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正在減少 而人類並不清楚—新聞—科學網

2021-01-22 科學網
專家表示:亟需開展昆蟲多樣性長期監測與研究 昆蟲正在減少 而人類並不清楚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於全球範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導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甦」變難

該報告對全球73項有關昆蟲減少的歷史文獻進行綜述,分析了潛在的驅動因素。報告強調,目前,世界上昆蟲多樣性正處於「糟糕」狀態,幾乎一半的物種正迅速減少,三分之一的物種正瀕危滅絕。幾十年後,全球40%的昆蟲物種將滅絕。

結論令人震驚。難道今後「蟲兒飛」的場景只能定格在童謠裡?放飛螢火蟲,製造浪漫氣氛也將成為無法再現的永恆橋段?

論文第一作者、雪梨大學研究員桑切斯-巴約表示,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開始,各種趨勢證實,這次大滅絕事件將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

「昆蟲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事昆蟲學研究20餘年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朱朝東指出。

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持續50萬年,導致大約80%的物種絕滅。後來的幾億年裡,又相繼發生4次大滅絕事件,最短持續幾萬年,最長持續數百萬年。

直至人類出現後,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悄然上演。「歷史上前5次大滅絕,持續時間很長,而這一次,是百年尺度的事件,而且速度比先前快得多。」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

「先前的物種大滅絕是基於大規模的自然災難性事件,如火山活動、小行星撞擊等。氣候變化被普遍認為是最接近的原因。如今,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城市發展也在快速改變著全球自然環境。」朱朝東告訴《中國科學報》。

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化石研究發現,每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後,都伴隨著生物的復甦和發展,昆蟲也不例外。

「大滅絕發生後空出很多生態位和生態空間,伴隨新的昆蟲類群爆發、演化。前5次大滅絕事件持續時間都比較長,這會給物種一定的反應時間,它們演化出創新性機制來抵消大滅絕的影響,生存下來的物種,等生態系統恢復之後會演化出其他新物種。」王博表示,而這一次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物種減少的速率實在太快,生態系統已面目全非,原有的物種甚至尚未積累下適應能力便滅絕了,同時也未給演化新物種提供時間。

「知識」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該研究被認為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我們所知道的」與現實仍存在巨大差距。

「毫無疑問,全球範圍內昆蟲物種數量正在減少,這過去被忽視了,但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還很難估計它們的嚴重性。」在朱朝東看來,這篇綜述報告的結論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張。

朱朝東認為,以「減少」為關鍵詞檢索文獻的方法,使得最終結果看起來昆蟲減少幅度特別大。在昆蟲類群代表性與分類上也存在偏差。

嚴重的地理分布偏差也使結果與現實不盡相同。從事昆蟲學研究、中科院動物所博士後Michael Orr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樣本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特別是北美和歐洲的溫帶地區,未充分涵蓋多樣性更豐富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究其原因,北美和歐洲昆蟲科研實力較發達,保留著相對全面的歷史記錄,其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信息並不完整或缺乏。

此外,不同時期昆蟲物種有很大的變異性,需要長期的監測數據支撐,而這樣的研究非常缺乏。「儘管作者在文中承認了這一點,但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Michael Orr說。

研究發現,昆蟲生境變化是導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朱朝東表示認同,「昆蟲物種的特徵與它們的易感性相關,需要獨特生存資源的昆蟲通常會在陸地系統中面臨更大的風險,而長期『定居』某地的物種進入到新棲息地時則表現不佳,繁殖緩慢的物種也受到強烈的影響。」

在他看來,昆蟲如何生存以及在哪兒生存比它們屬於哪一特定類群更重要。「比如,山頂上的昆蟲通常比其他地方的昆蟲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而類似甲蟲這樣生存方式更多樣的大種群昆蟲來說,情況會變得更複雜。」

因此,最有效的昆蟲保護策略或許就是儘量不破壞它們的原始生境,「但難度特別大」,王博說,人類能做的就是意識到昆蟲的重要性,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亟需開展昆蟲多樣性長期監測

迄今為止,昆蟲是多樣性最豐富、數量最多的動物,在生態系統功能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我們並沒有全面了解昆蟲本底資料及其變化趨勢,朱朝東認為,原因在於缺乏長期持續性的監測數據。

他坦言,「昆蟲多樣性和趨勢監測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歷史數據非常少,開展多樣性和多度分析的難度大。」

與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脊椎動物相比,昆蟲個頭微小,其多樣性和重要性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昆蟲的地理分布與物種差異,遠遠超過了鳥類或大型哺乳動物。此外,儘管只有5000多種哺乳動物和100多萬種昆蟲,但目前對前者的研究力度更大。」朱朝東說。

在中國,過去幾年來,中國科學院建設了昆蟲多樣性監測網,科技部、中國昆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相關機構支持並開展了針對不同生態功能的昆蟲多樣性調查和監測研究,期望摸清昆蟲物種多樣性及其動態,探索昆蟲多樣性保護機制。

「但中國還缺乏針對昆蟲多樣性的長期監測規劃,目前尚處在物種本底調查階段。」朱朝東直指問題關鍵。他提出,迫切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組建一支昆蟲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的專業隊伍,圍繞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群,從基因、物種、種群、群落等水平上進行全面而長期的監測與分析。

相關論文信息:10.1016/j.biocon.2019.01.020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原始人飲食」可能並不健康—新聞—科學網
    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挪威早期人類吃的食物可能不僅不健康,而且有毒。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人攝入的危險金屬水平可能是當今人類推薦攝入量的20倍以上。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的美國石溪大學考古學家Katheryn Twiss說。但她指出,這些發現僅限於少數地點的少量動物遺骸,因此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數千年前挪威人的飲食。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蜜蜂是幫助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沒有昆蟲授粉,許多植物物種(包括各種農作物)便無法繁殖。「因此,蜜蜂的死亡會影響人類的食物供應。」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人類體溫自 然而,Makowiak並不相信體溫正在下降,因為有太多變量沒有被考慮進去。例如,美國內戰數據並沒有表明溫度是通過口腔還是腋窩測量的(同一個人的測量結果可能不同),也沒有表明收集這些數據的時間。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9月29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被描述的同一年就開始交易 由於人類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導致的棲息地喪失、環境汙染、生物入侵、氣候變化和非法貿易等因素導致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喪失。儘管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大量野生動物物種交易存在國際監管空白,野生動物交易的實際規模和被交易物種所受的影響,仍然是未知的。
  • 張小曳:治理霧霾最主要的方法是減少排放—新聞—科學網
    據張小曳介紹,霧霾天氣古已有之,但我國現今的霧霾早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都受到了人類活動導致的氣溶膠汙染的嚴重影響。 所謂氣溶膠,就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和液體粒子的總稱。氣溶膠粒子來源於表土、海洋和植被三大自然資源,而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各種活動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以致在氣溶膠粒子的來源中,人為因素所佔比例逐年增加。
  • 科學家並不清楚巨量海洋垃圾分布在哪裡—新聞—科學網
    它被稱為世界上最髒的海灘,並且觸目驚心而又直觀地展現了人類到底向全球海洋傾倒了多少塑料碎屑。 從北極到南極,從地表到沉積物,在科學家見到的每一個海洋環境中,他們都發現了塑料。人類產生的其他碎片會腐爛或者鏽掉,但塑料會持續存在多年,從而殺死動物、汙染環境並且破壞海岸線。一些估測數據顯示,塑料佔到海洋垃圾的50%~80%。
  • 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長此以往,昆蟲恐遭絕跡
    原標題: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或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全球昆蟲正面臨滅絕危機。報告稱,過去30年來,全球昆蟲數目持續減少,若長此以往,昆蟲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令自然生態系統出現「災難性崩潰」。
  • 人類還能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人類正在超額「支出」地球生態資源。
  • —新聞—科學網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 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怎樣使人類社會更具備抵禦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伴隨著社會的變遷,人類生存環境呈現多樣化、複雜化的發展趨勢,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流 行病不斷、洪水泛濫、森林火災肆虐,預示著人類的未來或將受到更多的生命安全的威脅。因此,需要盡最大努力消減引起諸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不安全因素,以減少對人類社會的傷害。 7.
  • 因為它們有特殊的翅膀—新聞—科學網
    這種昆蟲有專門的後翅,可以幫助它們在瞬間從靜止的位置起飛,從而避開即將到來的危險。因此,它們很難被拍死。 一般情況下,蒼蠅主要利用視覺來逃避危險。近日,美國凱斯西儲大學Alexandra Yarger及其團隊發現了一種可以幫助它們逃離危險的新機制,相關研究結果1月13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生物科學》。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她說,汙水數據中超過95%的病毒「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基因組不匹配」。「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他和同事仍在研究這種新型病毒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當可憐的獵物被抓住時,匙葉茅膏菜會捲起它充滿黏液的葉片,將獵物困於其中;而維納斯捕蠅草的上下葉片長有毛刺,昆蟲一旦多次觸碰,它們便會突然閉合,成為昆蟲的囚牢。
  • 昆蟲,讓秸稈處理不再是難題—新聞—科學網
    劉玉升老師用昆蟲處理的方式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崔家峪鎮黨委書記楊雪峰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劉玉升多年來一直在做以昆蟲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研究。「現在知識需要一個大反轉,我們脫口而出的知識點都來自脊椎動物,現在我們要充分利用無脊椎動物。」劉玉升說。
  • 科學家警告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
    【科學家警告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周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報告,康乃狄克大學昆蟲學家大衛·華格納(David Wagner)及多位科學家向世界發出警告,稱氣候變化,殺蟲劑,除草劑,光汙染,入侵物種以及農業和土地用途的變化導致地球上每年大約有1%至2%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隆德大學的Klas Fl?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