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二疊紀時期的生物,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它們已經滅絕,我們還有時間。
現在的自然界裡,從數量和種類來看,昆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如果不是體型限制了它們,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就不是人類了,而是昆蟲。在幾次物種大滅絕裡,昆蟲受到的波及都不是特別大,只有如今2.51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昆蟲遭遇了一次災難。

2.51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二疊紀末期,此次物種大滅絕讓陸生脊椎動物滅絕75%,還有90%海洋生物消失,昆蟲也沒有逃過一劫。地球的生態環境急速惡化,過了幾百萬年才逐漸恢復的元氣。
阿爾卑斯山裡的證據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的原因,科學家早有定論,目前傾向於嚴重的溫室效應,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含量超過了閾值,連鎖反應之下,自然界的環境急速惡化,這才釀成了惡果。當然,不排除還有其他原因。

不久前,有科研團隊傳來消息,他們研究了阿爾卑斯山的巖層化石,發現了新的證據。阿爾卑斯山在過去位於盤古大陸的中部地區,保留了大量二疊紀時期的生物化石,通過技術手段復原了當時海洋環境的大致模樣,他們認為,當時的海洋出現缺氧的情況,同時還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造成海水酸化,腕足類等海洋生物受不了這樣的環境,陸續滅絕。

格陵蘭島東部的一個沉積層裡,也發現了類似的證據,這些都表明海洋的含氧量急速下降。
而這一切都和西伯利亞暗色巖有關,西伯利亞地區曾經擁有一個超級火山,叫做特納普超級火山,覆蓋了200萬平方公裡的玄武巖,就是因為超級火山噴發了一次。這一噴發,就是100多萬年的時間,還打通了地層之下的地幔柱,使得地球內部的巖漿源源不斷的流通,被火山送到了地表。

那時候的盤古大陸,北方依然是凍土帶,超級火山一噴發,凍土帶融化了一大半,數不盡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出來,混入了大氣層。讓全球變暖,讓海水酸化,讓物種滅絕。
人類如今的處境
溫室效應知道的人很多,海洋酸化卻沒有多少人關注。海洋和大氣之間的交換作用,每天都在進行,人類沒有進入工業社會之前,海洋酸鹼度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變動。工業革命之後,海洋的酸度一天比一天高,如今海水的酸鹼度,也就是pH值已經下降了0.1。不要覺得才0.1,沒有什麼大不了,我們生活在陸地上確實感覺不到海洋的變化。

海洋生物對海水的感知非常靈敏,二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可以認為是從海洋酸化開始的,不然也不會有海洋生物滅絕。澳大利亞附近的大堡礁已經有一部分死亡了,海水的pH值在8.1左右時,珊瑚的生長狀態最好。下降到7.8時,珊瑚將無法生存。這只是開始,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海洋生物消失,可能在本世紀末,我們就很難在海洋裡見到珊瑚了。
所以不止一位科學家發出了警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在人們還沒有察覺到的時候,就開始了。我們使用的化石燃料,加大了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打破了地球的碳循環。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減少,使得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也是我們自食其果。

2009年8月,150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摩納哥宣言》,正式發出警告。海洋酸化使得海洋裡的化學物質變化,海洋生態比預想的還要差。
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了行動,我們需要團結起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沒到大規模物種滅絕的程度,我們還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