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既是為科研服務的學術性部門,也是為人才培養服務的教學部門,是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撐部門。傳統上圖書館承載的最直接功能,無外乎是圖書借閱,學校購置書籍入館、分類編目整理,向學生免費開放閱讀資源,客觀上為廣大師生減輕不少購書負擔。
事實上,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遠遠不像閱讀者看到的那樣平靜和簡單,其任務包括採集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料,進行科學的加工編目整序,為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文獻資源保障;開展讀者教育,培養師生檢索和利用文獻的技能;開展參考諮詢服務工作,開發文獻資源;統籌、協調全校的文獻和檔案工作;開展館際協作,實現更大範圍的資源共享等。
2016年初,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圖書館應全面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學歷多為專科或本科,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高校圖書館發展概況》,在當年登記的高校中,平均每館擁有的博士數量僅為0.97人。不僅如此,高校圖書館也不乏出現變成家屬後院的情況,一些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同樣能混進了隊伍裡。不過,這似乎也沒什麼損失,至少借書、還書的工作都能照常進行。
然而,當前就連圖書館提供了借書、讀書空間這樣一個存在的基本目的都開始存疑。追本溯源,圖書館起源於書籍流轉購買閱讀極不便利的時代,最早出現在歐洲神學院、大學中的圖書館更像是某種獲得知識的特權,但隨著網絡時代信息極大豐富和碎片時代的到來,高校圖書館的根本功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中核心問題就是大量讀者的流失。這可以分為三個維度來看,一是實體書以及電子版本的方便快捷。由於電子書的品類越來越豐富,推送功能越來越方便,書籍不再稀缺甚至隨手可得,使得圖書館的作用開始式微。
二是紙質書的危機。90後作為新一代大學生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作為真正的數字原住民,更適應通過屏幕獲取信息,智能終端的便攜性則加劇了這種趨勢,讀書介質的轉變壓縮了以紙質書為核心的圖書館的空間。
三是由於上面兩種趨勢所帶來的服務對象—大學生對於圖書館使用目的的變化。如今,國內大學圖書館的面積確實越擴越大,館藏也早就以百萬來計算,作用也更多元,但閱讀功能卻不斷被弱化。東南大學曾於2010年至2015年對校內的李文正圖書館每月到館人數做過長期調研,數據顯示,每年1月考試季,到館人數相對其他月達到峰值,6月考試季次之,而其他各月份的人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一數據放在國內的任一其他大學,都不足為奇。用現在的大學生總結如今圖書館的功能,大概可以這麼總結:考試前是自習室,平日則是納涼的空調房和免費蹭wifi的後院。
當然,這並不是說高校圖書館已經走向了歷史的墳墓,相反,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雙一流」時代的大背景下,圖書館可以發揮更大的功能,關鍵在於如何提升館員的能力素質以及與時俱進。畢竟,從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沒有與時俱進的設施或者機器就都被淘汰了,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在網絡時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數位化空間和服務
這是基於兩個趨勢,一個是圖書數位化、數據化的整體大趨勢,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數字原住民獲取知識的習慣決定的,同時,數位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互通有無,無成本複製使圖書館的「館藏豐富」概念將擺脫工業時代的藩籬,大量的公共書籍在伺服器中只要有基本即可,專業書籍也不需要面面俱到,這樣會節省大量的資源,提升效率;另一個是在當前信息和圖書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看書不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率的知道看什麼樣的書能夠精準獲取到想要得到知識和信息,這就需要加強圖書館的智能檢索功能,甚至加入人工智慧。
二、學科和專業的信息諮詢服務
當前擺在高校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雙一流建設!雙一流建設的基礎是什麼?學科建設!這需要高校的所有要素都圍繞著「雙一流」和「學科」建設來服務,而高校的圖書館自然責無旁貸。
事實上,上面已經提到,在資訊時代,圖書數位化之後完全不需要面面俱到,高校圖書館只要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優勢學科的書籍的收集和整理即可。同時,圖書館應該加強優勢學科的信息諮詢功能,比如相關學科的國際發展動態,指標比較,實驗最新成果,相關論文檢索,學術會議內容等,並為相關領域教授和本校學科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和參考,以支持高校學科發展。
三、機構倉儲建設
2003年,網絡信息聯盟的執行總監Clifford A. Lynch對大學的機構倉儲下了定義:一個大學的機構倉儲是學校為師生員工提供的一套服務系統,用於管理和發布由其所產生的數位化資料。
機構倉儲保存、管理與利用的數位化內容包括:研究人員和教師已被學術期刊收錄但未發表的論文預印本、已發表論文、技術報告、科研進展報告、碩博士論文、圖書或其章節、科研資料庫、會議記錄、教學資料或課件、計算機軟體、其他灰色文獻等等。上述數位化內容可以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不同格式在機構倉儲系統中保存與利用。
這是學科信息諮詢服務的延伸,當前在國外高校大多數機構倉儲的功能都是由校內圖書館來承擔的。
四、開發智能圖書館
每一本書都包含幾十乃至幾百個知識點,作者僅用某一種連結來講述它。在信息化時代,輔以人工智慧技術,這些知識點可以更靈活地加以不同連結,可以為科研人員建立知識圖譜連結,推送最新研究進展,也以滿足終身學習和交叉性學習的個性化教材需要。智能圖書館是根據讀者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的知識點的連結系列,這個系列是實時按需編排給讀者的。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每個人制定學習計劃,提供相應學習內容。幫助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系統的知識。
此外,無論是從本職功能角度,還是學科信息諮詢服務、機構倉儲空間的自然延伸,高校圖書館都應該天然承擔起搭建高校的學術交流空間的重任。從小型的國際學科討論,到中型的學術會議以及專家講座,都可以成為盤活高校圖書館功能和人氣的利器。
總之,與其不聲不響不溫不火在歷史的過渡與功能脫節中淪喪,不如轉換思路適應時代重新煥發生機,那麼,高校的圖書館依然可以重現美國哈佛大學原校長艾略特將其比作「大學心臟」的舊日榮光。(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