一步。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蕨類植物Ceratopteris richardii(水蕨),發現生長素是控制不定根和側根發生的核心激素;施加生長素可誘導水蕨產生大量不定根;生長素信號通路直接激活CrWOXA的表達以形成根創始細胞(root founder cell),CrWOXA直接激活CrWUL的表達使得根創始細胞分裂為根尖,CrWOXA和CrWUL都是WOX家族的轉錄因子基因
-
由睡蓮揭開的開花植物的秘密
47位合著者認為,大多數開花植物的成功,包括利用花香吸引傳粉者,可能部分歸功於在睡蓮中觀察到的基因創新。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18日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睡蓮是世界聞名的水草,是池塘中人們喜愛的特色,也是繪畫和雕塑等藝術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有些宗教還認為它們是生命的象徵。現在看來這些觀點可能並不太離譜。
-
研究人員發現控制花距發育的基因
開花植物耬鬥菜有60~70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帶草地、林地和山頂,以其獨特的花距而聞名。這種性狀對授粉、生態和該屬的進化都很重要。更獨特的是,原產於中國中部山區的無花距耬鬥菜 (A. ecalcarata)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自然失去花距的耬鬥菜屬植物。
-
研究揭示藍光信號與油菜素甾醇信號協同調控植物開花的新機制
4月23日,New Phytologist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劉宏濤研究組題為BES1 regulated BEE1 controls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downstream of blue light signaling pathway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無論對被子植物還是對動物來說,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未解之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
-
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花距發育的基因
開花植物耬鬥菜有60~70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帶草地、林地和山頂,以其獨特的花距而聞名。這種性狀對授粉、生態和該屬的進化都很重要。更獨特的是,原產於中國中部山區的無花距耬鬥菜 (A. ecalcarata)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自然失去花距的耬鬥菜屬植物。
-
聰明的蜜蜂如何讓植物提前開花?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表明,地熊蜂的工蜂會刺穿植物的葉子,導致植物平均提前30天開花。雖然,我們仍不了解地熊蜂這種行為是如何演化的,以及為什麼植物會通過開花做出回應,但研究者表示,在如此熟悉的生物身上發現一種新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介導小麥開花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修飾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策略,揭示了糖基化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動態調控春化作用
-
Science:熊蜂餓了也「催單」,啃咬葉片使植物提前開花
| Hannier Pulido, De Moraes and Mescher Laboratories熊蜂是群機智的傢伙:當花粉稀少,蜂巢附近的植物還沒有開花時,工蜂有辦法迫使它們開花。5 月 22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些昆蟲會刺穿植物的葉子,導致植物的開花時間比正常情況下平均提前 30 天。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