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30日 09:12 來源:
來源:《現代快報》
生活於4億年前泥盆紀時代的鄧氏魚,是人類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
如果得知咬合力不足1噸的鯊魚如今橫行海世界,鄧氏魚恐怕要感慨自己英年早逝———科學家發現,鄧氏魚啃噬獵物的咬合力高達5噸,為世界已知生物之最。
咬合力達數噸
英國皇家學會《生物通訊》雜誌28日刊登了鄧氏魚咬合力之最的研究。
來自美國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為證實鄧氏魚的強大咬合力,利用其頭骨化石創建生物力學模型,模擬它的頭骨運動方式和咬合力度,得知鄧氏魚的尖牙咬合力高達5噸,為霸王龍撕裂獵物時咬合力的4倍。
鄧氏魚長約10米,重達4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代之以兩長條嶙峋的刃片。刃片尖部極細,咬合壓強達每平方釐米5.6噸。而一個重約65公斤的女性,腳穿鞋跟面積0.5平方釐米的高根鞋,對地面施加的壓強也不過每平方釐米127公斤。
為方便比較,科學家估算出霸王龍咬合力約為1360公斤;美洲短吻鱷咬合力為963公斤;鯊魚咬合力數百公斤;人類僅77公斤。
鯊魚難敵
鄧氏魚頭部有甲狀包裹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顎脊椎動物之一。
如今稱霸海洋的鯊魚在鄧氏魚強大的咬合力前將不堪一擊。鄧氏魚用力一咬,鯊魚會隨之斷成兩截。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魚類館館長、論文作者之一的馬克·韋斯特李特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如果這種咬合力發生在水中,它(的力度)能把鯊魚震出水面。」
科學家認為,同處泥盆紀的鯊魚非但不是鄧氏魚的對手,還可能是它的捕食對象。科學家發現,正是在鄧氏魚及類似生物滅絕後,鯊魚才開始進一步進化,體型變得更大,種類變得繁多。
雜食巨無霸
科學家說,鄧氏魚不僅咬合力驚人,吸力也巨大。
鄧氏魚能在1/50秒的時間內張開大嘴,用強大吸力把獵物吸進胃部。巨大吸力和強勁咬合力同集一身,使鄧氏魚成為罕見生物。
研究鄧氏魚的科學家韋斯特李特說:「工作最有趣的部分就是發現這種體表多甲的魚不僅張嘴時速度極快,合嘴時力度也相當大。」
吸力大,咬合力猛,這讓鄧氏魚吃起魚來講究不多。科學家說,鄧氏魚不僅吃硬殼的菊石(已滅絕的頭足動物),其他有甲魚類,還捕食體積比它的嘴大得多的生物。有人認為,它甚至連同類也不放過。
芝加哥大學學者、論文作者之一的菲利普·安德森說:「鄧氏魚能吞噬它生活環境中的一切生物。」
然而,巨大的身軀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輸給了小小的鯊魚,最終離開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
蜜蜂「排爆隊」
嗅探新幫手
提起蜜蜂,人們會首先想到它們是採蜜高手。其實除此之外,蜜蜂還是嗅探高手。
每當聞到美味,蜜蜂就會伸出「舌頭」盡情飽餐一頓。這裡所說的「舌頭」,就是它們身上用以吸食花蜜的管狀物———口吻。據英國《每日郵報》29日報導,英國Insentinel公司正是利用蜜蜂口吻的伸縮功能,培養出了一批嗅探蜂,並打算近日內讓其閃亮面市。
公司常務董事傑姆斯介紹說,和嗅探犬一樣,經過公司訓練的蜜蜂擁有如幫助人們尋找倉庫裡腐爛變質物品的專業本領。其中最有軍事價值的,是嗅探爆炸物品,如自製炸藥,軍用爆破炸藥和C-4塑膠炸藥。訓練一隻嗅探犬需要至少6個月時間,而蜜蜂只需10分鐘就可上崗。
訓練中,訓練員先讓蜜蜂嗅某種氣體,等它們伸出口吻便餵些糖水作為獎勵,休息片刻,再重複嗅兩次即可。
1年前,Insentinel公司把訓練有素的嗅探蜂推薦給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每年,此研究計劃局都會撥款上百萬美元用於研究有開發潛力的「奇思妙想」。這回,該機構委託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對嗅探蜂進行研究,這是一所擁有9000名員工、年預算22億美元的部門。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