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剴是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2017年至今他已在《動物學研究》期刊發表了5篇論文。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為何選擇向國內主辦的《動物學研究》投稿時,他坦言:「從投稿至錄用只需要2~3個月,不僅發表速度很快,領域認可度還高,這對從事分類學研究的我來說很重要!」
無獨有偶,德國靈長類研究學者Christian Roos及其國際合作者前不久也將《動物學研究》作為首選期刊,發表了新發現的「緬甸中部一菲氏葉猴新種——Popa Langur」。短短10天內,該葉猴新物種相關報導被各類網站轉載達21萬次。
如今,創刊40年的《動物學研究》不僅能及時報導原創性成果,在新物種的首次報導方面也顯示出話語權優勢。《動物學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所長姚永剛表示:「未來5年內,我們計劃推動《動物學研究》成為動物學領域Top 1%期刊,實現每年發文量不少於200篇,並提升和鞏固該刊在動物學領域旗艦期刊地位。」
一個自主「發聲」平臺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動物學研究專家逐漸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他們迫切需要平臺發表相關科學研究成果。
1980年,《動物學研究》在昆明動物所正式創刊。潘清華是《動物學研究》的第一位主編,也是昆明動物所第二任所長。1987年正式退休的潘清華至今仍然十分牽掛這份期刊,這位80多歲的老人還在堅持親自審稿、改稿。
《動物學研究》原編輯部主任單訪回憶道:「創刊以來,無論期刊處於何種境況,潘先生從未對其發展有過質疑。在辦刊這件事情上,他一直非常堅定,並且親力親為,當年每一期稿件發刊前均由潘先生親自審定。」
基於老一輩創刊人的無私奉獻,早期的《動物學研究》立足動物學科前沿與基礎問題,報導最新研究成果與進展,並很快在相關領域有了重要地位。
1983年,81歲的美國植物遺傳學家Barbara McClintock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演說中引用了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施立明描繪的動物染色體串聯易位現象。該現象的一個核心證據——貢山麂新核型及新種的描記工作分別在1988年和1990年發表於《動物學研究》。
創刊以來,《動物學研究》先後發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關於實驗動物樹鼩基因組學與相關疾病動物模型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行為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及疾病模型研究,野生動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尤其是蛇毒等動物來源活性蛋白分析,動物遺傳進化與系統地理學分布和新物種描記等方面研究,不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還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
此外,姚永剛提到,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動物學研究》及時報導了新冠病毒溯源、動物模型創建等方面的研究,發揮了科技期刊話語權的優勢,引起廣泛關注。
一本全新英文期刊
一本學術期刊能夠在眾多的同類期刊中生存並立足,不僅需要找到合適的生態位,還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學科發展與科技出版國際化的要求。
據了解,《動物學研究》在1980年創刊初期是季刊,到1998年改為雙月刊。早期,《動物學研究》發表的論文以中文為主,夾雜少數幾篇英文。2012~2013年,《動物學研究》發表的論文一半是英文,一半是中文。
經過編委會多次討論,2014年開始,《動物學研究》將出版語言改為全英文,並將之前的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從微觀水平到宏觀水平的動物學領域大綜合期刊定位進行適度調整,進一步明晰期刊的生態位,集中聚焦動物學領域3個方向:靈長類動物與動物模型、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和動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動物學研究》定位的改變,不僅實現了與國內現有領域期刊的錯位發展,並且凸顯期刊在這3個研究方向上的獨特優勢。
新的變化也讓《動物學研究》面臨新的挑戰。
姚永剛還記得,《動物學研究》改刊初期,由於變更語種並調整發文方向,造成了原有讀者與作者群體的大量流失,加上期刊完全依賴於本土力量出版,未實行借國際大型出版公司之船出海的模式,使其在拓寬海外讀者群體及期刊品牌效應的重塑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為樹立良好的期刊形象,編委會經過商討研究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發揮期刊國內外編委、客座編輯等的積極性,通過組織系列專刊和專題、國際會議宣介等多種方式,吸收國內外同行的優秀稿件;二是推出一系列作者和讀者服務,如實施免費OA(開放獲取)出版模式,提供不收取作者費用的專業語言翻譯與潤色服務、快速審稿及發稿通道、免費全球範圍單篇論文精準推送等,在留住原有優秀作者群體的基礎上,迅速建立新的讀者與作者群。
其間,編委會委員、寧波大學教授陳炯給出這樣的建議:「在進一步加強特色靈長類動物研究之外,《動物學研究》的涉及面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比如在現有每年6期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外研究熱點,主動設計一些高水平專刊。」
一個重要使命任務
從當前的投稿數量來看,《動物學研究》的作者群體中約40%來自海外。隨著期刊影響力不斷提升,海外作者的投稿比例也逐步增加。
然而,從投稿到發表,需要經過嚴格的審稿。姚永剛發現,由於部分海外投稿的質量不高,導致拒稿率比較高。在《動物學研究》實際刊發的論文中,海外作者比例並不高,2019年約佔23%。
就如何看待海外作者投稿和刊載問題,姚永剛認為不應該只看表面,還需要從更深層次思考我國作者的論文質量和期刊的辦刊水平。
「我國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在全球話語權體系中的影響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應該是新時期《動物學研究》辦刊的一個重要使命任務。」姚永剛表示,為了做好原創性成果的首次與及時報導,《動物學研究》開闢了高質量稿件發表快速通道。對於一些被相關領域頂尖期刊評審「折磨」「耽擱」很久且最後拒稿的稿件,《動物學研究》將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優先快速發表。
除此之外,國外一些開源期刊還收取高額版面費,我國作者每年支付的出版費用數額驚人。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姚永剛表示,如果我們在相關領域能擁有自己的頂尖期刊,將有效改善這一窘境。
他期望《動物學研究》可以承擔這個使命任務,嚴格把控發表文章的質量,不盲目追求國外來稿刊載率,而是優先考慮刊載國內優秀稿件,此舉將為國家節約一大筆版面費開支。
「以2019~2020年《動物學研究》刊發的論文計算,如果參考幾個國外發文量很高的期刊收取版面費的標準,《動物學研究》為我國作者節省了約25萬美元的版面費。」姚永剛稱,《動物學研究》作為少數幾個靠期刊編輯部自我運營的期刊,不用向一些國際出版集團的平臺支付不菲的合作費用。
記者獲悉,《動物學研究》發表的論文不僅在期刊網站開源,還存入諸如PMC等開放資料庫。這些舉措較好地實現了期刊論文的廣泛獲取。立足國內、放眼世界、高標準要求,這也是《動物學研究》編委會對期刊未來發展的期許。
一顆虔誠出版初心
2018年12月,《動物學研究》正式被SCIE資料庫收錄,且收錄日期回溯至2016年1月。2019年,《動物學研究》獲得了基於2016~2017年度發表論文及其引用情況的首個影響因子1.556,在動物學領域170種SCI期刊中排名第52位。
今年,《動物學研究》獲得了第二個影響因子2.638,位於JCR Q1分區,在動物學領域168種SCI期刊中排名第12位。
對於這樣的成績,《動物學研究》編委會表示欣喜。姚永剛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我們自測的即時影響因子已經超過3.0,且2020年全年發文量也較2019年增長了30%。」
姚永剛對目前《動物學研究》作者、讀者及審稿人的全球化,編委會團隊管理的高效動態化,以及國內外編委成員在其各自領域內的活躍程度等進行分析後發現,包括影響因子等指標在內的期刊影響力還將持續提升。
作為一份走過不惑之年的期刊,《動物學研究》實現了從中文發表到英文發表的蛻變,編委會團隊也一直保持著一顆虔誠的學術出版初心。姚永剛透露,下一步,《動物學研究》將考慮恢復中文刊,形成3本英文刊和1本中文刊的發展格局。他期待中文刊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期刊簡介
《動物學研究》創刊於1980年,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共同主辦,以報導國內外動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為己任,為促進現代動物科學的發展、學術交流,以及創新型國家的需求和經濟建設服務。《動物學研究》分別在2008年、2014年和2017年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2019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15年入選中國「百強科技期刊」;2018年入選「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19年入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08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