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如果活在泥盆紀還能笑得出來嗎?
泥盆紀
在地質時代的各種名稱裡,泥盆紀是看起來最形象化的一個時代,感覺這個年代陸地上都是沼澤淤泥形成的盆地一般。
泥盆紀 英文:(Devonian Period),符號是D,是地質時代古生代中的第四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416±2.8Ma,結束於359.2±2.5Ma。
名稱來源
泥盆紀英語的Devonian,是英國英格蘭西南半島上的一個郡(德文郡),因該地的泥盆紀地層被最早研究。而泥盆的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來翻譯英文的(Devon)日語中「泥」讀dee,「盆」讀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漢字「泥盆」來表示。只是音譯而並不是當時狀況的一種形容詞。
德文郡
但是,其實說當時陸地像個大沼澤也不為過,因為從泥盆紀開始,地球開始發生了海西運動。許多地區抬升,露出海面成為新的陸地,(類似大沼澤環境)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巖石多為砂巖、頁巖等。
泥盆紀的生物種群特點
泥盆紀可另分為三個時期-早泥盆世時期、中泥盆世時期、以及晚泥盆世時期。
早泥盆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晚泥盆結束於3.5億年前,整個泥盆紀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對應的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分層。
植物方面,在泥盆紀時期,石松類植物開始繁榮發展,石松植物最早起源於志留紀,到了泥盆紀,開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類型,草本的、木本的、兩種孢子的等等。石松植物是一種原始的蕨類植物,主要的特徵就是,具有小型葉,孢子囊。是多年生陸生植物。莖細長橫走匍匐在地上生長。
石松
現代石松
由於這一時期的發展,石松類植物在泥盆紀及之後佔領了地表很長的時間,現代石松植物只剩下了大約5個屬,根據它們生於海拔100-3300米的林下、灌叢下、草坡、路邊或巖石上, 而且大多分布在炎熱潮溼的地區(多為熱帶和亞熱帶)。的特點,大概可以判斷出泥盆紀的氣候特點應該是大部分地區比較炎熱潮溼的。泥盆紀由於陸地增多,植物以陸生植物的擴展為特徵,植物從株小無葉的種到株高達十二米的樹狀蕨類均有。
動物方面
根據我們平時生活的經驗,炎熱潮溼的氣候下蟲子也就很多,比如池塘水邊溼地公園裡大群大群的蚊蟲。因此泥盆紀也是昆蟲得以發展的一個時代。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網絡上有些文章說泥盆紀是巨型昆蟲的時代,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從哪裡來的,雖然說泥盆紀的昆蟲種類開始變得繁多,但是出現巨型昆蟲需要大氣中氧氣含量水平很高,並且以昆蟲為食的大型動物還未進化出現。
泥盆紀是到了晚期大氣氧含量才開始陡然上升,達到和今天差不多水平(20%左右),不過這沒給動物帶來什麼好運,當時正是持續幾百萬年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而真正通過化石發現巨型昆蟲的時代卻是在泥盆紀之後的石炭紀,這是地質年代史上含氧量最高的時期,最高達到了35%的水平。而在泥盆紀要說體型比其他年代大的昆蟲可能算是巨型古廣翅鱟和鱟了
巨型古廣翅鱟:大約生活在4億年前。這隻蟲子長度約為2.5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蟲子。已經滅絕的古廣翅鱟被認為是所有蛛形綱動物的祖先。
巨型古廣翅鱟
鱟:體長可達60釐米以上。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進化、或滅絕,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
魚類的時代
真正屬於泥盆紀這個時代的生物其實還是古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這個時期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因此泥盆紀也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鄧氏魚-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
想像一下,在泥盆紀的海洋中有一種體型如公交車般大小,渾身覆蓋堅硬鎧甲的魚類向你遊來的既視感,這種魚叫鄧氏魚,是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電競遊戲英雄聯盟裡的「大嘴」深淵巨口靈感就是來源於這種恐怖生物。
深淵巨口
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種活於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身體長約8至10米,重量可達4噸,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主要獵物是沒有硬骨的魚類及有硬殼保護的無脊椎動物,例如直角石和那時候的鯊魚,是當時地球海洋裡面的頂級掠食物動物。
關於鄧氏魚名字的來歷有人說由於這種魚的化石被發現的時候被稱為定是魚,後來根據音譯就叫成了鄧氏魚。是被認為咬合力第二巨大的史前魚類,並且同時也是泥盆紀時期最為巨大的魚類,根據考古學家以及動物學家的研究表明,鄧氏魚當時在海底幾乎可以說是稱霸的地位,是一種處於頂級的海洋掠食動物。
經過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鄧氏魚完全滅絕,同時以鄧氏魚代表的「頭骨外骨骼化」的盾皮魚類全部滅絕;反倒是作為它的食物的直角石和鯊魚轉變為鸚鵡螺和現代鯊魚而存活到現在。鄧氏魚屬盾皮魚綱,全身有盾甲包覆。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安德森及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家衛斯尼利用電腦模擬鄧氏魚的頭骨,發現這種巨魚在史前海洋呼風喚雨不是沒有原因。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兇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咬裂、粉碎任何東西。
捕食方式與恐怖的咬合力
它的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鄧氏魚擁有強大的咬力,能夠咬碎任何物體。現存物種中咬合力最強的是美洲鱷,咬合力可以達到963千克,但這與鄧氏魚的5300千克的咬合力實在無法相提並論。它們很容易咬碎骨骼,相比之下霸王龍的咬力大約是13000牛頓。而鄧氏魚的咬力能夠達到1.5億帕斯卡,大約每平方英寸咬力達到22000磅。同時,鄧氏魚能在0.02秒內迅速張開大嘴,用強大的吸力將獵物吸進嘴裡。然後迅速閉合巨口將獵物切成兩半。
生活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是魚類統治一切的星球,在這個時期最早的鯊魚出現了,但它們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那個時代它們能僥倖保住自己的性命便會感到萬分欣喜。在眾多的水怪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當屬一種外型類似推土機形狀的巨魚即鄧氏魚,它樣子古怪的鄧氏魚頭上有堅硬無比的「盔甲」能頃刻間將獵物粉碎殆盡。
然而,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鯊魚和其他肉食魚類;再加上泥盆紀末期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使得它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 。
梵觀點:強勢的生物滅絕了,弱勢的生物反而倖存了下來。演化就是這麼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