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歷次地球物種大滅絕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過一次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科學家此前曾提出火山噴發、氣候變化、隕石撞擊等多種理論探索「大滅絕」的原因,但均未盡人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假說,認為「罪魁禍首」是一種小小的細菌。
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
細菌猛增產生大量沼氣
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總體變化曲線,紅色箭頭是最慘烈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大滅絕。
這種細菌名為「甲烷八疊球菌」。它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很早就存在於海洋中,至今仍生活在油井、垃圾堆以及牛等動物的內臟裡。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說,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大規模噴發,令海洋中的鎳大量積累,為甲烷八疊球菌的繁殖提供了豐富養料。於是,這種細菌數量猛增。它分解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碳,產生大量沼氣。
沼氣增多不但讓氣溫迅速攀升,還令海水變酸,讓動植物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由此引發大滅絕。
先前有研究人員猜測火山爆發是導致二疊紀末期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但路透社3月31日引述此項研究參與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家福尼爾的話報導,火山噴發只是催化劑,「它是雷管,而不是炸彈」。
地球生物近乎全消失
福尼爾說:「某一種微生物泛濫所引發的影響會不斷擴大。從地球化學層面來看,它們(微生物)的確掌控著這個星球。」
他和同事們認為,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持續了成千上萬年,而不是像小行星撞擊地球那樣一下子把動植物毀滅。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滅絕。著名的三葉蟲、叱吒海洋數億年的海蠍子都消失了。
福尼爾說:「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是生物最接近全部滅絕的一次。」他認為,不少存活下來的物種是幸運地「苟且偷生」,只有少數硬挨過了那段時光。但正是這次大滅絕讓生態系統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人類所知地球歷史上共有五次生物大滅絕,以二疊紀末期大滅絕最為嚴重。其餘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下降幅度都不及這次的六分之一,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福尼爾說:「陸生脊椎動物用了3000萬年時間才在生物多樣性方面達到這次大滅絕前的水平。自那以後,海洋和陸地上的生物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物種變得完全不同。」新華社供本報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