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如果活在泥盆紀為什麼要時時為保命擔憂?

2020-11-25 騰訊網

大白鯊如果活在泥盆紀還能笑得出來嗎?

泥盆紀

在地質時代的各種名稱裡,泥盆紀是看起來最形象化的一個時代,感覺這個年代陸地上都是沼澤淤泥形成的盆地一般。

泥盆紀 英文:(Devonian Period),符號是D,是地質時代古生代中的第四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416±2.8Ma,結束於359.2±2.5Ma。

名稱來源

泥盆紀英語的Devonian,是英國英格蘭西南半島上的一個郡(德文郡),因該地的泥盆紀地層被最早研究。而泥盆的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來翻譯英文的(Devon)日語中「泥」讀dee,「盆」讀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漢字「泥盆」來表示。只是音譯而並不是當時狀況的一種形容詞。

德文郡

但是,其實說當時陸地像個大沼澤也不為過,因為從泥盆紀開始,地球開始發生了海西運動。許多地區抬升,露出海面成為新的陸地,(類似大沼澤環境)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巖石多為砂巖、頁巖等。

泥盆紀的生物種群特點

泥盆紀可另分為三個時期-早泥盆世時期、中泥盆世時期、以及晚泥盆世時期。

早泥盆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晚泥盆結束於3.5億年前,整個泥盆紀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對應的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分層。

植物方面,在泥盆紀時期,石松類植物開始繁榮發展,石松植物最早起源於志留紀,到了泥盆紀,開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類型,草本的、木本的、兩種孢子的等等。石松植物是一種原始的蕨類植物,主要的特徵就是,具有小型葉,孢子囊。是多年生陸生植物。莖細長橫走匍匐在地上生長。

石松

現代石松

由於這一時期的發展,石松類植物在泥盆紀及之後佔領了地表很長的時間,現代石松植物只剩下了大約5個屬,根據它們生於海拔100-3300米的林下、灌叢下、草坡、路邊或巖石上, 而且大多分布在炎熱潮溼的地區(多為熱帶和亞熱帶)。的特點,大概可以判斷出泥盆紀的氣候特點應該是大部分地區比較炎熱潮溼的。泥盆紀由於陸地增多,植物以陸生植物的擴展為特徵,植物從株小無葉的種到株高達十二米的樹狀蕨類均有。

動物方面

根據我們平時生活的經驗,炎熱潮溼的氣候下蟲子也就很多,比如池塘水邊溼地公園裡大群大群的蚊蟲。因此泥盆紀也是昆蟲得以發展的一個時代。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網絡上有些文章說泥盆紀是巨型昆蟲的時代,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從哪裡來的,雖然說泥盆紀的昆蟲種類開始變得繁多,但是出現巨型昆蟲需要大氣中氧氣含量水平很高,並且以昆蟲為食的大型動物還未進化出現。

泥盆紀是到了晚期大氣氧含量才開始陡然上升,達到和今天差不多水平(20%左右),不過這沒給動物帶來什麼好運,當時正是持續幾百萬年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而真正通過化石發現巨型昆蟲的時代卻是在泥盆紀之後的石炭紀,這是地質年代史上含氧量最高的時期,最高達到了35%的水平。而在泥盆紀要說體型比其他年代大的昆蟲可能算是巨型古廣翅鱟和鱟了

巨型古廣翅鱟:大約生活在4億年前。這隻蟲子長度約為2.5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蟲子。已經滅絕的古廣翅鱟被認為是所有蛛形綱動物的祖先。

巨型古廣翅鱟

鱟:體長可達60釐米以上。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進化、或滅絕,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魚類的時代

真正屬於泥盆紀這個時代的生物其實還是古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這個時期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因此泥盆紀也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鄧氏魚-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

想像一下,在泥盆紀的海洋中有一種體型如公交車般大小,渾身覆蓋堅硬鎧甲的魚類向你遊來的既視感,這種魚叫鄧氏魚,是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電競遊戲英雄聯盟裡的「大嘴」深淵巨口靈感就是來源於這種恐怖生物。

深淵巨口

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種活於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身體長約8至10米,重量可達4噸,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主要獵物是沒有硬骨的魚類及有硬殼保護的無脊椎動物,例如直角石和那時候的鯊魚,是當時地球海洋裡面的頂級掠食物動物。

關於鄧氏魚名字的來歷有人說由於這種魚的化石被發現的時候被稱為定是魚,後來根據音譯就叫成了鄧氏魚。是被認為咬合力第二巨大的史前魚類,並且同時也是泥盆紀時期最為巨大的魚類,根據考古學家以及動物學家的研究表明,鄧氏魚當時在海底幾乎可以說是稱霸的地位,是一種處於頂級的海洋掠食動物。

經過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鄧氏魚完全滅絕,同時以鄧氏魚代表的「頭骨外骨骼化」的盾皮魚類全部滅絕;反倒是作為它的食物的直角石和鯊魚轉變為鸚鵡螺和現代鯊魚而存活到現在。鄧氏魚屬盾皮魚綱,全身有盾甲包覆。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安德森及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家衛斯尼利用電腦模擬鄧氏魚的頭骨,發現這種巨魚在史前海洋呼風喚雨不是沒有原因。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兇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咬裂、粉碎任何東西。

捕食方式與恐怖的咬合力

它的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鄧氏魚擁有強大的咬力,能夠咬碎任何物體。現存物種中咬合力最強的是美洲鱷,咬合力可以達到963千克,但這與鄧氏魚的5300千克的咬合力實在無法相提並論。它們很容易咬碎骨骼,相比之下霸王龍的咬力大約是13000牛頓。而鄧氏魚的咬力能夠達到1.5億帕斯卡,大約每平方英寸咬力達到22000磅。同時,鄧氏魚能在0.02秒內迅速張開大嘴,用強大的吸力將獵物吸進嘴裡。然後迅速閉合巨口將獵物切成兩半。

生活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是魚類統治一切的星球,在這個時期最早的鯊魚出現了,但它們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那個時代它們能僥倖保住自己的性命便會感到萬分欣喜。在眾多的水怪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當屬一種外型類似推土機形狀的巨魚即鄧氏魚,它樣子古怪的鄧氏魚頭上有堅硬無比的「盔甲」能頃刻間將獵物粉碎殆盡。

然而,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鯊魚和其他肉食魚類;再加上泥盆紀末期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使得它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 。

梵觀點:強勢的生物滅絕了,弱勢的生物反而倖存了下來。演化就是這麼奇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白鯊打不過虎鯨?
    為什麼大白鯊打不過虎鯨?▼說起海中霸主,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大白鯊吧。
  • 《大白鯊》系列全四集電影歷史分析
    咬到電纜的鯊魚為什麼立刻靜止不動(道具鯊魚就維持相同姿勢直到焚燒殆盡)?鯊魚觸電真的會爆得跟放煙火一樣火花齊射嗎?但是,在1978 年,這樣活烤鯊魚的片段還是能帶給觀眾滿滿的快感。前兩部《大白鯊》電影裡的浪裏白條下場,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電死,姑且不論為什麼鯊魚一直找上這座小島,這個電影系列卻從來沒想過更換主角,而要一直死釘在其實很無辜的Martin Brody家族身上。這一集爸爸不演了,就換上兩位在海洋世界裡進行研究的兒子,陸續遇到鯊魚。
  • 為證明大白鯊不愛吃人,主持人竟做了這種事
    為證明大白鯊不愛吃人,主持人竟做了這種事 2020-05-27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會吃大白鯊的虎鯨,作為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為什麼不吃人?
    大家抵制虎鯨表演的原因主要是虎鯨是一種高智商且具有一定社會性的動物,平均壽命大概80-90歲,但是公園中圈養的虎鯨往往都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中成長,只能活10-20年,並且產生嚴重的抑鬱,相當於一個孩子在未成年時就死去了。而最近我在閱讀《認識海洋》這本書籍,對於虎鯨這種生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 為證明大白鯊不愛吃人,兩逗逼竟做了這種事
    比方說第三期,蒂姆和根德爾揚帆出海,去研究大白鯊是不是愛啃人。在蒂姆的安排下,根德爾又一次被整,沒有用各種防護裝置,和大白鯊來了一次共遊。鑑於這才是這一季的第三集,如果根德爾死了就沒有接下來的節目了,所以,我給大家劇透一下,根德爾活了下來,沒有被大白鯊幹掉。他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一件事:大白鯊不是見人就咬的冷血狂魔。為什麼人們那麼害怕大白鯊?
  • 定義「強檔大片」汙名化鯊魚形象,《大白鯊》系列電影歷史分析
    這部夏季電影定義了「強檔大片」(Blockbuster) 這個單字,為《侏 紀公園》(Jurassic Park) 到《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 奠下了學習的範本:大量特效、大量尖叫或爆炸、刺激的結局高潮動作戲、然後一定要在暑假上映。
  • 連大白鯊都怕的虎鯨,為什麼對人類很友好呢?
    頂級掠食者虐殺大白鯊的虎鯨真的會吃人嗎?虎鯨的大名相信大家已經聽過不止一次了,逆戟鯨是它,殺人鯨也是它。那麼這位連大白鯊都不敢惹的大爺,為什麼對人類很友好呢?他們真的不吃人嗎?如果在出現過獵殺虎鯨的海域,當地的虎鯨就會遠離人類。而如果是人類幫助過虎鯨的海域,則虎鯨就會親近人類。大白鯊主要生存在近海地區,一些在海邊遊泳的人很容易就會碰到鯊魚,然後受到鯊魚的攻擊。而虎鯨往往生活的地方比較偏遠,一般潛水地區是不可能碰到虎鯨的,畢竟個子這麼大,怎麼說也不可能生活在近海區域。
  • 泥盆紀的小「拖孩」
    但即使是這樣美麗的生物中,也曾出現過堪稱泥石流的醜萌傢伙,小編願稱之為泥盆紀的小拖孩,這到底是什麼珊瑚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吧。4為倍數的一級長隔壁和二級短隔壁,因此稱為四射珊瑚。為什麼叫這麼個奇怪的名稱呢?拖鞋珊瑚為什麼叫這麼個奇怪的名稱呢?
  • 從《大白鯊》作者到海洋保護者——彼得·本奇利關於大白鯊的一生
    然而,一條關於大白鯊的新聞將本奇利的注意力帶回了紐約長島的小鎮蒙託克(Montauk)——1964年,一隻足有2063千克的大白鯊在當地被捕獲。蒙託克是當時的世界捕鯊中心,繁榮的碼頭仿佛一座巨大的捕鯊博物館。
  • 驚悚電影《大白鯊》作者:如果當時我有現在的見識,我不會寫那本書
    然而,一條關於大白鯊的新聞將本奇利的注意力帶回了紐約長島的小鎮蒙託克(Montauk)——1964年,一隻足有2063千克的大白鯊在當地被捕獲。蒙託克是當時的世界捕鯊中心,繁榮的碼頭仿佛一座巨大的捕鯊博物館。
  • 為什麼世界上的所有海洋館,沒有一個敢飼養大白鯊?看完就明白了
    為什麼世界上的所有海洋館,沒有一個敢飼養大白鯊?看完就明白了在海洋館中飼養著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細心的小夥伴們就會發現,在海洋館中並沒有大白鯊,這到底為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方面,海洋館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飼養大白鯊的時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 大白鯊是海洋中的霸主?在它面前,鯊魚一口就被咬成了兩半
    海洋當中有著很多的生物,它們也有著自己的食物鏈,不過站在食物鏈頂層的動物只有那麼幾個,海洋當中當中體積最大的動物肯定是鯨魚類的動物,但是最兇殘的動物卻是另有它物,而海洋當中最兇殘的肯定就是大白鯊了。在電影當中我們見識到了大白鯊的兇殘,雖然現實當中的大白鯊攻擊的欲望沒有那麼強烈,但是它的破壞力可是一點都不比現實的差的,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咬合力的大小決定了實力的大小,這一點無論是在遠古還是在現在都是一個絕對的事實。
  • 古生代、泥盆紀
    古生代共有6個紀,泥盆紀是其中的第四個紀。泥盆(Devonshire)為英國得文郡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地的地層而得名,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泥盆紀的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門動物也有發展。脊椎動物中的魚類(甲冑魚、總鰭魚)大量出現。泥盆紀晚期,出現了原始兩棲動物堅頭類,原始陸生植物蕨類和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 虎鯨為什麼只吃大白鯊的肝臟,而不吃它們的肉?
    隨著鯊魚題材電影的播出,大白鯊逐漸成為海洋中頂級掠食者的代名詞,它們長著血盆大口和駭人的尖牙,聞到血腥味便蜂擁而上,將落水者撕成碎片。但其實鯊魚傷人的事件並不多,大白鯊也不是海洋中最兇猛的食肉動物,另一種外號"殺人鯨"的哺乳動物,才是真正的海洋霸主。
  • 大白鯊為什麼會攻擊人類?「噬人鯊」聲名狼藉的背後更多的是誤解
    ,不少電影與小說都以「噬人大白鯊」為主題,這種宣傳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對大白鯊的誤解。對人類來說,公牛鯊比大白鯊更危險(公牛鯊、虎鯊、大白鯊被認為是海洋中最危險的三種鯊魚)。首先,大白鯊為什麼會攻擊人類呢?人類並不是大白鯊的理想獵物,因大白鯊攻擊而導致的人類死亡事件是很少的。大白鯊主要以海獅、海豹、魚類以及海鳥為食,對於金槍魚、海豚等遊泳速度很快且行動敏捷的獵物來說,大白鯊能將其成功捕獲的機率很小。
  • 大白鯊身上乾乾淨淨,為什麼藍鯨身上有很多附著物?
    時至今日,許多節肢動物已經摒棄了這種活法,邁向了更高的生態位,比如:以捕獵為生的蜘蛛、蠍子等,以植物為生的蝗蟲、蝴蝶等。而藤壺卻依然保持著祖先們的傳統,依靠過濾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為食。但如果發現自己附著的地方不利於捕食,它們也會放棄這裡,繼續尋找下一個合適的地方,繼續分泌膠質物,直到尋找到合適的地方。
  • 如果被人捅了一刀如何儘可能的保命?
    如果被人捅了一刀如何儘可能的保命?最近很火的江歌劉鑫事件給了我們很多警示!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把刀拔出來第二,情緒穩定,不要劇烈掙扎、活動。第三,不要用不乾淨的布料包紮,避免感染。第四,如果傷到了大動脈或大靜脈,一定要儘快止血。
  • 「左子聊史前」之第五期 ——泥盆紀
    泥盆紀從4.19億年前開始,到3.58億年前結束,與石炭紀、二疊紀組成了「晚古生代」。泥盆紀的地球,各個大陸越靠越近。勞倫古陸和波羅地大陸連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大陸——歐美大陸。北方的西伯利亞大陸快和歐美大陸「親」上了,但中間還隔著一片海洋。歐美大陸東邊,星星點點有許多小型陸地,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在其中。
  • 為什麼同是海洋生物,大白鯊身上乾乾淨淨,鯨魚身上卻有附著物?
    大白鯊身上乾乾淨淨,而鯨魚身上卻有很多的附著物,問題就出在有生物在鯨魚身上寄生上。而這種寄生生物佔比最多的就是節肢動物藤壺。那麼,藤壺為什麼要寄生在鯨魚身上?為什麼在大白鯊身上沒有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幾個有意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