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際期刊《生物保護》發表了一篇關於全球範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導甚至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並帶來生態災難。
近一半昆蟲物種正迅速減少
該報告對全球73項有關昆蟲減少的歷史文獻進行綜述,分析了潛在的驅動因素。報告強調,目前全球昆蟲多樣性正處於「糟糕」狀態,幾乎一半的物種正迅速減少,1/3的物種正瀕危滅絕。幾十年後,全球40%的昆蟲物種將滅絕。
結論令人震驚。難道今後「蟲兒飛」的場景只能定格在童謠裡?放飛螢火蟲,製造浪漫氣氛也將成為無法再現的永恆橋段?
論文第一作者、雪梨大學研究員桑切斯—巴約表示,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開始,各種趨勢證實,這次大滅絕事件將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
「昆蟲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事昆蟲學研究20餘年的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朱朝東指出。
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該事件持續了50萬年,導致大約80%的物種絕滅。後來的幾億年裡,又相繼發生4次大滅絕事件,最短持續幾萬年,最長持續數百萬年。
直至人類出現後,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悄然上演。「歷史上前5次大滅絕持續時間很長,而這一次是百年尺度的事件,而且速度比先前快得多。」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
「先前的物種大滅絕是基於大規模的自然災難性事件,如火山活動、小行星撞擊等。氣候變化被普遍認為是最接近的原因。如今,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城市發展也在快速改變著全球自然環境。」朱朝東告訴《中國科學報》。
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化石研究發現,每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後,都伴隨著生物的復甦和發展,昆蟲也不例外。
「大滅絕發生後空出很多生態位和生態空間,並伴隨新的昆蟲類群爆發、演化。前5次大滅絕事件持續時間都比較長,這會給物種一定的反應時間,使其演化出創新性機制來抵消大滅絕的影響。生存下來的物種等生態系統恢復之後會演化出其他新物種。」王博表示,而這一次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物種減少的速率實在太快,生態系統已面目全非,原有的物種甚至尚未積累下適應能力便滅絕了,同時也未給新物種演化提供時間。
「知識」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該研究被認為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我們所知道的」與現實仍存在巨大差距。
「毫無疑問,全球範圍內昆蟲物種數量正在減少,這在過去被忽視了,但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還很難估計它們的嚴重性。」在朱朝東看來,這篇綜述報告的結論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張。
朱朝東認為,以「減少」為關鍵詞檢索文獻的方法,使昆蟲減少幅度最終看起來特別大。同時,在昆蟲類群代表性與分類上也存在偏差。
嚴重的地理分布偏差也使結果與現實不盡相同。從事昆蟲學研究的中科院動物所博士後米歇爾·奧爾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樣本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特別是北美和歐洲的溫帶地區,未充分涵蓋多樣性更豐富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究其原因,北美和歐洲昆蟲研究實力較強,保留著相對全面的歷史記錄,其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信息並不完整或缺乏。
此外,不同時期的昆蟲物種有很大的變異性,需要長期的監測數據支撐,而這樣的研究非常缺乏。「儘管作者在文中承認了這一點,但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米歇爾·奧爾說。
研究發現,昆蟲生境變化是導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朱朝東對此表示認同,「昆蟲物種的特徵與它們的易感性相關,需要獨特生存資源的昆蟲通常會在陸地系統中面臨更大的風險,而長期『定居』某地的物種進入到新棲息地時表現不佳,繁殖緩慢的物種也受到強烈的影響」。
在他看來,昆蟲如何生存以及在哪兒生存比它們屬於哪一特定類群更重要。「比如,山頂上的昆蟲通常比其他地方的昆蟲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而對於甲蟲這種生存方式更多樣的大種群昆蟲來說,情況會變得更複雜。」
因此,最有效的昆蟲保護策略或許就是儘量不破壞它們的原始生境,「但難度特別大」,王博說,人類能做的就是意識到昆蟲的重要性,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亟待開展昆蟲多樣性長期監測
迄今為止,昆蟲是多樣性最豐富、數量最多的動物,在生態系統功能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人們並沒有全面了解昆蟲本底資料及其變化趨勢。朱朝東認為,原因在於缺乏長期持續性的監測數據。
他坦言,昆蟲多樣性和趨勢監測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歷史數據非常少,開展多樣性和多角度分析的難度大。
與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脊椎動物相比,昆蟲個頭微小,其多樣性和重要性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昆蟲的地理分布與物種差異,遠遠超過了鳥類或大型哺乳動物。此外,儘管只有5000多種哺乳動物和100多萬種昆蟲,但目前對前者的研究力度更大。」朱朝東說。
在中國,過去幾年來,中科院建設了昆蟲多樣性監測網,科技部、中國昆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相關機構支持並開展了針對不同生態功能的昆蟲多樣性調查和監測研究,期望摸清昆蟲物種多樣性及其動態,探索昆蟲多樣性保護機制。
「但中國還缺乏針對昆蟲多樣性的長期監測規劃,目前尚處在物種本底調查階段。」朱朝東直指問題關鍵。
他提出,當前迫切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組建一支昆蟲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的專業隊伍,圍繞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群,在基因、物種、種群、群落等水平上進行全面而長期的監測與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