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魚在泥盆紀大滅絕中消失,如今的人類,面臨著和它一樣的問題

2021-01-17 閒雲趣談科學

鄧氏魚是泥盆紀的代表物種,在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中滅絕。背後的原因和臭氧層空洞有關,如今的人類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鄧氏魚化石模型

氧氣的重要性人盡皆知,那氧氣是越多越好嗎?並不是,在3.6億年前的泥盆紀,蜻蜓都長達一米,因為它們生活在特殊的富氧環境裡。海洋裡的生物則以鄧氏魚為尊,它的體長在10米左右。鄧氏魚的恐怖,鯊魚最清楚,那時候的鯊魚無一例外,都是鄧氏魚的食物。科學家將鄧氏魚的化石復原後,其長相實在不敢恭維。

不過對於鄧氏魚來說,長得醜還能嚇嚇其他魚類,方便它捕食。海洋的魚類就這樣在鄧氏魚的陰影下活著,直到有一天,鄧氏魚突然滅絕了。

鄧氏魚以鯊魚為食

01泥盆紀大滅絕

上一次生物大滅絕還是在奧陶紀,原因是宇宙深處傳來了伽馬射線,而且很快就洞穿了大氣層,形成了伽馬射線暴。被伽馬射線擾亂的地球大氣,出現了有毒物質,於是有近八成的生物發生了集體滅絕。

泥盆紀大滅絕的慘烈,和奧陶紀相差不多。海洋生物滅亡了七成,裡面就包括鄧氏魚,弱小的鯊魚反而活下來了。陸地上的生物損失不重,就是一些節肢動物滅絕了。奧陶紀大滅絕陸地生物損失慘重,推動了海洋生物稱霸。泥盆紀大滅絕海洋生物損失慘重,又推動了爬行動物壯大,這就是個怪圈啊。

生物大滅絕

生物的興盛和衰亡,符合自然規律,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變化才是世界的本質。

02臭氧層空洞

奧陶紀大滅絕的原因是伽馬射線暴,還有可能是大冰期,那泥盆紀大滅絕的原因是什麼?泥盆紀既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沒有伽馬射線暴,為何會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且主要針對的是海洋生物,陸地生物的損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通過數據對比,科學家們有了一個新猜想,泥盆紀晚期的地球可能出現了巨大的臭氧層空洞。

伽馬射線

臭氧層是幹什麼的,想必大家心裡都清楚。沒了它,太陽光將長驅直入,所有生物都要面臨威脅。太陽光中的能量原本都經過了臭氧層的過濾,才會來到地表。即便是這樣,太陽光也不能長時間照射,輻射能量會破壞細胞。現在臭氧層破了個洞,降臨地表的輻射能量會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植物首先感受到輻射的威脅,在巖層之下,科學家找到了一些植物化石。但它們的形狀都比較怪異,以至於科學家沒有認出來它們屬於哪一類植物。後來才發現它們是孢子類植物,化石中有明顯的輻射痕跡。

太陽光有輻射

輻射是有概率讓生物發生變異的,看來泥盆紀晚期確實出現了臭氧層空洞。

03人類和鄧氏魚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臭氧層空洞近年來已經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南極上空有一個,北極的上空也有一個,就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層都變得稀薄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在減小,它正在自我修復,然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還在擴大。

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更多人造物質的出現,氟利昂就是其中之一。滷族元素大多數都擁有破壞臭氧層的本事,氟元素經過加工後變成氟利昂,其破壞力為滷族元素之最。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

泥盆紀時期的臭氧層空洞,暫時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我們正在經歷著和鄧氏魚一樣的經歷。先是全球變暖,再是冰川融化,連鎖反應之下,生物大滅絕事件爆發。

會不會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比下曾經的5次大滅絕的時間,不難發現我們正好處於爆發周期裡。人類的科技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還是不夠看,能夠改變的並不多。可什麼都不做就意味著沒有希望,為了希望,我們該有所行動了。

相關焦點

  • 古生代大殺器「鄧氏魚」:泥盆紀之王
    鄧氏魚:泥盆紀之王在恐龍之前,地球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超級掠食者,其中很多都來自於海洋。在幾億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青面獠牙的巨型食肉魚類,它就是鄧氏魚。作為最著名的古生代大殺器,鄧氏魚以其粗壯的身體和兇悍的外形成為當之無愧的泥盆紀之王。
  • 鄧氏魚:青面鋼牙的泥盆紀之王
    在3.8億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青面獠牙的巨型食肉魚類,它就是鄧氏魚。作為最著名的古生代大殺器,鄧氏魚以其粗壯的身體和兇悍的外形成為當之無愧的「泥盆紀之王」。在3.8億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青面獠牙的巨型食肉魚類,它就是鄧氏魚。作為最著名的古生代大殺器,鄧氏魚以其粗壯的身體和兇悍的外形成為當之無愧的「泥盆紀之王」。 恐怖的魚 19世紀中葉以後,憑藉著大量的化石,美國的古生物學開始發展起來。在田納西州和懷俄明州,人們發現了許多奇怪的化石。
  • 泥盆紀恐怖生物,鄧氏魚無愧是海洋巨無霸
    泥盆紀時期出現了一種恐怖的遠古生物,鄧氏魚。它們是鯊魚獵手,海中巨無霸,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霸主。鄧氏魚鄧氏魚出現在泥盆紀時期,距今大約3.7億年左右的深海中,是一種非常巨大的魚類。鄧氏魚體長能夠達到10米以上,體重有4噸左右,得益於巨大的體型,它們稱霸了海洋相當長的時間。你或許不知道,鄧氏魚長得跟外星生物一般,頭部被堅硬的盾甲包圍,強壯的身體具有跟鯊魚一樣有著流線般的身體,移動速度敏捷,可以輕巧靈活的捕殺獵物。下頜魚類稱霸海洋在寒武紀以後的數千萬年裡,魚類下頜的出現,使它們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海洋中最優秀的物種,並開始統治海洋。
  • 四億年前的遠古生物化石,竟還令人類產生畏懼,鄧氏魚統治泥盆紀
    地球形成已有約46億年歷史,經歷過無數的時代,所以要發現遠古生物,化石是最好證據之一,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科學家能根據化石推測那些時代的大概情況,對於化石,人類已是平常心,但有一種遠古生物的化石,現在看著都還能令人畏懼害怕,這種遠古生物就是——
  • 超越霸王龍的咬合力、震懾人心的外表,泥盆紀的水中霸主鄧氏魚
    今時今日的地球,無疑是由人類所主宰的,人類利用智慧和科技,將其它動物的活動空間進行壓縮,在人類所生活的廣闊範圍之內,是很難以見到其它野生動物的。然而,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主宰著地球,事實上,從人類的祖先智人算起,人類的歷史只不過短短的20萬年而已。
  • 生物大滅絕持續2000萬年?96%的物種消失?科學家都蒙了
    生物的進化和發展,一切似乎進展順利。但此時,天災來襲。泥盆紀生物的大滅絕,是在該時期的最後20至2500萬年間發生的。該滅絕期有幾個峰值。研究人員認為,在此期間發生了多次自然災害。總體而言,在泥盆紀大滅絕中,地球上70-80%的物種都消失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泥盆紀大滅絕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呢?真相很難找到。
  • 修正,科學家:地球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代,人類如今正面臨什麼?
    這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從前五次的生物大滅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地球出現第六次滅絕時代,那麼帶來的影響不會比這個低,甚至包括人類都可能是受到影響的一部分,所以不是一個好消息。而這個結論是由17位全球領先的生態學家和氣候學家組成的團隊研究了全球約150所領先大學的環境變化的著作,對全球即將發生的氣候和人為災難的預報進行了修正。
  • 「左子聊史前」之第五期 ——泥盆紀
    泥盆紀的氣候一直比較溫暖,熱帶和內陸還形成了一些沙漠。泥盆紀的海洋生物豐富,既有「老油條」三葉蟲,又有體長9米的超恐怖肉食盾皮魚——恐魚(包括著名的鄧氏魚),甚至還有背鰭跟個大篩子似的胸脊鯊。泥裡,突然鑽出來一隻海納螈。它屬於從肉鰭魚類演化而來的早期兩棲動物,對,就是以魚石螈為代表,生物進化中被人們捧得極其偉大的「四足動物登陸」。(敲黑板:同學們!
  • 誰是地球史上咬合力最強者——鄧氏魚VS巨齒鯊。
    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對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更加好奇,就比如那些滅絕的史前怪獸。它們遠比人類強大,但卻沒有贏得大自然的淘汰,只給現代人留下了神秘的化石,供人們探索,根據殘存的化石,人們可以大致復原出古生物的面貌外形,以及它們的各項體能指數。
  • 生物大探索——泥盆紀
    這種背鰭為雄性所特有,存在意義估計和交配繁衍有關。它們長約1米,重不足百斤,在與其他魚類的對比中顯得袖珍渺小。它們處於食物鏈中層,以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生物為食。牙齒較今天的鯊魚粗糙,不具備切割能力和再生能力,通常,它們抓住獵物後就整個吞下,習慣於快速進食。雖然體格上比胸脊鯊大了一倍,但裂口鯊同樣悲劇的處在食物鏈的中層,它們不得不隨時提防其他的龐然大物。
  • 遠古鄧氏魚無敵一口咬斷大鯊魚 咬合力達數噸
    ,是人類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鄧氏魚用力一咬,鯊魚會隨之斷成兩截。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魚類館館長、論文作者之一的馬克·韋斯特李特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如果這種咬合力發生在水中,它(的力度)能把鯊魚震出水面。」     科學家認為,同處泥盆紀的鯊魚非但不是鄧氏魚的對手,還可能是它的捕食對象。科學家發現,正是在鄧氏魚及類似生物滅絕後,鯊魚才開始進一步進化,體型變得更大,種類變得繁多。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即將來臨,人類就是罪魁禍首!盤點前五次大滅絕
    此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跟奧陶紀隔了整整一個紀元。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共有百分之七十六的生物滅絕,如果把生物歸為兩類,那麼海洋生物又是第一,當然,也有不少陸地生物消失!雖然哺乳動物在此滅絕中也遭受滅頂之災,但是它們在恐龍消失後,又快速繁殖起來並且逐漸登上地球生物霸主大舞臺!
  • 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什麼,地球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當中?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發生在3.77億年前,大約72%的生物滅種;泥盆紀是脊椎動物發展的高峰期,魚類成為了海洋中的霸主,比如鄧氏魚身長可達10米,屬於當時海洋中的頂級獵食者。相關研究表明,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太平洋的超級地幔柱噴發,地球內部的高溫巖漿流入大海,海平面下降,同時大量火山灰和溫室氣體使得氣候劇變,大量海生生物滅絕,鄧氏魚也在此次事件中徹底消失。
  • 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能輕易捕魚吃,卻遇志留紀最強的鄧氏魚!
    古生物探索是非常有意思的學科,根據化石等物質,能合理地發現和推測不同時代的生物的形態。在歐洲曾發現形似大蠍子的化石,其實這是一種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翼肢鱟不是遠古蠍子,而是和蜘蛛、蠍子和鱟有親緣關係。
  • 生命,如何在大滅絕中進化?
    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生命曾經歷過多次大滅絕事件。如今,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經滅絕了。 一億年後,我們身邊的所有物種,可能都將不復存在,這其中,或許也包括我們自己。但是,地面上作為生產者的植物,相對於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來說過於強大了,泥盆紀大氣中的氧含量,最高時達到了驚人的30%以上,這遠高於現在的21%。 看似欣欣向榮的盛景,被一系列發生於海底的、劇烈的地殼運動和火山噴發打破了,一場持續了幾百萬年的大滅絕事件從此開啟,地球上的生命再次面臨著生死考驗。
  • 海洋比陸地還危險,4種生物霸佔海洋,還好早已滅絕了!
    人類未出現以前,地球上存在很多恐怖的生物,環境常常發生大變化,比如火山集體噴發,冰河時期的到來,會讓很多生物大量死亡。在海洋內有這樣幾種生物,曾經是海洋中的霸王,不過慶幸的是它們沒能走向陸地。第1種鄧氏魚我們只看它的外觀,感覺它是一個非常醜陋的魚類,一眼望去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嘴巴,不過它有驚人的咬合力,能夠瞬間將動物撕碎成兩半,在泥盆紀時期的時候,海洋曾經是鄧氏魚的天下,很多生物看到鄧氏魚出現都避而遠之,不過因為環境問題,隨後不久滅絕了。
  • 大白鯊如果活在泥盆紀為什麼要時時為保命擔憂?
    ,當時正是持續幾百萬年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而真正通過化石發現巨型昆蟲的時代卻是在泥盆紀之後的石炭紀,這是地質年代史上含氧量最高的時期,最高達到了35%的水平。而在泥盆紀要說體型比其他年代大的昆蟲可能算是巨型古廣翅鱟和鱟了 巨型古廣翅鱟:大約生活在4億年前。這隻蟲子長度約為2.5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蟲子。已經滅絕的古廣翅鱟被認為是所有蛛形綱動物的祖先。
  • 二疊紀大滅絕發現新證據,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人類和二疊紀時期的生物,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它們已經滅絕,我們還有時間。現在的自然界裡,從數量和種類來看,昆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如果不是體型限制了它們,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就不是人類了,而是昆蟲。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鄧氏魚怎麼樣 動森鄧氏魚圖鑑分享
    動物森友會》是一款休閒向的模擬經營類遊戲,我們在遊戲中可以挖到很多種類的化石,對於遊戲中的化石可能很家了解的還不多,所以這次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就是《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鄧氏魚介紹,感興趣的小夥... 《集合啦!
  • 地球10大最怪異的史前動物,鄧氏魚第十,翼龍第四,怪誕蟲榜首
    10、鄧氏魚:鄧氏魚是一種活於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3億年前)的大型古生物,身體長約11米,重量可達6噸,咬合力可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