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生物大爆炸以來,地球共發生了五次大滅絕事件,但是由於化石證據的稀缺,那時滅絕程度的慘烈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單從「生物大滅絕」這個詞就能感受到,整個大滅絕的過程對於生物的影響之深。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不斷影響著地球上的生物。海豹跳崖、北極熊消瘦、人類正逐步將動物逼上滅絕的邊緣。然而,這僅僅是人們關注到的物種,那些未被注意到的昆蟲,可能正以比這更快的速度消失。
全世界的昆蟲大約有100多萬種,佔動物界種類的2/3,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它們傳播花粉,分解垃圾,作為生態平衡的關鍵「聯結點」,連接著動植物以及微生物。
然而,這個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石,正在走向滅絕的道路,威脅著「自然生態系統的災難性崩潰「。德國科學家曾對德國63個保護區內的昆蟲長達27年的研究,通過測算所有飛行昆蟲的重量,並以此來衡量「飛行昆蟲生物量」。
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收集了超過53.5公斤的飛蟲,發現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儘管在得出結論之前,雖然預想到飛行昆蟲數量會有所減少,但如此極端的減少量確實令人感到詫異。
科學分析表明,全球超過40%的昆蟲種類正在減少,三分之一的昆蟲瀕臨滅絕。滅絕的速度比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快8倍。根據現有的數據測算,昆蟲的總質量每年急劇下降2.5%,表明它們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早前就有報導,作為昆蟲的蜜蜂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人類只能再活4年。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是足以看出昆蟲的作用。
在顯花植物(被子植物)中,自花授粉和借風授粉各佔5%和10%,而其餘85%都需要昆蟲來授粉。這些授粉者主要是以花粉和花蜜為食的昆蟲,如蜜蜂、蠅類、蝴蝶類等。因此,如果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都會受到巨大影響。
另外,部分昆蟲還有「清潔」的功能,這類昆蟲主要是腐食性昆蟲,它們以生物的屍體為食,從而達到清潔的功能。
作為其它物種的食物來源,昆蟲數量的減少勢必也會影響到以它為食的鳥類及哺乳動物的生存,這將進一步打破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的平衡關係。因此,生物多樣性危機甚至比氣候變化更嚴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飛行昆蟲數量急劇下降?研究發現,昆蟲減少的最大原因是棲息地的破壞與喪失。人類的過度開墾以及對於環境的破壞,使昆蟲沒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存,不得不進行遷移。
城市景觀的隔離,也讓原本交流頻繁的昆蟲變得孤立,一旦沒有食物,想要「翻山越嶺」找到另一處「綠洲」,對弱小的昆蟲來說,其難度非常之大,它們往往在搬家覓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餓死了。並且城市中遍布的水泥地面,也令昆蟲根本無處化蛹。
《自然》雜誌也曾報導了一項研究,城市的光汙染對夜行昆蟲的數量也起到了降低作用。人造光源以年均6%的速度在增長,這已經對動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夜間昆蟲的眼睛通常對光很敏感,很有可能被人造光源晃得迷失方向。有些甚至被吸引,分散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
此外,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使得昆蟲變異的概率更大,身體也會更加脆弱。一旦寄生蟲和疾病等的爆發,對整個種群將是滅絕性的,例如,瓦蟎的蔓延導致蜜蜂種群的衰退 。
最後,就是氣候的變化。雖然有些科學家並不認同這個原因,但是熱帶地區的昆蟲可能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性較差,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其數量下降還是有可能的。
不過,有些研究人員仍然表示,像蟑螂這樣的物種可能仍會大量繁殖。蟑螂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相當強大,因此才有「打不死的小強」的說法。躲過了幾次大滅絕的蟑螂可以說是地球最古老的物種,在這次昆蟲滅絕進程中倖免也不足為奇。
雖然現在,這場滅絕的主角還是昆蟲,但很有可能下一個就是人類自己。至於那時候,誰能統治地球建立自己的文明,又有誰知道呢?