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學闢謠平臺 ,作者蘇澄宇
科學闢謠平臺
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作者 | 蘇澄宇 動物學碩士
編輯 | 張昊
責編 | 高佩雯
人們常聲稱自己喜歡動物,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喜歡只是針對部分動物:那些毛茸茸的,看起來很可愛的哺乳動物或鳥類。
其他一些動物,比如長著6條腿的昆蟲,就不那麼討喜了。尤其是當看到一張圖裡有很多隻蟲子的時候,一些朋友頭皮發麻,甚至想要舉報……
誠然昆蟲並不怎麼討人喜歡,還時常帶給人驚嚇。但如果地球上真的沒有昆蟲了會怎麼樣呢?(當然,就不用買殺蟲劑了。)
今天談論這個再合適不過了。
昆蟲是我們星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群體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昆蟲,我們可以了解很多。
數量龐大的昆蟲軍團
昆蟲擁有著全地球最豐富的物種數量,種類總數估計有 3000 萬種,群體數量更驚人,遠超世界總人口。光是在熱帶地區,螞蟻的數量就遠超過所有哺乳動物數量的總和。在所有已知物種中,有一半以上是昆蟲。
如果把全地球的昆蟲平分給每一個人,每人都能分到2億隻蟲子!而且這只是針對已發現的昆蟲,未知昆蟲的數量據估計是已知物種的2~5倍。
所以,某種程度上,「地球是昆蟲的星球」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這麼龐大的一個群體,如果有一天突然消失,地球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遠不止某個物種滅絕了那麼簡單。
簡單而言,昆蟲滅絕,將給人類的農業、環境以及工業都帶來巨大影響。
農業--人類將被迫忍飢挨餓
蜜蜂是我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如果它沒了,人類就缺失了最重要的授粉物種。
蜜蜂在吸吮藏在花心的蜜汁時,它們的足和腹毛會沾上花粉粒,這些花粉粒將在其採蜜過程中被順帶送到同種另一朵花的雌蕊上。通過這種方式,花粉與胚珠得以相遇並結合。
胚珠通過上述方式受精後發育成種子(被果實所包裹),種子落到地上,在土裡發芽,一株新的植物便誕生了。
傳粉是所有開花植物繁殖不可缺少的環節。藉助風力傳粉要靠運氣,因為花粉更有可能落在地上而不是雌蕊上。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植物依賴傳粉動物授粉。其中作用最突出的就是蜜蜂。
此外還有蝴蝶、蠅類,以及熱帶地區的蜂鳥和蝙蝠等,也能進行這項工作。但昆蟲是顯而易見的主力角色。
如果授粉昆蟲全部消失,虞美人花田、百合和紫羅蘭花束,還有巧克力慕斯、櫻桃,以及其他許多美味佳餚都將離我們而去。除了米飯、麵包和穀物,估計就剩不下多少東西供我們填肚了。
不幸中的萬幸,大麥、小麥、水稻、玉米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可以不藉助授粉昆蟲也能完成授粉,人類不至於立刻餓死。| pixabay
因為絕大多數水果、很多種類的蔬菜、堅果以及油料作物,比如蘋果、草莓、櫻桃、杏仁、可可豆和咖啡豆等,它們的長成都離不開傳粉動物。
除了供人類食用以外,這些植物還可以用來飼養家畜。須知,人類食物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依賴蜜蜂或其他授粉動物(稱為「園丁物種」)的植物,而全球超過75%的糧食作物或多或少都需要昆蟲授粉來保證產量!(聯合國糧農組織)
簡言之,人類失去昆蟲,等同於失去食物。
環境--草原將被糞便淹沒
如果沒有以昆蟲為主的授粉物種,地球景觀將面目全非:只有苔蘚植物,蕨類,球果和禾本植物(草和穀物)能夠生存,因為其他植物都無法正常繁殖。
而且地球遭到的毀滅不光是僅剩為數不多種類的植物而已,當蜣螂(屎殼郎)一類的「分解者「消失,我們的環境可能很快就會遍布動物的糞便。
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1788年,英國人把牛引進了澳大利亞,這些牛在享受澳洲的陽光和草原時也留下了大量糞便,每頭牛每年大便的量足以填滿五個網球場。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地沒有蜣螂嗎?並不是,而是澳大利亞本地蜣螂的菜譜上沒有牛糞這道菜,它們只吃乾燥的、纖維狀的有袋動物糞便。這下好了,澳洲的牧場裡牛糞堆起來了。
到1960年,牛群用糞便覆蓋了50萬英畝牧場,完全沒被處理,成了屎地。這些糞便足以覆蓋羅德島一半的面積。
雖然適量的糞便可以很好地用作肥料,但是大量的糞便就不好處理了。倒進海裡嗎?如果倒進海裡,這些未經過處理的糞便會給水中帶去大量的氮,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一些藻類極快速生長,消耗水中大部分的氧氣,水生動物將因缺氧而無法生存,這片水域最終成為「死水」。
所以,想像一下,如果地球上所有近8000種蜣螂消失了,加上其他吃屎的昆蟲,比如蒼蠅,也一起消失,我們的土地將會深陷在屎之中。(你覺得可能會在森林、草原裡建一個糞便處理中心嗎?)
工業--很多產品將消失
除了以上這些,很多種昆蟲的分泌物或附屬產物,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一旦昆蟲消失,這些產業也要關門大吉。
比如,家蠶等蠶類幼蟲產出的絲,用作絲綢工業和醫用材料已有上千年歷史。而白蠟(白蠟蟲雄蟲的分泌物)在石油蠟出現之前,一直是人類重要的蠟質來源,即便今天,白蠟也是製造汽車蠟、地板蠟、貴重家具拋光劑的重要原料。
寄生在某些植物上的紫膠蟲,可以分泌一種叫做紫膠的樹脂類物質。紫膠也稱蟲膠,是惟一已知的動物樹脂,其中的水溶性紫膠色素,作為大紅染料和化妝品著色劑,在上千年前就已獲得廣泛應用。
一磅的蟲膠大約要採集15萬隻紫膠蟲的分泌物才能得到。近代,隨著合成染料工業的興起,紫膠失去了作為紫色染料唯一來源的地位,但在如今很多行業中,紫膠仍然作為一種重要原材料發揮著作用。
每個物種都是特別的存在
其實不止是昆蟲,每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一定地位。雖然有些物種如果消失,影響力不像一些有名的物種那麼大,但每個物種都是特別的存在。有些物種像蜜蜂那樣,扮演著園丁的角色。另外一些物種,則扮演其他重要角色。
比如,珊瑚在大海中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它們用碳酸鈣造就了大量的珊瑚礁,為眾多水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海綿、海葵、海膽和貝類附著在礁石表面,甲殼動物和魚類在礁石凹處藏身或產卵,魚苗在平靜的礁湖中生長,水母、章魚、海龜、鯊魚、梭魚等捕食者追蹤而來。珊瑚礁面積僅佔海洋總面積的0.1%,卻養活了25%的海洋生物!
有些物種是食物網的核心物種,比如大象,它們可以啃食樹葉、推倒樹木,從而防止森林和灌木叢侵佔草原。如果沒有它們,羚羊、斑馬和角馬就有可能因無草可吃而滅絕,進而威脅到以這些植食動物為食的獅子、獵豹以及鬣狗的生存。這種環環相扣的食物網,一旦損失一個或多個核心物種,大家都會遭到致命影響。
此外,物種在人類醫學和科技發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它們是我們的「藥庫」,比如,最近幾十年來,人類利用自然界中現有的黃花蒿、紅豆杉以及希拉毒蜥等物種,開發出了青蒿素、紫杉醇及百泌達等生物來源活性物質。
它們還是我們的智慧寶庫,比如,在科技領域,人類通過對動植物的研究,產生了一系列仿生學成果。從蒼耳到魔術貼,從荷葉到超疏水表面,從色彩斑斕的昆蟲到千變萬化的結構色織物,無不是向自然學習的結果。
今年(2020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答案在自然」(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旨在喚起人類對利用現有物種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關注。無論是糧食安全、水安全、科技發展,還是氣候變化,災害風險,抑或經濟發展,大自然都可以提供幫助。
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永遠不會脫離自然而存在。無論是昆蟲還是大象,野草還是巨木,多一個物種,我們就多一種可能、多一份希望。
視頻:生物多樣性日官宣片《答案在自然》
文章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還想看
原標題:《【科學闢謠】生物多樣性日:假如昆蟲消失了會怎麼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