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魚是泥盆紀的代表物種,在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中滅絕。背後的原因和臭氧層空洞有關,如今的人類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氧氣的重要性人盡皆知,那氧氣是越多越好嗎?並不是,在3.6億年前的泥盆紀,蜻蜓都長達一米,因為它們生活在特殊的富氧環境裡。海洋裡的生物則以鄧氏魚為尊,它的體長在10米左右。鄧氏魚的恐怖,鯊魚最清楚,那時候的鯊魚無一例外,都是鄧氏魚的食物。科學家將鄧氏魚的化石復原後,其長相實在不敢恭維。
不過對於鄧氏魚來說,長得醜還能嚇嚇其他魚類,方便它捕食。海洋的魚類就這樣在鄧氏魚的陰影下活著,直到有一天,鄧氏魚突然滅絕了。

01泥盆紀大滅絕
上一次生物大滅絕還是在奧陶紀,原因是宇宙深處傳來了伽馬射線,而且很快就洞穿了大氣層,形成了伽馬射線暴。被伽馬射線擾亂的地球大氣,出現了有毒物質,於是有近八成的生物發生了集體滅絕。
泥盆紀大滅絕的慘烈,和奧陶紀相差不多。海洋生物滅亡了七成,裡面就包括鄧氏魚,弱小的鯊魚反而活下來了。陸地上的生物損失不重,就是一些節肢動物滅絕了。奧陶紀大滅絕陸地生物損失慘重,推動了海洋生物稱霸。泥盆紀大滅絕海洋生物損失慘重,又推動了爬行動物壯大,這就是個怪圈啊。

生物的興盛和衰亡,符合自然規律,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變化才是世界的本質。
02臭氧層空洞
奧陶紀大滅絕的原因是伽馬射線暴,還有可能是大冰期,那泥盆紀大滅絕的原因是什麼?泥盆紀既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沒有伽馬射線暴,為何會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且主要針對的是海洋生物,陸地生物的損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通過數據對比,科學家們有了一個新猜想,泥盆紀晚期的地球可能出現了巨大的臭氧層空洞。

臭氧層是幹什麼的,想必大家心裡都清楚。沒了它,太陽光將長驅直入,所有生物都要面臨威脅。太陽光中的能量原本都經過了臭氧層的過濾,才會來到地表。即便是這樣,太陽光也不能長時間照射,輻射能量會破壞細胞。現在臭氧層破了個洞,降臨地表的輻射能量會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植物首先感受到輻射的威脅,在巖層之下,科學家找到了一些植物化石。但它們的形狀都比較怪異,以至於科學家沒有認出來它們屬於哪一類植物。後來才發現它們是孢子類植物,化石中有明顯的輻射痕跡。

輻射是有概率讓生物發生變異的,看來泥盆紀晚期確實出現了臭氧層空洞。
03人類和鄧氏魚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臭氧層空洞近年來已經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南極上空有一個,北極的上空也有一個,就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層都變得稀薄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在減小,它正在自我修復,然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還在擴大。
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更多人造物質的出現,氟利昂就是其中之一。滷族元素大多數都擁有破壞臭氧層的本事,氟元素經過加工後變成氟利昂,其破壞力為滷族元素之最。

泥盆紀時期的臭氧層空洞,暫時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我們正在經歷著和鄧氏魚一樣的經歷。先是全球變暖,再是冰川融化,連鎖反應之下,生物大滅絕事件爆發。
會不會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比下曾經的5次大滅絕的時間,不難發現我們正好處於爆發周期裡。人類的科技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還是不夠看,能夠改變的並不多。可什麼都不做就意味著沒有希望,為了希望,我們該有所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